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管道管径规格:洪阳旅游胜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8:41:46

【洪阳概况】

 

洪阳镇位于普宁市东北部,面积6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万亩,山地面积3.2万亩,辖32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4万人,是著名的果乡、侨乡,有侨胞和港澳台同胞5万多人。现有镇区建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人口约3.5万人。洪阳交通便捷,省道1930线和占棉线、白马线穿镇而过,镇区距揭普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

明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城设于洪阳,旧县治历经明、清和民国时期共374年。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政府设址于流沙。1949年10月故城解放后,曾先后设为洪阳市、洪阳区、普宁县第一区、洪阳乡、洪阳人民公社,1983年底又设洪阳区,1986年12月设洪阳镇。洪阳地处榕江中游平原,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1.2℃。由于三面环山,四水归汇,素有“盘底珠”之称。名优特产有潮州蕉柑、普宁豆酱、普宁酥糖和竹蔗等,洪阳小食更是闻名遐迩。洪都胜景、人物史迹众多。现有雄伟壮丽、建筑结构奇特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培风塔”、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处,有全国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组群“德安里”、深幽而壮观的“华严寺”,林则徐忠魂归宿之处“文昌阁”、普宁学宫等。此外还建有“方方纪念馆”、重修普宁城隍庙,开辟了“洪阳一日游”旅游专线。洪阳是历史文化名城,有饮誉海内外的“洪阳钧天乐社”,配套完整的“英歌”队和潮州大锣鼓队、醒狮队等;灯谜、诗词、书画、“三棋”等声名远扬;民风民俗更是丰富多姿,妙趣横生,有“十五夜行头桥”、“正月摆社”等。洪阳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有宋朝吏部尚书陈贤斋、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华侨巨富并为旅暹普宁同乡会和泰国中华总商会发起人之一陈伯强、原中侨委党组书记、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潮剧名丑”方展荣、现代作家廖琪,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顾问、亚洲经济研究委员会主席郑竹园博士等等,不胜枚举。

改革开放以来,洪阳乡镇经济迅速发展壮大,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6.2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4.95亿元,农业产值1.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2元。乡镇企业有312家,从业人员12348人,是普宁市六大经济重点镇之一,1998年被广东省政府农业办公室、乡镇企管局评为“乡镇企业百强镇”称号。工业产品有服装、毛织、电子、食品、家俱、自行车零配件等。农业方面,潮州蕉柑种植面积达18000亩,年产量2.5万吨。近几年来,还逐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培植壮大花卉苗木、优稀水果、反季节蔬菜、现代化禽畜饲养等四大“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洪阳镇历来商贸活跃。目前已形成水果、粮食、副食品三大专业市场,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其中水果市场是一个占地60亩、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年水果成交额达3500万元的水果专业市场。

 

【旅游胜迹】

 

洪阳是普宁故城,名胜古迹众多,普宁古“八景”中就有昆冈松韵、培风宝塔、钱湖渔艇、灵汇甘泉、洪寺幽探等五景在洪阳。洪阳镇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即培风塔)、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即昆冈书院、华严寺、学宫、文昌阁、德安里),现述略各文物胜迹于下。

 

 

(1)培风塔

 

位于故城洪阳镇东北后坑村,又称“培风宝塔”,普宁“八景”之一,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因古时该处属乌犁乡,俗称“乌犁塔”。塔通高36米,七层,平面八角形,砖土混合结构,塔身则系三合土夯筑而成,在国内诸塔中,实属罕见。塔基边长9.8米,塔座高1.65米,筑九级台阶而上座台,塔座上下有栏杆,栏杆望柱上刻一对石雁、一对石狮,造型生动。塔身高31.7米,第一层外围边长3.9米,周长31.2米,墙厚达2.55米,室内每面边长1.5米。塔身逐层依次缩小至高层。第七层室内边长为0.71米。第一层仅辟一门入室。塔门向西南,门阔1.3米,高2.77米,拱顶。门顶原刻“培风塔”三字(1959年重修时误刻为“培峰塔”)。石门框上阴刻门联:“七级高擎雄插汉,千峰环拱壮扶与”。塔内空心,有奇特的内转石阶可登上各层。石阶共120级,因各层高度不尽相同而各层石阶级数有异,第一层上第二层28级,以上各层级数分别为20、20、18、18、16。第二层以上每层开四个门(窗),相邻各层四门(窗)相互交错,既美观,又能在各层室内向外眺望四方。塔檐以红色砖叠砌而成,每个角有向上弯钩的芭蕉叶建筑图案。最高层(第七层)构造有别于以下各层,里面有藻井,外面有走廊,走廊上面每个角有一石柱,柱之上以瓦与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纹,造型古雅优美。塔刹为铁铸相轮宝瓶状。

