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湘阴县黄绥浪:《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精品珍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5:19:40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五牛图
洛神赋图汉宫春晓图
富春山居图
千里江山图百骏图
唐宫仕女图步辇图
清明上河图
韩熙载夜宴图
五牛图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韩滉 唐·韩滉《五牛图》 (723-787)〔唐〕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今天我们终于有幸看到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五牛图 唐·韩滉﹙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顾恺之简介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和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被尊为我国的“画祖”。传世作品有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列女图。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作品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描绘宫中缤妃生活和佳丽百态;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除却美女群像之外,复融入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文人式的休闲活动,诚为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精彩之作。
画面中包含了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著名史实。据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载,西汉元帝后供佳丽甚多,不得常见,遂遣画工毛延寿图形,再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贿画工,独王嫱(昭君)不肯,遂不得见。画幅中有画工为嫔妃写照者或即毛延寿。
仇英简介
仇英(仇,音Qiú),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 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汉宫春晓图》绢本设色 37.2cm×2038.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由元代画家黄公望在七十二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耗时长达七年。画面取材于浙江富春江,用墨淡雅,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临死前曾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被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三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充满传奇色彩。2011年6月,浙江《剩山图》将到台湾合璧展出,这是两岸文坛一大盛事。现取材网上照片和音乐,聚合于此,先目睹为快。
富春山居图  无用师卷﹙点击画面可缩放﹚
十大传世名画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更多

富春山居图卷  剩山图﹙点击画面可缩放﹚
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 >>十大传世名画

富春山居图卷  合璧后境景﹙FLASH﹚
',1)">
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index.swf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是我国元代大画家,他创作的《富春山居图》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六百多年来,黄公望的名字及其《富春山居图》与美丽的富春山水交相辉映,蜚声中中外。黄公望一生经历坎坷。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他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陆姓家庭,取名陆坚,不幸父母早逝,家贫无依,到七八岁时,过继浙江永嘉籍黄姓老人为子,于是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青年时期又博览群书,是一个文章、诗词、书画、音乐样样精通的才子。黄公望十一岁时,南宋王朝覆灭,他成元朝的子民,以弓马定天下的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处于被妈役的地位,因些,尽管黄公望少怀大志,满腹经纶,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中年时期,他才受人举荐做过办理文案的小官,但由于正直敢言,触犯了某些权豪,后来又受到一桩官司的牵连,被诬坐牢。出狱后,他已年届半百,便采取了不与元朝统统治者合作的态度,改号“一峰”、自称“大痴”,从此不问政事,学道卖卜,书画交游,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
据记载,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荣。而黄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顶峰,对后世画坛产生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元代以来,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皇权贵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并以能亲眼目睹这件真迹为荣幸,使得这卷宝图既备受赞颂,也历尽沧桑。在辗转流传过程中,曾引发出乾隆年间有趣的“富春疑案”,弄得弘历皇帝神魂颠倒,误判真伪;也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注:关于黄公望里籍,一作浙江富阳人;一作衢州人;还有作徽州人的。几说并存。本文根据目前学术界倾向性说法。 更多资料看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王希孟
王希孟〔北宋〕(1090——?),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不久英年早逝。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郎世宁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百骏图
