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电影數據:转-钓饵百科知识大全5 - 钓饵论坛 - 海峡钓鱼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0:55:10
d、早晚钓:在清晨垂钓时最好不要打重窝,用饵也是这一天中使用鱼饵呈味度最低的饵料。这是因为水体经过一夜降温,以及水体内有机化合物经过一夜的沉淀,导致水体呈味度的大幅下降,鱼类的嗅觉和味觉自然要比其他时段灵敏很多。假如做窝过重,其窝料中所含有的呈味物质因浓度大而常常会超出了鱼类的嗅阈值,此时的鱼类既接受不了又不愿舍弃,有些鱼类会围着窝料打转,以等待窝料呈味度的降低。也有些鱼类则会侧身俯冲,用鱼尾去拍击或打散窝料,就会出现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窝中气泡翻花但鱼不吃食的现象,其原因就是窝子做重了。还要强调一点,这里所谓的重窝并不是指使用窝料量过大,而是指其窝料的呈味度过高。这种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晨钓中,在其他时段有时也会经常出现,其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与水体呈味度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使用钓饵的道理与做窝类似。傍晚垂钓时可延续下午使用的鱼饵,其变化不大。
e、午钓:在晴天,午钓在用饵上是这一天中使用鱼饵呈味度最高的饵料,原因同样与水体呈味度有关。当早晨太阳出来后,阳光对水体的照射会使水温逐渐上升,而温度则正是某些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所需的先决条件。在有些水质恶劣的池塘,因水体中含有大量易挥发性物质,遇阳光照射使其达到挥发的适宜温度时,这类物质便开始活跃起来。所以在垂钓时常会遇到有太阳出来鱼便停口的现象发生,而持续时间很长。在这种情况下,找有树阴的水面下垂钓或钓深水水底其效果可能略好。
f、夜钓:夜钓在用饵上要注意鱼饵的适口性,这是夜钓与白天垂钓最大的区别。因为夜晚的水温在逐渐降低,在白天经历了水体高呈味度的刺激后,鱼类嗅觉的灵敏度也在逐渐恢复,辨别鱼饵优劣的能力也在逐步加强。所以,夜钓在用饵上不需要使用呈味度偏高的鱼饵,而应该侧重于营养性和适口性。
③、鱼饵及诱食剂与垂钓天气的关系:
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天气现象是指发生在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在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而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天气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到水体的变化,因此天气是对鱼类摄食量影响最大的元素之一。
a、风天: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对广阔的海洋,海陆之间的巨大热力差异使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冬季,温暖的海洋上多为低气压所控制,而我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气流不断地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所以,冬季的风对水体有降温作用,而夏季正好相反。因而在垂钓中对风力所带来的影响要有不同的认识。天然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取决于水体与大气中氧的平衡。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和空气中氧的分压、大气压力、水温有密切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受风力的影响,表面水体波动时会吸呐很多空气中的氧分子,使空气中的氧分子溶入水中转变成溶解氧。因此,鱼类要比平时活跃的多。在早春或晚秋有风时垂钓,用饵要选择低呈味度的鱼饵,因为冷风会使水温降低,同时水体呈味度也会随之降低。如遇强风则水体会产生上下层对流,这样就会使在水中的饵料的呈味度加速减低,同时由于水体的流动,可能会所以搅动水低的其他物质,使其挥发出气味或味道。所以,通常在强风过后或钓底的情况下,鱼饵的呈味度要略高于以往。下风口是随风而落的、来自水体之外的一些物质的聚集地,其中不乏有鱼类的食物,因此,下风口往往也是鱼类极易聚集的地方。再有,根据鱼类有抢食的习性,此时使用仿生饵钓浮其效果最佳。
