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网关电话设置:管理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01:22

管理思维

曾仕强 刘君政

 

管理不只是方法,也不只是工具,而是文化。管理的方式,不但会改变人的生活,而且会影响人的思维。轻易接受他人的管理方式迟早会被同化。

管理思维分三种模式:AB式、甲乙式和大和式。

 

 

AB式的管理思维,是非分明,讲求有力制衡,以美国式管理为代表。有一定的途径可循,权利和义务相当明确,尊重专业,很容易学习。但是一旦形成习惯便不知不觉地脑筋僵化,应变力减退,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难以适应,因此要有反败为胜的心理准备,随时面对挫折,承受很大压力。

 

 

甲乙式的管理思维方式在于是非难明,不希望明显的制衡,以中国式管理为代表。没有一定的途径可循,注重个人义务,力求善尽责任。不容易学习,却愈学语管用。促进脑筋灵活,增强应变力,能够在动态中维持均衡。不论内外环境如何改变总能随遇而安。具有立于不败之地的效能,不必承受什么压力。

 

 


大和式的管理思维,以日本式管理为代表,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对外抗争,对内互助,以关怀消除制衡,注重团体权益和荣誉,不允许个人有任何突出表现。容易学习,却很难真正做到,所以往往流于形式。决策错误时所付的代价太大,团体施加给个人的压力很大,并非一般人所能够承受。

 

第一章            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和西方是近代西方人轻视东方的一种创举,其实文化是生态环境与生活经验互相影响的结果,各有各的特色,根本谈不上好坏、高低与善恶。

我们常常觉得:社会好象愈来愈不安宁。各种纠纷和冲突令人困惑和不安。其真正原因在哪里:最好冷静思考。

一般人思考问题,不喜欢追根究底,稍微有一点眉目就停下来了,这样就无法得到根本答案。我们要做到头脑清楚观念正确,应该追根究底,找出根本答案,原原本本地看清问题的本质。

世界应该维持多元化,才能长久多彩多姿。在地球村形成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必须在和合中保持分别,同时在分别中保持和合。各民族一方面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要设法消灭它或者把它隔绝起来让它自然消灭掉;一方面也要维持自己民族的文化,让它继旧开新,从原有的基础中发展出新的,以求发扬光大。

 

第二章            “二构成一”的特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控制在讲英语的人手中,国际间的种种游戏规则和有效组织都在反映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和欲望。特别是世界警察美国时时不往拿自己来衡量别人。对“二构成一”的教育更多的人表现出好感,认为是现代化的标志。

AB,非BA,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非分明,有话直说。

把是非看得比伦理重要,先分是非再来谈伦理,甚至不谈伦理。是非不判明决不罢手,一定会紧追不舍,非弄得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不可。例如总统有不法嫌疑就算地位再高、权势再大,也不能逍遥法外,他只好接受不断的调查、听证、审议,一直到弄清楚,而且公开过程和结果,毫不忌讳。

“二构成一”的特性:

1、  是非十分明确,表达也很清楚,yesno分得十分明确。

2、              彼此公平竞争,接受优胜劣败,肯定竞争才能进步,优胜劣败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既然参与竞争就不能同情弱者。

3、  避免过度膨胀,讲求有力制衡。

4、  注重个人权益,尽力加以维护。

个人主义色彩在“二构成一”的社会中,不但受到鼓励,而且普遍受到重视。若是个人权益受到损害就会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绝不妥协和让步。

5、  善于表现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英雄有很多崇拜者,崇拜者会支持他、敬仰他和爱护他。善于表现的日呢升迁比较快,不善于表现的人常常被忽视。

6、  一切遵照规定,大家依法而行。

由于重视个人权益,又喜欢个人表现,因此在群体活动中必须把权利与义务规定得十分清楚,并要求大家确定遵行,不可违法犯法。

立法前大家吵吵闹闹,各自为权益而奋斗,立法后大家照规定依法而行。法大于理,在法律面前不讲情理。

 

第三章            “二构成一”的优点

 

它适合于稳定的世界,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看起来条理十分的清楚,对于缺乏实际经验的人,显得易学易行。权力与责任划分得很明确,有权就有责,容易找到责任的归属,有秩序、有方法而且机构严谨,大家只要依法而行就用不着太伤脑筋,相对地简单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也就是人们说的现代化。

“二构成一”的优点:

1、  适合于稳定的环境。

2、  有一定的途径可循。

例如分饼是一个先切一个先挑;工作和休息分清;该割草时还没有行动邻居一定会提醒。

3、  权利义务相当明确。

4、  看起来条理很分明。

5、  有利于教育和学习。

6、  相对地简单和专业。

“简单化”成为解决问题的新趋势,不需要高深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便能够把问题解决,当然也就受欢迎。

 

第四章            “二构成一”的缺失

 

