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源性融资:打捞记忆中的年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4:20:15
资讯»打捞记忆中的年味

什么是年味?也许是全家团圆共度良宵,是爆竹声响辞旧迎新,是大年初一着新衣,是赶庙会烧头香、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关于春节,已有很多被遗忘的记忆,那是阖家团聚的温馨,那是写春联、品春联的雅兴,那是挤在人群中观看踩高跷的专注……那是往日中国的生活意趣。打捞那些久远的记忆——如今称之为传统——并非出于恋旧或伤感,只是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节日,我们要回家,回到对民族心灵的体认——渴望幸福、安康和吉祥,重视团圆和珍视亲情、友谊,期盼未来美好生活是春节的文化内涵,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

挥之不去的感叹:还是以前过年有味道

蒸年糕的味道,你还记得么

30后:突然很怀念那种蒸年糕的味道

75岁的普袖珍奶奶是一位家庭观念很重的典型中国传统妇女,会操持家务,会做一手好菜,所以在每年的除夕夜,普奶奶都会坚持用最传统的方式做一桌子最有年味的年夜饭,比如说那不能少了的蒸年糕。又是一年春意暖,眼看春节又要到了。“还记得以前过年做年糕的时候,小孙女都会蹲守在我身边,还说要和我一起做。今年突然很怀念那种感觉,怀念蒸年糕的味道”……

“在我呈贡的老家有一个风俗,就是年三十家家都要蒸年糕。我小的时候,大年三十,妈妈总是家中起得最早的。除了准备年夜饭,妈妈还要准备蒸年糕的食材。把玉米挑选洗干净,在大盆里浸泡,至少要泡八九个小时……每次妈妈都会边做边和我说这些要注意的地方。”……[详细]

贴春联,去找寻远去的年味儿

50后:每年都会写春联挂在门头上

说到十多年前昆明的过年气氛,64岁的宋大伯更有一番回味:公园里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家里也不能冷清,每家都会在门头挂一对春联,我每年也都会写春联挂在门头上,王安石在《元日》里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代人对春联的情感。

那会过年,最盼望的就是那顿年夜饭,当年离春节还有一个月,我就会开始想象着鸡汤的美味了,还会经常去看看家里养的鸡是否长得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当热气腾腾的饭菜摆上桌面,一大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那才是真正迎来了新的一年……[详细]

重放鞭炮,能找回失去的年味吗

80后:把那几百响的鞭炮拆成零碎

80后小孩叶子,记忆中小时候的新年总是很漫长,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这时我总能理直气壮地找父母要钱买炮,那时的炮也不贵,拿到十块钱,先“公款私用”一下,到天坛西门买一串糖葫芦,然后带着满嘴糖渣走到炮市。捧着一把花炮回到家,虽说是迫不及待,但是也舍不得赶紧放完,而是先铺张报纸,把那几百响的鞭炮拆成零碎,一个个去放,“一”立刻就变成了“百”,不到十块钱,足够玩儿一个星期的……

对于年夜饭,饺子自然是雷打不动的必备产品。全家人围在一起包图个热闹,我就在某年除夕学会了包饺子,其中3个饺子中装上花生米,谁吃上了就预示着新年发财,小时候总会把这些习俗看做真的,不吃到花生誓不罢休……[详细]

用心去找寻 各地那些浓浓的年味儿

千百年来,“年”的过法一直在变,春节的外在形式也一直在创新。但不论人们怎样过年,只有让心灵追寻并深入那种喜庆、祥和、和谐、向上的氛围和文化,这年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东北:汉子们喝酒,姑娘们忙乎包饺子

