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维修招聘:慢生活的“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8:37:24
本文包括:
1. 慢生活的“潜规则” 2. 重回慢生活 3. 榜样慢生活 4. 悦读慢生活 5. 了解更多信息 6. 阅读所有文化类文章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开篇就如此甜蜜忧伤,有没有一丝动容?

istockphoto.com
找一个周末的下午坐在公园的草地上随便的读书或者上网,体会简单生活的充实,也是一桩人生的乐事吧。
是的,我明白,你从小就在“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训导下成长;大学毕业,你像《奋斗》中的年轻人一样“必须去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这件事十万火急,一天也不能等”;工作时你毫不含糊,数尺蜗居、三小时通勤路,也挡不住你那“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疾”的蓬勃事业心。“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生命”,你胆敢慢下来?然而,你的灵魂却往往跟不上身体的脚步,当生活本身的趣味和闲情被渐渐侵蚀,当过劳死、抑郁症阴影般萦绕你左右,当暴戾烦躁的情绪在你的周围迅速蔓延……你是不是该放慢速度,停下来想想,工作的目的,生活的真义?
布鲁诺•贡蒂贾尼的“慢生活艺术”意大利人布鲁诺•贡蒂贾尼曾在意大利电信集团公关部门工作,生活紧张且充斥着压力。1999年夏天与家人度假时,贡蒂贾尼因身体不适突然栽入海中,差点撞到海中岩石丧命。这让他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妻子说这是身体在警告我必须慢下来”。贡蒂贾尼于2005年秋季成立了“慢生活艺术”组织,并于2007年2月19日在意大利米兰举办了第一个“世界慢生活日”,并倡议人们减慢生活节奏,因为“慢生活,才快乐”。贡蒂贾尼把“世界慢生活日”选在星期一,他认为这是一周里人们最忙碌的一天,在这一天让人们意识到减慢生活节奏尤为重要。
回想过去,在速度主导一切的时代以前,我们有一大把的时间。在有草和树组成风景的小路上,我们慢悠悠地晃荡;冬日的午后,什么都不干,哼着歌儿晒太阳;去菜市场挑选新鲜的食材,发明一道新菜;晚饭后,与妈妈一起看会儿肥皂剧也那么开心;与三五好友相约,喝点小酒,聊发少年狂又何如? 时间慢慢流过,不用强留,但你能感觉到生命的丰盈和内心的愉悦。这些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你也可以重新拥有。怀念不如相见,何不偷得浮生半日闲,重新享受一下慢生活。
慢餐,复活你的味蕾
为了唤醒人们被快餐麻木的味觉,意大利人卡洛•佩特里尼和支持者成立了一个“国际慢餐协会”,他们提出:“慢餐不仅仅是给我们的味蕾寻找美味,而是为了保留我们的人性。”以蜗牛的速度去享受一顿精致的美食,细细地咀嚼回味精心烹制的食物滋味,此刻,我们以享乐之姿,有滋有味地挥霍光阴,复活久已麻木的味蕾。慢餐不仅可以帮你重新找回品尝美食的乐趣,而且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慢咀嚼,更易产生饱腹感,避免发胖;坚持慢餐,血糖、胆固醇、血压会相应降低;频繁咀嚼可锻炼面部肌肉,减少皱纹;慢餐还能缓解人紧张、焦虑等情绪,让人愉悦起来。

慢生活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远离工业文明的浮躁,重回自然。
慢游,用心感受风景
你习惯了那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像完成任务一样赶时间的旅游吗?试试慢游吧,别把自己看成旅客,无论跑到哪一个城市,都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去看看热闹的街市,在路边的茶楼坐坐,和当地人聊聊家常,在住处周遭懒荡、不带任何东西两手空空、潇洒走过。不需要赶目的地,因为根本没有目的地。放慢你的脚步,自然就放松了心情。
国际慢餐协会国际慢餐协会是由意大利记者卡洛•彼得里尼和他的支持者发起成立的,这是一个提倡放慢饮食节奏,注重生活质量的协会。该协会的标志为一个慢吞吞的蜗牛形状,以此提醒人们放慢匆匆的脚步,用蜗牛的速度去享受美食,在快节奏的时代寻找难得的“慢”生活乐趣。如今,这个协会的会员已达8万多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协会成员认为,慢餐并不是简单的细嚼慢咽,更重要的是保护传统食品的制作方式、保护生物和食物的多样性,并且由此保护地方传统和文化。此外,慢餐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体有益,还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在与亲朋好友相聚之时,让人情变暖,令关系融洽。
慢运动,身心达成默契
我们运动的目标是让自己更健康,而不是更疲惫。办公室里已经是脑力体力大比拼,加班加点已经把人整的不行,再去健身房卖命,实在是太难为自己。不如试试慢运动吧,比如慢跑、瑜伽或者太极拳,慢跑能牵动全身各部位的肌肉,还可以锻炼心肺功能,并且有助于转移注意力,放松大脑;瑜伽将身体和精神集于一体,通过轻柔、有韵律的动作带动全身肌肉、内脏、神经和骨骼的运动,有很好的塑形健美效果;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深长,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对一些职场慢性病的调养颇为有效。我们的标准不是心跳速度提高了多少,也不是肌肉力量增强了几分;我们不必挑战生理极限,只需要舒活僵硬的筋骨,平静内心的涟漪,让身心达成默契。
慢消费,让荷包细水长流
慢慢淘,正是消费的乐趣所在。连购物时都匆匆而行,时间是省了,腿脚是不累了,但是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曲折,哪有发现好东西的意外之喜?慢消费,使得你绝不冤枉一件次品,也不会错过一件上品。炼就火眼金睛,从一众平庸商品中淘出宝贝,也是一件大本事。
另外,强调少而精的慢消费准则,也会提升你的品味,保卫你的荷包,免成“月光女神”。
慢爱 ,让时间成全完满