b、雨天:云、雨、雪、雹、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太阳照射到江、河、湖、海使水蒸发,水蒸气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浮云。若再遇到冷空气,小水珠逐渐增大成为大水珠,当大水珠越来越重,克服上升气流的支援,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雨。小雨钓滩,大雨钓渊,宁钓雨后,不钓雨前。雷雨之前气压较低,敏觉令鱼类对欲将发生的环境变化而感到焦躁不安,大部分鱼类基本上已经停止摄食。雨后初晴,雨水可以造成水体温度的降低,使得水体内溶解氧大量增加。在适宜温度和同样的天气条件下,溶氧和水质对于鱼类的摄食就起到了主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雨天或雨后垂钓,鱼饵的呈味度不要求过高。小雨天气,池塘周边的雨水积流归纳,顺地势淌入池塘。由于外来的雨水会带来很多冲积物,因此鱼类大多喜欢游到有水流入塘的区域去觅食。而在大雨瓢泼时,由雨水汇成的溪流逐渐升成为洪水,来势凶猛且浑浊不堪,这会使得鱼类退避三舍。此时垂钓应该找水位较深的地方下钩,并且用饵也要适当提高鱼饵的呈味度。
c、雾与阴霾天:雾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气象上把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阴霾天气。有雾则说明气压低,对冰钓影响不大,但对正常垂钓却有着明显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有雾则无风。雾与阴霾阻碍了阳光对水体的照射,使得水生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因而水体中大部分的溶解氧失去了来源。又因无风力作用,空气中的氧分子也不能介入水中。因而雾天与阴霾天会导致水体内严重缺氧,由于光线不足且气压过低,致使水体内的鱼类极易进入应激状态。所以,雾与阴霾天气不适宜外出垂钓。偶尔在类似天气垂钓时,应该选用含抗应激药物的鱼饵。
④、鱼饵及诱食剂与垂钓环境的关系:
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垂钓所涉及到的纯粹是自然环境。与水体环境相关的内容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再介绍一下垂钓水域水底与用饵的关系:
a、净底:净底一般有石质、石砾质、沙质三种。在自然水域中,有净底的水域,大多水体中营养含量低且水体呈味度也低。垂钓时不适宜打重窝,应该已抛竿做窝为主。钓饵的呈味度不要求过高,应以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鱼饵为主,特别要注重鱼饵的适口性。在人工水泥底的池塘垂钓与上述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净底,但区别很大。用饵还需要以池塘水体的水质为择饵的依据。有很多渔友在垂钓时都会犯同一个毛病,即不打重窝就认为诱不到鱼。尤其看到别人打重窝后,自己从心里就开始沉不住气了,非要与别人在做窝上叫劲。至于为什么要做窝和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重窝,缺乏必要的认知性。另外,在用饵上也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垂钓中当看到别人中鱼而自己无获时,很多渔友便开始六神无主,怀疑自己的钓饵“力”道不强,把身边能找到的味“窜”的鱼饵或“小药”统统添加到钓饵中去。殊不知当初所用的钓饵就很可能已经在呈味度上偏高了,而后来的变本加厉也只能巩固继续无获的结果。
b、草底:植物有陆生和水生两种。水生植物的种类很多,以其特性区分主要有沉水性植物、浮叶性植物、挺水性植物、浮水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植物和藻类利用自身的叶绿素将可见光转化为能量(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光合作用。它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生化反应过程,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水体中如有水草茂盛,则说明该水体的含氧量高。在含氧量高的水体内,一般水体的呈味度都偏低。所以,在垂钓时不宜使用呈味度过高的鱼饵,而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鱼饵在这时使用其效果则极其显著。
