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餐具配送公司:]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阐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55:25

[分享]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阐述 [复制链接]

纳兰格格 纳兰格格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12 小时
UID
864
好友
13
帖子
86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5-31
最后登录
2011-4-2
积分
25906
经验
5487 点
威望
325 点
金钱
13747 ¥
魅力
3154
点券
2 ¥
金币
247
窥视卡 雷达卡

论坛元老

升级  0%

当前用户组为 论坛元老
当前积分为 25906, 升到下一级还需要 999974093 点。
UID
864
好友
13
帖子
860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0-5-31
最后登录
2011-4-2
积分
25906
经验
5487 点
威望
325 点
金钱
13747 ¥
魅力
3154
点券
2 ¥
金币
247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2:04: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onekey {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TOP: -20px; FLOAT: right } .onekey A { MARGIN-RIGHT: 4px } 一键分享 .pcb { MARGIN-RIGHT: 0px }

您是本帖的第667个浏览者


释文定:“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是赵州从谂禅师留下来的一个话头。对于禅,我们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可以说,对于禅的体悟,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只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异。

今天我们重新参究这个话头,本无可说,但为了这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只有勉强说出来。我认为“万法归一”的“万法”可以理解为大地山河,世出世间的一切法。这个“一”可以说就是我们的“心”或者“本心”,也就是宗下所说的“本来面目”。这个“一”它本身是绝对、不二、永恒、极致的,在它之上没有更高的存在。因此就这个话头来说,应该说“一无归处”。正如《金刚经》里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一”是无所住的。如果说我们一定要给它找个归宿,那么,我们可以说万法——一切法由心生。而此心法也在万法之中,如果一定要归,则“万法归一,一归万法”。

 

释智慧:“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是根据众生的根基差异、因缘不同以及觉悟的程度不一样而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一切佛法最终归于一门,就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

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入定、降魔、禅观自觉,乃至夜睹明星的那一刻说:奇哉!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所以说,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有智慧,释迦牟尼佛从禅观入道,给后人指示、显示了由禅观入道而悟道成佛、明心见性的方法。

在《法华经.方便品》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这个“开”和“示”是我们佛教显宗所说的,后面所说的“悟”和“入”是以非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说,“万法归一”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归于一门,就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

 

释云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我们先不问“一归何处”,我们先问:万法怎么使它归一?“万法”是禅的见地,如果对禅没有正确见地,就很难入禅之门。

“万法归一”归在哪里?刚才文定法师说了归在心,心又是什么呢?宗下的心就是“自性”。所以六衣惠能大师在见五祖弘忍禅师的时候,五祖为六祖夜半说《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忽然开悟,并说不得了这样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那么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自然要归于自性。就是万法归于自性,也就是让我们明白这颗“心”,明白自性。明白了自性,那么我们再来问“一归何处”一归在哪里呢?我们这颗心究竟要归到哪里呢?……(沉默)

请问诸位,在这沉思的片刻,有没有自性?有没有万法?有没有一切的一切?如果有,那你是凡夫;如果没有,那你还是凡夫!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说有说无,说凡说圣都是闲话!

 

释觉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是禅师们长期参究的话头。为了弄明白这个话头,禅师们不知坐破了多少个蒲团,走坏了多少双草鞋。有人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禅师说:“我在青州作一件布衫,重七斤。”蒋山禅师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还有一位禅师说:“万法归一,生也犹如穿衣;一归何处,死也如同脱裤。”这好像都是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答案,其实这就是禅门的机锋所在,是大德禅师的巧妙点拨,应机者当下开悟,迷误者继续参究。那么在今天,这句话我该怎么说?万法归一,一归万法;万法归一,一归自心;万法归一,一无所归。

 

释宏辉:大家对一首偈子非常熟悉,那就是佛门课诵晚课中《蒙山文》的首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法界统指到现在所说的万法,因为法界包括万法,所以我认为,万法是归一于一心的。

万法归一心,那么,一心归何处?我们经常说,有佛法可学,有善法可行,有佛道可成。所以作为凡夫修行应该抱定一个“有”字,只要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佛法,践行佛法,追求佛道,就肯定能够成就佛道。也有告诫凡夫的一句话:“宁执有如须弥山,不执无如芥子许。”所以我的意见是:万法归一心,一心归于有。

 

释果恒:“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我的观点是:不离万法。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是禅宗里的话头。禅宗里很多师父通过参这个话头而开悟。这个公案是川海禅师的师父问他:“一归何处?”川海禅师把一个铲子从大锅里拿出来。他的师父又问他:“一归何处?”他又把铲子放到锅里。

佛法的究竟见地是:缘起性空,性相一如,空有不二。那么,在这个话头里,这个“一”在佛教里有真如、自性、如来藏、佛性等等的含义。万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一切世间法皆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有的、独存的、永恒的、不变的实体;空有不二,没有一个远离万法的空——这样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如《中观》“八不”中说的“不即不离”,片面的离有言空或离空言有,都是违背法义的。所以,我的答案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离万法。