1、  缺乏应变力

先立法后行政在变动的环境中根本行不通。

2、  丧失创造力

凡事依循游戏规则,久而久之,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习以为常,不善于深入思考,丧失创造力。

3、  不喜欢创新

4、  不能够互助

不能随便帮助别人,必须先问“需要什么帮助吗?”,对方有所要求才能伸以援手。

5、  书面才算数

6、  不容易调整

权利和义务书面化说清楚后不容易适应环境的变迁而调整。

 

第五章            “一内涵二”的特性

 

“一内涵二”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任何事情都永远说不清楚,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说清楚而自己又根本不打算去说清楚。

“一内涵二”的特性是;

1、是非并不明确表达也很含糊。

甲对还是乙对?很难讲。为什么?因为甲很对,但是也有一些不对,乙大部分不对却也有对的地方。到底让谁去负责呢?不清楚。应该不应该追究下去呢?应该,但是不要马上,等一下看看演变,好象更有利。

对待事情先谈伦理,后辩是非:“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巴掌拍不响”。

2、彼此互补互助,能者应该多劳。

肯定人类应该互助,不应该保留生物界优胜劣汰与弱肉强食的习性。

3、不需明显制衡,不知不觉互动

4、注重个人义务,力求善尽责任。

义务和权利实际上是一体两面。说争权利大家眼红。说尽义务人人耳顺,都听得进去。

看做权利人人会争,争不到便没有面子;看成义务人人会让,让给别人自己会更有面子。

争权利要显,大家都眼红;让义务要隐,可和平转移。

如果凡事都要自己出面,要朋友做什么?自己要站在隐处,朋友才能站在亮处。

个人主义色彩在“一内涵二”的社会中,要“有而不显”,不能过分显露,否则很容易孤立无援。

5、善于隐藏实力,必要时才显露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善于隐藏的人,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从小接受适当退让的教育,不但要礼让长上,还要礼让不如自己的人,以表风度。

善于表现的人必须“先潜后现”,表现到大家可以接受的地步,才不会受到排斥和抗拒,甚至于被扼杀。

让就是争,争必须让,最高明的人,知道用让来争而不伤和气。

6、因时因地制宜,大家知道合理配合。

由于重视个人义务,必须善尽自己的责任,因此在“一内涵二”的群体生活中,必须适应时空变化,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还要自动配合他人,以求整体的提升。

理大于法是“一内涵二”的社会通则,不合理的法必须修订,否则大家就不愿意接受。

“一内涵二”同样要求“是非分明”,只是人不是神,怎么能够象神明那样呢?人既然是人,必须提高警惕,慎断是非,何况任何事情都有来龙去脉,千万不能仅就一件事来论断是非,形成片面性的裁决,令人不服。为了慎断是非,不得不推、拖、拉,希望获得更清楚的了解。于是性急的人,就认为是“是非不明”,而推、拖、拉也缺乏诚意,以致吵闹不休。我们可以说“一内涵二”是“是非难明”。

 

第六章            “一内涵二”的优点

 

它适合变动中的世界,讲求因时因地制宜,在动态中维持制衡。

1、适合于变动的环境。

环境变动,是非的标准必然也有所不同。配合着内外环境的变量来判断是非才能合理。

2、采取持经达变方式

凡事先确立若干原则,然后视实际情况而变更适应的方式。如果制定了一成不变的游戏规则反而增加许多束缚,失去弹性。

凡事有原则叫做持经,依照既定原则,衡量当时实际情况而应变,叫做持经达变。目的在于因时因地制宜。

3、随时可以调整应变

“一内涵二”主张寓法治于人治,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慎选贤能,才能够实施合理的法治。

法律条文是死的,人情义理才是活的,法律必须兼顾人情义理。

中国人只怕管不怕官。

4、继旧开新,日新又新

“一内涵二”认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主张为变而变,为求新而创新,创新必须合乎实用,对人生有帮助,所以倡导继旧开新,从旧的发展出新的东西。

5、可退可进因时制宜。

进即是退,退就是进,看你站在什么立场,采取什么观点因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

6、在动态中维持制衡

想到就做,马上就要,只有在制度不健全时才会得到。一切都在变动,看起来乱糟糟,实际上充满了应变的机会,做起来却能够井井有条,这叫乱中有序。

中国人非常坚持原则,却表现得变来变去,便是在动态中维持制衡的很好证明。

 

第七章            “一内涵二”的缺失

 

   说起“一内涵二”的缺失,大家随便说说就是一大箩筐。因为“一内涵二”弹性很大,变化相当快,任何人一不小心就可能变得离经叛道,缺失十分明显,加上不容易学习,更容易出现偏失。“一内涵二”常使人觉得缺乏原则、不公平,而且不好明说,显得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很不容易引起大家的信任。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一内涵二”的缺失大于优点,实际上“一内涵二”的缺失都可以弥补,只要认识正确,拿捏精确,谨慎从事,便利多于弊。