c、泥底:淤泥指的是在静水和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当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淤泥质土。我们通常把有这种拥有淤泥的垂钓水底称为泥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挥发性物质,因此,水体的呈味度相对偏高。用饵则应选用呈味度也相对较高的鱼饵。
d、虫底:在垂钓中常用的红虫也叫血虫,是摇蚊幼虫的一种。摇蚊幼虫是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幼虫的总称,也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摇蚊幼虫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的分布,其种类也很多,在全世界已经鉴定的约3500多种。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是水生食物链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红虫大小适宜,适口性好且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为41%~62%,脂肪为2%~8%,热量为4卡/克。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在有红虫生长繁密或经常使用红虫垂钓的水域,通常被渔友们称之为“荤坑”。在“荤坑”垂钓时,如果单纯使用以粮食作物(植物蛋白)为主的商品饵其效果必然很差,这是因为“荤坑”里的鱼类由于长期摄食红虫而形成“偏口”的缘故。红虫的血液和体液是鱼类敏阈值范围内最容易接受到的“波段”,以敏觉来感知红虫的存在远比用嗅觉和味觉去感知其他商品饵的存在要容易的多。因此,在“荤坑”垂钓时如用商品饵最好在开饵时添加一些血液,如鸡血、鸭血、羊血和牛血等。新鲜的血液可以在低温下保存120小时,过期其效果明显下降。使用血液充当添加剂既不易保存又不卫生,实属无奈之举。血粉与新鲜血液在使用效果上相差甚远,即使勉强取而代之,在“荤坑”中使用也很难奏效。因此,适合“荤坑”使用的添加剂的确有待于开发。
⑤、鱼饵及诱食剂与垂钓方式的关系:
由于垂钓方式的不同,在用饵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使渔友能够对用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下面列举一些示例:
a、快鱼:竿坑放钓,会间接性的向池塘内投放一些鱼类,以供渔者垂钓。刚刚投放鱼之后,池塘内鱼的密度显然要大于往常,假如鱼饵使用得体的话,很容易出现“连口”的现象。我们通常把钓这种新投放的鱼称之为打快鱼。一般情况下,在投放鱼的当天,来垂钓的渔友也会比往常要多。那么,往池塘内打窝或抛竿所投放的饵料也会相应的多,很容易造成水体呈味度的上升。故此,在这时垂钓就应该适当提高鱼饵的呈味度。
b、糗鱼:糗”是一个方言词语,糗字的本义是指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后来“糗”的词义进一步发展,其主体就不光是面食,而且还可以指人。长时间闲呆在一个地方,济南人也说作“糗”。在池塘经过长时间的垂钓后,鱼的密度会越来越小,池塘内残留的几乎都是些曾经被钓跑的老鱼。老鱼也被人们叫做“猾口”鱼。钓这种老鱼难度很大,所以一般渔友不愿前往。在鱼少且垂钓者也少的情况下钓老鱼,这种长时间的守侯被我们称之为糗鱼。因为鱼饵投放量的减少,水体呈味度也会随之下降,所以用饵的呈味度也应注意不要过高。另外,鱼类之所以会出现“滑口”现象,是因为它们的记忆功能在起作用,在此时垂钓使用一些非常规鱼饵其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再有就是,因为“滑口”鱼大多都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创伤,导致“滑口”鱼类的肌体或多或少都会处于应激状态中,因此在钓饵中必须要适量添加一些抗应激类的药物,以适应鱼类的需求,从而提高钓饵的诱食作用。
c、蹲鱼:在这里“蹲”和“糗”的含义差不多。区别在于蹲鱼一般是指在水库、湖泊等大水域猎守个体较大的鱼类的行为。蹲鱼除了需要做重窝,也同样需要长时间的守侯。由于鱼类在各个生长期皆有不同的食性,所以蹲鱼时对鱼饵的选用也非常讲究。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并且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等等。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从而形成一种食物的路径,我们把这种路径称为“食物链”,也叫“营养链”。除了水体生态系统中自然形成的食物链之外,受风雨等自然力量的驱使,也会将陆地上的一些含有营养成分的物质带入水中。有些物质因没有被鱼类及时吃掉便会在水中发酵、腐烂,物质的分解者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在物质被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和挥发出一些特有的气味或味道,而鱼类大脑对嗅和味的感受来自记忆,对这些可以提供食物方位的气味或味道,鱼类则是非常敏感。故此,在大型水域蹲守大鱼时,鱼饵的仿自然力越强其渔获就会越丰。
