新疆结婚彩礼给多少钱:太极杂说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19:25
太极杂说6


作者:太极网罗    文章来源:网络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1


杨家的练法,……不是没有站桩,而是叫法不同。其次序,站无极桩开始,下面是定式,就是37个基本式子都有个关键稳定姿势,或滋养、或蓄态、或蕴味,都是支撑八面,最能体现此式精意所在,每个式子站几分钟,变式,也是师父为你定架的时期,再以后是单操等等就不说了。这个定式,各个都可以单独成桩来练习,很多场合称为“活步桩”,因为可以左右对称变换来接续。
为什么杨家称之为定式,而不是桩呢?因为此时要求不同,关键在于“定”字解释。所谓出定入定要求不同,才有定式与桩的区别,在杨家不是什么都可以随便叫做“桩”的。
本人二十多年前在北京跟一陈式明师习陈家拳,后来主要与另一陈式明师的弟子一起磨研,可以说与陈式前辈相当熟悉,对陈式太极亦算了解。只是自己始终是文人练拳,练得不好,所以一般不会对外人谈起我的具体师承,请原谅。
    移居海外后,主要是自己练。三年前遇现在的太极老师,当时就被老师所展示的惊人境界所折服,好像太极禅兄所谈的高手境界,老师当时就展示了,还记得当时带一位法国朋友去见老师,这位法国朋友练了八年太极拳,曾经专门在香港、大陆学习多年。但见我们老师时,我们老师正在与其他人谈话,这位法国朋友用手一接触我们老师,就全身飘了起来。后来问他当时的体会,他说自己的感觉是没有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如何反应。当时他非常沮丧,因为他见到了真正的太极功夫,却又没法学。
    我跟现在的老师学了三年,体会越来越深,很多东西无法在网上描述,因为朋友们不会相信。最重要的是,我们一起学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境界。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太极有奥秘,但绝不神秘,只要方法正确,就可以练到相当的境界,能不断重复的功夫,就是科学的,虽然现在的科学还没法解释,但不代表不存在。高手境界,我们完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知道如何去修炼,在大多数情形下,我们也能展示相类似的境界。
    至于具体所练内容,我们所练以杨家的东西为主,但所练拳架与外面的所有拳架都不相同。不过,汪永泉一系的东西,有30%与我们近似。所以说,我们真的是无门无派。老师常说天下太极是一家,因为他本人就受到多位已过世的太极前辈的指导。如武家郝少如,陈、杨两家的周元龙、顾留馨、李天骥、冯志强、何福生,吴家如吴图南等明师的指导,像他这样习练太极拳的机缘几乎无人能及。而且,他的文化根底非常好,传统文化根底非常深厚,我们上课,甚至主要讲《道德经》。
    我们绝不保守,因为我们无门无派,老师也常说,那么多好老师教他东西,他不传出来,就对不起这些老师,也对不起中华文化的传承,而且,老师也说,手把手教都学不会,还怕什么别人会偷去。只是太极拳道习练,真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明师指导,别人读了我们的体会,很可能会走极大的弯路。太极拳的很多道理,主要靠体悟,靠验证,一落言诠就是错。
老师平时告诉我们,练太极拳,主要读《道德经》和《太极拳谱》(沈寿注的即可,因原始资料较全,无自己的诠释),其他的太极拳书都不要读。再有时间的话,可读心经、金刚经,易和孔孟所论浩然之气修炼的书。
我修的杨式,很少讲形体,一入手,就是神意气,尤其是神意。拳走下来,其风格真的是因人而异的,神意气对头了,拳就上身了,所以,讲桩反而很少。我想,杨式吴式拳都是太极拳发展到较高层面时悟创出来的,起点本就很高的,只是,时下的人受到体育简化拳的影响,好多东西都弄丢了。还有,其实,吴式拳,我在京城时,老师教我,讲得最多的还是意,拳的意。拳意对了,你的桩自动呈现,自然而成,无须过分着意的。
行拳时身体有一处凸起,大脑皮层便有一处兴奋,就包括走架时舌抵上颚,都是要不得的。竖着大指走架,便有一处死紧,如何能整体圆活?
    我的说的那个吴的徒孙(好象叫李什么)竖起拇指的“彩儿”可能得自少侯小架。实在是莫名其妙。
还有个更怪的。如果说握拳小指松散着,倒也没有什么,顶多有点象女人的兰花指罢了,北京的吴图南先生的徒孙,握拳时大拇指硬邦邦地竖立着,就怪得有点出奇了。


