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师兄的禅修中心: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46:37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吕以新

 

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壮大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是否拥有自己的文化。学校文化实质上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巨大动力,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内驱力,是推进教育创新的灵魂。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面貌发生因而也了巨大的变化。

 

一、建立体现“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渗透于学校的各种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制约下,强调结果、强调服从、强调统一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紧紧地禁锢着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像传统的学校中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始终反映在“上级与下级”、“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层面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学校的制度文化也就缺乏生命力和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促进入的发展。例如,建立健全教师、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与教育活动的各种制度;适度弱化学校制度的形式化,给师生的自主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注重“调查研究”。在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加强学习,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创新。为此,学校要改变过去只重“教”不重“研”的倾向,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完善教研制度等,变学校现有的维持型、控制型制度为学习型、研究型制度,真正实现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注重“以校为本”,增强“校本”意识。即变过去的外控式管理为自主式管理,学校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制度建设应该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核心、通过重组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我校的规章制度分为四大系列,一是学校章程,二是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系列,包括校长、部门主任、级(科)组长、教师和各工种职工的岗位工作职责。三是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工作条例,包括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体卫工作条例、财务工作条例、保安工作条例等。四是管理制度系列,如例会制度、考评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听课制度、奖惩制度等。

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成员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师生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情况,通过座谈会、教代会等形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已有的规章制度修改完善,逐步实现了决策管理民主化,管理条例系列化,岗位管理责任化,质的管理数量化,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二、培育合作的教师文化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是当今世界较为先进的管理理论,较好地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为了促进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早在2002年,我校就提出了通过建立学习型学校,让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参与和实施教科研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办学思路。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步伐,除了规定让每位教师每月都有两个半天带薪学习写作假之外,经学校行政会议讨论同意,今年开始,学校把每年教师可以凭邮局发票报销的教育教学报刊杂志费从600元升为800元。同时学校还提出“对教师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的口号,每月请专家进校作学术讲座,对老师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心理教育B证、C证等。现在,教师们已形成了这样的理念:“只发奖金是学校给教师今天的‘瓷饭碗’”,“培训学习是学校给教师明天的‘金饭碗’”。

教师们通过学习,能用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思考学校存在的问题,能辩证地对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并形成了崇尚一流,成就一流的共同愿景。使个人理想与学校发展目标相结合,个人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结合,改变了教师文人相轻,单干还行,合作不足的毛病,形成了为集体、为学校的共同目标而忘我工作的团队精神,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学校人际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

 

三、营造高品位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在校园建筑、学校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即自然因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是一种潜在课程。因此,我校把环境文化建设上升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转变的高度来加以重新认识,进一步加大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力度。

1、强化办学思想,明确奋斗目标。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与灵魂,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导向作用。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进一步理清办学的方向和思路,促进附小迈上新台阶,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对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思想重新进行了修订,然后学校召开“爱我学校,遵我校纪”动员大会,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学习新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还将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策略等制成标语广告,安装到办公楼、宣传栏、会议室、多媒体学术报告厅的显要位置。办学思想重新进行修订了以后,全校师生对我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策略、校风、教风、学风和办学特色的理解更加清晰明确,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成了一系列的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学校的连体走廊下建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名言长廊、现代科技长廊;大队部室前建成天文科技走廊;图书馆前建成人类文明发展史长廊。为了进一步突出我校的英语特色,营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我们在架空层下建成了一个英语故事天地,并把行健楼、日新楼的楼梯装点成“阶梯英语”。另外,架空层下的语文、数学、英语、专科等四个宣传栏已成为师生和家长们流连驻足的地方。

3、班级文化建设井然有序。近年来,学校对班级文化进行了全新的部署,课室内统一装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道德文明规范》和国旗,走廊上还统一定制了学习园地板块。各班班主任、副班主任都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本班进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布置、装饰。

 

四、建构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文化

 

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得到中小学校长的高度重视。我校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的培训和教学实践的引导,开阔教师们的眼界,提高整体素质,先后分五批,组织全体教职工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等教育发达的省市参观、考察,学习北京著名小学的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观摩上海著名小学的新课改优秀课堂教学展示,体会上海、天津、成都、重庆著名小学的特色教育。通过考察学习,老师们亲眼目睹了生动、形象、具体、可操作的课堂教学实例,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框架和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省、市、区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把广州市教研室和天河区教研室的专家请来学校听课、评课,对课堂教学做有效的指导;充分利用背靠华南师大的资源优势,请来华南师大的教育专家举办有关新课程标准、创新教育及教育心理等专题讲座;通过教学研讨、座谈会、论文评比等活动的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宽松的、畅通的对话机制,使老师们能及时交流经验、体会,了解课改进程,把握课改脉搏。学校不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外聘专家、学者,邀请本校名师等方法,在校园中召开学生、教师的专题讲座,以扩大对外、对内的交流活动,把握当前国内外的最新教改动态、科技动态,并与老师、学生共同分享,共同讨论研究。同时,通过各班的展示版,展示我校教师、学生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的文章,一方面进行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对教师、学生进行褒扬,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五、打造体现学校拳头产品的课程文化

 

如果课程在学校能形成一定的文化,那就意味着,学校的课程一定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有叫得响的课程品牌。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校本课程《国学课》,让小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诗经》、《礼记》、《三字经》、《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和唐诗宋词等文史哲经典著作,逐渐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看待“人”、“自己”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实施每天“三个一”工程:每天用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直至背诵一段经典诗、词或古文;每天用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临摹一段经典诗、词或古文钢笔字帖或毛笔字帖;每天用10~15分钟讲一个简短的中国传统文化典故。此外,学校还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和德育熏陶,学生不但能背下许多经典美文,更重要的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还对此作了专题报道:“广州市教育局日前答复人大代表相关建议时表示,华师附小等校推广诵读中华古诗文经典文化的工程工作成绩突出,考虑让天河区教育局总结经验,并探讨全市推广。”学校还被评为“广东省热爱儿童先进单位”、“第二届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

 

总之,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构建,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构建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