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m huan欢网:回眸中国股市20年“三步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9:30:04

回眸中国股市20年“三步曲”

(2012-01-04 09:57:06)   

回眸中国股市20年“三步曲”

——中国股市除了改革与创新别无出路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过去20年,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2007年创下6124点的最高历史记录。最近十年是中国股市发展最快的十年,这十年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成就最大的十年。纵观中国股市20年历程,根据融资对象主体成份变迁,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1990——1997:中小型公有制企业阴差阳错成为IPO主体

  中国股市建立初期,为了防止“正宗”的公有制经济变色,我们预设了两道关卡:一是率先让街道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及中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试水IPO,这一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试验,阴差阳错地让中小型“公有制”企业占尽了股市融资的先机,这也是中国股市早期出现的大批“袖珍股”(总股本一般不超过1亿股)。二是将公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分割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三类,其中,只有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自由流通,国有股和法人股则不能上市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的由来。

  在这一阶段,中国股市从无知到幼稚,不仅市场总体规模狭小,而且个股总股本尤其是流通股本都很“袖珍”,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所谓牛市,就是一步到位地暴涨;所谓熊市,就是一步到位地暴跌;股指频繁暴涨暴跌。

  (二)1998——2008: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全面激活国有控股经济

  1998年,中国正式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定位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此,中国股市开始转变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大力支持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与此同时,中小型公有制企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并再无它们IPO的身影。从1998——2008年的十年间,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银行)批量改制上市,全面激活了大型国有企业的活力与生机,从而将国有银行从国有企业的债务危机中解救出来,并同时赢得了自身大发展的机遇。尤其是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启动,又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会。

  在这一阶段,中国股市的融资主体让位给国有控股企业,这与当时中国经济的主体成份是大体匹配的,正因如此,这一时期成为中国股市规模扩张最快的时期。当2007年大牛市结束时,当年年底A股总市值高达32.5万亿元。这与之前的上一轮大牛市结束时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2001年大牛市结束时,当年年底A股总市值仅为4.1万亿元,6年间A股总市值整整增长了7倍。正是中国股市服务对象与服务功能的及时转型,大批量的大型国有企业才得以顺利改制上市,进而全面激活了国有控股经济的活力与生机。

  (三)2009——现在:民营企业一跃成为中国股市IPO主体

  沪深两大交易所真正开始市场细分设计始于2000年前后。此前,深交所与上交所在市场定位与分工上,基本上是“同质同构”的,沪深两个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差异性。1999年1月,深交所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并附送实施方案。2000年2月,成立深交所高新技术板工作小组。2000年9月,中联重科上网发行后,深交所停止在主板市场发行新股。然而,在深交所关闭一级市场长达4年后,创业板并未如愿推出,而是在现行主板下新设了一个“中小板”。中小板的推出,不但为“闭关”4年的深交所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而且更为撑起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找到了制度上的公平,这是创业板孵化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收获和惊喜。从此,深交所与上交所两大市场走上了差异化建设的道路,尤其是2009年10月30日深交所的创业板正式开市,更加强化了深交所市场的“创新型”、“成长型”、“中小市值”的属性定位,中小板和创业板成为深交所的特色市场载体。与此同时,上交所则致力于“蓝筹型”、“国际型”、“大市值”属性的市场,其特色市场载体将是“大市值板”和“国际板”。

  至此,中国股市的场内市场定位与分工基本成形,然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则是一个更高层面的、更为重要的建设目标。只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才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才能培养多样化的投资者队伍;只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分散投资、分散风险,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组合投资”的物质基础,也为居民投资者提供家庭理财的平台;只有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为银行融资减压,并逐渐改变中国企业单一的融资结构,使企业财务结构更趋合理;只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能解除因投资渠道单一、市场规模狭小而导致的股市过度投机,以及暴涨暴跌的中国式“快牛慢熊”。

  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的战略目标,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的任务还很艰巨。比方,作为场外市场(OTC)的“新三板”,急需改造与扩容;作为场内市场的“国际板”,上交所迟早会推出;拥有套期保值、做空机制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公司债券真正市场化发行与定价,还有待垃圾债(投机级别公司债)试水;证券投资基金要想成为机构和个人投资的“必需品”,还需要加强自我修养并强身健体,如此等等。此外,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分红政策导向,上市公司与证券中介的诚信建设与治人治理,以及严厉打击证券期货金融犯罪(尤其是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等,则是市场监管层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