 

 胡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看脚下!(把面前的矿泉水瓶子扔在地上)

 

 释印清:“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题是禅宗大德辩了和参了N年的话题,当然答案是纷杂的,是千变万化的。刚才很多人已经谈过了。接下来,我说一个公案: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时候,到一个寺院里去上香礼佛。这个寺院的方丈和法师们没有摆大排场去迎接他,而是跑到禅堂里打坐。他们都以为乾隆皇帝会很生气,其实不然,乾隆皇帝很开心,反而要封方丈做国师。这位方丈不想做,想找一个台阶下,就上上下下看谁适合做接班人。这时就找到了厨房的川海师父,这个川海师父正在烧火做饭。方丈就问他:“何为万法归一?”他把柴火放到灶膛里;方丈又问:“一归何处?”他把柴火又抽了出来。(合掌)

 

释仁示:辨禅的目的是为了让佛理越辨越明,从而为我们的修学提供一些指导。正如佛教禅宗中的“标月指”的比喻和“透过文字看内涵,不要死在句下”之说。

在探讨这个论题之前,先要明白佛法是对治法门,如同“因病予药”一般。关于“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由来,文定法师已经提到了。什么是“万法”呢?“万法”是佛教对宇宙一切的统称,指世界上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切东西。何为“归”呢?“归”有归于、回归、含摄之义。佛法中所说的归,不能等同于人们所认为的从一地归于另一地的“归”。何为“一”?指一心,即真心,从理体上来说也同样是指宇宙的一切。“一”含摄万物,这反映了佛教向内探索寻求最终的解脱,而不是向外探索。把“一”归于人心,是因“真如”为遍布于宇宙中的真实之体,为一切万有的根源。

这“一归万法”的“万法”并不是我们六根所认为的万法,而是万法本身只是一个假名安立的万法,说“无所归”是无二无别的,因为宇宙万有是缘起性空的。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还是要落实到生活的当下。如果要给出一个答案,它只能适合于每个生活的当下。这个答案是我们在修行路上的一种指导。

 

释署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句话,如果我问历代的祖师——就拿现场的评委来假设,比如,我问真华长老:“一归何处?”他可能拿起拐棍敲一下我的额头;如果我问绍云法师,他可能不回答我;如果我问智中法师,智中法师可能竖起一个手指头。——他们可能会跟历代祖师一样。为什么?——他们是在通过机锋讨论来启发——希望问者能有所体悟。但是今天是在辨禅,不会通过这些方式让大家有所体悟,按照活动的规则我必须把自己关于“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句话的观点阐述一下。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我的观点是:一无所归。为什么?“万法”是分别,说“一”还是有了分别,有一,那就还会有二,还会有三,到最后就根本不知道归到何处。我们知道禅宗的宗旨是“明心见性”。怎么见?就是要归根返照,正如三祖在《信心铭》里边讲的让大家要“守一”。但是三祖又说了:“二由一生,一亦莫守”。“二”就是分别之见,有相对、有远、有近、有短、有长,但是,我们知道,六祖讲的“自性清净心”是超越分别的。所以,有了分别就不对。在《坛经》里面六祖讲“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还感慨地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自性能生万法。我们追求开悟,就是追求明心见性,如果还会落入“一”,或者落入一个“归”,或者落入一个“不归”,那就是有分别心。

 

释宏妙:“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没有归处。若言有归,即落分别。分别是相对,是属于二元的部分,分别就是妄想,妄想是无根之草。何落归处,心无处所,何处指归。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众生以何身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身说法。因众生各有因缘,所以佛门广开普度。佛菩萨示现,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种种方便法门,以摄群机。故此八万四千法门应运而生。众生无量,法门亦无量。虽道多途,但目标一样,反迷归觉,彻悟本性。归处无一无二,无分无别,究竟圆满。

 

 万法归一,有一可归否?要知佛陀慈悲,“一”乃方便,佛性圆满本来无一无二,它是超越了分别与对立的,哪有一二之理?众生一念无明,造就了万事万物,实不知佛性在其中矣。今借诸法门断妄存真,达到清净自在。即清净一法不立。

经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众生本具佛性,佛性虽在,处处在用,但众生不识,只因妄想执著,遮盖本性,放逸六根,生死相续。佛陀怜悯众生,广开大乘、小乘诸法。不论哪个法门都以除妄想为根本,破除我执法执,复本清源,究竟清净。清净法中,无染无著,无多无少,无归与不归。

心无所住,有一法在,即有心在,不是究竟法。《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执著,妄心生矣,心若生时罪亦生。若言有一,即有心在,相有生灭,体无去住。