d、溜边:鱼类的产卵季节随不同的生长地区也有所不同。以鲤、鲫为例,海南岛和珠江流域产卵季节1月~3月,2月~3月为产卵盛期;长江流域为3月~5月,盛期为4月~5月,东北地区的鲤、鲫产卵开始于5月末至7月。鲫比鲤产卵期略迟一些,卵分批产出,产卵期较长,一般为4月~7月。鱼类喜欢在江河、湖泊、水库的沿岸浅水多水草的地段产卵,浅水域在垂钓中通常是指水深不足1M的垂钓水体。当鱼类进入产卵期后,垂钓时把钓位定在浅水域会有不错的收获。在浅水域垂钓其用饵应以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鱼饵为主,即使在竿坑,饵料的呈味度也不需要过高。另外,鱼类在运输当中因水箱深度有限,肌体开始逐渐释压。当被投放到池塘后,因水体压力过大,鱼类会游向水位比较浅的水域,以便逐步适应水的压力。还有就是当水质发生恶化时鱼类也会溜边。
e、探底:在伏天水温偏高时,可以尝试到水位较深的水域垂钓。垂钓中我们习惯将水深超过3M的水体称之为深水域。冰钓时大多会选择在深水位,如果环境安静的话,鱼类也会到浅水域活动。除了冰钓之外,一般在深水域垂钓都需要做重窝。由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较大,窝料从水面下沉到水底后所着陆的面积也会很大,所以窝料少的话很难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窝气。同样的道理,鱼饵的呈味度也要相应的提高。在春秋两季探底做窝时,窝料的呈味度可以降低使用,这是因为下水层的水温相对要低于中、上层水温的缘故。
八、鱼饵及诱食剂的使用方法:
当对如何选用鱼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接下来怎样使用鱼饵又成了新的问题。新手用饵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相信自己,用别人开的饵钓不到鱼会心不在焉,而用自己开的饵钓不到鱼则会心浮气躁。因此,调整鱼饵的状态以适应不同的垂钓方式,掌握配料的基础以面对复杂的垂钓环境,是渔友们必须要了解和学会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把以此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①、鱼饵的状态调整与作用:
说到鱼饵的状态,很多垂钓初学者会误认为是就是鱼饵的软硬程度,其实不仅如此。鱼饵的软硬程度只能说明鱼饵含水量的大小,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鱼饵的雾化、比重、缓释效果等等。
a、雾化:雾化是指鱼饵入水分解后所产生的一种物质游离状态。鱼饵中所含有的诱食因子在这种物质游离状态下极易扩散,从而发挥出最好的诱食作用,这就是我们力求鱼饵能达到雾化的目的。但目前仍有很多渔友对此并不了解,盲目推崇鱼饵的雾化效果,以致于认为鱼饵不雾化就不能钓到鱼,等等。在一般情况下,错误的观念大多源于无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有句俗话说:“人太谨则无智、水太清则无鱼。”,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俗语的后半句:“水”太“清”,单从字面上看,给人的感觉是说水体的透明度很高,假设水中有鱼一定能看的清清楚楚。“水太清则无鱼”,那么,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鱼是不能在透明度很高的水体内生存的,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水”之所以太“清”是因为水体中严重缺乏鱼类赖以生存的各类营养物质,包括食物,而这个“清”并非是单指水体的透明度。没有食物,鱼类当然不能生存。那么,我们再看看与“清”相反的“浊”:鱼饵的雾化会使水体的局部变“浊”,但“浊”也并不能代表水体中各类营养物质的丰富。在水体中,由于各种物质的游离或沉积物的卷起都会造成水体的混浊,鱼类在会这些物质当中去寻找可能存在的食物,而并非是喜欢生活在“浊”的环境当中,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假如鱼饵本身缺乏诱食的性能,即使入水后雾化的效果再好,对渔获的结果也是毫无帮助。物质能够在水中游离,说明鱼饵原料的比重轻。那么,要使鱼饵达到理想的雾化效果,首先要选用物质在比重上较轻的鱼饵原料,其次是鱼饵原料的组织结构越细小越好,开饵后其鱼饵的粘稠度也不能过大。