   1、不易学习

   由于是非看起来并不明确,表达也相当模糊,一切显得相当不确定,有答案一样,令人就算有心学,也觉得非常困难,很不容易学习。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在很难。要时、地、人、事、物面面都兼顾,若非学识和经验都相当丰富,恐怕很不容易做到恰到好处。常常应变之后心生后悔,认为不尽人意,觉得愈变愈不理想。

   对缺乏经验和耐力的人,当然很不容易学习。

   2、不觉得公平

   是非不分明,奖惩不确定,好象一切都在随兴所至,任意变动。特别是年轻人,更加有不公平的感觉。

对合理与不合理的判断,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不同,属于变动的,凡是受到伤害的人都会认为不合理,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合理的不公平比公平的不合理的公平更好。

3、不容易判断

小事情容易判断,大事情不容易判断,所以大家为小事情而争吵不休,自以为很精通很了不起。大事情反而无人过问,因为大事情大家都搞不清楚,只好由少数人超纵。

危既是机,危险的地方才更有机会。机也是危,每一机会都可能有风险。

4、不觉得单纯

“一内涵二”社会的人际关系相当复杂,稍微不小心就会因出错而令人不悦。

5、不能说分明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明暗、显隐、是非、善恶两面,说正面的时候别人以反面来指责,说明时他人拿暗的一面相责询。一个人无法同一时间内正反、明暗、是非、阴阳相列并举,而有意反驳的人,随时有机会提出相反的观点。说得愈分明,留下的疑点愈多,别人攻击起来愈容易。聪明的人话只说三分,留下许多活扣,随时可以转换,对自己十分有利。但是,在今天一切求分明的标准来看,仍就是一大缺失。

6、不容易产生信任

口口声声说不必客气,你真的不客气,他就非常生气。问他吃什么,总说随便,一旦真随便,他就很不高兴,这种“一内涵二”的态度不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

 

 

第八章            都有可能变成“一统全局”

 

二构成一”变成“一内涵二”非常困难,而“一内涵二”变成“二构成一”比较容易。

1、“二构成一”的四种变形:

   a.  A小于BA的部分比B

b. A大于BA的部分比B

c. A主宰BA的部分涵盖了B

一统全局

                                                                                   d. B主宰AB的部分涵盖了A

聪明的领导者必须小心这种“一统全局”的盲目顺从所导致的一败涂地的惨局。

“二构成一”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一统全局”。

2、“二构成一”要变成“一内涵二”很难

因为“二构成一”的直线长度有限,不能变曲成反S线,依中国观点来看就是:脑筋不够用,或者说“头脑不灵活”。

3、“一内涵二”的五种变形:

a. A等于BA的部分和B的部分相等。也就是“二构成一”。

b. A小于BA的部分比B

c. A大于BA的部分比B

d. A主宰BA的部分涵盖了B

一统全局

e. B主宰AB的部分涵盖了A

4、“一内涵二”很容易变成“二构成一”

“一内涵二”用来思考十分合适,用来决策相当困难,我们主张“一内涵二”的时候基本上不排斥“二构成一 ”。用“一内涵二”来思考,用“二构成一”做决策可能更为方便而有效。

5、特别称之为“一统全局”

“二构成一”比较适合于稳定的环境,内外变量较少,一切可以依据固定的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衡量,显得是非分明,相当容易判断对错和得失。

“一统全局”比较适合于变动的环境,内外变量较多,一切都要依据变动的标准和行动准则,衡量是非有不同的标准来判断,这时“一统全局”的优点就可以体现出来,后辈必须遵照前辈(下级必须遵照上级)的指示而行事,这样就便于统一易于判断。

“一内涵二”比较适合于快速变动的环境,内外变量很多,一切都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显得是非不分明,判断也相当困难。

 

第九章            “一统全局”的特性

 

   1、绝对服从上级的命令

日本人有意见,但是不坚持,从小让孩子养成服从长辈或上级的习惯,以上级或先辈的是非标准为准则,自己不做决定。

中国人没有意见,但是相当坚持,让小孩从小养成是非难明的习惯,是非标准并不明确,表达也很模糊。

美国人有意见,而且相当坚持,让小孩从小养成是非分明的习惯,是非十分明确,表达也很清楚。

2、对外抗争而对内互助,维持内部高度的向心力。

日本:崇拜上级或先辈认定的英雄,上级或先辈不需要权威。认为游戏规则是上级的规定,必须全力遵照实施。不过有时下级也帮上级形成最后的决策。肯定对外竞争,而对内必须互助,强调集体的力量,个人必须服从集体。

