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一金交15年退休金:太极杂说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54:47
太极杂说16


作者:太极网罗 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2


.
】“整体状态”是针对“劲整”或“整劲”(整体,集中,发挥力量)而言,太极需要我们人体各部位建立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既不是死板的,也不是松散的关系,对外部的刺激(如搭手),可以作出整体反映,也就是“节节贯通”、“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
    简单的理解可以相似于下面自然状态: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小的石头扔进水塘,浪花散开,我们可以讲,水塘是以整个水塘的水对石头作出反映。从理论上讲,如果石头是扔进大海,浪花可以传遍整个大海。
    你可能会说,当我们推一个方桌,它会整体移动,那么它也是整体状态呀,但它是死板的整体状态,而不是我想表达的运动的整体状态。
    关于“硬气功”的例子,“硬”只是条件之一,“力大”是条件之二,砖块不动是条件之三,等等。尽管砖块比较硬,但也比较脆,又不能跑,所以会断裂。
我想说明的是:“硬气功”看似厉害,但离开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发挥作用;人是活的,是活动的,更不是脆的,所以不应该害怕“硬气功”。
太极拳研究,作用的对象是人,我们希望摸清人的运动和反映规律,找出其弱点以实施有效的“打击”,而不是盲目的“打击”。
    可惜,我们(包括很多习外家拳的人)常常忘记了技击的对象是人。太极拳以人为“本”,才是最精妙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太极拳的专利。我很赞赏你和无极氏对“力”和“能量”进行科学性的探讨,这种探讨相当于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但一定要涉及“力”和“能量”的有效发挥问题。
    原子弹很厉害,其破坏性,能量什么的,“地球人都知道”,但不能在有效的时间,指定的地点爆炸,结果可想而知。
    顺便举个以小胜大的例子:当一个成年人蹲在地上,一个八岁的儿童,用一只手按住成年人的头,然后要求成年人直立而起.一个八岁的儿童的一只手,怎么也抗拒不了一个成年人的双腿吧?就是儿童的全身也不可能抗拒。结果怎样?如果儿童掌握了方法,成年人永远也不能站立。
方法是:儿童在按的同时顺势向前后左右加力,成人可能后仰前倾而不敢站立。
】有一次,张信义悄悄来到杨班侯家门口,听到房里有雷鸣般的声音,引以为奇,推门进去,看见杨班侯 在练伏虎式,拳动声发,气凌山岳。张信义明白了雷鸣之声是老师出拳所发,马上跪地求教,杨班侯便先授以握拳法,再教他送拳法。张信义苦学半年,渐有所成。一天,杨班侯询问张信义练到什么程度,令他在距离土墙一丈左右“送拳”。张信义发拳向土墙冲去,墙泥随拳势纷然而落,杨班侯说了一声孺子可教,乃将拳中的奥妙尽予传授。
过了一年多,杨班侯检查张信义的拳艺,功力与前无异,未见有若何进展,拳声不象雷鸣。杨班侯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亲作示范,在五丈外发劲送拳击向土墙,土墙应声震动,摇摇欲坠!
】多柔化,少刚发,和为贵!
