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先的妻子:实验设计型题解答中的若干问题例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1:41:29
实验设计型题是近年来高考中的一种重要题型。如何解答好实验设计型题呢?本文提出几个在解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参考。
    一.注意题目的特定条件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达到同一实验目的的研究方案可以是多样的,但作为解题来讲是有特定条件与要求的,实验设计的方法与步骤需要受到题目特定条件与要求的制约,否则即使实验设计得最完美,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例1.据药理研究,一种茅草的根内含有降血糖的因子及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某公司将它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该产品是否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鉴定报告。
    (1)实验目的:鉴定一种茅草的根是否含有还原性糖和淀粉。
    (2)实验原理:还原性糖可用          试剂、淀粉可用          试剂来检测。
    (3)实验器材:一种茅草的根、所需试剂、刀片、载玻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
    (4)实验步骤:
    ① 鉴定还原性糖:
    ② 鉴定淀粉:
    (5)实验现象:
    (6)结果分析:
    (7)在鉴定还原性糖的实验操作中应注意:
    答案:(2)班氏试剂 革兰氏碘液
    (4) ①将一种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班氏试剂。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②将一种茅草的根切成薄片(或压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碘液。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5)(6)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回答,但一定要求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一致(如:观察到有红黄色,说明有还原性糖存在,如没有红黄色,说明没有还原性糖存在。如果有蓝色或蓝紫色出现,说明有淀粉存在,如果没有蓝色或蓝紫色出现,说明没有淀粉存在。)
    (7)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时要来回移动,避免加热不匀而爆裂。
    鉴定草根内是否含有淀粉和还原性糖的方案可有多种,比如,可以从教材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得到启发,采用“将茅草根切(剪)碎→研磨→加水过滤→显色鉴定”的基本步骤。这一设计是可以很好地起到鉴定作用的,但此方案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的,题目没有给出研磨、过滤等操作的材料器具。因此,在例1中,题目给出的材料用具制约了实验设计的方案。
    例2.研究发现,昆虫对某种颜色会表现出趋性,对某种颜色则表现为回避。在温室大棚中,为了减少蚜虫对作物的危害,工作人员在温室内悬挂涂有胶粘剂的黄色硬纸板。黄色是最能吸引蚜虫的颜色吗?某生物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探究活动,获得如下数据:
         不同颜色诱捕蚜虫结果汇总表(单位:只)
 黄色 绿色 橙红色 白色 褐色 红色 银灰色
第1次 201 31 30 22 22 13 
第2次 226 48 32 25 22 16 
第3次 230 41 27 20 15 
平均 219 40 29.7 22.3 17.7 14.7   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该生物小组的实验方案。
    第一步作出假设:                            
    第二步选择实验材料:30cm×30cm的黄色、绿色、橙红色、白色、褐色、红色、银灰色卡纸各若干张,胶粘剂,大头针(固定用)。
    第三步实验步骤:
    ①                                        ;
    ② 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在蚜虫分布较多的空旷草地上                
    ③                                                 
                                        
    第四步得出结论:                                             。  
    答案:第一步作出假设:若黄色为最能吸引蚜虫的颜色,则在黄色卡纸上粘的蚜虫数最多。
    第三步实验步骤:
    ①将不同颜色的卡纸分别均匀涂上胶粘剂。         
    ②将不同颜色的卡纸随机排列,用大头针固定。     
    ③半天后计数,并将数据记录到表格中。    
    ④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第四步得出结论:黄色卡纸上蚜虫最多,说明蚜虫对黄色表现为趋性。
    本题要探究“黄色是最能吸引蚜虫吗?”如果我们不考虑题目的特定条件,从实验的分组来看,除了黄色的实验组外,对照组的选择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从实验进行的次数来看,重复的次数也可以各不相同的。但在本题中,由于给出了实验结果的数据表,这个结果就限定了实验设计的步骤:表中列出观察的对照组有绿色、橙红色、白色、褐色、红色、银灰色,这就决定了实验设计时只能设计相应的对照组;表中实验数据记录了3次,这就决定了只能重复实验步骤2次。实际上,这里的实验步骤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推测。
    题目的特定要求、给出的材料用具、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等,都是进行实验设计的制约因素。试题的实验设计,就是在这种特定条件与要求下进行的,一般不会是完全开放的实验设计。
    二.注意验证性与探究性试题的区别
    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是不尽相同的,前者是通过实验验证对象的已知属性,后者是通过实验探究对象的未知属性。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步骤的设计上是一致的,解题时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验证性实验研究的对象的属性是明确的,因此是不需要再作实验的假设的,实验的结果与结论也是确定的,因此也都不需要进行讨论。但探究性实验其研究的对象属性是未知的,因此需要作出理论上的假设;由于在书面考试中不可能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际的操作,解题时只能根据假设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期,也就是预期实验结果时,只能根据实验的假设对实验的可能结果进行讨论。