培风塔造型美观,稳重挺拔,雄伟壮丽,历200余年而巍然屹立。登上塔顶凭栏远眺,南瞰普邑故城洪阳镇全貌,远近风物尽收眼底,北望榕江江水滔滔,甚是壮观。该塔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德安里

 

位于洪阳镇南村,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为全国极为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群。方耀(1834-1891),字照轩,洪阳镇西村人。出身行伍,咸丰年间,屡为清廷立战功,总督黄宗汉上奏赞他“谋勇冠军”,叙功升为都司,朝廷赐号“展勇巴图鲁”,赏戴花翎。后擢升副将,总兵,累官至提督。德安里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用了好多年时间陆续建成。整个德安里分“老寨”、“中寨”、“新德安里”(新寨)三部分,从建筑布局看,老寨俗称“百鸟朝凰”,中寨与新寨为“四马拖车”,三寨相连,里面有祠堂、佛堂、官厅、书斋、卧室、阁楼、莲池、餐厅、库房等等,功能设置齐全,合共873间,还有寨前广场、后花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设“护寨”墙,建东西南北四门,外修“护寨”河,是罕见的府第式巨型建筑组群。仅中寨主座那平面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大祠堂,面阔28米,纵深53米,单层建筑面积达1484平方米。

德安里建筑群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室内精工雕刻。整个建筑群的布局设计被编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民用建筑专业教科书。德安里历经120多年,仍保存良好,内有数株巨大的木棉树和稀有珍果古树——“人妙树”。德安里以其布局之合理,气势之雄伟,雕刻之精工,面积之广阔,名扬海内外,备受建筑学专家、学者的瞩目。近年来,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现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3)方方纪念馆

 

方方纪念馆,建于洪阳文化广场,为四层楼房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该馆是为纪念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先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和国家侨务事业的卓越领导人方方而建。

方方同志是洪阳镇西村人,青少年时期就追求真理,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1919年“五四”运动时任普宁学生会会长,1926年春转为中共党员,历任中共潮安县支部书记、普宁县委书记、汕头市委书记、福建省上杭中心县委书记、闽粤赣边区省委职工委书记、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部长、南方工委书记、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书记、华南分局书记等职。解放后,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广东省人政府第一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侨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务。曾当选为党的七大、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届人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期间,方方同志受到残酷迫害,1971年9月含冤去世。1979年3月党中央为方方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补开追悼会。

在方方同志的家乡——普宁市洪阳镇建“方方纪念馆”,是普宁160万人民和广大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夙愿,也是广大共产党员和老同志的热切要求。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生前为“方方纪念馆”题写馆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生前也为“方方同志塑像”题名。馆内的展品有方方同志革命活动的情况介绍、照片、实物共300多件。展品陈列共分六个部分:一是少怀中华凌云志。概述方方同志在潮汕地区领导革命斗争的情况;二是崛起闽西有俊声。介绍方方同志奉调闽西后,力挽狂澜,领导闽西革命的英勇事迹;三是抗日反顽智勇全。介绍方方同志任中共闽粤赣边区省委职工书记时的建树;四是擎起南国一方天。介绍方方同志大力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人民武装的卓越贡献;五是侨务风范炳千秋。概述了方方同志作为我国侨务活动的卓越领导人,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了大量工作,彪炳千秋;六是英名不朽史流芳。展示了人们对方方同志的尊敬和怀念,其光辉业绩永远铭刻在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方方纪念馆于1999年10月1日开馆接待来宾,成为普宁市的又一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昆冈书院

 