说说“整劲”、“整力”这两个的含义是一样的。可以解释为“松柔下来以后的整体发劲(爆发)”。目的是:整体对付局部,大力胜过小力。如果是这样,我认为不妥。1.我们的作用对象是人,而不是其他什么动物,更不是什么物体。2.如果是对人,也没有考虑有效使用的问题。“硬气功”的力量够大了吧,但在人的身上能用出多少?(除非让人站着不动)。我认为太极拳需要“整劲”,但含义是肢体及躯体的整体状态,或建立联系,表现为“一动无有不动”,它的基础是“气感”,它不期望出现“大力”。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整体状态,感知对手的状态,在保持整体状态的前提下移位(不仅仅是脚步),并与对手相融合,以劲力的“落差”或以“引”、“领”对方的力向等方法实施打击。
据说杨班候可以将一个很小的物体,放在丹田上发射出去,打在天花板上(过去可能不叫天花板)仍具有很强的力道。


傅氏太极拳创始人傅振嵩,能将一个铁球从丹田发出。
】练太极其实就是让一对对矛盾体在自己身上和谐共存。于是就有了松而不散,硬而不僵。至于从何入手练太极,个人有各人的方法。可以由刚练柔,也可以由柔练刚,最后刚柔相济。不过这些都还只是形式,真正要练出上层功夫必要有宽容之心,别人的练法自有其道理,交流就是为了开阔眼界,各人都把平日练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不是当时环境需要温柔听劲就把自己的刚劲收到肚子里去迎合大多数。
】张义敬先生在他的太极拳拳理传真一书说,太极拳是自发功。
】“发力就好像是张弓射箭,冲击(普通的拳打脚踢)也是发力,任一技术的发挥(包括拳击、散打)都离不开发力。冲击是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弓,把手和脚当成箭,拉弓、射箭,击中目标(敌人)。放人是把自己当成弓,把敌人当作箭,拉弓,把敌人这支‘箭’射出去!其实,发力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
】正宗传统的太极传授其实是非常科学的,其公法的训练层次分明,按步就班,拳理清晰,因人施教。若得真传,三年小成,九年大成并非难事。
】赵堡推手略知一二,赵堡拳的练习层次大致为“马车轮,跟头轮,领落,代理,阴阳理”。基推手的水平与其本身的功力相一致。当然最低级的打法如果练得纯熟,也是很厉害的,再高级的打法也有与其对应的身手功夫也是没有用。讲推手,赵堡,孙式和陈式应该更古朴一点,踢打,摔,拿皆用,而杨式,吴式,孙式则更讲究“文明”一些,推成背势或将人放出去就行了。
】说说"松"、“松紧”和“用力与不用力”
    太极与松为本。松是无止境的追求,松在盘架和推手中是为了体验和建立,体验在松的状态下肢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这种关系形成“气”的感受,并建立有气感的运动方式。
    “松紧”和“用力与不用力”是一个层面的两个问题,是统一的。松紧是相对的。紧是在松的基础上的紧,我们需要的是松紧之间的落差。有大松才有大紧,但人们的习惯不容易在大紧的基础上大松,就好比两个瀑布进行比较,海拔底的瀑布落差很大,尽管海拔高的瀑布,下落点比下一瀑布的上落点高,但因为落差小,而没有下瀑布壮观的气势。
    有人可能会问:松,怎么去应对大力?那么请你思考,气球怎么会承担相当的压力?(松的后一步是要建立承担压力的状态的)用力与不用力是相对的,人们争论的时候往往没有规范或明确其含义或概念。人们通常理解的用力概念是:利用自身肌肉收缩组合加上惯性,进行对抗,撞击,推拉等运动的方式。而太极的不用力是相对上面的情况说的。如果说太极“用力”,也是在极松的状态下出现,好比前面提到瀑布进行的比较,稍稍用力就会出现用力与不用力的落差。而且用力的方式和目的不同:在方式上表现为弧型,折叠,弹射等。目的:
    一是以“落差”破坏对方的重心或运动方式;二是“引”、“领”对方的力向,而不是接受对方的力点;三是破坏对方相对的静止状态和结构(如胸郭与胸腔是相对静止的,猛然的对其加力、撤力,就会出现震荡效果)。前两种组合可以出现“放人”的效果,与外家硬撞,硬摔有本质的区别;后者可以出现让对方全身或局部“震荡”(冷脆劲)的效果,与外家的击打有本质的区别。用力与不用力的相对性和原理,是力学上的“杠杆原理”。
