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代丙烷有毒吗:横笔行天下 奇哉张大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5:24:55
 

1932年5月10日,张大千三十四岁生日时作自画像,美术界的许多好友在画像上题跋。著名画家徐悲鸿题诗云:"其画若冰雪,其髯独森严,横笔行天下,奇哉张大千!"(1)张大千而立之年前后的艺术成绩及其潜在的艺术才华,受到慧眼识珠的徐悲鸿先生的高度赞赏。自此而后的半个世纪,张大千足迹漫游中外名山大川,画展办在中外著名都市;曾经定居南北美洲,晚年回到祖国宝岛。独特的人生经历,辉煌的绘画艺术,真的应验了当年徐悲鸿先生之说。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金秋,我们在张大千曾经生活过的北京,举办《张大千绘画艺术回顾展》,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艺术家,各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张大千刻意丹青,勇于探索,技艺超群,画绩卓著。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名画佳作,见解独到的绘画理论。总结、学习、借鉴这些丰富宝贵的艺术遗产,使之发扬光大,十分必要。回顾张大千近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他的绘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的早期成长时期、三十至六十岁的中年成功时期、六十岁以后的晚年化境时期。

一 早年的成长时期

张大千绘画的成长时期,可以分为继承家学与拜师名家两个阶段,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幼饫内训,冠侍通人"。(2)

1889年5月10日,张大千生于四川内江县一个普通人家。父亲从事小贩生意。母亲曾友贞聪慧仁慈,擅长绘画、白描、绣花等。曾以刺绣、画花鸟为业,补充家用。所画工笔花鸟远近闻名,人称"张画花"。1918年,五十八岁的曾友贞画设色《猫蝶图》(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白猫静卧,花蝶飞舞,旁缀花草。神气生动,工致清新。画幅有四川籍著名学者傅增湘于1923年的题跋,文中说"此虽写生小帧,而风韵静逸,正复取法徐黄,……。夫人既擅绝诣,晚岁尽以手诀授哲嗣善子、大千。"继承家学,儿女学画。大千的二哥善子、大姐琼枝,都自幼从母学画。善子成年后以画虎名世。良好愉快的家庭绘画环境,培养了张大千的绘画兴趣,幼承母教,兄姐传授,悟性高,长进快。少年练画习字,坚持不断。十九岁,随着长他十七岁的二哥善子赴日留学,学习染织技术。仍坚持自学绘画。母亲是他学习绘画的启蒙老师;善子给予了他极为重要的帮助。

张大千常说:"我之所以绘画艺术有此成就,是要感谢二家兄的教导。"(4)

1919年夏,张大千留学回国,放弃所学专业技术,寄居上海,拜师名家,专心学画。先后师承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学习书法、绘画、诗文。
书法"学三代两汉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5),对临、背临碑帖,练习双钩书体,研究笔画转折、字体结构之妙。二位名师,学养高深,山水、花鸟各有擅长,推崇清初石涛、八大等名家绘画。当代美学家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评石涛说:"明末清初,有保守的董其昌,更有革新的石涛。"名师出高徒。张大千三生有幸,从师步入创新画派的门径。凡山水、人物、花鸟画,自清石涛、八大、渐江、石溪、明唐寅、仇英等,上追宋元历代名家,以古人为师。用心学习,刻苦钻研,临摹名作,掌握技法。他认为:"绘画必须从临摹入手,……。临摹有了深厚的根基,才能谈到创作。"(6)当时他临摹石涛的画,已可乱真,并掌握了鉴赏石涛画的本领。二十多岁的张大千,已获"石涛专家"的赞誉。

学习写生,训练严格。他总结说:"写生首先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必须要一写再写,写到没有错误为止。"(7)回忆当年在二师门下,他"效八大为墨荷,效石涛为山水,写当前景物,两师嗟许,谓可乱真。"(8)师法古人,实地写生,可以乱真,其功力之深,可想而知。

石涛《画语录》"搜尽奇峰打草稿"、"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于我","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师古人之心"、"借古开今"等绘画思想,(9)是张大千师法古人的同时,必须学习的师法造化的经典理论。李瑞清曾对张大千说:"黄山看云,泰山观日,实属生平快事!"(10)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使学生明白走进大自然,师法造化的重要性。1927年春,二十九岁的张大千同二哥善子,第一次登上了风景秀丽的黄山,诗文绘画收获不少。后来他总结说:"作画须多作旅行,漫游名山大川,博览奇花异木,飞禽走兽,即是绘画资料之源泉。"(11)