    例3.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
    (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
(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2)方法与步骤:
   (3)结果分析与预测。
    答案:(2)方法与步骤:
    ①将两组大白鼠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与记录耗氧量和活动量。
    ②每日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胃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组鼠灌胃等量的蒸馏水,饲养一定时间。
    ③测定与记录甲、乙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
    (3)结果预测与分析:
    ①未给甲状腺激素时,甲、乙两组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
    ②给甲组鼠甲状腺激素后,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动物的耗氧量和活动量增加。
    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试题,题目要求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实验要求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指标,这就意味着是验证甲状腺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功能,无须再作出这一功能是成立或不成立的假设(这类试题也不会有作出假设的题目要求)。实验结果的预期是依据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来作出的,注射了甲状腺激素的大白鼠,其代谢速度会加快,神经系统兴奋性会提高,表现会耗氧量和活动量都增加。
    例4.现有容积相同的玻璃缸几只,利用自然的清水,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小蝌蚪60只,饲喂蝌蚪的饲料、未经处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50℃的温水处理10min后的甲状腺激素。
    (1)请利用所给的条件,设计一个实验,探究经过50℃的温水处理10min后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物活性是否发生了改变。
    (2)预测实验的结果并得出结论。
   答案:(1)实验设计:
    ①将蝌蚪随机分成均等的三组:甲组、乙组和丙组,每组20只。
    ②分别饲喂等量的饲料(甲组)、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相拌的饲料(乙组)、用处理过的甲状腺激素相拌的饲料(丙组),
    ③在相同条件下饲喂后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蝌蚪发育成青蛙的时间)。
    (2)假如蝌蚪发育成蛙的先后顺序是:丙→乙→甲,那么50℃的温水处理增强了甲状腺激素的活性;假如蝌蚪发育成蛙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那么50℃的温水处理减弱了甲状腺激素的活性;假如蝌蚪发育成蛙的先后顺序是:丙、乙→甲,那么50℃的温水处理对甲状腺激素的活性没有影响;假如蝌蚪发育成蛙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那么50℃的温水处理使甲状腺激素失去了活性。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实验题。50℃的温水处理对激素腺激素其活性会有什么影响是未知的,其可能性有四种情况:50℃的温水处理后的甲状腺激素的活性得到了增强,二是活性减弱,三是活性没有改变,四是失去了活性。这就是可能的假设。根据这四种假设,相应也就有四种可能的实验结果,结果应该是根据假设来预期和分析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探究性的实验,在有些情况下对于实验的结果也是不需要进行讨论的,比如在例1中,题目要求是完成实验报告,实际报告应该是在实验结果后完成的,实验结果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再进行讨论,所以解答时只能从可能的情形中选择一种合理的类型,如果对可能的结果进行讨论,就不符合实验报告的要求了。再如例2,也属于探究性的实验,但由于试题已给出了实验的结果,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讨论了。讨论是在结果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的一种可能性的分析和推测,其行为应在观察实验结果之前。
    三.注意实验设计时是否需要前测
    在施以实验变量前对实验对象进行的测定,属于前测。在例1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的第一步“将两组大白鼠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与记录耗氧量和活动量”就属于前测。比较下例:
    例5.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2只,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二)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作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小时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答案:(二)实验步骤:
    (l)确定1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
    (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
    (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l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
    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本题与例3是非常类似的,但本题的解答过程中,实验步骤并没有进行前测要求。
    前测的作用是为实验结果提供一种实验前后的对照,如果实验起始状态是确定已知的,就没有必要进行前测了,反之就需要进行前测。在例3中给出的“正常实验小白鼠”其前提应该是血糖含量正常,尿液中不含糖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正常”了,由于实验起始状态是明确的,“尿中不含糖”这一信息隐含在“正常实验小白鼠”的条件中,因此是不必进行前测。但例5的情况就不同了,即使是正常的大白鼠,其活动量和耗氧量也总是有所区别的,只有进行前测,才能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才能使实验结果的说服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