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之源家电清洗:《蒙书讲义》(上)——《朱子家训》(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9:53:18
 

《蒙书讲义》(上)——《朱子家训》(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05b800100edlc.html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叔侄之间,经济好的应支持扶助经济差的;家里无论年长年幼男的女的,都应家法整肃,语言严谨。

 

 

    这句话是接着上句讲的,不刻薄该是什么样,伦常不乖舛又应是什么样。治家不刻薄就应分多润寡,家庭要有伦常就必须法肃辞严。分多润寡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精神。老子讲:“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就是说老天的规律是减损那些富足的去补贴那些穷困的。《易经》的谦卦也讲:“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裒当取讲。意思是君子裁取多余的去增益不足的。弟兄叔侄就是指一个家庭内部,一个家庭内部总有一些人条件好些,一些人条件差些,那么条件好的就帮助条件差的。特别是以前大家庭聚族而居,表现更明显。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同样存在,有些弟兄姐妹多的家庭,做父母的总会多关心那些条件差的子女,而那些条件好的子女就不能理解了,说什么爹妈老偏心,顾这个不顾那个,这是极不对的。这弟兄姐妹叔伯子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亲邻贫苦都要恻隐,何况是手足呢?而从古至今弟兄姐妹为财产发生争执甚至反目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既是伤害彼此亲情,更是不孝。你想,弟兄姊妹相互争斗,做父母的看了是何感想?所以《弟子规》里说得好:“兄弟睦,孝在中。”人生在世,有什么比亲情更可贵的呢?为了财而伤情,实在值不得。

 

 

    “法肃辞严”是说一个家庭长幼有序,法度井然。晚辈都能尊重孝敬长辈,长辈能慈爱晚辈,平辈间互相尊重,这就是家庭礼法整肃的表现。辞这里当语言讲,辞严指大家不乱说、不吵闹、不嬉皮笑脸、不巧言令色。“长幼内外,法肃辞严”在当代确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很多家庭家里没老没少,说话没大没小。“法肃辞严”从表象看只是家庭中的一些礼仪规矩,其实它的背后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爱,尊老爱幼”的精神实质,没有这些精神的规矩就变成教条,变成形式主义。学生放学回家,见到爷爷奶奶父母亲问好,这问好的形式背后就是孝的思想、敬老的精神。吃饭的时候将上席留给长辈,对长辈说话和颜悦色,声音不大但清晰,不撒谎,这些都是敬的精神体现。有些人认为家里搞得法肃辞严就没有亲切感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有了恰当的规矩礼法,才能更好地维系亲情。一个人在家里守规矩,在社会上也会守规矩,在家里都无法无天,在社会上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分多润寡”、“法肃辞严”是一个家庭家风的体现,它充分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道德水准与价值取向,大家对此切不可小视啊。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乖是不顺不和的意思。妇言这里并非指所有妇人的议论,而是特指后妻的言语。意思是:听信后妻挑拨离间而疏远自己前妻的儿女,不是大丈夫所为;看重钱财而对父母不好,就是大逆不道,不孝之子。

 

 