】七种分别是七种层次,力的轨迹在招上,气的轨迹在劲内。轨迹重要,结构亦重要!七种分别只是个人理解,抛砖引玉,搏一笑的东西。个人感觉,重点在于能分辨气和意,尤其是能控制使得“意”到而“气”不到,才能发出类似场的效果,在对方不知觉中掌握渗透对手。这一点,需要大松柔才能得到。松柔与刚强是一对阴阳,有几分松柔就能发出几分刚强。练松柔不但不是没有刚强,相反,实质在练刚强,是通透清亮的刚强,不是拼力的僵力浊劲。到这时,内在的东西能轻松地发挥出去了,可是还不行。松柔与刚强还不是功力,虽然表面上以前不能胜的现在能了。功力是可以调动内气的多少,当“意”作为大旗引导时,冲锋的军队有多少。有人大练功力,当然可以胜人,可是于己健康不一定有利,气多了和钱多了一样,不一定是好事。本人提倡先练松柔,再练功力,实际上两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密不可分,做好了就互相支持,有些台阶,没有一定功力大松柔也做假了。
】洪均生初见发科公的段落,供参考。
    “当我初学吴式太极拳之初,刘师言:‘学此拳应动作缓慢,练得越慢,功夫越好。’也就是功夫越好,才能练得越慢。陈师初到刘家,寒喧之后,表演了陈式一、二路拳,大家都准备以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瞻仰名师拳法。不料两路练完,只用十余分钟,而且二路纵跃神速,震脚则声震屋瓦。陈师表演后稍坐即辞去。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有说练得这么快,按‘运劲如抽丝’的原则来讲,岂不把丝抽断了;有的说震脚不合‘迈步如猫行’的规律。”幸好,接下来,刘师试推手,才知陈师不愧“太极一人”,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洪均生了。
洪老师因体弱习拳,家境富裕,没有工作,每随侍陈师身旁。陈师的许多故事,洪师都是见证人,而且象与沈三交手等一些故事,也是由洪老师晚年向外披露,才为众人所知的。
】要用意带动,体会身体内在的运动过程.象理论说的身如古钟,运动是由钟垂反复摆荡构成的...以及圆缓直快之类的语言,以前总是不易理解.我自己是学中医的,对于阴阳之类的东西不能说是不信.只是,我相信有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让人了解传统医学、理解太极拳,(不仅仅是太极外在的运动,也包含着它的理论基础.)你要知道,很多老外,是练架子而不接受阴阳理论的.所以,我自己练太极拳,总是有意多想些如果用现代科学来看,传统理论应该如何体现.从‘用意不用力'上说,如果人不用力,站立都是不可能的.也有‘意就是力,力就是意’之类的话,更有‘气'这样的概念,让人无所适从,更别说一些从未接触过传统理论的人了.‘气'什么东西?国家花很多人力物力,也没有找到实质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感觉和经验的基础上,是练功有素的人将机体各机能调节到某种最佳状态后,所能体验到的主观的感觉.而要初入门的人去体会这,难怪要花那么多时间磨练呢.对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松静自然,用意不用力'意味着练功时,除了站立所需的身体的力量(重力),别的力量(内耗)都需要化去,也许就是所谓的'柔化'吧?这就要求人们将注意力从外收到内,才能体会到哪里有不必要的紧张,并使它放松.长久练习后,由于劳动或不当姿势造成的肌肉僵化会得到解除,神经系统机能必定会得到巨大的训练,变得敏锐,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会得到提高;机体对能量的利用也会变得更有效.等等...这虽是基础,却有着无比的力量吧.从简单的阴阳桩上来说,如果只是左右移动,有谁会体会太极的奥妙呢?左脚收,右脚推-或许这么表达不行,但这是人们习惯的运动方式,这个运动里,除了支撑重力的力量外,又多了双下肢的收缩力和伸张的力,耗费了能量;而最终定势时,高度、速度左右是一样的、能量没有变,说明运动中力只是转成热,我觉得是浪费的,是不符合太极原理的.(我认为太极的原理之一,应该是能耗最低)要从‘钟垂摆荡'‘气息动荡开合'这样的传统的语言里理解太极,并表现为自己的运动形式,我花了很多时间并感到难以理解.那天看你们练习后,似乎比以前理解多了.阴阳桩的运动,可以理解成一颗珠子在一个圆型光滑的凹槽里左右上下摆动,虽是不断运动,无外来能量加入,也能生生不息.珠子就是人的重心,通过轻微的改变左右脚(髋)的高低位置,破坏机体的静止平衡,重心略会降低,势能变为动能,导致运动,左运动到右后又转为势能.这个转变也要由双脚的弹簧力配合.如此,只要微微改变髋的触发点的位置,比如,左向右时,左髋微微(!)下沉,或右髋升起,(或许这就叫‘以意领气'?),身体自动会运动起来,加上左右圆转运动,就可以感受到身体的动荡起伏,速度的缓急变化.而这个过程,人只要保持全身不用僵力,尽量放松,双脚如弹簧松沉积蓄,左右变化,控制好左右触发点的变化时机,就可以了.整个过程,也感觉到它很符合太极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