古典式爱情往往是经由漫长的铺垫,缓慢悠长回味无限。“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执子之手,与之偕老”难道不是最美的事吗?当我们匆匆前行时,连爱都让人如此没有耐心,缘定终生成为祖母级的话题,慢爱也许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拿什么献给你最心爱的人呢?试试那些老掉牙的浪漫吧,给对方写一封情书,手拉手在街上闲逛,做一道对方最喜欢吃的菜,相依度过平淡美好的每一天。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
第欧根尼
古希腊犬儒主义哲学家第欧根尼,过着如犬般的生活,克制、节欲、俭朴。有个著名的故事: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便上前问道:“我是亚历山大大帝,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哲学家的回答是“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空气和水,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足矣。谁挡住了阳光?是亚历山大,也是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并非必需的东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不要让功利挡住生命,不要让习俗挡住本性,不要让非必需挡住必需,这也是犬儒派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了。
陶渊明
陶先生本来跟我们中多数人差不多,陷入庸碌郁闷的公务员生活,但他一气之下,逃离都市,隐居田园,从此就开始了诗意的栖居。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于是每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先生好与朋友喝酒,醉则告友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正如林语堂所言:“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王尔德
“如今是这样的年代,读得太多而没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时间思想。”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在一百多年前就看透了一切。就像他笔下的童话《快乐王子》一样,他完美自恋,虽然一生多舛,但从未停止追求悠游懒散的生活。王尔德说过,无所事事绝非易事,并且一直致力于这种“无所事事”到极致的艺术家生活方式。这个倾倒众生的男人直言“什么东西我都能抵抗,除了诱惑”,“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不管生活本身如何不堪,读王尔德总会让你稍稍熨帖:“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舒国治
也许你并不熟悉这个人,“随遇而安,能混且混,个性迷糊,自欺欺人”是他给自己下的注脚。这位台北城家喻户晓的“神仙大叔”,从未上过一天班,终生晃荡,闲适生活,自信满满。不置产、不问政,偶尔给报纸副刊写些专栏小文,换钱买饼,却很少结集成书。但凡出手,必定不凡,引得一时洛阳纸贵。过日子,但求清淡、家常,“除却吃饭睡觉,其余都不是事”。清简半生,趣味无穷。有人问:你人生中最好的时候是? 答曰:永远都在当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哲学家。
《慢》
作者:米兰•昆德拉  译者:马振骋
《慢》是米兰•昆德拉用法文所写的第一部小说,相较于我们熟悉的《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篇小说的主题似乎颇为轻松。昆德拉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的确如此,为数不少的人物随意出没在文本中,犹如幽灵;更有穿越情节,时空交叉,使小说变得暧昧难解。几个短小时空内发生的事件被慢速呈现,仿佛整个历史的车辙也被放慢,无数读者的眼波,也在这阅读的时光里流转缠绵。借用小说中的一句“明日不再来,听众不再有”——既如此,为何要急匆匆地过完今天呢?
《闲情偶寄》
(清)李渔 著
一个十七世纪的极品男人,他懂得——吟风弄月、弹琴吹箫、观山看云、赏玉鉴石、养花蓄鸟、品酒烹食、修身养性,风流倜傥,倾倒MM无数……他把这些魅力养成术写成了一本书,就是这本《闲情偶寄》。当我们感到生活像一杯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时;当我们感到自己就像一棵大葱一样庸常无趣之时;当我们感到时间像一包卫生纸一样越用越快时,稍安勿躁,不妨一读李渔先生的《闲情偶寄》。
《生活的艺术》
作者:林语堂 译者:越裔汉
《生活的艺术》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一年之久。林先生认为美国人有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希望事业成功,且“求全的欲望近乎淫”,林先生认为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是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模式。看来“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林先生,非常认真地要为现代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以致有美国书评家称:“读完这书后,我真想跑到唐人街,一遇见中国人,便向他行个鞠躬礼。”
《瓦尔登湖》
作者:(美)梭罗  译者:徐迟
1845年7月4日,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两年多自耕自足的隐居生活。这本书写得无拘无束,没有一点文人酸腐和胭脂气,只是一股清新山野的气息。彷佛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中涟漪和林中雾霭。就像中文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阅读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