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买入的股票:大连城市改造乱象调查:2010年卖地收入仅次京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43:13

大连城市改造乱象调查:2010年卖地收入仅次京沪

2012年01月07日 03:2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伯牙

字号:T|T
206人参与5条评论打印转发

“大连就像是个大工地,这几年到处拆迁搞建设。”大连市民姬长洪抱怨道,在他看来这种大拆大建的架势有些过于夸张。

对于大连新一轮造城运动,有人斥之为:“不该拆的乱拆,不该建的乱建。”因为在这几年大连市的城市改造中,很多普通大连人觉得自己无法把控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的命运和走向,只能被动地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被列为文物的近代建筑群被毁掉了;而一些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的地方却在不停地建标志性建筑。大拆大建背后,大连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各种标志性建筑不断出现,但普通大连人却觉得大连距离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大连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在大拆大建的背后,是疯涨的土地财政收入,2010年大连市土地出让金达到1157.75亿元,增长速度超过320%,在全国十大卖地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这个数字在大连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大连是一个多山的海滨城市,地处半岛之上,城市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多余的土地到底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呢?

在大连这一轮的城市改造运动,一方面它通过大规模拆迁和填海创造了大连土地出让金的历史纪录,另一方面城市大规模拆迁割裂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与记忆,让很多市民觉得这座城市变得陌生起来。

记者在大连的采访中,听到较多的一句话是,“大连到底是谁的大连?”

被拆掉的历史遗迹

凤鸣街,这条被列入大连市文物名单的街区却没逃过被拆的命运。2010年11月,这条长约两公里多的街区开始拆迁,成为大连城市改造过程中的牺牲品之一。

记者在凤鸣街上看到,街道两侧的近代建筑大多已被拆除,残存的“和式洋风”两层小洋楼已经所剩无几。

冬季的黄昏,残阳余晖挥洒在残垣断壁上,地上污水横流,有些被夷为平地的建筑原址成为垃圾场,不时有野狗四处觅食。在一处仅剩两堵矮墙的院子里,垃圾已经堆得快流到街上,一大堆菠萝散发着混杂着酸甜的臭味。一些没被拆掉的小洋楼成为废品收购站,院子里堆满各种回收来的纸箱、酒瓶、塑料制品等。

夕阳西沉,这块阴冷的街区显得没有一点生机。大连城市遗产保护组织发起人、大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赵奇军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以前在凤鸣街看落日很美丽,两边都是精致的小洋楼,庭院里松柏花木相映成趣,这条街也很热闹,现在却成了这样一番萧条景象。

由于没有高楼遮挡,虽然身处城市的中心,人们仍然可以在这里欣赏夕阳美景。但意想不到的是,这条老街竟然这么快地迎来了自己的黄昏。

这片被列为大连城市文化遗产的近代建筑群,见证了大连城市的发展历程。在大连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日本的殖民统治从1905年开始持续了整整40年。凤鸣街建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原本是日本普通侨民的居所。

这些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是普通民居,但每一栋都各不相同。因为当时设计建造的是一大批从欧美留学回来的日本新锐建筑师,他们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欧美建筑与日本建筑的风格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和式洋风”建筑。这类建筑在日本很少见,因为地震频繁只能建造木质结构的房子,而在大连这种砖木结构的“和式洋风”楼房成为了现实。

然而,正因为这是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建筑,使之成为拆迁的一个理由。“有人说,我们这里每一块砖瓦都流着殖民的鲜血,拆光都应该,把这些记忆都抹去。”大连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韩海生认为,建筑本身并没有错。

“这些老房子没有暖气,年久失修。更重要的是一些住户将房子低价租给收废品的,到处摆满破烂,让人觉得市容很差,给了政府一个拆迁的理由。”赵奇军认为,如果凤鸣街能像北京798艺术区那样做成高档文化街区,有可能还会保留下来。

虽然一些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尽了最大努力,发动了凤鸣街保卫战,也引起了文物保护部门的注意和舆论的支持,但凤鸣街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

如今,走在被拆得七零八落的街上,赵奇军心情沉重。在一栋小楼前,他停下脚步,这是他好朋友的家,从小就常到这里玩,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然而,现在只能眼看着这些美好的记忆就要随着小洋楼的拆迁而烟消云散。

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大连市南山街区原来也是一片日式建筑,建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大连市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以前是日本官员的住宅区。与凤鸣街相同,这里都是近代建筑群,属于历史文物。

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里经过几次改造,一些原汁原味的老建筑被拆掉了,一些新的仿古建筑冒了出来,形成南山日本风情街。

一位大连市民告诉记者:“建日本风情一条街,按道理应该请日本建筑师来规划设计,但却是按自己想象的去建,搞了一批四不像的假古董!”

取代老建筑的“假古董”很多成为私人会馆、红酒俱乐部,另外一些则成为高档住宅,房价很贵而入住率很低。上述大连市民感叹,这里以前是日本人达官贵人住的地方,现在又成为新的贵族社区。

就这样,在大连的城市改造中,公共空间不断遭到侵蚀,一些地方变得贵族化,而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空间则遭到了挤压。

一位老司机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在同仁街住,前些年市政府以道路拓宽改造为名将那里进行拆迁。他家28平米,总共得到的拆迁补偿款也就11万元,一家人至今买不起房一直租房住。令他气愤的是,原来自己家的地方并没有用于拓宽道路,而是开发了房地产。

在号称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大连星海广场的西边,一片高楼大厦和高档海景别墅拔地而起。大连市民霍松涛告诉记者,这些密密麻麻的高楼都是近几年盖起来的,这里的房价大概在2万元,赶上了北京的房价。而地理位置最佳、坐拥沙滩海景的星海湾壹号豪华别墅的房价则超过了每平米4万元,这对于普通大连市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大连市民姬长洪告诉记者,现在政府到处拆房填海,大连的房地产是发展起来了,但都是外地人来买房,大连人买房的少,也买不起。

在大连造城运动中,一些规划建设显得杂乱无章,也令当地一些社会精英感到不满。

在青泥洼桥附近,新玛特等商场大楼改变了人工环境形成一堵墙,北风过来后走不了,这里经常有旋风,而且热岛效应也比较明显。因此在规划上,附近长江路和中山路夹角的地方要限制高度,防止堵住风口,但是现在却要在这里搞标志性建筑。

“长江路附近交通非常密集,经常堵得一塌糊涂。再建高楼就要聚集更多人口,而且要增加更多车辆,不管有多少地下车库,车总是要上马路走,无形就增加了交通流。”大连市一位政经观察人士无奈地说,完全不按规划来。

“我们现在没有战争、火灾、地震,如果真有的话,在这些地方你往哪里躲,前后都是高楼大厦。而在上海浦东,金茂大厦周边非常宽阔。所以,不能在人口密集地区搞标志性建筑,否则人口、车流疏散都会有问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战略眼光。”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