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清洗机哪个牌子好:“抗战诗人”田间的故乡情| 『开心灌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7:05:47

“抗战诗人”田间的故乡情

管理提醒: 本帖被 chun8 设置为精华(2011-04-10)
  


羊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位于安徽省无为县城西北约四十里处,羊山东南脚下的潘家岗,就是我国著名诗人田间故里——

“田间”得名由来

1916年5月14日,田间出生在无为县城西北约40里处的童家老屋。田间的出生,给全家带来喜庆气氛。祖父按本族班辈给他起名为童天鉴。在无为方言中,天鉴和田间谐音同调。正好天鉴有名无字。“田间”便成了他非正式名字,以后又作为笔名,代替了他的本名。

田间很小的时候,就热爱劳动喜欢拾稻穗,放牛。对于自己在农村中度过童年的地方,田间怀有无法割舍的感情。在田间的回忆中这样写道:“我在傍晚时骑着老牛下山来,让它在池塘里饮完水,把它拴在大门前的树上。”“有时也跟祖母一起提着竹篮到园子里去摘瓜豆”,“还跑到打谷场去,稻谷的香味吸引着我,于是我和长工做伴,夜晚睡在棚子里。”

到6岁的时候,田间的父亲就在家里为他办一个私塾,专门请来一位姓程的私塾先生,教他识字,念唐诗,读诗经,写毛笔字。这位老先生对田间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诗经要从头背到尾,甚至要倒着背。以致田间能把许多课文倒着背。深得程先生赞许。同时又教田间做对子,学写改良体诗歌。一次,田间放牛看书入了迷,牛跑到人家稻田里都不知道。程先生知道此事后,便出了一个上联:“天鉴放牛牛下田间稻被践。”田间思考了好一会,突然想起他有一个小伙伴名叫阮仲,经常帮家里放羊,就对上:“阮仲牧羊羊进园中菜遭踏。”因他对得尚可,才没有挨先生的板子。田间常与先生吟诗做对,程先生出“雨打桃花桃花落,”他对“风吹柳絮柳絮飞。”先生上联为“水车车水水灌田,”他答下联是:“米筛筛米米充饥。”父亲虽是个经营木材生意的小商人,但平素喜欢读书,此时,他则将东厢屋腾出来,买来郑振铎,沈雁冰,叶铭钧等人的白话文体小说,有三四千册书和刊物,为儿子建立一个藏书场所。这种较早的启蒙教育为田间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点燃了他对文学的热情。



田间的母亲很善良,她常救济一些穷苦人,田间受其影响,对底层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一年闹春荒,田间见长工陈贵根家揭不开锅,就回家装一口袋米送到陈家。少年田间也很勇敢。一次,有伙强盗来他家打劫,家里人都不敢开门,强盗见喊不开门,便要从后院打洞进来。这时,田间挺身而出把大门打开,大喝一声:“谁敢进来!”强盗用猎枪朝他放了一枪,子弹从他左腋下穿过竟毫发未损,只是袖子上留下一个小窟窿。强盗怕他家有埋伏,就一哄而散了。从童朝秀老人的叙述中,我们开始知道田间小时候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田间七八岁读王家大村的私立小学。1929年春天进入无锡辅仁中学读初中;一年后,又到南京陶行知创办的安徽中学;接着以一个初中毕业生,跳级考入芜湖安徽省立七中高中二年级,仅仅读了一年之后,又跳级考进上海光华大学。

