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钧的丈夫: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岳麓版) -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 天河部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34:22

高中历史必修Ⅰ复习提纲(岳麓版)

 

 

山东省实验中学  孙超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夏朝: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2、  商朝: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

         ②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③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3、  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⑴分封制⑵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⑵对象: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⑶作用:扩大了西周的势力,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⑷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⑴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⑵大宗:嫡长子承位可奉祀祖先者;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⑶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二、秦朝至清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

①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内容: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③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西汉:

⑴王国问题与七国之乱

                                     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⑵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②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⑴安史之乱

⑵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③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宋太祖从“钱”、“权”、“兵”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⑴措施:A、军事上—杯酒释兵权;撤消殿前都点检,设“三衙”,

中央设枢密院,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B、政治上—削实权(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夫悍将)

        C、经济上—制谷钱

 ⑵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3、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

   ⑴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⑵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免权

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

   ⑴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

   ⑵元朝:废三省,行一省。

     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  

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⑵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⑴军机处的设立: Ⅰ、原因: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Ⅱ、军机大臣职权扩大,但品级不高,只能跪受笔录。

            Ⅲ、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Ⅴ、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

     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

2、古希腊城邦:

①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②兴起时间:公元前8—6世纪

③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

④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

3、古希腊城邦政体

①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②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①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②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

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

    ③民主制的确立: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⑵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公民大会:①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②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事会: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

②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①日常司法机关 

②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3、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①得:实践民主,推动雅典社会进步,为人类提供民主模式

    ②失: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得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得政制与法律

1、政治体制得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①罗马共和国:⑴由执政管、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

⑵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

⑶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

    ②帝制的确立: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专制)

                  ⑵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2、罗马法的形成:

①《十二铜表法》

⑴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⑵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⑶是罗马法的渊源

 ②《查士丁尼法典》⑴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⑵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③《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

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3、罗马法的影响:

以 《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

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1、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⑴、  必要性: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过程:①《大宪章》开始给王权设定限制②“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③《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⑴“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逐渐“统而不治”

⑵1721年沃尔波尔出任第一任内阁首相

⑶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

⑷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3、     民主化的发展:

⑴、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获益

⑵、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

⑶、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⑷、1918年,30岁以上的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

二、      美国(民主共和制)

1、联邦宪法的制定:

⑴、必要性:松散的州际联盟,无法满足美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

⑵1787年宪法----基本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的原则;民主原则

2、联邦制;

⑴、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⑵、巩固: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平定叛乱,维护统一

4、     两党制:

⑴、形成:华盛顿之后,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19世纪上半期,实行“政党分赃制”

⑶、1883年出台《文官管理条例》,政府体制稳定下来

三、      法国(共和政体)

1、法国大革命

⑴、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⑵、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⑶、1792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拿破仑的统治:

⑴、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⑵、颁布《拿破仑法典》,发展资本主义

3、路易。波拿巴当选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5、     共和制确立的标志: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宪法颁布,最终确立。

四、      德国

1、完成统一:

⑴、原因;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⑵、完成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2、德意志帝国统治(1871年建立,颁布宪法(特点:建立君主立宪,但留有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余))

3、魏玛共和国(建于1919年)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较重

4、法西斯专制建立:

⑴、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

⑵、建立:1933年1月,希特勒组阁

⑶、影响:形成二战策源地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近代中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在遭到中国严禁后,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目的: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发动国:英法联军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战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进犯中国。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5、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

     中国取得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宝岛台湾,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先后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为纲领。当中《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坚持斗争14年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3、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 ) 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③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

4、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1)五四运动(1919年)

     A、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意义:①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运动的主旋律。

  ② 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2)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1924——1927)

(3)抗日战争(1937——1945)

(4)解放战争(1946——1949)

三、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1)君主立宪制: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空想社会主义

①、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后,现实生活的悲惨,产生了对资本主义质疑。

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国籍

主张

圣西门

法国

 

社会实行实业制度,工业社会的预言家

 

傅立叶

法国

和谐制度,阶级调和与合作

欧文

 

英国

 

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实验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思想基础: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诞生的标志--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③《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课本103页①②③④⑤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在其指导下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①、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

②、“公社”的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③、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改革

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

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④、公社的结局--失败

⑤、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主观原因: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 大农民的支持。

⑥、意义:

(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革命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但仍然落后,且社会矛盾尖锐;一战使沙俄各种矛盾激化。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

3、四月提纲  

   内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实行土地革命,退出战争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彼得格勒)——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①政权建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大会 )            

   政府-----人民委员会    《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

②1918春,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    

6、十月革命的影响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使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建立新型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①成立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  上海)

②建立A、一大: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领导机构

B、二大: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反帝、反封建、反军阀)

③意义:标志着有了全新的政党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2、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①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②第一次高潮失败的教训-----必须建立各阶层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国民革命的兴起

A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B发展:北伐(1926年7月)

C失败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D教训:没有取得革命领导权;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在八七会议上予以纠正)

3、国共十年对峙

①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秋收起义(毛泽东)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⑤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⑤红军长征A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B遵义会议(1935年):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转危为安。标志着中共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

⑥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A背景:Ⅰ、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Ⅱ、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Ⅲ、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逼蒋抗日

C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的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4、 抗日战争(1937--1945)   