b、比重:比重是物质单位体积的重量与同等单位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对鱼饵比重大或小的掌控与垂钓方式息息相关。垂钓中我们习惯把所在的垂钓水体分为上、中、下三层,反映到垂钓方式上就是钓浮、钓半水和钓底。钓浮也可以说成是浮钓,叫法有别但意思相同。有些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如鲢、鳙、白条等等,浮钓就是针对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所采用的一种钓法。浮钓用饵在入水后所下沉的行程最短,下沉的速度也最快,这就要求鱼饵的自身比重要轻,开饵时所用的水分也不能加的过足。浮钓除了针对鱼类的生活习性,很要根据水质的变化,在水体缺氧、水质出现恶化时,采用浮钓的方式进行垂钓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另外,仿生饵的使用也是浮钓的一种方法;半水钓同样也可以叫做钓半水。在海钓中,从不同的水层去寻找鱼类的游弋带是渔获大小的关键。而在淡水钓中,半水钓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的一种垂钓方式。例如水底恶化、做窝过重等情况出现时,即使是长期生活在水体底层的鱼类也会离底而起。这时就应该采用钓离底或钓半水的方法进行垂钓。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鱼在数量上密度过大时也会使鱼类离底,这是因为鱼类有抢食的习性所造成的。鱼饵由水面往水底下落,因水底鱼数太多,有抢不到食物的鱼类便会纷纷游向鱼饵的落水处,在垂钓中出现的“截杀”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截杀”现象的出现,在一般情况下就会有好的渔获。至于在鱼饵的状态调整方面,半水钓与浮钓类似。底钓是最常规的垂钓方式之一。底钓用饵状态要柔软,鱼饵中水的含量要饱和。根据垂钓水体的深浅来掌握鱼饵的比重,也就是说,水深则鱼饵的比重要大,同时鱼饵的体积也相应要大一些,相反则小。闹小鱼时要求鱼饵的粘稠度要高,尽量减少鱼饵的散落;鱼饵的比重要略大,这样可以加快鱼饵入水后下沉的速度,以避免上、中层水域中小鱼的干扰。
c、缓释:在很多商品饵中都含有半颗粒状原料,之所以要添加这些半颗粒状原料,并不是留给鱼类去磨牙的。半颗粒状原料入水后会因氧化或其他原因逐渐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其内部所含有的诱食因子会得以缓释,从而达到保持和延长鱼饵的诱食效果。因此在开饵时把半颗粒状原料提前用水泡开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②、鱼饵的开饵手法与目的:
a、配料:在使用商品饵进行垂钓时,渔友们普遍都习惯将几种商品饵配伍合用,至于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却很少有人能答得上来。除了“雪花粉”、“拉丝粉”和“白粉”等辅助用料外,一般的商品饵都是经过几种原料配伍后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即使是一款单品饵也并非是由一种原料构成的。每款商品饵在面世之前,都会经历原料的配伍、调试、改进和定型等程序,一旦得以推出便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大多是建立在试验水体范围之内的,尽管其效果有时在其他水域也会得到一定的认可,但仍然难以达到广谱性的要求。鉴于垂钓水体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多样性,使用任何一款单品饵都无法取得“通杀”的效果。因此,将几种商品饵配伍合用,根据垂钓水体及其他相关因素来整理和调节鱼饵的性能,就成为了提高渔获的一种常规的手段。为满足渔友对鱼饵的自行调试,商品饵在种类上也可谓是应有尽有。一般来说,呈味度较低的商品饵均可作为载体使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基础料。含有氨基酸、动植物蛋白、多维素等营养性鱼饵,可在呈味度较低的水域添加使用,适合野钓、库钓而后溪流钓等;含有酱香、薯香、果香、藻味、腥味等具有调节适口性作用的鱼饵,可在呈味度适中的水域添加使用,适合“糗鱼”、“蹲鱼”等钓法;一些呈味度很高的浓香型鱼饵或添加剂一般只适合在“竿坑”及呈味度偏高的水域(包括轻微污染水域)添加使用,或适合打“快鱼”用。至于在鱼饵配伍时的比例到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个原则一定要牢记:鱼饵的调配必须要从味淡开始,包括气味和口味。
