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党话跟党走手抄报画:从佳木斯一中到清华北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17:06

从佳一中到清华北大,一直是我的梦想。小的时候无时无刻不策划着自己美好的发展轨迹、畅想着自己美好的未来。然而只当自己身在一中的时候才真真切切感受着北大的召唤和现实的差距。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知道北大不再是个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知道要如何走过这条艰难的考学之路。

 

思考

5年前我很幸运的从二十中被保送到一中,意气风发、踌躇满志。3年之后首次高考失利。当时自嘲,也许人这一辈子注定要经历几次重要的考验吧,逃过了中考,就要用高考弥补。于是义不容辞的选择了重读。然后,到了今天。

现在回想过去的历程,感觉时间飞逝,那些奋斗似乎就是短短的刹那,然而看足下的印迹,路却断然是一步一步走的,这当中经历了无数的彷徨,无数的坎坷。庆幸的是在彷徨的时候总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坎坷的时候能够像男人一样跌倒再决然的爬起。

以前有的时候会抱怨,觉得应试教育是我们童年的负担。虽然理智上知道逆反是徒劳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情感上总有一种抵触的冲动,所以总会造成一些无意识的松懈。当看过余秋雨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八股的评价后,顿时有所醒悟。余秋雨先生说八股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但是他还是感动于中国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封建制度中始终保持着公平选拔的制度。是啊,也许这正是最适合我们的方式。正是因为身处这样的制度,我们才有和其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才哪怕没有家庭背景、没有人力财力一样可以走进中国最尖端的学府,跻身上层社会。正如“身边没有风景”的道理一样,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周围的平凡和不足,却忽略了其更为重要的优越的一面。想到了这,心就舒服了好多,完全摒弃了逆来顺受的心态,否则我们是断然无法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学习不仅是我们的义务,其实更是我们的机会。

回想自己这十几年的求学经历,真的感慨万千。如果没有父母的循循善诱、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没有朋友的彼此扶持、没有自己的孜孜不倦,我的世界就会是另一个样子。蓦然回首,方知那些日子里的一切对我们具有怎样的意义。“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一点点小事的改变却蕴含着翻天覆地的潜能。我时常会这样想:也许正是因为那三年里某一刻自己多留了心,记下了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许正是因为那三年里某一刻认真做了某道题,掌握了一类题型的要点;也许正是因为那三年里某一刻跟老师激烈的探讨,明白了出题者的意图。总之,也许就是那三年里的某一刻,使我成功的在高考中多得到了宝贵的几分,又也许就是因为这来之不易的几分让我实现了十几年的梦想走进了中国最优秀的学府,又也许就是因为我在大学生涯里感受着燕园的人文底蕴,见识了最优秀的教授和精英,让我有了更高的竞争起点,又又也许就是因为这较高的起点,让我有机会在更大的社会舞台上大展拳脚,尽释才能。也就是说,就是过去三年里那某一刻,决定了我或辉煌或平淡的一生!

可是,那一刻是哪一刻呢?没人能给出答案。然而正是那一刻的不确定性,让我们的高中三年从始至终都显的无比的重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再不会有像这样一段具有如此重大决定性意义的三年。经历了这三年,梦想逐渐蜕变成现实,憧憬开始幻灭,然后发现,原来终点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那一刻我们才清醒的认识到了其实这些理想我们可以实现,其实那些理想我们已然无缘。可惜的是人往往只有站在不可逆转的另一端时才意识到当初还可以再进一步,然后深深的后悔由于自己一时的放纵让本可以实现的理想变成了永远的痛。

这就要我们懂得如何做出选择。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上课认真听讲或者溜号玩会文曲星、自习专心做题总结或者跟同桌谈天说地、困意袭来要休整小憩或者咬牙挺住、学数学或者学语文、看书或者做题… …好多好多,都是我们每天可能面临的选择。理智的人懂得衡量彼此的权重。经济学家称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另一样东西为机会成本,那么理性的我们做出选择的原则就是衡量实践与机会成本哪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时刻以这样的原则来约束着自己不仅会大幅的节省我们因为犹豫不决而浪费的宝贵时间,更使我们成为精明的人,让我们在与未来的挑战中准备的更为充分。在那分秒必争的三年里,时间是宝贵的;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未雨绸缪是必要的。能够脱颖而出,靠的就是细心做事的效率,靠的就是统筹全局的智慧。

这些都是在一门心思的高中三年中不曾思考过的。那三年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有明确的主业副业之分。所以我们不需要兼顾学习以外的东西,如今想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当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舒心的。纵然有人效率高些,有人低些,高些的人也不会做些让低些的人感到差距的壮举来,而那些效率低些的人要么默默追赶,要么顺其自然,总之所有人都生活在没有选择余地的仗义感中,尽管形式很累,思想总是轻松的。如果不用等到成为了“过来人”就能够体会到这种幸福感,我们是不是就会更加珍视这段难得的时光?