在普邑故城洪阳镇东侧昆安村。清·乾隆八年(1743),知县萧麟趾同意生员方文灿等的请求,主持创建书院,以兴重文之风。

书院门楼一间,榜曰:“昆冈书院”,中座叫“蕴玉堂”,三间式,中为讲厅,为生员听讲及会课之所,备列规条与课程,旁一为掌教书房,一为其卧室;后堂高阁一所,八角二层楼。楼上供唐代大文豪、潮人甚为推崇的韩愈韩文公像,并贮藏经史子集诗文等书;阁后还有一轩,名为“琢玉轩”,为师生讲学场所。此外,自阁及堂环列厢房27间,为诸生员学舍。偏西为厨房、厕室,共计正、从房屋34间。又韩祠后有一石,曰:“龙宫井”,旁又有一石曰“连珠台”,为萧麟趾题刻,并拓阳山钓台韩愈所书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及“退之”二小字,勒石嵌于祠壁。

昆冈书院为清普邑三大书院(其二为三都书院、上社书院)之一,历二百余年仍保存完好。该地怪石嶙峋、古松掩映。《普宁县志》有“古松浓荫,石室珠连,书院在其上,游目烟景,足助文心,当清风徐来,松涛与书声相答,令人神移”之记载,号称“昆冈松韵”,为普宁古“八景”之一。且有明知县朱统鎙爱女朱玉仙的墓地——“天潢小裔墓”,有保存完好的碑文《香云记》和石刻“何山”字迹,确是一处胜迹胜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浏览。

 

 

(5)灵汇泉

 

在普宁故城洪阳镇东北方向、离城约10里的雨堂村,有一古井,井泉源远流长,泉水涓涓,经冬不涸,久旱不竭,有明清两朝,每逢大旱,县官必来此祷雨,以求上天怜悯乡民之苦,降甘露救民于旱灾之中。清·乾隆七年(1742)春旱,知县萧麟趾循例前往雨堂村求雨,或许天公作美,知县祷雨之后,当天中午就下起大雨来。欣喜之余,萧麟趾就把古井命名为“灵汇泉”,并广为宣扬,又立石勒碑,亲题“灵汇泉”三个大字刻石立于井旁,又竖一通长方形石碑,上刻萧麟趾撰并书的《灵汇泉记》一文,记述“灵汇泉”的由来。碑刻、古井于今尚在,保存完好。井台方形,素面石,边长4米,井深3.8米,泉清澈见底,时见小鱼虾游戏于水面蟹垫居于井底。泉水入口甘甜,相传清皇帝乾隆下江南时,曾造访过此井,对泉水的甘甜赞不绝口。泉水仍供村民饮用,旁边有一清雍正年间建造的祈雨亭一座,有联云:登灵山逍遥天界,临雨堂普济万方。

灵汇泉,又称灵汇甘泉,是乾隆至民国年间,普宁古“八景”之一,现在依然是一个游访的好去处。

 

 

(6)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洪阳镇之北5.5公里,水吼村北侧洪山山颠200米高处,在乾隆至民国期间号称“洪寺幽探”为普宁古“八景”之一。

华严寺前围墙环绕,寺门额书“华严寺”三个大字,入门院宇之上大书“普宁慧花岩”五字,门额也书“华严寺”三字。天井之上便是大殿,正中供奉佛界三圣佛像,中间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右侧为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释迦之前为笑口常开、大肚能容之弥勒佛,两旁为法相庄严的护法神韦驮与关羽伽蓝(即关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觊在玉泉建精舍,称见到关公。后世佛据此传说,便把关公列入护法伽蓝之一供奉。弥勒佛一般供于前殿,此寺无前殿,故供于释迦座前),两侧旁殿供达摩与大颠祖师(达摩为禅宗初祖,大颠为达摩九代法孙),两旁侧十八罗汉,还有将供奉于后殿之准提观音菩萨翕暂置旁座,宋桃花公主的想像塑身,银枪白马,亦置准提观音菩萨龛侧。