师从古人,师法造化,读书博览,张大千"循正确路径用功",(12)书法、绘画、诗文大有进步。1924年,二十六岁时他随二哥善子参加上海的"秋英会",拜见雅集聚会的文人儒士。应善子的朋友、前辈们的赏识,在众人面前,张大千放笔绘画题诗,显露才华,一鸣惊人,被赞之为"后起之秀"。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百余幅作品,全面展现了他的绘画才能与水平;展品销售一空,展览大获成功。1925年作《人物》图(13),绘二位老者相对席地而坐,造型准确,眉目传神;衣纹线条细劲流畅,敷色简洁。体现了张大千已趋成熟的绘画技能与风格。

三十岁以前,张大千成长道路上的丰收果实,预示着他即将踏入建功立业的征程,1929年春,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三十一岁的张大千被聘为全国美展干事会员;1931年,他三十三岁,被选为中国古代画展代表之一,赴日本为其审定展品。    

二 中年的成功时期

张大千认为,"作画重在工力,应依个人兴趣,循正确路径用功,自可抵于成功之域。"(14)三十岁以后,张大千的艺术园地花繁叶茂,硕果累累,呈现出他抵达"成功之域"艺术创作的丰收景象。山水、人物、花鸟等精细工笔画法;泼墨山水、花卉也是他喜欢的艺术手法;粗笔山水、简笔人物间或为之;绘画重视结构,喜欢亮色,立意创新;工致、大气、明丽的艺术风格成熟;雅俗共赏,十分喜人。

(一) 山水画

1936年3月,《张大千画集》在上海出版,徐悲鸿作序称:"大千以天纵之资,遍览中土名山大川,其风雨晦冥,或晴天佚荡,其中樵夫隐士,长松古柏,竹篱茅舍,或崇楼杰阁,皆与大千以微解,入大千之胸。"介绍其内容,赞赏其画风;接着又说,他自己1933年应西欧诸国之请,"展览中国艺术,大千代表中国山水作家,其清丽雅逸之笔,实令欧人神往",(15)展品中张大千的一幅《江南山水》,被莫斯科博物馆购藏。这是他的绘画作品第一次出国展览,并被购藏。

五十岁之前的二十余年间,张大千走进大自然,师法造化。他三上黄山,两登西岳,初吊龙门,南游雁荡、莫干,再攀罗浮,感怀衡岳,久居青城,屡上峨眉,西出玉门,东游渤海,写生画稿,作诗记怀。归来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1934年秋,在北平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气势、敷色、气韵均面目一新,轰动故都,给北方画坛极大震动。此后数年间,上海、天津、武汉、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等,各地画展,一个接一个,屡获成功。

张大千的精细工笔山水画,为数较多。写华山北峰的《华山苍龙岭图》(插图1)(16),图上题诗有句"百丈苍龙岭,昂头看入云。",细笔精致,山石纹路钩勒入微;淡花青、浅石黄分别薄染轻晕山体,清丽透亮,柔和温润;山路隐现向上,飞瀑断续而下;峰在云海中,松遍岭坡间,近景古松郁茂,山头雄浑,二人背向读者,面向云海峰峦,昂头远望。真是岭如苍龙,游于云海。《青城望坡图》(17)清淡明洁,如梦幻之境。《祝融峰图》(插图2)(18)高峰奇伟,山路曲折;山石分别染以浓墨、深绿、浅青、淡黄,强烈而柔和。《浅绛黄山云海图》(插图3)(19),云如浪涌,峰似巨舰;松青云白,山著绛色,单纯而丰富。《浅绛山水图》(20),远山巍峨,近景临河高树茅屋;仅仅有茅屋与二三处山崖阴面晕染绛色,余则多为光照阳面,少许淡水墨、浅花青,轻轻皴擦。全幅色气清爽,令人心旷神怡。