 

记忆

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涯,有过肆意放纵、有过埋头苦学。四年里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让我体会到,世界是公平的。

刚到一中时,经过保送生考试以第二名的身份顺利进入实验班。那时的一切都显得很顺利,跟同学们也相处的很融洽。恍恍惚惚间就迎来了高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由于没参加过中考,以前单单生活学习在自己的初中始终不知道自己在全市的定位,所以这次考试的排名第一次让我知道自己的水平。然而幸运的或者说不幸运的是,那次考试结果很出色:学年第九。顿时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满足感和优越感。那半个学期似乎也不曾努力,全凭吃老本就能让自己跻身全市前十,这是怎样的能力?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段盲目的自大和无知是多么的愚蠢。后半个学期自己就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比起之前更加的放纵了:上网、包宿、上课看小说等等,日子堪称逍遥。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紧迫感。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才顿时傻眼:学年一百七十九。这估计是一中史上成绩翻倍最大的一次了吧?当时一中采用实验班滚动的制度,结果就是:我出实验班了。至今仍记得出成绩时那是怎样的打击。自己就像是一个失去的所有骄傲的人,无奈的生活在这个残酷现实的世界里。分到十九班,一个人灰溜溜的进班级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挺住,再考回来!

在十九班的那个学期才真正让自己沉下心来。那个时候开始学会认真的听老师课上的每一句话,开始学会认真的完成老师交代的每一项任务,开始学会认真的上自习弥补知识上的缺陷。这时发现原来投入到学习中的状态是如此充实。虽然每天都在重复做一样的事情,但却每天有新的收获。以前常常自以为是的忽视老师推荐的学习方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当挫折使自己变的谦卑的时候,才懂得汲取他人的经验是件多么重要而有效的前进方式。回想自己原来固执的有桥不上,偏要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历,实在可气又可笑。

时间在我们全心投入的时候过的尤为的快。经过了一个学期之后的分班考试,我又回到了原来的班级。很多人问我出去的那段时间有什么收获,其实简单总结来说,就是学会了聆听和谦卑。原来仰视比俯视更能让我们认清周围的世界,认清我们自己。毕竟低调才有华丽的人生。

我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砺中洗尽铅华,学会锋而不芒。一辈子一帆风顺的人,要么是天才,要么就是蠢材。因为天才的能力帮他扫平了一切摆在面前的难题,而蠢材的无知让他无视了一切生活的顾虑。我们绝大多数人绝非天才,亦非蠢材。所以磨砺是普通人的生活。那个时候也有从实验班出去便一蹶不振的同胞们,他们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成为了失败的坚守者。记得有人说成功就是站起比跌倒多一次,那么做一个坚强的人,就是纵然泰山压顶仍不屈的努力挺直胸膛。虽然努力不见得就会成功,但放弃必然导致失败。

我曾不只一次的设想如果自己当初没有考出实验班,如果当初没有打击之后的翻然自省,那么如今的我是怎样的样子。不过“如果”只有对于未来才是有意义的,那些对于过去的假设只会让我们徒增悔意,毕竟现实里总没有完美的结局。

 

蜕变

以前曾经写过这样的感叹:真正使人变的不同的就是我们不同的经历。我们在每一次或平淡或激动、或悲伤或喜悦的经历过后汲取了些许理解,然后组成了我们的人格和世界观。所以我们有限的经历让我们在这个无限的世界里显示出了诸多的不完美。但是庆幸的是我们可以观察,我们可以借鉴。让他人的经历同样成为我们汲取认知的来源,我们的人格和世界观就更趋于完善了。从微观的角度举例来说,就像听从了老师的指导,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一样。

很多人说高中三年是魔鬼般的三年,也有很多人说没觉着有那么苦啊,这当中的差别来自哪呢?在我看来就在于我们是否有一个学业上的目标。

这目标也许是某个想超越的人,也许是重本线、也许是清华北大,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需要努力就可能实现的目标始终徘徊在自己的脑海中,始终是我们继续枯燥学习的动力。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在能让我们体会进步体会接近目标幸福感的方式。我们经常听说有人很聪明,学习从来都不累,然后羡慕不已,觉得自己生下来就不是那种人,继而继续学海里苦苦的挣扎。其实累与不累完全在于你从事的事情是否符合你的兴趣。还记得自己曾经在一个晚上完成了一张语文卷、一张数学卷、一张理宗卷,做题的时候就完全投入在解题的思路中,沉浸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中。等完成了一天任务,轻松的伸展身体,猛然发现已然是凌晨2点。其实学习不困的秘密就是这么简单。当自己主动寻求学习的乐趣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主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也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而我们需要寻求的就是两者的合二为一。值得庆幸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总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使我们可以共享一些成功的经验。