寺外有一古井,以长方形石条纵横架起成一方井,旁有一洼池,泉自井中涌起,由方形石条隙中溢注洼池供饮用。井之年代久,而泉亦长流不息,相传此泉通数里外雨堂村之“灵汇甘泉”,且井位处高200余米之山颠,实是奇观。另山顶还有古塔遗存基石,以及清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游踪,镌刻志于山顶大石上。整个洪山,慧花岩最为高峻,而寺周古木参天,意景通幽,寺景与风景配合,诚一游览胜地。

(7)文昌阁

 

文昌阁,是清代抗英禁毒、虎门销烟钦差大臣林则徐病逝旧址,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国外知名度都很高。也是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市、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国近代伟大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林则徐1785年出生于福州,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病逝于普宁。当时,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由福建赴广西任所途经普宁驻分司分馆(文昌阁),由于沉疴在身,不幸磕然长逝。

文昌阁位于普宁故城洪阳城北,据乾隆《普宁县志》载:“分司公馆在城隍庙东即文昌阁,康熙六十年知县罗秉琦倡捐建盖。前为厂堂,门廊峻整,后为高阁,上祀文昌神象,其下为燕寝室。计三进共九间。凡使节经临,皆驻于此”。又据同治、光绪年间普宁知县张璇《重修文昌阁宫碑记》,康熙六十年,知县罗秉琦“以文昌上应斗宿,为文章司位,非其地未足以昌文教而崇祀典也”。于是,倡捐建“于城隍庙之东偏,僻除榛芜,爰兴土木,后为高阁,上祀文昌。其下建寝室,计三进九间,是为分司公馆。盖普邑,省潮之通衢也,行李往来,多取经于此,而停骖有所,不致就居民舍,频扰阖闾”。由此可见,文昌阁自康熙年间建成至同治年间重修,一直两用:既是祀文昌神象之处,又兼作经临使节停驻的分司公馆。因为清代后期有郝有金等四位武勇“老爷”驻此,文昌阁又有“四老爷衙”之称。

康熙六十年(1721)建,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至今,仍保存完整,共三进九间二天井,座北朝南,面阔13.97米、深57.6米,地面铺红砖。中进大厅立四梭形巨石柱,木构架为抬梁式,屋顶是歇山顶。后进为三间(二房一厅)两层阁楼,面阔13.35米、深8米,阁楼高8.2米,重檐。建筑风格呈庄重古朴大方。

文昌阁名重于世,是因为道光三十年(1850),普宁分司公馆迎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钦差大臣林则徐。时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爆发,道光三十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清廷任命告假回家乡福州(古称侯官)养病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要他“驰赴广西”。卧病在家的林则徐“于九月二十八日在侯官奉到上谕,至是力疾上道……卧舆兼程,日行百里”。(《潮州志》)林则徐因抱病赶路,病情加重,十月十日来到普宁(洪阳)已是沉疴在身,生命垂危,不得不停驻下来救治,林则徐下榻于文昌阁楼下东厢房,后因“风寒入里”,于十月二十日在普宁文昌阁磕然长逝。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来广东查禁鸦片。他顶住清廷投降派的压力,坚决禁毒,严惩贩毒分子,焚销鸦片,大义凛然,并组织官兵抗御西方列强的武力进犯。林则徐忠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和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彪炳史册,在海内外炎黄子孙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林氏忠魂归宿之处——普宁文昌阁,连年来,前来观访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观访文昌阁,人们自然而然泛起对林则徐的虔诚敬意,对制毒、贩毒和侵略者的深恶痛绝。

1995年5月,在全省开展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的日子里,来普宁检查禁毒工作的广东省常委、政法委书记陈绍基在揭阳市长、普宁市领导人陪同下参观了这处旧址。1995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普宁青少年禁毒誓师大会在文昌阁举行,进一步体现了禁毒英雄林则徐忠魂归宿处——文昌阁这一名胜古迹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历史意义。

 

 

(8)普宁学宫

 