抗战诗人

家乡农民生活的苦难和农村腐朽势力的猖獗,在田间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1934年田间赴上海光华大学就读,上海的畸形都市生活,又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这个乡村青年的纯真心灵。这一切,终于促使他拿起手中的笔,去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唤起民众向压迫他们的旧制度挑战。他结交了一批左翼文学青年蒋光慈,马子华、蒲风等,并成为中国诗歌会成员。次年,在蒋弼的介绍下加入“左联”,受到鲁迅、茅盾、胡风、王淑明等左翼文艺家的影响和指导。1936年春天田间从上海回到无为家中,写作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正如他在这本长诗集中所说:“在小河的流水上,在痛苦的船舶上,我清楚认识粗黑的人类。从他们不安的生活中,干枯的语言中,吐着生之渴望和不断地转想着生之和平与生之温暖;这使我一年来想写的这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的诗,便很迅速地开始了。”1936年他在第二期《文学丛报》上发表了诗歌《五月的夜》,发出既是他个人、也是中国人民大众的呐喊:“五月的夜/雷雨/轰隆!/袭击我们的田野。/田野/奴隶的血泪。随着/开始了/生活的歌/路的锻炼/兄弟叫号/队伍的枪焰/也前进着/五更/在露棚上/散步着/战斗的音乐/……/前进/决斗。/伴着/电火得闪烁。”诗人从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到,农村,正震荡在民族革命战争前夕的暴风雨里。战争之伟大存在于民众之中,农民才是抗敌救亡的重要力量。他竭力要唤起东北,全国的农民兄弟,拿起手中的劳动工具与武器坚决打击日本强盗。在《前奏》创刊号上,田间发表了《自己的枪》,“俺们打犁,/当枪!/站起来在东北的大野上,/一行行。/生活,/战斗,/武装。/走,呼唤自己的力量/……”他的抗战题材诗歌又是同农村题材连接在一起,视点依然落在农村,抒情主人公以及招呼对象也几乎是农民。

田间最早的一本诗集《末明集》的出版引起诗歌界的注意,由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王淑明为其作序,并且称赞他的诗:“诗形的雄放,内容的充实,尤能显示他有过人的天禀。”胡风在其《中国牧歌》序中惊叹,这些充满了战斗气息的,在独创风格里表现着感觉的新鲜和印象的泛滥的诗。是那个十七八岁的眼睛温顺的少年写出的么。




田间说过:“我不是一个天才,我没有天才。只有一些乡土之爱,大概是这种爱,使我逐步成了一个写作者。”但是田间的《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两本诗集出版后,却被当局查禁,列为禁书,并且要搜捕田间,于是他在1937年初和一位同乡一起离开上海到日本,在日本结识了王亚平、林林等。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响了。田间和紫秋陈杲杲回到上海。不久回到无为家中,很快收到茅盾先生的信,劝他去武汉。于是他又一次离开故乡。他把对故乡的爱,扩大为对祖国和人民之爱。在那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中,他创造出大量抗战鼓动的诗歌。从武汉到西安。辗转于1938年到达延安。他在丁玲领导的“西站团”当过战士,他在聂荣臻麾下当过新华社记者,他在邓拓手下当过编辑,他在寿阳县委当过代理书记,他在雁北地委当过宣传队长……他在急行军的跋山涉水中吟诗,他把诗当做生命,当作武器,他无时无刻不在写诗。

在现代史上,对田间诗歌做出历史的美学评价的第一人是闻一多,他指出:“这里没‘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实,干脆,真诚的话(多么有斤两的话),简单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的鼓点,单调,但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他称田间是“时代的鼓手”。这个称呼迅速扩散开来,得到大家的公认。

情系“第一故乡”

田间自从1937年最后一次离开故乡之后就没有回来过。解放后,他长期担任河北省文联主席,但他始终不忘故乡,几次想回故乡看看,终究因几十年中的政务繁忙和后来的十年内乱,未能遂愿,千里迢迢的远隔,隔不断田间的乡思。他给安徽的同志写信说:“安徽是我第一故乡,河北是我第二故乡,故乡人故乡情。”一股乡情跃然纸上。这是田间对故乡梦魂萦绕的感情的真实表白,也是他对故乡一往情深的自然流露。田间非常喜欢喝故乡茶叶,他在临终前还要夫人葛文喂他一口故乡人代买的好茶。著名皖籍作家吴泰昌与田间共事,他说田间的思乡之情十分浓厚,虽然田间到北方的时间比吴长,但乡音比吴重,常想吃老家的特产,就托吴代买。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顶端
  • 回复
  • 引用
chun8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级别: 管理员