没骨法画山水,不用钩勒,纯然以色渲晕点染。张大千用此法所画山水,细润精丽,别有韵味。《峨眉清音阁图》(插图4)(21),张大千自题为"双桥清音"。据峨眉实景用没骨法绘成。山峦起伏,云流其间,溪水弯曲,绿树遍野;清音阁及阁前双桥,居画幅中心位置,坐落于丛绿之中;用浅绛、淡石绿及花青,没骨法画峰峦坡岸,浑然一体,不见着笔痕迹。《山重云岭图》(22),峻岭雄壮,其体势明暗,用没骨法细细点染,使山体有明显的石质感,仿佛可以触摸到一样,从中也透露着坚强的力量感。《秋林幽人图》(23)敷色薄而明亮,悠悠淡远,别是一番天地。张大千的没骨山水画,有的清新,如春风拂面;有的虚淡,似梦幻一般。立意创新,画出多种多样的意境美,是张大千山水画的自觉追求。

张大千的粗笔山水画,别有情趣,运笔用墨有着书法的韵味。《华山金锁关图》(插图5)(24)笔法奔放,竖、横、斜多向皴擦,墨分浓淡;山势高峻,石若斧劈,古松苍劲,遍布峰峦;山染浅绛,松点淡花青;云绕山腰,虚实相映;山脊"S"形反向走势,越远越高;关道曲折,时隐时现,通达峰顶。《雁荡奇观图》(25)写雁荡大龙湫高峰飞瀑景色。浓墨重绿,粗笔或擦或点,再染以淡花青,气象碧翠,生机盎然,极尽南国山水风光韵致。《黄山绝顶图》(插图6)(26)画山石,粗笔劲爽,墨有浓淡,点染浅绛花青,崚嶒山岩,扑面而来。《合作山水图》(图版16)是素有"南张北溥"之称的两位名家的又一次合作。溥儒画松古茂精细,行草书题识语;山岭、坡石、板桥及岭上二位细笔古装人物,均张大千所画。画山石张大千走笔粗放迅疾,用墨干湿浓淡,层次分明,时出飞白;坡岭浑厚,人物飘逸。《春城游归图》(27)写1948年秋自青城游归道中所见风景。画山运笔粗放流畅,或钩或擦;细笔画树点草;借绢地浅米黄为山体阳面底色,时或少许淡水墨花青浅染,颇为别致,又一气象。

张大千的山水画,不管其水墨或设色,无论其细笔,或粗笔或没骨法,虽画法不同,立意有别,却有三方面的共同之处。从章法看,把高山、江河、白云、古树、长空等,诸多景观要素,用大手笔将其大安排、大调度,运用大小、远近、高低、虚实、动静、深浅、明暗等对比手法,强调突出了各景观之间互相映衬、相反相成的作用,给人观赏视觉以强烈冲击。俯视所画《江南小景图》(插图7)(28),仰视所画《华山老子挂犁松图》(插图8)(29)等,最为典型。从敷色看,浓重深暗者较少,间或有之亦在画幅局部;浅淡明丽者居多;色气柔和,温润典雅,清新朗洁,赏心悦目。从景点看,凡山路小桥,寺院茅屋,小树岸草,舟帆飞瀑等等,安排巧妙,时隐时现,半藏半露,或大或小,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悠远深邃,空间感、神秘感俱生。张大千说:"画有三美:曰亮、曰大、曰曲。"(30)果然,他的画,因章法讲究而有的气势,成就了一个"大"字;因敷色清丽而有的气色,呈现了一个"亮"字;因景点巧构而有的气韵,妙造了一个"曲"字。所以,大开大合、清新亮丽、幽深蕴涵的气息神韵,是张大千山水画的艺术风格,独特个性。

(二) 人物画

张大千的人物画,大致可以分为肖像画、仕女画及先贤、道释造像等,表现手法以设色工笔见长,作品较多。水墨意笔、减笔人物,偶尔为之,十分生动。他认为:"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精神是内心的表露。在中国传统人物的画法上,要将感情在脸上含蓄的现出,才令人看了生内心的共鸣"。(31)面部表情准确、精细的描绘,是表现内在精神、感情的关键,这是张大千一生的追求,也是他的成功之处。

肖像画,必须提到张大千的自画像。据专家称,他几乎每年都要画数张自己的像,分赠亲朋好友。他的自画像,有工笔,意笔,减笔等不同的画法。设色工笔《三十九岁自画像》(插图9),画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尤为重要。