古建筑,位于普宁故城洪阳镇西村。传说置县之初,未建县衙,必先建学宫。学宫是供奉文圣孔子像的地方。建有学宫,是该地教育发达、人文昌盛的象征。

学宫前临小溪(城内河),后依山丘(后山)。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历经已430多年。主体建筑依纵轴线排列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崇正祠等。建筑面积2262平方米,大成殿高出庭院0.7米,歇山顶,石雕围栏,梭形石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建筑风格呈庄重、古朴、大方。主殿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四周石栏杆石壁刻有“八仙过海”图像,画面栩栩如生。主殿壁面有岳飞题匾“太和元气”。进门西侧有历数百载之“梧桐树”,右侧有一“魏忠贤生祠”,刻一魏忠贤石像,明权阉魏忠贤死后,人神共愤,生祠里石像被搬走,而生祠还在,为当今所罕见;还有古井“龙珠甘泉”。学宫后山有——“惠风亭”,是1925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胜利后,潮梅地区共青团第一支部的诞生地。

普宁学宫沿用至清末。民国后,学宫作学校校舍,民国九年(1920),设为县立第一中学。抗战期间,普宁一中迁往雨堂村,学宫改设为乡镇保甲长训练所。抗战胜利后,仍为普宁一中校舍。后为洪阳初级中学校舍、洪阳镇第一小学校舍、洪阳镇城区老年人活动中心。1961年公布为普宁县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

 

 

(9)城隍庙

 

位于普宁故城洪阳东北侧,县衙东北约三百米处,与文昌阁毗邻,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宁置县之时,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为古建筑物。

康熙三十四年,知县赵勉周重修中堂及门楼廊庑。四十八年知县安定枚(镶红旗人)重修后堂两廊六司房舍,前后为三厅二天井宫殿式结构,共三进十一间,东西宽约二十七米,南北六十米,总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前厅为三山门,门楼左右供奉马宫,门内左右为千里眼、万里望,中厅正殿供奉城隍爷塑像。后厅分三殿,分别供奉城隍夫人、十八罗汉和千手观音,体现了中国佛儒合一思想。正殿与后厅三间,有放生池,池中放养龟鳖,池两旁植木棉树,池中间有拱桥,正殿前天井有参天古榕,正殿两旁廊庑供奉神像。整座城隍庙有大小佛神像共108樽。

城隍庙是普宁八百余乡共同拥有的,是古普宁县乡民庆贺丰年、祈求太平、联系乡情、结交友谊的民间庙会,是难得的古建筑物,极具文物价值。

 

 


(10)百里桥

 

有桥“百里”连西东,德政彪炳存史册。百里桥,位于普宁故城洪阳镇西北,是为纪念清普知县安定枚而命名的。

洪阳镇有一溪流,贯穿故城南北,明1641年前,溪流上有一木桥,联结城区与洪阳辖地东北的二十多个村庄。明1641年,知县朱统鎙爱女朱玉仙过木桥不慎跌落溪流溺水而亡,朱知县遂将木桥改造为石板桥。清1701年,即康熙四十年,安定枚(镶红旗人)任普宁县知县,在任期间,关心百姓,体恤民情,弘扬公德,广施德政。当时,老百姓为生计,不辞辛苦,到百里外海疆挑盐到洪阳转卖给盐商,其时苛捐杂税甚多,清廷把盐的经营由官家独家垄断经营,把挑盐的百姓以“挑私盐”论处,轻则加税罚款,重则投入牢狱,百姓咸受其苦。安定枚到任后,为减免民苦,苦思得一计,在城区设立“砧秤”(一斤等于二市斤),公文告示“挑盐者,一百斤为限,超过‘砧秤’一百斤,私盐也”,因长途肩挑,一般又岂能挑二百斤?“砧秤”此不逆朝廷政令,又能放百姓一条生路,百姓咸称其德。

安知县经常深入民情,体察民意。有一次路经仙步村,见一老者修路于途遂上前询问,知老者长年义工修路,感其德可赞,其风可嘉,遂以“为善最乐”金匾赐之,以彰后人。

安定枚任普邑知县,为政清明,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感其恩,焚香跪拜于道旁,百里相送,依依惜别。安定枚为不让百姓受远送之苦,出城之沿东过新安水门,到溪边桥头,与百姓惜别,称“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以桥为界,此桥百里也”,百里相送,遂有“百里桥”的由来,非桥长百里也。“百里桥”体现了百姓对好官、清官的敬仰、爱戴和政治清明的希冀!后来,人们把该溪流亦称为“百里溪流”。送安知县离任后,百姓念其功德,在其衙前街东侧建一生祠,命名为“安公祠”,并立石像,以作纪念。