被誉为“东北大森林之口”的林口县从初一到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挂上红灯笼,一直亮堂着的红灯笼将雪地装点得倍有过年的气氛,如果从高处看,整个村庄如浑身散发着火热的感情,零下40℃的气温丝毫也不觉得寒冷。孩子们则要拎着红灯笼到邻居家或是亲戚朋友家串门,能收获大利是。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般从傍晚开始,吃完了也不撤宴,大家一直围炉、唠嗑,这也是取年年有余的意头。汉子们喝喝小酒,姑娘们多数是在忙乎饺子的事情。都是现包的饺子,面是从那天早上就开始发的,擀皮、做馅,一直要延续到凌晨正点……[详细]

红灯笼将雪地装点得倍有过年的气氛

陕北:最热闹的是县城每年一度的秧歌汇演

位于黄土高原的榆林有着灿烂的民俗文化,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浓郁的传统习俗。过年每天有不同的讲究: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亲戚、回娘家,初三起秧歌、闹红火。初三这一天,村里的秧歌队“闪亮登场”,小伙子们白羊肚手巾扎在头上,腰中挎着柳木鼓,神采飞扬,威武神气,那种打扮会让人想起在央视《星光大道》节目中走红的民间歌手阿宝。

随着铳炮响起,秧歌队先拜庙、敬神、娱神,然后就是“沿门子”秧歌拜年。榆林的各个集镇、县城每年一度的秧歌汇演,是最热闹的,将春节推向高潮。各乡各村选送的秧歌、腰鼓、社火使集镇、县城的大街小巷被人塞得满满的,人流如潮……[详细]

陕北扭起秧歌过大年

粤西:年例盛行,到各家各户里美食一餐

年例,在粤西地区比较盛行,尤其在电白、化州、高州等地,都有此习俗,具体到每个乡村,时间与细节稍有不同。电白的乡村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十二月三十都有过年例,在村里有各种各样的“游神”、舞龙、做大戏、“鬼仔戏”等活动,更有就是到各家各户里美食一餐。

每逢年例,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上一桌又一桌的美味佳肴,不管是任何时候有客人“驾到”,都保证能吃上美美的大餐;而特别的是,客人的“成分”不拘,只要能上门的都是客,甚至“客人”还能带上朋友,一起撮一顿。客人上门,无需带上礼物,带有手信的反倒会被主人“责怪”。吃年例,以客多为荣耀,那是意味着人缘好;以菜肴多为荣,表示家业兴旺……[详细]

粤西家乡传统文化——年例

“生活好了,人也就变懒了”

那时过年,人们似乎都勤快一些,添置锣鼓、扎起黄龙和狮子,挨家挨户地玩龙舞狮龙是一个劲地玩,在空中变幻出各种字样。可现在过年,城里不许放鞭炮,都呆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和欣赏碟片,用电话拜年。

“依旧怀念儿时在乡下过年”

我小时候正是快要散集体的时候,那时人们都穷,日子过得都是紧巴巴的。爸爸为了把年尽可能过得好一些,总是冒着刺骨的寒冷到小水沟里去捉鱼虾。大鱼是没有的,幸运时也就几条小鲢子、小鲫鱼和小刁子鱼而已。

“玩起龙和放起鞭炮就有味了”

徐家山的族人也组织了一场舞龙盛会以表欢迎和庆贺,这次玩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最难忘的!鞭炮是一个劲地炸响,群龙是一个劲地狂舞,汗水是一个劲地挥洒。人群随着四条龙而游动、奔走,像一条更大的龙。

“最高兴的莫过于演大戏了”

那时,大人们在哪里搭戏台,我就在哪里很勤快地帮他们做事。搭戏台其实很简单。用几根大木头做支架,搭上几块门板,再用幕布一遮,就充满戏味了。爷爷也总是每场面必到,带一个小酒瓶,不时泯两口酒。

年,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又是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也就是说,过年是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它集结了幸福、吉祥、平安、团圆、长寿、富贵于一身,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愿望、理想与憧憬。其实,过年也好,过节也罢,其精髓就是如何享受生活、感受幸福,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追寻并体会那种喜庆祥和的氛围,这样,才能把年过得有滋有味,过年的意蕴才能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