1937年,"7.7"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刀光之下,与百姓一样,张大千失去了自由。在沦陷区不与日伪政权合作,诗画明志。当年十月作《三十九岁自画像》(32):东坡帽,笏头鞋,汉装长衫;正面长髯,盘腿而坐,手置膝部,眉宇冷峻,目光如柱,肃然自信;身前溪水长流,岸草劲健;身左苍松,老干粗壮,松根盘结。松之主干似由人的膝部生发,向左斜出,又如弓弯,转而向右,斜出幅外;在其上方,主干、支干重现画面,向左横出,冠部松针茂盛悬垂,支干或断折如戟;或弯曲交错,状如龙舞长空。有风东来,松枝左摆。左上角题词一首:

"十载笼头一破冠,

峨峨不畏笑酸寒,

画图留与后来看。

久客渐知谋食苦,

还乡真觉见人难,

为谁留滞在长安?!"

后书词牌名及款:"浣溪沙。大千自写像并题,时丁丑十月也。"(33)其词气势磅礴,胸怀坦荡,掷地有声。走!冲出魔爪,如有不测,"画图留与后来看"。视死如归,高风亮节,跃然纸上。题书结体端正,行气贯通。他认为"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34)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张大千以擅长的设色工笔精心仔细绘自画像,衬以苍松流水,坚信前途光明,寄托自己的情怀,这诗、书、画,无疑是国难当头,身处困境时,他大义凛然的宣言书--尔奈我何!

水墨意笔《三十四岁自画像》(35),1932年作大半身左向侧面立像,长髯短发,描绘较细,一笔点睛,十分传神;意笔淡墨钩画肩背部。左侧草书:"壬申二月八日,漏已三下,篝灯自写三十四岁小像,怆然南望,不胜归思矣。蜀人张爰。"五十年代后期所作减笔自画像头部及一小猴头部,均神气活灵活现,草书题"我同我的小猴儿。"见于《大千狂涂册》第十二开(图版23)。两幅自画像画法不同,年岁不同,心情也不同。

张大千写生水墨减笔肖像画,讲究笔墨,妙传神情,表现了他写生肖像的超凡能力。1941年的《为陈书舫写影图》(36),书题"辛巳三月十一日,书舫过我寓斋,戏为写影博笑。大千居士爰。";《写心德六侄十九岁画像》(37)书题云"戏写心德六侄十九岁像。时在服中,故鬑鬑颇有须也,八叔爰。"两幅均为胸像。头发浓墨乌黑;次之眼睛眉毛,用墨稍重一些;其余全为淡墨。特别是画川剧青年女演员陈书舫的衣纹,更是笔细墨淡。妙用笔墨,分开层次,突出了流露内心感情的面部及眼眉部位,吸引观者的视线,感受演员的清秀俊美、六侄的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各有个性。

《纨扇仕女图》(插图10)(38)亦工亦写水墨画仕女大半身像,右手举而置于脖后,左手倒持扇端沿,置于胸前,扇端边沿恰恰接于口唇之下。如此布局,如前述肖像画一样的用笔墨,突出仕女的面部,高鼻小口,眉清目秀,气质优雅。也是"辛巳春日"1941年画,没有说是画谁。但从构图、手法看,与前述两幅写生肖像画类似,或是忆写某人。

仕女画,是张大千人物画的重要题材。设色工笔较多,水墨意笔较少。张大千笔下的仕女,有古代仕女画的遗意,但内在的精神,有时代的气息,更具张大千心中仕女美的姿态风韵,颇有个性。张大千认为:"仕女面部设色不可太浓,仕女必须脱俗恬淡,有飘飘然之感。"(39)形态美,气质美,微妙的动感美,是他理想中的仕女形像。

1945年设色工笔《芭蕉仕女图》(插图11)(40),仕女、芭蕉、湖石均用色清淡透亮,仕女乌发浓黑,薄染胭脂,一点口红,是全幅引人视线的亮点,淡墨细笔钩描衣纹,淡细至有无间,膝下渐渐虚去不画;仕女头饰凤簪、衣之领、袖、腰带均花青明丽,蕉叶水墨淡花青为背景,使人与叶之空间感明显。画幅以仕女为主,仕女以面部为主,如浮云中,悠然飘来。1940年淡彩细笔画《仕女图》(插图12)(41),仕女扶石而坐,右手持扇遮挡脸面一小部分,口唇恰好露出一半,目光专注,若有所思,似含微笑,从容优雅。内心的笑"在脸上含蓄的现出",此图如此精到入微的描写,实属张大千仕女画的精品。