“百里桥”于民国二十三年改为水泥钢筋结构,近年来又加宽增固,设护栏、疏通溪流,两岸植树绿化,同“崇文书院”、“松龄桥”互为呼应,成为洪阳胜地。

 

(11)崇文书院

 

位于普宁故城洪阳东门外的新安村,前临“百里桥”,洪阳河沿书院边而过,右接新安水门,左连“松龄桥”,流水欢唱,绿竹掩映,垂柳成行,景致别雅,是新安文化区的中心。

崇文书院建筑结构小巧玲珑,宽11.45米,深13.4米,院内面积150平方米,琉璃瓦顶,梭形石碎裂,雕梁画栋,后面一圆形门;正座中间设一座台,是原书院为历代辈出的德高望重的文人名士立碑流芳之用,碑为竖立,红底金字。屋顶塑双凤朝牡丹,栩栩如生。整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一座颇具潮汕特色的古祠堂。

崇文书院为清·同治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倡建书院、兴办乡学时所建。书院建成后,洪阳学子入院就学,名优辈出。声名卓著的卢世潘、卢学茂叔侄都曾入学该院,后追随方方同志参加革命,壮烈牺牲,书院也为其树碑流芳。

崇文书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于今已老化残破。新安敬老院、公益事业理事会,十分重视文物古迹保护,筹资25万元,对书院进行修复。书院焕然一新,连同周边的景致,成为故城洪阳的游览胜地。


(12)万花园

 

位于普宁故城洪阳城东侧,即池揭公路东侧,是集生产、贸易、观赏为一体的创汇型大型农业企业,为粤东地区及省内外颇具特色的花卉生产基地和花卉专业市场。

洪阳,是普宁重镇。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培育花果苗木历史悠久,享有盛名。最为出名的是宝镜院村。早在清·道光年初(1822),宝镜院村培育花果苗木便有“果苗之乡”的声誉。苗农张岳荣肩挑果木苗,步行沿路销售至香港,成为当地史话。解放后,党的阳光使宝镜院村花果苗木枝舒叶展,欣欣向荣。而改革开放的春风,更使宝镜院村的花果苗木独占春光,该村农户经营养花育苗的占96%以上。他们瞄准市场,迎合人们环境绿化、居室美化、养花怡情的需要,着眼于花木珍稀品种的引进、培育,果苗生产,蒸蒸日上。

进入九十年代,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发展生态型农业、旅游型农业,解决花卉生产分散种植经营、竞争力低的问题,1996年10月,中共洪阳镇委、洪阳镇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万花园,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路子,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万花园按大型园林基地进行总体设计,以揭池线洪阳路段东面,“龙宝”大道南北侧土地为花卉园林基地,园内铺设道路、供电和排灌系统、配套建设万花园大门、花卉展销中心等。该园占地面积1000亩,首期配套投资已达450万元,占地500亩,50户花卉经营专业户已进团体经营,形势喜人。

踏进万花园,展眼尽是大大小小的花木圃,就连道旁岸边、屋前宅后都插植花木苗。木本的、草本的、爬藤类的、阴生植物,立植、盆栽各具形态,枝叶摇曳生姿,秀色宜人。现已引进属优稀品种果类的有泰国象牙芒果、台湾红芒、广西的紫花芒、高州储良龙眼、增城挂绿、妃子笑、新加坡杨桃等;花卉类除传统保留的茶花“十八学士”、“仙种”及各品类的兰花外,有名贵品种比利时杜鹃、巴西铁树、南朝鲜的仙人树、台湾的大惠兰、荷兰的郁金香等。奇花异草,各展风姿。

每当腊月,寒梅迎客笑,幽兰吐芬芳,芍药呈妍丽,水仙保吉祥。宝镜院村道,车如流水,各种类型的车辆,满载着幸福、欢乐、吉祥的象征——姹紫嫣红的盆花翠苗,驰向四面八方,进入千家万户。

万花园,洪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