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度管子下料:太极杂说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2:30:45
太极杂说34




手中以冷脆即是发放,柔化则是蓄收.“气从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是指蓄劲必须曲蓄---螺旋的圆的蓄---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柔化与发放都在圆上(必须是立体圆).但发放则是该圆周在切线上的特殊点.形象讲:是旋轮飞轮上洒上水,水被抛出的点.所以能发必须能化,能化就该能发,是辩证的.如果能化不能发,或能发不能化,则不合 “圆”的理.斗胆说推手还须全面训练.


l         圆裆其实是打拳最关健的地方,能圆好裆即气能真正沉到丹田,沉到丹田才能由此气分五路,然后气充全身,由骨到筋到腠理皮毛.陈鑫著述的 "屯兵处"即指丹田.刻刻留意在腰际的意义也是要求丹田之气不能有断续,必须源源不断,如滚滚车轮.


l         圆裆是什么?圆裆就是两腿和裆要形成一个拱形,读过赵州桥吧?拱形最稳定,具有最大的承受能力,想象或者试验一下,把一个有弹性的钢片折成拱型在桌子上,从各种角度压一压,试试它的受力情况和反弹力,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任何时候身子(丹田)一沉,这个反弹力就来了。所谓开裆就是达到圆裆的手段。同样,什么裆走下弧之类,都可以用这个拱形结构来解释。



l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要神秘化。其最主要的功用就是把注意力放到脚上去,也就是要注意脚,要关注重心移动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太极比其他运动更能提高平衡能力的原因。平衡有两个要素:一是敏感,你要觉察到正在失去平衡,二是力量,你要有足够的力量来纠正、来维护平衡。一般人有足够的力量,却没有足够的敏感,原因就在于从来没有关注过脚,典型情况,走快谁都可以,一放慢个个东倒西歪,这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尤其明显。


l         千万不要忽视这个“形”,外在的形是有内涵的。想想建筑吧,谁敢忽视形?太极拳练习者,尤其初练者,练“形”是第一步的。


l         陈鑫著述中谈到开裆是大概这样的意思: 即裆开一丝也就开了,不开的两脚跨开三尺裆也不开. 很多太极书中裆指会阴部位.圆裆与开裆我想是同一回事,都是指裆部的要领,圆裆比开裆语言上更为精确形象一些.太极是个球---立体的概念; 圆裆就是要裆部要立体的开合.那么 “一丝开就开了,虽两脚岔开三尺仍末开” 该怎样理解呢? 这里的开是指会阴部位的骨缝开合. 即陈鑫书中的 “*骨” 的描述.


l         

1、搂膝转拗步时应先将重心慢慢转至右腿直至可以轻松提收左脚;

2、要想圆裆必先会开裆,在开裆时要有内裹之意(两膝尖内扣之意);

3、练拳的总用意是要做到上体轻灵飘逸,下盘松沉稳实;两膝尖最好不过脚尖,除特别动作之外最好臀部不低于膝;上肢运行也应在下体两脚之间划圆的范围圈之内;

4、眼神在运动过程中应追随运行在前的手之中指尖端,而在定势时却要回到正中,即眼要平视前方而左顾右盼;

5、用意,眼神和整体知觉三者在套路习练过程中应始终如一,而在技击运用中要变化无端;

6、起势时两手要掤;下沉时应为按劲,气沉丹田,下盘稳固。


l         :“收敛入骨”是一种练法,属阴属收。有散才有敛。散属阳属开。练太极者必先求解、放、开、至散。通俗曰:人像一个瓶子,必倒掉体内醋液,才能可以装好酒。不破不立。站无极桩求“定”达“静”是过程,不是目的。能静才会动。静中求动才是真动,动是目的。求气得气不是真气。太极求得的是浩然之气,是能在形与势中体现的。直接在打手中应用。太极行功的大小“周天”或“河车”走法,是一种较高功夫。一般基础的人想练几年成功很少的。必须先练大圈、中圈、小圈后,收圈至行大小周天。太极必须按顺序而练,一环扣一环,以半年为一变化。如果下半年较上半年相比没有改变,那一定练错了,必须找“医生”了。无师自通难啊!


l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l         芗老是一位奇才巨子,但是芗老学规矩。可其脱规矩太早!为什么这么说?芗老的功夫并不是无往不是胜的。高处不胜寒!我曾经请益过我老师,我问芗老的功夫。我老师说,王芗斋先生的功夫并不是高到极顶了……芗老并没有达到武学的大乘,还有很多东西他没有,这就是他离师过早,空有聪明,只能自研而成。但真的不得不佩服芗老的智慧和求学态度以及创新之举!可也是芗老才引得后来很多的人肆无忌惮的编功夫,“创功夫”,所谓的练几大劲,挑几大筋…………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可以批判的继承,但不是批判的抛弃。有疑惑可以于体悟中再体悟。不能因自己练的,理解的不是那么回事就说那谁谁留下的法子不对。杨澄浦先生确如你说的,少年不勤,到父兄过世时才醒悟。他也是一个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杨门中人也承认,他要是在其父在世时能下工夫,那他能赶及健侯公,可他还是没有达到那个层次。这也是有智慧,无师的后果!


l         站桩我同意,那就是妙学傻站,这才是出的自然功夫,凡是“呼吸鼓荡”者那都是曲解了太极拳的内蕴。


l         先天无形,无迹,最不好得,但是一点也不烦琐。后天有形有迹,但终究是在气血上下工夫。


l         五趾抓地,那也是自然的工夫,可以为之那的确不对,但是五趾能抓地,这是不可否认的。是前辈们的总结。这抓地也有一妙,和挑四梢有关,和下盘通“气”有关。


l         太极要有一摸即炸的东西;太极要练混元力,那是如老树之根千缠百绕的东西,象钢丝床床丝的连接一样。


l         班侯拳的发劲是丹田催动一股劲,脚蹬腿送上脊背一股劲,两臂弹抖又是一股劲,三个劲要发顺了,的确是很干脆和舒坦。但是也练着练也累。我思索杨班侯先生当年是文功不够,武用已及,练的是杨式传抄老谱中太极三乘解下乘的东西。因此他没能达到杨禄缠先生和杨健侯先生的另一种境界。本来由武入道是太极的一部分,可能是班侯先生喜武不喜文,练的过了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