    因为后妈的缘故使得家庭不和或骨肉离散的故事,从古到今都有,且很不好解决。《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大舜就被他的后妈虐待,舜的后妈和后妈的儿子鼓动舜的父亲,几次三番想置舜于死地,但舜都因为大孝感动天地而得以逃生。《二十四孝》中另一个故事讲孔子弟子闵子骞的后妈,她在冬天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和闵子骞各缝了一件新棉袄,可闵子骞穿的一点不暖和,后来才发现,后妈给自己两个儿子缝的棉袄用的新布新棉花,给闵子骞的却用的陈年旧布和芦花,虽体积大,却一点不保暖。为什么后妈会对丈夫前妻的子女不好呢?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天性使然,母爱是很伟大的,包括对子女无私的喂养和对子女的保护,所谓护子之情。母亲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时,对其他孩子是有排斥之心的,一是怕其他孩子欺负自己的孩子,二是怕其他孩子分享自己孩子可占有的资源。其结果则是对其他孩子特别是对跟自己孩子关系最近的孩子的敌意,这是自然属性,人与动物皆然。大家观察动物就可以知道,像狗生了小狗,除了主人,其他人只要靠近,哪怕是远远的,哪怕没有恶意,它也会狂叫并扑过去乱咬,即使原本性情温和的狗也是如此。但人又毕竟异于禽兽,人有思维,能认识分析问题,丈夫前妻的儿女得不到母爱是很可怜的,做后妈的更应该关爱前妻的子女,给他们以对自己子女一样的母爱。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同情心就根本不是人。孟子还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去爱别人的儿女。作为一个善良的后妈,应把爱自己儿女的情感推及爱前妻的儿女。如果说后妈对前妻子女不好,第一个原因还是由母亲的天性使然,那么第二个原因则完全是因人的私欲和贪念引起。后妈老是觉得前妻的子女必定会和自己的子女同分家产,所以对前妻子女百般虐待,这在古代尤为突出,当代也仍有存在。还有第三种情况,有些后妈开始是想对前妻子女好,但由于前妻子女不太懂事,或心态不健康,一开始就对后妈抱有敌意,即使后妈对他再好,他也不信这是真的,每以语言行为去刺激后妈,久而久之后妈也就心生怨恨,不再对他好,甚至恨起来。第四种情况则是因误会引起,也许后妈想对前妻子女好,前妻子女也想对后妈好,但因为彼此的表达方式不对,交流不畅,最终导致双方不和。如果后妈心胸不宽广,那误会就更深,结果则更不好。

 

 

    后妈不喜欢前妻的子女,必然在丈夫面前搬弄是非,在这种情况下,丈夫绝不能“听妇言,乖骨肉”。丈夫首先要有公平之心,不偏袒,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绝不能偏听偏信。一听后妻的话就斥责打骂前妻的子女,是千万要不得的。作为父亲,前妻后妻的子女都是你的骨肉,都应对他们好,而前妻的子女得不到完整的母爱,做父亲的就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呵护。当然这不仅仅是针对继母,继父也同样。古往今来,因为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引起的家庭悲剧相当多。这不能不引起再婚父母的高度重视,所以大家对于婚姻问题一定要慎重,特别是有了子女的情况下,除了配偶自然死亡外,千万不要随随便便离婚,这将给子女带来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有可能是一辈子的。现在百分之六七十的青少年问题是因为父母离异引起的,为了孩子,父母对婚姻、家庭必须慎重又慎重。

 

 

    关于“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首先必须分清财与情孰重孰轻。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则多用,少则少用,它可以带来物质的满足,但绝不能滋养人的精神、慰藉人的情感。孟子说人生有三种最大的快乐,第一种就是“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没有什么比父母健在更重要,你有再多的钱都买不来父母的生命,买不来天伦之乐。李太白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金即使散尽了,还可以再挣回来,父母要是不在了,就永远不在了。

 

 

    古人有一副对联,上联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家贫无孝子。”意思是说孝是第一大善,但孝的关键是那份心,并不一定看你做出怎样了不得的行动,给父母买多大的房子,买了多少好东西。如果用财富来衡量孝顺不孝顺,那贫困家庭就没有孝子了。你自己要给父母买什么,那只是你的心意而已,通常父母亲的愿望都是希望子女幸福,子女幸福了,他们也就高兴。但不能因为父母没有要求,子女就不管父母,更不能在父母需要子女时,比如生病住院需要钱、意外事故需要钱时,吝啬钱财而不予理睬。还有的子女,为财产分配与继承的问题和父母闹翻,我亲眼见过一家五个弟兄姐妹,因争夺父母的房子互相敌对。没争到继承权的一派以后再也不管老父亲,父亲生病住院直到去世他们都没去看过一次。这些儿女很有钱,各自都有房子,并不缺那点遗产,然而却让老父亲在孤独寂寞悲伤中度过余生。像这样的子女,还算子女吗?现在农村中因为争财产而刻薄虐待父母的情况仍很普遍,我们中华文化自古重视孝道,读书明理,就更应该懂得孝的道理。《论语》的许多章节和《孝经》都专门论述了孝的问题,《弟子规》还详细谈了行孝的具体步骤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