b、加水:绝大部分商品饵都是粉状的,在使用之前需要加人适量的水使之成型。而在垂钓前使用其池塘的水来进行调饵是一种习惯性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水质的原因。鱼类可以在偏碱性的水域中生存,但绝对不喜欢摄食偏碱性的食物。相反,鱼类不适宜在偏酸性的水域生存,却很喜欢去寻觅偏酸性的饵料。除了水体pH值的因素外,池塘里的水质大多都接近轻污染程度的边缘,水体中所富含的很多物质并非是鱼类喜欢或可以接受的。另外,城市自来水中因消毒会携带有漂白粉的味道,也不适合开饵使用。因此,使用纯净水开饵才是最稳妥的办法之一。关于饵料加水量的问题,可以根据商品饵说明上的要求来掌握,有时也会根据不同的垂钓方式来决定。
c、搅拌:搅拌是商品饵加水后的一项最简单的工作。搅拌的方法可以随心所欲,其工作的重点在于使商品饵与水的融合能达到均匀为止。搅拌后的鱼饵切勿反复捏搓,这是因为反复捏搓会使鱼饵的质量密度增强,从而阻碍或降低鱼饵中诱食因子的分解与发挥。
d、搓饵:搓饵是垂钓中最常用的一种上饵方式。“搓饵”在垂钓中是个泛义词,其手法也包括掐和捏等。搓饵是将少量鱼饵搓成团状(团状不等于球状),以方便上钩。团状的大小可根据垂钓的对象鱼的需要来决定。搓饵用料在开饵后的状态要求松散和略有粘性。如钓养殖鱼,开饵时可以适当多使用一些颗粒粉,以满足鱼类的适口性。因一般颗粒粉都未经膨化处理,所以在使用颗粒粉时需要添加一些膨胀剂来调整鱼饵的状态。
e、拉饵:拉饵是最近才流行起来的一种上饵方式。拉饵具有上饵简易、快捷和辅助续窝等优点,因而在垂钓中被广泛采用。拉饵用料在开饵后的状态要求要具有一定的粘性,这与“拉丝粉”的添加有着直接的关系。使用“拉丝粉”最好是“半路出家”,即在开饵前先不要将“拉丝粉”与其他鱼饵混合。先加一半的用水量开饵,然后将“拉丝粉”适量倒入,经调均后再补足水分进行搅拌。如果开始就把“拉丝粉”与其他鱼饵混合好的话,那么“拉丝粉”中的粘性成分就会与其他鱼饵原料作出基础性的结合,鱼饵原料中的营养物质及诱食因子等会因胶性物质的粘浮而降低其功效。而且,鱼饵的状态也会因这种基础性结合而导致不佳。拉虫是拉饵中的一个分类,是使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或其他粉剂胶性物质与红虫进行加水搅拌混合后再使用的一种上饵方法。在开拉虫饵时,可以根据水体呈味度的高低和水质的优劣,适当添加一些香精类添加剂以及抗应激类药物。
③、做窝的方式与效果:
垂钓似乎离不开做窝,做窝其实就是人为的给鱼类创造一个理想的摄食环境。根据垂钓环境及垂钓方式的不同,做窝在手法上也会有相应的调整,有“草窝不散洒,坡底不坠球。”之说。渔获的多少与窝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学习用饵的过程中应该首先研究和掌握如何去做窝。
a、抛竿:将窝料挂钩对钓点进行抛投,这种有频率且不间断的做窝方法叫做抛竿。在抛竿的过程中,窝料以体积小、投入量均衡的形式落入钓点,即使窝料的呈味度略高,也会因窝料每次抛竿的所用量小而化解。因此,在渔友对垂钓水体呈味度高低的判断普遍缺乏准确性的情况下,采用抛竿的方式做窝是不会导致“死”窝的最稳妥的办法之一。另外,抛竿做窝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由于窝料的陆续投放,可以保障窝料功效的持久性。
b、散洒:用窝料或颗粒状饲料对钓点进行小面积的抛撒,是对钓养殖鱼类做窝的基本手法。养殖鱼类从小就习惯了饵料散落入水所产生的冲击频率,散洒做窝的目的也就是触发鱼类侧线感受器的功能,以唤起鱼类对窝料投放行为的感知。
c、点打:点打就是将窝料用打窝器定点集中投放,这种做窝的方式一般是在野钓草窝时经常使用。在水草繁茂的水体中,鱼类的游弋有其自然的通道。假如使用窝料乱撒一气的话,可能有很大一部分窝料会落入鱼类难以涉足的水草丛中,既分散了鱼类觅食的方向又无形中浪费的饵料,这就是“草窝不散洒”原因。
d、坠球:也有渔友管坠球叫做抛大球,是做重窝的方法之一。在钓“快鱼”或在鱼的密度很大时经常采用这种坠球的方式进行做窝,优点是因窝料投放量大可使窝气持久,聚鱼迅速等。在需要做重窝之前,应先探底,即勘察水底是否平坦。如果盲目坠球,当遇到水底有倾斜的坡面时,会使部分窝料滑出钓点,导致鱼类在甲处摄食,而渔者在乙处垂钓的现象发生。
e、假窝:“亮水”是指水中植物很荒凉、水面也缺少浮水性植物的垂钓水体。假窝就是在“亮水”中以人为的方式去完成伪装自然环境的一种做法。很多种鱼类生性胆小,有时见岸边有人影晃动也会逃之夭夭。在钓点附近或周围坠入一些草捆,用以伪装环境和阻碍鱼的视线,继而达到稳住鱼群的目的。做假窝的方法有很多种,草窝只是其中之一。其实做假窝与用饵并无关系,在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
④、诱食剂的使用方法与用量: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诱食剂的种类很多,用途也不一样。渔友们对在使用诱食剂上的具体用法和添加量都会感到很困惑,这主要是因为诱食剂的品种太多,而且有些诱食剂的性能并不稳定,同类产品其效果也不尽相同。诸如提纯萃取方式、加工工艺、规格要求以及产地和纯度含量等等,在以上这些方面上的区别导致了诱食剂产品上的差异。另外就是在不同的水域垂钓或垂钓时所遇到的不同的环境,也都是制约诱食剂发挥其特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