中国:不崇拜英雄,害怕权威而不尊重权威,认为游戏规则是不得已的事情,并非神圣不能犯。肯定人类应该互助,最好以让代争。

美国:崇拜英雄,尊重有专业素养的权威。认为游戏规则是专业化的产物,必须遵照实施。肯定竞争才能进步。接受优胜劣汰的事实。

3、以关怀消弭制衡心理

“一统全局”以最大的关怀来消弭制衡心理,因为上级或先辈一切都是为了下属着想的,那么就没有制衡的必要,只要下属多尊重他服从他,他就会更加关怀。

日本:不希望互相制衡而伤害彼此的感情,主从关系固定不变,根本不需要制衡。

中国:不知不觉的互动,有制衡和没有制衡看起来一样。大家都可能犯错,为什么要彼此制衡,主张不明显的制衡,以求互动来调节。

美国:互相制衡并不会伤害彼此的感情,可以理智的面对。惟恐权力使人腐化,处处加以制衡。讲求明显而且强有力的制衡。

4、注重团体

日本:大家一致尽力维护团体的权益和荣誉,以集体主义为基础。

中国:个人权益受损时,由朋友以道义代为保护。以交互主义(人情)为基础。

美国:个人权益受损时,便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以个人主义为基础。

5、不允许个人突出表现

日本:不允许个人英雄主义,不允许违反上级的规定,不允许破坏团体合力。个人只能在团体的界限内表现。

中国:时势才能造英雄。先潜伏后表现的人比较不会被排斥和阻扰。善于隐藏实力,必要时才显露。

美国:英雄可以创造时势。善于表现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6、组织成员一致行动

日本:义气重于公理,集团大于法律。朋友感情最重要,摆在前面。重视集体,一切依情而行。

中国:理大于法,认为合理的法才能接受,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重视义务,一切依理而行。

美国:法大于理。法律就代表公理。承认恶法优于无法,以法为先。重视个人,一切依法而行。

第十章            “一统全局”的优点

   1、适合小变动的环境

环境小变动时,由于服从性强,比较容易快速调整应变。

2、执行没有大的阻力。

3、充分沟通再做决策。

日本:少数只是自由意志必须服从多数。在上级或长辈没有决策时,可以民主商量出上级所希望的决议,然后由上级来发布,当然上级的决定也是在下级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中国:少数不一定服从多数,因为贤明更重要。贤明的人做出的决策,人们更乐意去接受。法律必须兼顾人情义理。

美国: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必须法治。

4、必须商量才能改变

以利益的结合来变,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个人不能随意变更。

5、团体的约束力很强

重视集团意识,组织成员不但在思想上要有一致的认识在感情上要有一家人的情感,在行动上更应该充分合作,以求目标统一,方向一致,步调一致。

6、成员必须充分合作

“一统全局”不一定由上面的人独断,以权威统治。例如在日本上级的意志并不强加给部属,而是上级对部属关心,使部属因知恩感激而自愿向上级建议、劝阻,经过商议之后,上级做出决定,部属绝对服从和执行。上级愈是通情达理、豁达大度,部属就愈是忠心服从。

“一统全局”最主要的优点就是荣辱与共。

第十一章  “一统全局”的缺失

   决策错误时大家也必须服从,错就错到底,结果必然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损害。个人牺牲太大,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生活,甚至家庭生活也要置之不顾。团体的压力太大,长期投入加上全心奉献,必然对团体兴衰及毁誉非常重视,认为他比性命更重要。集团主义色彩浓厚,损失个人的自主性,一切以团体为主,久而久之,丧失了独立的能力,一旦脱离团体个人便不知所措,十分惊慌。情势不顺时容易自杀,非一般人所能接受。

    “一内涵二”和“二构成一”都可能变成“一统全局”,意思是在紧急危险的时期,可以短暂的要求大家发挥“一统全局”的精神,共度难关。

第十二章  纷乱的根源

   1、过去各自拥有不同的理念

   西方人的“分别性”大于“和合性”,而中国人的“和合性”超过了“分别性”,西方人以分为常,视合为变,中国人以合为常,不得已才分。

   2、彼此不兼容引起区域战争

   3、现代信息发达社会多元化

   4、不同理念在同一区域争吵

   不同的理念在同一区域出现时,原本应该彼此包容,以求整合,事实上各执己见,而又自以为是。“一内涵二”和“二构成一”都有相当的道理,问题是各自具有强烈的排他性,那就造成不幸的内部战争。

   任何理论都有其道理,包容性不够的人往往见树不见林,轻视、排斥其他学说,以致于形成自以为是容不下他人的见解。

   5、今后区域内纠纷必然增多

   今后的潮流是自由民主,而大众心目中的自由民主则是“我喜欢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而且“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讲久了,声音够大,就会鹰”。这种情况对对那些高深的道理和学问非常不利,因为曲高和寡,听得懂的人并不多,对浅显的大众化、通俗化、简单化、浅薄化而且大家都容易听得懂的东西好象就是真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学好确实很不容易,西方尤其是美国式的东西大家觉得简单明了因此乐意去照搬,但是中国人的特性是“一内涵二”的,永远不会象西方那样简单化,更多的是还会把别人的东西拿来,以对自己有利为基本出发点。