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上海等都市生活,张大千十分熟悉。以市民生活为题,画当时的摩登女郎,满脸浓艳,或朱唇深重,与上述仕女相反,意在表现其低俗的神气。是张大千对世俗社会一种倾向的批评。如《摩登仕女图》(42)、《南国仕女图》(图版18)等,都是如此。

水墨仕女,如1943年《水墨仕女图》(43)、1944年《仕女倚竹图》(44)略带写意笔法,轻快爽利。前者双目正视前方,后者稍稍低首,眼观左侧;神情各异,画出人物瞬间的面部表情、内心活动,正是张大千仕女画的艺术特点、成功之处。

水墨意笔或设色工笔画仕女背影图,姿态优美,气质闲适,别有一番情趣。如《蕉荫仕女图》(插图13)(45),设色工笔,为画仕女背影形像的代表作。

张大千设色工笔或水墨工笔画先贤道释造像,如《松下老子图》(插图14)、《东坡先生笠履图》(插图15)(46),前者作于1941年,题识并说时在敦煌,后者作于1947年。都是他中年时期人物画的精品。前图是他回忆昔年曾见元赵孟罨墒献油迹?quot;略追其意"而作,苍松树冠茂密,位于画幅上半;其下老子侧身袖手坐石上,白发稀疏,长衣宽袖,衣纹繁复。广额下双眉紧锁,注目前方。成功刻画了老子一位思想家的先哲形象。后图东坡头戴竹笠,长髯、长衣、宽袖、腰带均在飘动中,足登木屐,右手握竹杖,左手前摆,匆匆向前行进的样子。如果说前图尽显老子的沉思之状,如松针之密、衣纹之繁一样的思绪,在老子的脑海里,一切都在一个静字中呈现;那么,后图则妙传东坡的急行之态,画无背景,空旷之中,心神专注于行走,借衣袖腰带的飞扬,表现东坡向前的神态,一切都在一个动字中展开。前图,静的没有声息;后图,动的满幅声响。两幅图两种意境,读来令人过目不忘。立意构思之妙,运笔用墨之精,真正大家手笔,匠心独具。

1941年5月初,张大千离开成都,远赴敦煌,临摹壁画。1943年11月返回成都。次年1月25日《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开幕。自撰展览序言说:"盖大千平生流连画选,倾慕古人,自宋元以来真迹,其播于人间者,尝窥见什九矣。欲求所谓六朝隋唐之作,世且笑为诞妄。"(47)张大千三十一岁时,听过年长他十九岁的朋友叶恭绰(号遐庵)的一席评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玄、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橘,自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力劝张大千弃山水、花鸟画,专攻人物画。1975年张大千撰写《叶遐庵先生书画集序》,回忆了这段往事,接着说他自己"厥后西去流沙,寝馈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几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48)张大千敦煌之行,实现了他寻求宋元以前六朝隋唐绘画作品的目的。具体说,他实地考察、欣赏、研究、临摹了六朝、隋唐、五代、辽等历史时期的人物画(插图16)。这是他一贯主张师从古人,绘画必须从临摹入手的一次具体实践,历史时空的延伸、扩大。

面对宏篇巨制、技艺超凡的古代壁画及实施临摹,对张大千来说,是体验、感受古代名家绘画时的心路历程;对古壁画来说,是检验、实证张大千人物画的技能、水准所达到的高度。没有相当的运笔描线的基本功,没有高超的色彩感觉与敷色技能,没有深入领会原作神韵的审美感受能力,等等,要复原临摹,是不可能的。学者陈寅恪评价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时说:张大千"天才特具,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吾民族艺术上别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更无论矣!"(49)这些壁画摹本的展览、宣传,给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以民族自信、自尊及争取胜利的巨大鼓舞;对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就存在的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是有力的一击。同时,这些高水平的摹本,已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文化教育等社会文化活动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