郎世宁画《百骏图卷》为清代绘画神品上上,原图绢本纵94.5公分横776.2公分,藏宫廷大内人莫能观。满清鼎革溥儀出走,清宫为故宫博物院,方得以浏览。此后故宫博物院付梓在故宫周刊发表遂公开于世,蜚声世界艺坛。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于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緻。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複,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于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清 郎世宁 《百骏图》 ﹙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百骏图.swf
点击可移动和缩放图片
张萱 周昉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 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捣练图
《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唐 张萱《捣练图》﹙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画中描写的是唐代当时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说明唐代的社会政治比较开明,因此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流传下来。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表现风格的开端,而以前的绘画内容大多是历史宗教人物。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周昉 《簪花仕女图》 ﹙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挥扇仕女图
《挥扇仕女图》是一幅描写唐代宫廷妇女生活的佳作。全卷所画人物共计十三人,分为五个自然段落。起首第一段为“挥扇”,凡四人:一位戴玉莲冠的妃子按纨扇慵坐,其右一女官紫袍束带,两手横扇,另有两女持梳洗用具侍立于左侧。第二段为“端琴”,凡两人:一拖髻者抱琴至,另一垂鬟女子在协同解囊抽琴。第三段为“临镜”,凡两人:一戴唐巾人持镜却立,一姬拥髻对镜,衣锦灿若。第四段为“围绣”,凡三人:其中一姬持团扇,倚绣床,支颐有倦态,两女对绣,第五段为“闲憩”,凡两人:一妃妆者背坐挥小纨扇,引颈远眺,另一姬倚桐凝伫,茫然出神。五个段落似离还合,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各种心理状态。在画中,作者通过对嫔妃的生活的描绘,表达出她们寂寞、沉闷、空虚、无聊、幽恨暗生的心情。画面结构井然,线条秀劲细丽,赋色柔丽多姿,艳而不俗。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周昉 《挥扇仕女图》 ﹙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唐人宫乐图
《唐人宫乐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唐人宫乐图 >>更多精彩
唐人宫乐图.swf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唐人宫乐图.swf 点击下图则可移动缩放图片 >>更多精彩

步辇图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 唐·阎立本《步辇图》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阎立本
阎立本(601~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唐太宗时任刑部侍郎,显庆初年,代兄做工部尚书,总章元年为右丞相。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善画人物肖像。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和《锁谏图》等。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 唐·阎立本《步辇图》﹙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北宋年间,宋徽宗赵佶(1101—1124在位)酷爱绘画书法艺术,推行绘画科举制度,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宫廷画院),宣和(1119~1125)年间又编撰《宣和画谱》,由此画家地位倍增,中国绘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的张择端改习绘画,并考入翰林书画院供职。但他擅长的风俗画与当时盛行的“院体画”格格不入,得不到“主流美术圈”的认可和帮助,故作品未能入选《宣和画谱》。不过,微服出访的公主“柔儿”对他十分赏识且暗生情愫。在柔儿的举荐下,张择端才得以“翰林院画师”身份,并历经十年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宏伟画作。
画作完成作贡品时,正值北宋末年对外与金对峙,对内宋江和方腊农民起义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已危及国家安全,表面经济繁荣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动荡和危机。而张择端的创作风格令宋徽宗耳目一新,艺术造诣倍受赞赏,特别是创作题材描绘太平盛世的情景,更加迎合了宋徽宗的政治需求,故宋徽宗欣然以他“瘦金体”签题为“清明上河图”,并加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作印记。
仅从签题背景看,《清明上河图》所指的“清明”并非指清明时节,且孔宪易先生在他《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中已列举了八项理由,可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上河(即汴河)。
笔者认为,我们应从广义上理解宋徽宗签题含义,他是借张择端之作,表达北宋“政治开明惠及百姓”之意,以掩盖危机,粉饰太平,颂扬自己。而实际情况是,他重用奸臣,使北宋政治进入中国最黑暗、最腐朽时期,最终酿成“靖康之变”,徽、钦二帝及十万人被俘,《清明上河图》及宫廷珍宝被洗窃一空,成千上万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遭到“露上体,披羊裘”和“十人九娼,名节既丧,身命亦亡”的厄运,成为汉人不堪回首、正史难以提及的千年大辱。
客观地讲,《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因宋徽宗签题而名声大震。画作后幅金张著、明吴宽等13家题记,钤96方印以及《清河书画舫》、《庚子消夏记》、《式古堂书画记》等书著录 ,又增加了传世份量,并使之成为享誉古今中外的名画杰作。但其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宫,四次被盗所演绎的传奇故事,也折射了千百年来中国帝王之争给民众和社会生态造成的沧桑与灾难,令人心酸!
因此,在欣赏名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同时,我们应理解帝王宋徽宗、乾隆和溥仪在《清明上河图》上印记时所蕴含的政治思量和意图。记住盛景背后的耻辱和繁华下的虚荣,思考“盛世”为何消失?