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好奇心。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对各个学科都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不单单把它们看成抽象的只有考试意义的文字符号。当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并开始意识到可以用学到的东西解释并预测身边的现象时,就会产生一种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并进一步产生探索的欲望,也就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这相比于实现目标的激励又是高一层次的学习动力了。到了大学才发现,更多时候懂得应用知识比懂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其次是我们的回避孤独和竞争好胜的心理。还记得高三的时候我的班主任胡国军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种学习伙伴的学习方法。几个实力相当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平时约定在自习某一时间共同做一套题,然后共同对答案,然后彼此讲解,遇到共性的问题再去咨询老师。经过实践,这种方法在总复习的时候尤为奏效。这极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在自习时的效率,而且增加了同学们对待平时习题的认真程度,为维持一个较好的考试状态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在彼此互相讲解的过程中也不仅会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还加深了我们对已经掌握了的知识的理解。当时我班的于超估计就是这个方法的最大受益人了。还记得他当时是班级里小组做题讨论最积极的,每个课间都能看见他拿着不同的书或练习册跟不同的同学交流,至于效果究竟如何,其后来状元的头衔说明了一切。

真正具体到学习方法上,老师们都会有很有经验的建议。只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自负的没有真正去实践。强迫自己真的完完全全的按老师的建议实践一下,终会发现受益匪浅。

 

新世界

一转眼上大学已经两年了。这两年的变化让我得到了更多知识以外的收获。高考之前一直觉得如果考上了清华北大,那这辈子就都安定了,金钱、地位等等一切都水到渠成的会实现。如今看来颇为天真。不过却正是因为这样天真的想法让我在那个时候坚定的为之而努力奋斗,所以也并非毫无疑义。这两年里,每天都在遇到新的情况,每天都在谈论新的话题。从大一时鲁懵少年初生牛犊的四处碰壁,到如今待人接物的颇有心得,让我感觉到自己从一个男孩向男人的转变。与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单纯时代相比,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我们要在人群中显示出优越,显示出自信,显示出能力。因为在这讲究效率效益的时代,只有这些能让一个普通人脱颖而出。同时还要在人群中显示出低调,显示出谨慎,显示出涵养。因为在这讲究人际人脉的时代,只有这些能让一个普通人不被孤立。这当中的权衡却又是我们一辈子的课题。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彼此的比较很直观很明了:谁在考试中拿到了更高的分数,谁就是更为优秀的学生。然而现在的比较变的复杂和模糊,因为考核的因素不再仅仅是卷子上或论文上的分数,还包括了我们自己选择的方向。我们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不同的目的完成不同的任务。然而过多的选择并没有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满足感。因为当我们拥有越多选择的时候,每当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总觉得自己放弃的太多。然后就会对自己的选择倍加重视。我们也需要对我们的选择给与重视。因为此时的选择不再是殊途同归的岔路口,而是通往不同人生终点的不归路。正是有了这份重视,我们才会围绕着它来制定我们的行程安排,正是有了这份重视,当我们做了与目标有悖但是暂时更满足我们的事情的时候才会背负罪恶感。然而重视也要有正确的方式。确定了我们的选择,就不再考虑如果另一个选择会怎样。选择了就坚定不移的以自己最优秀的姿态走到底。就像当初选择了通过学业通过高考打开成功之路,就一定全身心的投入。总是想着如果当初做了其他的选择也许会更好,必定让我们对当前坚守的事业失去定力,陷入低回报与低投入的恶性循环当中。

大学是学生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开始大胆的探索实践,不计成功与失败。因为任何结果都是对未来实践的积极准备,对自己的有效武装,让自己不至于赤裸的在职场尴尬的跌跌撞撞。

 

梦想的起点

心有鸿鹄志

 脚踏万基石

 前方荆棘路

 胸襟有谁知

 

 人间疾苦事

华夏复兴诗

 朗朗英雄志

 一生方可值

 

从佳一中到清华北大,我始终追寻的自己的梦想。站在梦想的起点,不免踌躇满志,胸怀百尺竿头的决心。站在一中的校园里,梦想的起点就在一中。两区大楼的智慧为我导航,喷泉的音乐为我壮行,飞舞的白鸽给我祥和,园丁坚定的眼神给我勇气。站在一中的土地上,就是站在梦想的起点,不论年少轻狂,只谓书生意气,不提懵懂冒昧,但谓挥斥方遒。

我辈年少,正当茂年。恰初升之朝日,方初开之华章。仰先贤千古之风范,思自我数载之所为。鲲鹏振翅,扶摇三千丈,揽月摘星,不负浩天之志;骐骥奋蹄,纵横八万里,栉风沐雨,当作不懈之途。严以治学,纵贯古今中外;实以求真,身体忠孝仁义;诚以立身,身修家国天下;勇以遂志,志酬天地四方。会当他日东风即起,鹏程千万里,俟吾校因吾增光,神州为之承幸,方不负今日之少年情怀!

 

 

 

王凯昊简介

2003年获得全国初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省级二等奖,保送至一中

2006年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二等奖

2006年高考总分657分,数学1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