   懂得愈多,认识愈多的人,愈谦虚而愈不敢理直气壮,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及初生牛犊不畏虎,自我膨胀得非常可怕。

   6、如何化解继续深入去研究

   以往我们过于注意差异性,看来看去,比来比去,都找不出不同点,我们先要放弃地域性的观念,不再认为“一内涵二”代表东方,“二构成一”代表西方,各自不再固执排他,然后再来寻求合理的整合,应该是方便有效的。

尤其是中国社会包容性应该很强,不比以彼此抗争来相处,更应该以中国人的特性来化解。要真正了解了“一内涵二”再来整合“二构成一”和“一统全局”。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再加上包容性很强,中国人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民族,几乎样样性质在我们身上都可以找到,所以把中国人说成什么样子基本上都可以说对其中一部分。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1、一切都不一定

   中国人满脑子都存在“不一定”的念头,随时随地表现不一定的行为,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摸不着头脑。

   中国人说“一定”的时候结果也常常不一定,中国人的应变力最强,弹性最大,适应力也最好。中国人最爱也最擅长变来变去,入境随俗,随机应变。

全世界的人都有情绪反应,不过中国人的起伏程度最大。太多的不一定,被误认为是不守信用,存心应付、见风使舵、两面派、摇摆不定,其实就是“不一定”。

我们常常听到的“很难说,看你怎么说,随便你说”,就是中国人的特点。

“很难说”只是语言文字它不足以说明中国人的真面目,如果说中国人倾向于服从或者说中国人不甘心服从,不如说成:中国人表面上服从,实际上不一定,或者说中国人觉得应该服从时很服从,而不应该服从的时候则很不服从;或者说中国人对认为合理的服从,对认为不合理的不服从。

中国人的话是两方面的,如果能站在有利于听众的一面来描述就容易得到听众的支持。

“随便你说”,用意在尊重说者的自主权。其实也是在提醒听者把话最好说得妥当些,以表示互相尊重的诚意。中国人为求得圆满起见,大多数情况会兼顾各人不一样的立场和见解,同一件事对张三、李四能说出不一样的说法,看起来好象是随便说,实际上是随机应变并没有什么企图。

2、不一定也不一定

中国人的“不一定”本身也含有“不一定”的成分,因此常常觉得自己相当“一定”,不一定“不一定”,当然可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丝毫不足为奇。

不牵涉个人利益时,一定如何如何,一旦牵涉个人利害关系,又变成不一定了。

一定之中含有不一定,不一定之中同样含有一定,合起来就叫不一定。

3、从不一定到一定

中国人喜欢从“不一定”出发,等找到合理的“一定”,才选择好的一面去执行。

“不一定”的阶段,我们把它叫做“不执着”、“不固执”,凡事必须多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虑,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以免事后方想起,徒增悔恨。

“一定”的阶段是“时间已到”,不容许再拖延,这时候择其善者而固执,当然成为“一定”。

开始“不一定”将信将疑,正面来说就是“警觉性高”,反面来说就是“怀疑心重”。

最后“一定”凡事坚定不移,正面来说“坚忍不拔”,反面来说“刚愎自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一定”好不容易才到“一定”的阶段,当然应该坚持到底,才不不至于优柔寡断坐失良机。

“一切到时间再说”,说好听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好听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有时间能拖就拖,才能包容随时出现的变量,把它们充分考虑在内,所以应该不一定。时间紧迫非决定不可,当然要当机立断做出决策。

4、一定含有不一定

《易经》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基本性格上来说,中国人是遵循《易经》的民族。以《易经》作为思想行为准则,好象相当有道理。

“不一定”不是“一定不一定”。

“一定”变“不一定”根本和诚信无关。

5、变来变去都一样

中国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都一样。

中国人最讨厌别人变来变去,好象不敢信任别人,都是别人的责任。而实际上自己最爱变来变去。

中国人喜欢调整,又擅长调整,以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下有要求,上有对应”,这样上下、左右、彼此都一样。把改变和不改变结合起来称为调整。调整的合理大家都喜欢,认为没有变,调整的不合理大家不喜欢,就会骂他乱变。