明代名家名画 >> 仇英作品精选│ 全新解析仇英《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仇英 清明上河图绢本 30.5x987
明朝《清明上河图》几经流传被苏州人陆完收藏。嘉靖五年(1526)陆完去世后,《清明上河图》被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走。期间,以"苏州造"为代表的赝品、仿本和摹本众多,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仿摹本水准极高,被公认为众仿作之鼻祖。
仇英(1482—1559),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早年为漆工,兼彩绘栋宇,后拜周臣门下学画。仇以善画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故有机会见过张择端的真迹。《石渠宝芨》初编著录一落款“吴门仇英实父摹宋张择端笔”则可佐证。
仇本《清明上河图》虽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再造了一个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动城市——苏州:宋代夯土城墙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包砖城墙,画面中心的城门,让人联想到苏州城的阊门,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彰显明代苏州的繁华。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张择端画中的木质虹桥已经被仇英笔下的石拱桥取代,桥上市景已由张本的几个草棚凉亭演变为木质售货亭(见《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是,仇英原有两本《清明上河图》藏清内府。其中一本连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伪满溥仪盗出宫后带至沈阳。1945年,溥仪携图出逃被截获,两本《清明上河图》及大量文物才幸免于难。1950年,鉴定家杨仁恺除发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外,还发现了仇本《清明上河图》,后张本被送北京故宫博物馆藏,仇本留现辽宁博物馆收藏。2010年上海世博园的中国国家馆,除展示了张本投影外,仇本真迹展出达一个月。另一本连同清院本等7本《清明上河图》(见《台湾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各版本比较》局部图)随蒋政府迁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 。
清代名家名画 >> 全新解析清院本《清明上河图》│35.6x1152.8 台北故宫收藏
清初 明末,苏州大量仿制《清明上河图》散落民间,后来纷纷进入清内府,一时间鱼龙莫辩。清宫不得不组织画工,另起炉灶,并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画了一张《清明上河图》。因此本由清宫画院的五位画家——陈牧、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参照各朝的仿本协作画成,故今人称之为清院本。
清院本是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加之受西洋画风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行置其中。从画面细节来看,结婚、戏台、船上生活、耍猴戏、虹桥、校场、饭馆、走索、小儿科、荡秋千、书画摊、画家、学堂、比武和鹿苑等等活动情节非常丰富,特别是虹桥市景已由张本木桥上的几个草棚凉亭和仇本石桥上的几个木售货亭,演进为石桥上两排统一规范且固定的商店,形成了整齐而繁华的桥上商业街区(见《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局部缩略与放大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人物也增加到超过4000 人,尺寸更扩大到1152.8公分长及35.6公分宽,较“仇本”及“张本”长许多,进而更加充分地展现了清初民俗风情,实为院画中的精品之作。
同时,由于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所画之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故在互联网上广为盛传,众多网站和网友(包括笔者)也误将此版本当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赏阅传播,故有必要加以说明。
笔者认为,此作反映了清初民众自由、经济繁荣的场景,折射了博取众长、融汇中西的社会思潮,“康乾盛世”可见一斑。可惜的是,此画未能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所描述的场景在中国更没有延续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崇尚君王将相的历史文化、追逐名利的传统习俗、“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和几千年专制思想根深蒂固,阻碍着现代科技体制和创新机制的发育与发展,以致在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后,中国与欧美的发展差距越发扩大,真正意义上的《清明上河图》需要炎黄子孙特别是中华精英共同绘制!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第一段听琵琶演奏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第二段集体观舞  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气氛热烈而动荡。其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
