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pdf:后现代的解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3 07:27:11

苏轼的七绝《春夜》: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院落夜沉沉。

 

 

     

松树的树冠

       ——[美国]斯奈德

     

    蓝色的夜

    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成霜一般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能知道什么。

 

[陆波评点]

 

乍一看,这两首诗很不相同,一首写的是中国古代官宦生活中的场面,另一首是美国西部印第安猎人的生活,但二首诗的旨趣和艺术结构的确是相同的:两首诗都在最熟悉的常见事物上开展,似乎毫无深意,但正因为常见,所以意义更丰富,因此,当短诗急速作结,已知就向未知延伸,具体形象就向哲理延伸。斯奈德向我解释说:这种诗意的彻悟不是形而上的,而是“经验性”的,是日常事物后的“禅理”:福祸相倚,短暂的狂欢后是无边的沉寂。人类的知识还不如顽石,不如鹿迹。

    在当时垮掉派诗人的喧闹中,他的声音是孤独的。但一九六七年他从日本归国定居时,就有了相当大一个读者阶层接受了他追随中国大师返归自然的呼声,形成六十年代末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思想支柱之一,到此时,斯奈德才如凯如阿克预言的那样成为“美国新文化的英雄。”老诗人肯尼思·雷克斯洛思在一九六六年作了一番“民意调查”之后指出大部分人认为斯奈德是三十五岁以下的美国诗人中“最突出的年青人之一”。我在美国社会上目前四十多岁这代人之中经常遇到一些自命为有忧世思想或济世精神的人,他们无不耽读有关中国古代文化或宗教的书籍,经常光顾书店中的“东方哲学”柜,谈话中喜欢说几句道家格言,或佛偈禅语,表示自己非庸夫俗子。而斯奈德则是这批人心目中的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