6、一样会变来变去

变来变去不一定表示骗来骗去,也不一定表示不负责任。

变来变去有两种可能:愈变愈合理,愈变愈不合理。

中国人说“不可不变,不可乱变”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四章  中国人的基本信条

1、坚持以不变应万变

外圆内方,对外要圆满、圆通、圆融,对内要方方正正,内方是不变的“经”,外圆则是变动的“权”(或“变”),内方外圆就是“持经达变”或“持经达权”。

2、以不变应万变是变

以不变应万变绝对不是不变,因为中国人没有不变的观念,所以不能把以不变应万变当不变看。

3、变到和没有变一样

任何变革都会有人受益,有人受害,会产生“既得利益者的抗拒”和“新受害者的不满”,以至有变化便有人人为阻碍形成阻力。

以不变应万变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变到好象没有变一样,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变化而不知抗拒”,以减少变化的阻力获得顺利的变革。

4、有所变又有所不变

有所不变是既定的原则,在有限的期间内基本不会变。凡事站在不变的立场上再来考虑变,比较容易变的合理让大家满意。

“有所不变”的目的,是为了“有所变”,学习守规矩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合理应变。站在有所不变的立场来寻求合理的有所变,不应该首先站在有所变的立场一心一意去求新求变,以至稍微不小心便掉入乱变的陷阱。

5、持经达变以求合理

真理是绝对的,不变的,但是一般人的水准根本达不到真理的层次,理不易明,因为道理本身也是变动的,因时因地而变有时候也会因人因事而变,所以不容易说清楚和明确。

合理是中国人最重视的。

6、合理应变叫做时中

时中就是“合理”,也是“命中目标”,表示“合乎大家的欲望”,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时”指“随时”也就是“时时刻刻”,“时中”就是“随时随地求合理”,合乎“中庸之道”。因为“中庸”的真正含义就是“合理”。

合理相当不容易,时时刻刻求合理尤其困难。中庸之道之所以难行,原因在于一般人不是过分便是不及。

从求合理开始,时时磨练自己,常常自我检讨,为人处事,合理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多,不合理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总有一天达到“时中”的境界,才叫做“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便是找到合理点,然后择善固执。时时如此,成为时常命中目标,成为中国人最难得的时中。

中国人最高的智能是“以不变应万变”。由于不容易了解不容易做到,因而时常被误解被错怪。“以不变应万变”根本不是“不变”而是不折不扣的“变”,拿不变的原则来对应万变的事务是很高明的。

 

第十五章  中国人的基本立场

   1、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

   一般中国人都认为“是非分明”也十分讨厌“是非不明”的人。但是一旦面临“反对”或“赞成”的抉择时,大都不愿意明显的表示出来,理由是“是非难明”,一时之间很不容易分辨是非,当然无法明确表示。

   为了增强对方的责任,用“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来突显听者的自主性,使其更加重视自律和自动。明确表示“赞成”,听者受到很大鼓励和支持,可能大意失荆州,明确表示“反对”,听者受到挫折,可能因而放弃。不赞成也不反对,听者才会用心研究判断自己最后决定。

   合理的赞成加上合理的放对,形成中国人既不反对也不赞成的立场。我们所说的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实际上是赞成中有反对,反对中有赞成,而不是不分是非,糊里糊涂或怕惹事端。

   2、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就赞成

   在事实中老老实实的表明赞成和反对立场的人往往“好人早死”,落得凄凄惨惨,饱受众人的冷嘲热讽。

   应该反对才反对,否则赞成,加上合理的表现出来才是中国人的修养。看清楚之后,合理的表示反对或赞成。在尚未看清事实之前,千万不要表态,以免造成误判,令人看不起,可可能让自己下不了台。

   在公开场合举手表决很容易被人利用或者招惹某些人的怨恨,并且最不能表达“赞成中有反对,反对中有赞成”的态度,因此中国人不轻易举手,以免害死自己还要惹人笑话。

   3、有本事不可以随便表现出来

   中国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大多会冷眼旁观一段时间,看看这个新环境有些什么样的人物,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规矩,我们称之为“入境问俗”,为的是“不要随便表现,以免遭受不良的打击”,看看情况应该如何表现大家才能接受,对自己最为有利。因此先投石问路,看看反应如何,再进一步决定。

   有本事马上表现出来,往往也是“早死”的一种原因。表现的不合理,表现的大家不喜欢接受,当然招至“早死”的恶果。有本事不随便表现,先看看情况,套套交情,拉拉关系,把现状看清楚了,门路找妥当了,再衡量情势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表现才可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至少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人不讲能力,却十分重视本事。只有能力而没有本事,往往一表现就遭殃。有本事的人能够把能力表现的恰倒好处,受人欢迎。

   4、深藏不露才不至于一表现就死

   我们必须遵循:应该表现时才合理的表现,不应该表现时,再喜欢表现也要自我约束不要表现。不能不表现的时候一定要谨慎的表现到合理的地步,不可任意逾越合理的范围,以免引起无谓的后患。