  • 作者资料
  • 发送短消息
  • 加为好友
UID: 1062
精华: 11
发帖: 977
威望: 1752 点
教币: 5 个
贡献值: 2038 点
好评度: 1015 点
在线时间: 391(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8-25
最后登录: 2012-01-03 1楼  发表于: 2011-04-10 11:48 只看该作者 | 小 中 大 (续)田间对故乡的文教事业,对家乡的工农业生产,莫不寄以深切的关注。他为“第一故乡”赋词题字不下十余次。上世纪70年代末,他就为我省旌徳县一个文化馆办的《旌徳文艺》小刊物赐稿,支持该刊,与编辑保持联系,通过大量的信函,指导他们办好刊物。早在1952年,我省青年诗歌作者方君默先生,一首长篇民歌体诗,发表在当年1月19日的《光明日报》上,整整一个版面刊登了方的《夯歌》全文。田间获悉,以《光明日报》收获副刊编辑部的名义写下热情洋溢的评论。指出:“这是一篇优秀作品,全篇充满了劳动气息,无穷的力量,像从群众心田里奔泻出来之洪流汹涌澎湃,气势十分雄壮”,“十分真实感人。”田间的热情鼓励,对方君默是个极大的鼓舞,使方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成为我省一位著名的诗人。

值得一提的是,滁州市师专教授郭仁怀先生1982年萌发了进行田间研究的想法,就直接写信向田间求教,很快接到诗人的一封长信,这让郭仁怀喜出望外。信中不仅解答了一些疑问还推荐有关参考资料,鼓励他在诗学研究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从此,郭不断地写信向诗人求教,并把相关的论文寄给田间过目,田间每问必答,并且仔细地批改郭的文稿,正确的便欣然同意,错误的便明言直说,不转弯抹角。有疑问的即提出商榷意见,两年多的时间,田间给郭写信以及批阅的文稿,已积下厚厚的一摞。直到田间病重住院期间,还坚持看郭的文稿。给他写信,信中都是田间的创作经验谈,以及田间诗学观的自我阐释,更是田间高尚人格的体现。无疑也是研究田间诗歌的重要资料。郭仁怀先生的专著《田间论》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田间研究的一大成果。可惜田间生前没有看到该书出版。

上世纪80年代安徽办了一份《诗歌报》,田间闻讯欣然亲笔为《诗歌报》写下来函,“你们不出诗刊,而出《诗歌报》,顾名思义,想你们在改革声浪之中,在这新时期,使新诗走出小天地迈向大天地,使新诗也有一个新局面……作为故乡的一个儿子,不嫌粗疏,不嫌旧调重弹,坦率陈言,如能对你们有点益处,则感激不尽也。”无疑此信会对安徽诗歌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封信中,我们不仅再次感受到田间乐于助人的风范,而且体现了田间对故乡,对青年作者,对诗歌报的关切之情。

魂归故里

1985年8月30日田间逝世,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夫人葛文将其部分骨灰护送回无为县羊山乡。

葛文来到羊山乡看到阔岗深洼,满地春色,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乡,是田间的故乡。1916年,他出生在这小山村。这里,有他的足迹。他的脚印,深深胶粘在红土中。他是从这里开始他的征程的。这里的人民,曾经用血和泪,用他们哀愁和呼号哺育了田间。”又在《山羊行》一文中饱含深情地说:“羊山人民,怀念自己的儿子——田间。诗人生前征战跋涉没有来得及亲吻自己的故土,如今,回来的是一把骨灰,一把忠骨,撒在岗丘下的柑桔园中。”最终实现了诗人田间魂归故里的愿望:来自田间,回到田间。

我们在童朝秀老人陪同下,顺着羊山路,走向田间墓地,经过羊庙小学右侧,跨过一条小溪水泥板块搭成的小桥,就走到田间的墓碑前,碑矗立在三层水泥台阶上,台阶是正六角形,墓碑四周绿树环绕,远处是农田和小山岗。碑上刻“人民诗人田间同志”八个大字。碑文内容略小些。简洁有力的碑文回顾了诗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