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液价格:【转载】在历史与现实间穿越——《东莞·城迹》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6:14

在历史与现实间穿越

罗雨林

    最近,老友著名文物鉴藏家、作曲家李鸿基给我推荐了一本书——《东莞·城迹》,两个人——该书的作者巨野子木和醉红颜。我把书粗略一翻,吓,好厉害!我一下子就被该书吸引住,这是一本近年来少见的好书!

    先说说这本书。《东莞·城迹》是一本关于东莞本土文化的文史类散文集,更是我所读过的第一本专门记录千年莞城变化的散文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规模急速膨胀,老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岌岌可危,曾经的老城正在渐渐消失,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即使是残存的老街旧巷,几乎无人再知道街巷名字的来源,更无从知道街巷内曾经的人物、掌故、风俗……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剧,更是本土文化发展的断层,正如东莞这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诟病不断,被媒体称之为“文化沙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特别欣赏《东莞·城迹》一书在发掘、抢救东莞传统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这本书的亮点之一:作者以文学的笔调钩沉东莞老城内外的现实与历史。

    东莞,是一座沉淀着一千三百多年人文历史的老城。若从历史渊源来说,则更为远古。从新石器时代的蚝岗贝丘遗址,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越地”。公元214年,秦朝始统一南粤,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地。唐朝至德二年,更名东莞,县置到涌,即今莞城。东莞之得名,一为地处广州之东,盛产莞草而得名。这是我们对东莞历史一个简单的回顾。《漫溯老莞城》一章用莞城的历代历史地图,准确而形象地勾勒出老莞城的嬗变过程。

     我们通常一提历史,总会联想到极为严谨的块头似砖的各类方志史书,这固然没错,但作为近八百万移民城市的东莞有多少人可以读得到、读得懂《东莞县志》、《琴轩集》?在极为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之余,要求他们阅读这种严肃而枯燥的史书,是很难做到的。可是,当今经济腾飞的东莞正在转型期,正在重塑新的城市形象,广东的、中国的、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东莞,年轻的新东莞却不知如何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城市人文,于是乎对东莞抹黑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作为流水线的所谓新莞人更想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东莞,却不得其门而入。

     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东莞·城迹》一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作者通过对东莞老城内外的长达四年的实地行走,用心查找所有能够搜集到的有关莞城的资料,每次都会深入老街、深巷采访生活在莞城内外的老莞人,把鲜活的记忆和残存的老城碎片拼接起来,用生动的文笔和敏睿而深邃的思想进行创作,于是一篇篇略带忧虑味道的散发着东莞乡土气息的文史散文应运而生,这或许会成为许多东莞人重新审视东莞,重新发现东莞文化的一个容易便捷的通道。

     亮点之二:以图片的方式实录当下老莞城的现状。

    《东莞·城迹》不仅是一本单纯记录作者行走发现历经历史沧桑的幸存者所写文章的集子,更是一本用镜头实录当下老莞城的摄影集。我是文博工作者,为了编著《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15年来走访了南粤大地的数百个古村落,拍摄的数千张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照片。而在这本书中,收入了近500张关于老莞城的照片,较全面地反映了老莞城的园林、城楼、骑楼、民居、祠堂的现状,尤其是一些已经拆迁的建筑则成了以后研究的难得的资料。

    印象较深刻的照片有明代建筑王氏家庙、城外中兴路的骑楼、老县府内的李杨敬故居、北正路横巷中的善馀堂、朴素大方的百年老莞中校门……百年之后,这些建筑还会存在吗?谁能保证明天它们还在?从这点意义来讲,《东莞·城迹》一书为后来者保存了大量丰富而详实的研究资料。

    亮点之三:以网友跟帖的方式与读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东莞·城迹》的部分文章曾发表在东莞阳光网上,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并创下了愈百万的点击量,这在当年阅读弱化的时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与世代生活在老城内外的东莞人的良性沟通,时刻与热爱东莞本土文化的朋友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而保证文章的准确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从广大网友的跟帖中,我们会发现,诸如东莞寻梦、石奇、踏浪逍遥士等朋友为《东莞·城迹》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而作者并不掠人之美,以包容的心态将这些原汁原味的回帖附于文中,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东莞·城迹》一书,略略翻来,文笔生动流畅,富有散文诗意和哲理,发人深省。其中的精彩之处尚多,一时难以尽述,留待日后细读慢品。

    品读了这本书,再谈谈两位作者——巨野子木、醉红颜。一位来自山东巨野,一位来自广东东莞,因为对民间文化的热爱而走到一起,并自发组成了东莞文化发现之旅组合,至今已历四载有余。他们目睹这些经过战争的劫难、经过自然的摧毁、经过历史的长途跋涉好不容易走到我们面前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求救,他们没有袖手旁观,他们没有不闻不问!他们以有限的财力、有限的精力、有限的时间,力不从心地自觉挑起这个抢救的工作,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果。2010年出版东莞本土小说散文集《东莞印象》;2011年成立“麒麟原创工作室”正式以“麒麟合创”的形式对外发表他们的文化发现;2011年12月,《东莞·城迹》悄然诞生……他们的经历与我何其相似,不愿多言,我非常开心地看到保护本土文化的工作后继有人,衷心希望他们能沿着“抢救、研究、开发”三位一体的道路走下去,努力构建濒临消失文化遗产资料库。

    此为我读了《东莞·城迹》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愿与朋友们分享,是为序。


我们和罗雨林教授(左二)、李鸿基先生(右一)在一起。

·   罗雨林:岭南文化研究专家、地方志研究专家、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民俗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民间工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员。著有《岭南建筑明珠》、《罗雨林文博研究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