万法归一,一丝不挂,一物不滞,干净利落,心无处所,何处指归?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无有归处。说有说无都是方便,没有归与不归,连归与不归的境界都没有。

 

江涛:“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什么是法。窥基大师对法的定义是:“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在《六祖坛经》上有两位僧人在辩论,是风动,还是幡动,六祖说是“仁者心动”。在唯识宗来说是根、尘、识三和合,也就是说这个法与“心所”相对然后产生意识。那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呢?也就是归于“心”。

下面一个问题:心和识有什么关系呢?《唯识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是说心、意、识三者是一个东西,它是在不同层面的不同的诠释,名相不同罢了。《俱舍论》云:“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我们心识对万法的了别,那就是万法的所归之处。

那么,一到底归何处呢?在佛陀涅磐的时候,阿难请佛开示“依何而住,以何为师”。佛陀开示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而住。”我们说“四念处”是什么?“四念处”是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然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归何处,都无所归。又《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磐。”这段经文也说明了“一切法无自性”是圣言量。所以说这个“法”和这个“一(心)”都无所归才是最胜归。如果认为法有所归,归在“一”上,是对于没有通达“一切法无自性”的人的方便说,真正的妙意是无所归。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所归。

 

释照琳:“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我想说:如果“一”真的有一个归处的话,那么我们直接就说万法归于那个“处”不就行了?那还说归“一”干什么?在我个人看来,我们在讨论“一归何处”的重点并不在于“处”而在于“一”。原因很简单,禅宗是属于明心见性的一种指导,不认为有任何一法是可以执著,然而若有一个“处”在,就有一个著点,这一个著点就会引生各种执著,这种执著会障蔽我们的心性,所以说不应该有一个执处。

然而我们凡夫众生在理解“万法归一”的时候,往往把这个“一”实体化,认为实际有一个什么,无论你把它解释成什么。例如说把“一”解释成当下一念,或者把“一”解释成法界唯心、三界唯识、真如自性等等,包括把“一”解释成万法,其实“一”的当体本身就是空寂的。祖师之所以安立这个话头,目的在于提醒我们“一”无所归处,从此而反推,“一”当体也是性空的,以此了解万法本身也是空寂的,以此来熄灭我们心中的各种执著和妄想,来开启自己心性的智慧。所以,我的结论就是:万法归一,一无所归。然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当下就是一个“处”——是我们修行解脱、了悟自性的入道之处。

 

释静贤:从印度恒河灵鹫峰的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到菩提达摩的一苇渡江,乃至后来的一花开五叶,千百年来,留下了数以千百计的公案。我们看一看《五灯会元》,翻一翻《景德传灯录》,无不为他们的禅风妙语所震撼、所感动。

今天的话题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提到这个公案,让我想到赵州和尚说的“赵州八十犹行脚”这句经典话语。因此,我们在体认祖师参禅悟道的过程中,就能够领悟到这些公案都是禅师们在修禅悟道的过程中亲悟意境的缩影。同时,也是深深体认祖师在弘法利生当中“高高山顶立”的豁达胸襟和“深深海底行”的悲心足迹。因此,今天这些公案,它不仅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同时也是让我们去做一个身体力行的禅子。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呢?万法归一,一归当下。云何言当下?答曰:当下生万法。

 

释弘文:宗下有云:“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禅是什么?什么是禅?对于没有领悟者而言,说什么都不是。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绝百非,不是言语所能道破的。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说,说什么?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昔日六祖慧能大师问慧明上座,曰:“不思善,不思恶,何为明上座本来面目?”今日,我们问自心:“若不思万法,不思一,何为我们的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光光相照、灯灯相映、互摄互含、圆融无碍。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答:万法即是一,一即是万法。

 

释无凡:“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禅宗的一个很老的问题,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我的观点是:万法都是我们心的显现,所以万法归于“心”。这个“心”就是“一”,而“三心”不可得。就像镜子能够映现万物,万物皆于镜中显现,而镜子本身无所动……(沉默)这就是我们的当下,就是“一”的地方。但“一”也不是空寂。

 

释恒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清静自心原本是一样的,这万法是从清静自心里面流出的,所以《楞严经》里面说:“何者是心?何者非心?”因此得知,心即是一,即是万法。《佛教三字经》里也说过:“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因为觉,号无明。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

为什么在原本清净自心里会生成万象纷繁的山河大地呢?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觉悟,能不能究竟的觉悟。所以说中国的文字很有意思,如果你能看懂中国的文字,你就会发觉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你看“觉悟”二字,觉——上面是个小,就是首先要小心;下面是个宝盖,宝盖就是家,在家里;在家里干什么呢?在家里小心地见到生活,在生活中要体察这个“我”的心,所以这叫“觉悟”。如果在生活中你能见到这个“心”,你就会知道“万法归一,一归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