   争来争去就会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谁都行,开口闭口说什么当仁不让,这是要不得的话。让来让去才能够冷静的让给合适的人。合适的人还要做出合适的事情才能让人欢迎。中国人倡导“以让代争”主张彼此互让,在礼让的气氛中找出最合适的人,让最合适的人来做合理的表现才是真正的“当仁不让”。

   5、可以骗别人千万不能骗自己

   6、保留颜面促使自己好好表现

   “设计”、找借口、找台阶下都和“面子”有关。

   最要紧的是,暂时保留颜面之后,千万要记住反省与检讨,及时改进,以求得合理的效果。保留颜面,用“虚安”来促使自己好好表现,才能形成“实安”的效果。

   中国人比较喜欢打击有能力的人,比较同情没有能力的人,一方面能者必须多劳,而且还没有人会感激,一方面有能力的人容易遭人嫉妒引起很多阻力。有本事必须学习深藏不露的工夫,表现到受到大家的欢迎,才不至于一表现就死。安全和面子原本是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因素,一切思想行动从安全和面子着手来思考,比较符合中国人的需求。

第十六章  中国人的矛盾心理

   1、喜欢管人却不喜欢被管

整个社会呈现“大的管大地盘,小的管小底盘”的面貌,彼此都满足“由我管”的欲求。

聪明的人管事,不聪明的人才喜欢管人。偏偏不聪明的人占大多数,因此到处出现“喜欢管人”的人,弄得自己常常被人气得半死,而且迟早会被别人活活气死。因为中国人最不喜欢被管,一旦被管就要极力想办法把管他的人气死。

不喜欢被管是人之常情,喜欢管人却是不择不扣的官僚心态。

2、一方面自大,一方面自卑

“好为人师”是中国人“自大”的通病。中国人“讲道理”的能力十分高强,随便听到什么样的道理,马上可以举一反三,说出一大堆相反的道理,而且听起来相当有理。很多时候,常常说了一番道理觉得很有信心,本来就应该“自大”;听见一些相反的道理,觉得自己好象思考不够周全,显得有些“自卑”。但是中国人当然不可以轻易认输,死“抬杠”也要硬撑到底,于是又“自大”起来。其实,自大正是自卑的心理在作祟,自卑的人经常用自大来掩饰内心的不安。

谦虚是治疗中国人一方面自大又一方面自卑的良药,谦虚才有福气,为人不可不谦虚,否则就易狂妄自大。

3、抓住很乖,一放手便作怪

中国人通常能屈能伸,说好听点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说难听点就是“见风使舵”。

中国人解决问题的基本心态就是:看情况。

合理曲伸被称为“大丈夫”,不合理时就成“了无耻之徒”。

4、自己含糊,却骂别人不清楚

说话含糊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合乎明哲保身的道理,希望别人说清楚是为了对自己的研究判断更有益,同样也合乎明哲保身的原则。

一方面希望充分了解别人,以便有效地加以掌握。一方面不喜欢让别人了解自己,以免被人利用和控制。

5、害怕被讨好,又害怕受冷落

中国人警觉性很高(其实是怀疑心重),非常害怕被讨好(例如生人非常热情地来讨好),认为“礼多必诈”,必须更加小心提防。一旦遭受冷落,又常提醒自己“倍受委屈”。

讨好人家必须学会“讨好到让对方觉得好象没有讨好一样”,冷落他人必须让对方觉得有道理。

6、遇有矛盾设法把它化解

“此事由我管”这很经常碰到的,对于别人来说其反映就是“你凭什么管我”,“因为是主管”,“主管又怎么样”。

合理化便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只要时时不忘做到合理的程度,任何矛盾都将顺利化解。

二选一的基本原则不能满足和改变中国人的矛盾心态。只能引导中国人在不涉及个人利益关系时,口头上说一些近乎西方式的道理,无法在心灵上生根打基础,一旦个人利益受害,中国人仍显示出根深蒂固的矛盾心态。

有矛盾才会产生变化,有变化才能进步。中国人的矛盾心态,其实也是善于应变、方便调整的一种动力。“将心比心”其实就是字有矛盾心态,别人同样也有矛盾心态。

中国人不怕矛盾,因为中国人本身就一向矛盾,因此我们要把矛盾化解掉,只要一切做到合理的地步,便用不着害怕矛盾的心态。

第十七章  中国人的心灵状态

    1、随时随地都十分自由

中国人的自由就是“闲适而不受拘束”,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中国人一直以来非常自由

2、自由之中要讲求伦理

伦理就是“有大有小”,伦理代表合理的自由,也就是只能享受有适度的自由,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和谐愉快“无大无小”往往被人所不齿。

3、有本事的人应该做主

有本事是指:合理的态度,一切顾全大局;自主的觉醒凡事能自动自发;人际的技巧,即能做事又能兼顾做人;专业的技能,保证做好事又做好人;自我定位,站稳自己的立场;合作的心理,在专业分工中朝向共同目标。