第三段间息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
第四段独自赏乐  人物疏密有致,乐伎们的吹奏动作中,使人感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调动了欣赏者的情绪。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
第五段依依惜别  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顾闳中简介
顾闳中,约910年生,980间逝世,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名家名画赏析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南唐·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点击可放大﹚ >>十大传世名画

国家向张大千收购《韩熙载夜宴图》内幕﹙网摘三则﹚
【一则】抗战胜利后,张大千曾一度借居在北京颐和园内。他打算在北京定居,其时正巧有一清王府房屋出售,张大千看房后很是满意,便与房主谈妥了价钱,交付了定金。
某日,张大千从一位古玩商的口中得知,《韩熙载夜宴图》被北京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购得。张大千闻讯后想买下这张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乃国画之粹,稀世珍宝,被历代帝王珍藏。末代皇帝溥仪将此画带至东北长春伪满宫中,抗战胜利后,伪满宫中失散的珍宝有一部分流散于民间,《韩熙载夜宴图》便在其中,辗转流落到北京玉池山房。当日晚上,张大千来到北京南新街一位姓萧的朋友家中商量,那朋友的儿子萧允中是张大千的学生,朋友让他陪张大千前往玉池山房 。马掌柜索价500两黄金,张大千答应,又风风火火地带着画卷再至朋友家,与朋友再次同赏这件稀世名画。他俩看一会儿画,认定这幅《夜宴图》绝对是真品,不是赝品。张大千决定暂缓买王府的房子,先买下《夜宴图》。他有一枚印章,文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
【二则】民国时期,他曾用500两黄金、20幅明代字画换回董源代表作《江堤晚景图》;用700两黄金(一说500两)购得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人《溪山无尽图》等名作,还用数百两黄金收购了董源力作《潇湘图》。50年代,张大千因移居南美营建“八德园”所需,便向国家低价出售了《潇湘图》和《韩熙载夜宴图》及一宋人画册等国宝。
【三则】解放前,由于战乱,许多国宝级国家文物纷纷流落海外。新中国成立不久,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局长郑振铎获悉:解放前大陆收藏家收藏的大批书画、图籍及泉币等珍贵文物流到香港,待价而沽。经再三思量,郑振铎向时任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和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作了紧急汇报。3人经反复研讨,决定以文化部的名义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这一情况。1951年3月,周总理接报告后立即同意由国家拨专款抢救文物,并成立香港“收购小组”,秘密进行文物收购。
香港秘密收购小组在收购了大批珍贵文物回国后,小组负责人徐伯郊又利用自己与现代著名书画大师张大千的私人关系,动员张大千将其所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卖”给了祖国。
张大千不仅是位书画大师,也是位收藏、鉴定大家,对我国古代名画收藏极丰,研究极深。当时在他的所有藏品中,以五代南唐画院待诏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最为名贵,已有上千年历史,堪称国宝。该画为一幅绢本工笔设色长卷,高约一尺,长达一丈。从T158《韩熙载夜宴图》邮票即可窥见其精细工整的笔墨,清雅绚丽的用色,流畅舒润的线条和高雅细腻的风格,既是一部功力深厚的古代绘画杰作,又是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经济的纪实性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1951年,张大千从印度回到香港,准备移居南美。在留港的一年时间里,徐伯郊与张大千时常往来,谈笑甚欢。徐伯郊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对友热情。他利用自己是香港银行高级人员,又是著名收藏大家的便利,照顾张大千的生活。张大千对他非常感激,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无话不谈。其时,郑振铎与徐伯郊亦有联系,郑便指示徐伯郊争取张大千回国,并努力通过张大千的关系,尽量多收购一些流失在外的中国书画名作。
当徐伯郊把郑振铎的意思转告张大千后,张大千对郑的关心十分感动。虽然张大千最终没有回国,但他却把自己最心爱的五代画《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画《潇湘图》、北宋刘道士画《万壑松风图》以及敦煌卷子、古代书画名迹等一批国宝,共折价仅2万美元,以当时极低的价全部半卖半送给了祖国。从此,《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级文物便成了国家文物局馆藏稀世绘画珍品。
【结论】据《解放初期国家黄金之论证》一文所载,1950年代初1盎司=34.72美元。1950年我国黄金储备46万盎司﹙45.2万两﹚。如按以上价格计算,2万美元约等于566两黄金,张大千半卖半送一说是成立的,可算是爱国表现。但如若张大千收购这些文物是以中国传统小两为单位,即一公两等于16小两,则基本上是平价转让给了国家,也属合情合理。同时,张大千毕竟是名人,也不宜将国家文物倒卖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