①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②第二次国共和作实现                                      

标志: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

③国共联合抗战(1)初期:A、国民党:   正面战场(主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B、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全面抗战路线

(2)相持阶段:A、敌后战场(主战场)   B、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C、皖南事变(1941年、反共高潮)------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斗争求团结,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

④抗战的胜利(1)意义: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2)抗战胜利的原因:结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中共的领导;国际社会的支持

5、两种命运(抗战胜利前后)

①中共七大-----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②国民党六大----独裁内战的方针

③重庆谈判

(1)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6、解放战争(1946——1949)

     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开始

     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战略反攻:随着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7、开国大典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北平)------准备建立新中国、通过《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成立

③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1、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①抗美援朝(1950、10—1953、7)

原因:美国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并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干涉中国内政。

总司令:彭德怀

结果:1953年美国与中朝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意义:保卫国家安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

②镇压反革命(1950—1953)

政策:“首恶者必办,协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

重点:打击土匪、恶霸、特务、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③三反、五反(1951、12—1952、10)

斗争的范围、内容

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巩固了政权,保障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1954 年确立—— 1957 — 1965 年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遭受挫折—— 1966 — 1976 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完善)

( 1 )确立: 1954 年一届人大《宪法》确立

( 2 )代表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 3 )代表组成: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

( 4 )确立意义:奠定了政治建设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关系、昭示了权力属于人民

( 5 )原则:民主集中制

2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1954 年《宪法》确立—— 1957 — 1976 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与文革遭到破坏—— 1976 后恢复—— 1982 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1 )合作基础:中共与各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 2 )确立: 1954 年《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 3 )指导思想: 1956 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4 )合作形式:政治协商

( 5 )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 6 )多党合作的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 7 )政协职能变化:建国初期,1949年后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954 年一届人大后,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 )实行原因: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 2 )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   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   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A 。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B 。 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详细说明

C 。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

D 。 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入新发展阶段

(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的施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数百个自治州、自治县

三、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2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 1 )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

( 2 )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3 )健全法律体系( 1982 年宪法等;《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 4 )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1999 )

( 5 )基层民主实行直接选举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 89 年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98 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四、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1 )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 2 )酝酿:九条方针

( 3 )形成: 80 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      ( 4 )宪法保证:全国人大五届会议

( 5 )确立: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 6 )运用:香港、澳门问题成功运用

2 、香港回归的几个问题

条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方针完善

回归过程: A 、  1984 年 12 月《联合声明》   B  、 1997 年 7 月 1 日收回主权

意义:洗刷民族耻辱,翻开香港历史新一页,统一大业迈出坚实一步  

3 、澳门回归过程

( 1 ) 1985 年,中葡取得广泛一致    ( 2 ) 1987 年 4 月,中葡《联合声明》

( 3 ) 1999 年 12 月 20 日,收回澳门主权

4 、两岸交流

( 1 )两岸关系曲折

A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紧张,互不承认   B 。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正统

C 。李登辉、陈水扁等上台后,两岸交流受限,交流不正常

D 。“台独”势力   仍存在

( 2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A 。共同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B 。发展条件:大陆国力提高

C 。蒋经国统治后期顺应潮流         D 。李登辉上台后,大陆“三通”努力

( 3 )中共的立场和诚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基本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趋势出现并加强。

第29课处   两极格局对峙的形成

重点: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1)战时同盟基础的消失2)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美、苏3)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根本对立(根本原因)

二、“冷战”的具体表现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最先发出“冷战”信号

1、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由此,出现了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长达40年的对峙

2、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3、柏林危机(分裂德国)

4、“北约”和“华约”

三、“冷战”的影响:(1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2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3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恐怖平衡

4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

第30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基本线索: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壮大,美苏的霸权主义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本课重点内容: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形成的?(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原因:(1)二战后西欧依附美国(2)1950s 以来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联合才能保障安全和发展

2、形成: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进展: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加强合作,建立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1993年,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

4、影响:大大促进……;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冲击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状况和影响

1、二战后初期美对日政策的变化:

2、日本经济高速发展:

原因:(1)民主改革2)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3)高度重视科技4)高度重视教育5)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6)美国的扶植7)实行非军事化……

3、影响:经济:资本主义的第二号经济强国;政治:改变外交方针,从向美国一边倒到实行以美日为关系为主轴的全方位外交

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经济的多极化)

三、不结盟运动兴起:

(背景、标志、影响)

1背景:1)基础,2)美苏两极格局

兴起的原因:摆脱美苏控制,维护自身独立

2、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

3、含义:反对殖民主义,和平共处。

4、影响:标志着……开始改变……有力地冲击着……

第31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重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的努力

一、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1、建国初期的外交三大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态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提出,内容。

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

3、建国初的重大外交活动

(1)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2)亚非国际会议(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合法权利未得到恢复:

原因:美国敌视中国,阻挠中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2、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原因: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加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表现: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三、历史性的握手(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美国:霸主地位相对衰落;越南战争的影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的恶化)

1、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2)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

3)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邦交正常化

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实现: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取得的成就:1)积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2)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加入WTO)

3)积极参与地区性组织的外交活动

4)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表现:1)反对霸权主义2)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2)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工作

第32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重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的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原因:1)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2)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及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世界呈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政策;恐怖主义活动频繁

表现:1991海湾战争、1992波黑内战、1999北约轰炸南联盟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1)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其他多种力量的存在

2、影响: 1)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