大拇指竖着,我也见识过。秘密在哪儿?那里面整个是松空的,里面像是含了核桃的。而且,会竖的话,是圆的劲势,整个身子啊。
杨家,老式的练法,我见过朱老先生的,他师从的是褚桂亭先生,他行拳时,也是大拇指竖着的。
依我的看法,那样做没有什么不好的,大拇指竖着,他是与大小臂形成圆活的气势的,如果只是单纯直倔倔竖着,那肯定是没东西的。
只是太极拳道习练,真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明师指导,别人读了我们的体会,很可能会走极大的弯路。
吴式还有一种紧着练的,浑身能紧,尽管紧,紧的不能再紧了,就松了,这是以紧求松的法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拳有不同的练法,我想,这是正常的。
“武林前辈的确晚年中风和腿脚不好的非常之多”——不是头不好,就是脚不好,到底是何原因呢?又为何“没有太多战绩的名家要比战绩卓著的名家更长寿一些”?而比较好的都是决不死练打人功夫的,这里面确实很有些道理。
太极拳是聪明人练的拳,越是聪明人,看上去却越是傻呵呵的,凡是一味逞强逞能的,大约总是刚则易折的。
我师父从来不强调“松”,只强调“抻到极限就是松”。
很多人认为太极拳的精华在技击,技击是太极的精髓。那时本末倒置,我一直的观点(请看我以前的贴)太极是太极拳之体,拳是太极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练太极拳是为了养生,为人,悟道,技击已
    是其次。大成拳号称是实战拳,但他的宗师王乡斋认为技击是末枝,他晚年从事保健养生的工作,在教养生浑元桩。杨澄甫定架的杨式太极也是重养生而轻技击,是保守还是超越?
    八万四千法门,皆可修禅。太极拳也是法门之一,为何不可修禅?少林寺的憎人是拳禅双修。少林寺里有一碑文曰:禅拳归一。太极拳,也可太极禅。八万四千法门皆可修禅,以何入手,因人而好,为何非得七支坐?惠能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太极拳性命双修,动静皆宜,比较适合我。
太极盘架熟而又熟,熟什么?假如熟动作,熟套路。熟招法,终执于形。熟而又熟,应将形整化为零,化为气,化为神,之后又归一。练太极拳是一个从无到有,到有无,在归于无的过程。心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也。松静的气感是“有,有无”的阶段。《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练太极应超越有无,才能达到无相,才能武道不二,禅拳归一。这时的练法说不了。只能强之曰:空。说空即着无记空。空,非空,非非空。空即非空,是名空。
潜意思的加入,可能会抑制大脑的兴奋,有时会使身体力恢复。但一味陶醉,就非常不好,非太极正道。架子不正,气势必然散漫,于健康不利。
功夫是耗出来的。当然耗是在科学合理的功法下的耗。我们只看到高功者的雍容悠然(不是懒洋洋),他们之前的苦练,我们却看不到。
杨式拳拇指和食指连接之间是U字形,不能是V字形,这是全身内里通达的自然外现,非外在故意竖大拇指。
说实话,拿法、打法都是下乘东西,今天说的只有一个字,四字诀中的一个字。“顺”,顺者妙手。
顺者,有一丝一毫顶就不对了。
如果你喜欢交手就会有所体会,有时你发力感觉并没发着点,可对方摔得很惨,为什么?顺!
对方不顺了,自己顺时,却须将对方扶正了,再来过,打的是心与心的交通。
……其实,你扶对方就不顺了,当然礼貌可以,养成习惯可不好。
杨禹庭先生北派太极,是融汇了一些养生法在内的。比如说,小指领劲,调肾气;中指领劲,调心气;拇指领劲,调脾胃之气;食指领劲,调肝气的。行拳,可以一天一样,也可几天一样,这样一来,一套拳就有许多打法的,老师传我的东西不少的,他们直接学自杨先生的。还有,吴式光起式时的那个意,就很不简单的,那个做好了,人就与天地结合上了。
我真的羡慕你的福气,你有福气遇到你现在的老师是缘分,这种缘分与你的悟性和慧根有关。先生是有慧根的人,和这样的人交流是一大幸事。能有以上我和你描述的太极功夫境界的有人在,但有些人空有这样的功夫,之后就不知所往,这就是归宗,他们的功夫停在那里,这就是修为的功夫。从你师父教导你们读的书,可知,他知道归宗在哪。太极拳最高的境界在《道德经》里寻,最高的功夫指引在《易》,终极的修为在《六祖坛经》,《心经》《金刚经》,太极之立身处世在孔子的“中”,相对这样的书,读其他都是在浪费(请原谅我说的太绝对)。
    这种书不但是在读,还要修,才能悟出其中之妙。譬如《心经》里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我以前如何也不能明白,怎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直到我体会到闭息。 “深沉九渊底,神游三界外;一念已万年,不离呼吸间”
    吸---是生,人一出生第一吸是吸气
    呼---是死,人一死呼出最后一气
    故吸生呼死
    吸---纳入新鲜的氧气,是净
    呼---吐出废旧的二氧化炭,是垢
    谓之吐故纳新
    吸---增加了肺气量,有增
    呼---减少了肺气量,有减。
只有在呼吸间,这个空隙,不吸不呼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