有本事并非自己认定,而是必须靠大家认定。让有本事的人做主是中国式的民主。人民有权也情愿让有本事的人做主。

4、谁有本事要有我决定

谁有本事要有我决定,既然我有权决定当然也就叫民主。

5、与人有关的事都主观

若是有人认为自己很客观,大家就会笑话他“这人居然主观到认为自己很客观”。

中国人对事特别小心不能主观行事,但是对人,由于平日互动,已留下若干印象,不可能不主观。

6、科学也不可能纯客观

科学并不能解决宇宙与人生的所有问题,还必须有神学和哲学来协助。

第十八章  中国人的衡量标准

    1、不喜欢单一的衡量标准

中国人既爱面子又爱比来比去,最好的衡量结果是不要太过于明显。

在多项目中,有些领先有些落后,谁也用不着骄傲,谁也不必沮丧。一方面符合中国人不服输的习性,一方面也适合中国人暗地里打拼的特性,既不惹人眼红遭人打击,又能够激励自己更加奋发向上。

对事情即使心中有数,至少也要考虑保留一些面子。说透明其实不怎么透明才最妙。

2、多重标准以寻求合理点

多项目多变化多重标准好处多,因为人、时、事、物样样都在变化,当然不能采用同样不变的标准,中国人习惯先综合性的衡量,多方考虑之后评量出一个总分,再分析各种项目分别评定分数,衡量结果好象很明确也不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杰出和特别差劲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这些少数人的权益或惩罚,弄得大多数中间分子没有面子,完全是一种不明智的措施。

3、有时候对外人比较客气

外人接触机会少,不妨他占一些便宜;外人相处期间短,分不到长远利益;外人关系不够,只好客气一些不吓跑他,外人不容易密切配合,不便有太多的要求,因而中国人对外人比较客气,并非媚外。我们只是适当地照顾人地生疏的外人,但是要向自己人说明白,以便引起反感。

媚外则是不可原谅的,伦为汉奸便更可耻。

4、有些事对自己人更宽厚

有些事情对自己人更为宽厚,因为“胳臂向内弯”,“肥水不流外人田”。正确的照顾自己人应该是在“公正无私”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否则会引起很多恶果。

5、看起来亲疏有别不公平

在中国人心目中,亲疏永远有别,自己人和外人永远有差别,只要能获得“合理不公平”的效果就可以,只要合理,不公平大家也可以接受。

合理的不公平,表示出来的是真正的平等,但是不合理的公平,反而是假平等,表面上一样,实际上不平等。

6、注重长期性与综合性的平等

中国人知道“人一生下来就不平等”的道理,却有人使人愈来愈平等。我们追求的是一种“长期性与综合性”的平等,必须长远看,才能充分理解。

第十九章  中国人的判断标准

中国人的良心表现在为子孙着想。凡事讲究妥当性大于真实性、和合性大于分别性、合理性高于合法性。

1、妥当性往往大于真实性

不妥当的话即使很对也会让听者没有面子,基本上是不尊重的表现,听者不愿意去接受,心理很不高兴。虽然人应该说真话但是,在中国,很多时候,很多场合,棉队不同的对象很多真话是不能说的。要知道,一句话要说得让对方接受才产生效果,不然的话再真实也没有用。

2、虚安和诚信并没有关系

有正史必然有野史完全符合中国人“一件事实,各自表述”的民族性。

事实虽然永远是事实,但是把它说得好听些,美好些、妥当些,就更具有教育性,更符合道德要求。只要妥当性大于真实性,就可以不必让不同时空的人承担难以承担的事实,这是一种“虚安”,绝对不等于“欺骗”,和诚信扯不上任何关系。

先让大家接受正当的道理,大家就会照着去实施,对不正当的道理才会产生免疫力,如果先让大家接受不正当的道理,很不容易回过头来去接受正当的道理。

3、和合性常常大于分别性

西方人常说“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在中国是不行的,更多的是不容易让大家接受,对中国人来说要说成“这是我们大家的想法“,这样才能得到普遍的拥护。

聪明的人多说“我们”少说“我”,不但能够建立更多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减少很多的反感,增加很多动力。

凡事只要先说明“和合”的好处,再陈述“分别”的利益,大家都听得入耳。一开始就站在“个别”的立场上分析不同的好处,很多人根本就听不进去,也就没效果。

4、合中有分容易维持和谐

西方分的时间长合的时间短,中国人合的时间长分的时间短,在分的时候大多是尽量求合;而合的时候,则力求不要分,万不得已才会想到分勉强分。

在团体中着重不同的个体,和谐有赖于和合。

5、合理性层次高于合法性

中国人讲究做人要规规矩矩,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人要实实在在,就是要人遵法重法。中国人的法是放在肚子里当腹案的,不适合用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