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砖机子二手:长宁区基础教育机构信息公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6:35:59
学校“十二五”德育规划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十二五”德育规划
一、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学校基本概况和德育工作总体情况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之一,地处长宁区中心地段,毗邻虹桥开发区,总占地面积73亩,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校舍新颖宽敞,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设备齐全先进,拥有国际商务、现代旅游实务两个开放实训中心。
自1911年建校以来,学校经历了三校合并、旧专业调整、新专业申报等改革与转型,现有三个校区、四个教学点、四大专业群,拥有国际商务、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外语、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汽车维修等24个专业。学校依托长宁区域优势、发挥自身先进实训优势,学校教育与校企合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并重,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人才。
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德育内容“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处宏观调控、各班级微观管理”德育管理模式的作用,积极发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以建设学习型班主任队伍、提高学生自主管理(主体德育)、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为抓手,在学校德育活动系列化、特色化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德育质效和层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曾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先进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职教系统先进单位和区文明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首批上海市“百校重点建设工程”等荣誉称号。
(二)学校德育工作已取得的主要成绩
多年来,学校秉承“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关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德育工作成效显著、成绩突出。
1.管理优化,系统育人,提高德育实效性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组建了三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支部行政、德育处组成的管理队伍;团委、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班团干部和文明督导组的学生自律队伍。出现了德育“四抓”的局面:校长书记抓整体;德育处抓具体;班主任抓细节;全校师生员工及校外力量抓配合。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秩序井然。
2.项目驱动,鼓励引导,开展特色主题德育活动
结合重大节日,定期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具有现代职校特色的常规“七彩主题月”活动,包括:爱心红三月——学雷锋献爱心;暖情黄四月——学会感恩;激情橙五月——五四青年活动月;创智绿六月——社团文化节;青九月——感谢师恩;响亮金十月——歌唱祖国;蓝十一月——素质运动月;紫十二月——元旦迎新。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又使学生干部队伍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3.就业导向,成长导航,实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运用校内校外联动机制,盘活有效资源,建立职业导航机制,实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在校内,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在校外,积极挖掘校友、成功创业者、联办单位等资源,开展“共享成长,励志青春”、就业指导等专题讲座,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定期组织学生走访相关企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4.社区联动,资源共享,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重视发挥上海成熟的社区建设优势,协调学校教育和社区服务的不同功能;发挥中职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优势,积极开展“社团进社区”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把所学专业技能应用其中。如导游专业学生到中共一大会址担任义务讲解员,与新华街道少先队共建培养小学生讲解员;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社区教老人上网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全校有176位学生成为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和场馆志愿者,46位学生担任城市站点志愿者,积极利用专业所学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并在世博会这一难得的实践平台上充分展示了中职生风采。
5.项目驱动,菜单导航,建设技能型学生社团
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社团资源,举办社团文化节,展现中职生的风采。目前学校有调酒社、“针馨绣”、影视社、动漫社、礼仪社、西点社、日语社、舞蹈社等学生社团,这些技能型社团的创建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更营造了爱专业、爱技能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各专业储备了一大批技能优秀学生,他们在各类技能比赛中不断取得佳绩。
6.建全机制,彰显特色,系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化和多元文化心理教育方面有着良好传统,具有一定优势;积极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区服务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整合教育资源,变封闭、单一的学校教育为开放、系统的社会教育,体现职教特色。建立、建全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为基础的同伴辅导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包括周报制度、直报制度和网络信息的校园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校心理辅导中心设施完善,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辅导服务;重视青春期教育,普及爱滋病预防知识。
7.坚持“三援”,共同发展,探索学校多地区生源共同发展的德育新局面
2008年以来,陆续接收浙江舟山、湖北宜昌、云南普洱等地学生300名;汶川大地震后接收四川都堰灾区学生82人。在当前的学校生源基础上,逐渐走出一条以援助边疆、援助西部、援助灾区为主要形式的共同发展路径。学校坚持多地区生源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展基于多元文化融通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和适应当前的多元文化环境,提高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预期,促进和谐发展。
8.校区联动,优势互补,建立各校区德育共享合作机制
针对学校三个校区四个教学点的实际情况,积极开拓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是依托网络,建立资源共享与联络机制。各校区德育部门通过“MSN网上例会”、“QQ工作群”、德育共享邮箱等渠道增进交流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开展网络化德育课程建设,创建网络化学生社团。二是以项目为驱动,促进德育工作的跨校区合作,实现活动同步、协同增效。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努力空间。
1.德育课程建设进程有待加快
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情况,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系列化的德育课程体系,一些德育课教学改革理念、创新手段、实践体验未能及时体现在其中;全校性的德育课、教研活动、德育课程资源未能及时在校园网上共享。
2.校园文化建设载体有待整合
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系列性、整体性的规划,使得校园文化的布置上难以形成规范体系。四个校区在整体校园规划上没有做到和谐统一,没有体现出个校区的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待提升。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四校区主题活动设置没有统一化,在德育主题活动的设置上既要有共性目标,又应该考虑各校区不同的专业设置开展丰富多彩,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学校历史的挖掘上,做的不够深入,在针对学生的宣传上不够到位。社团可根据四校区的特点进行整合,加强校区间社团的整合、流通;没有定期的四校区社团交流,社团的效应仅限于本校区。
3.学生管理自主意识有待加强
学生在学生党校的学习中,自主管理意识不强。在团课的推进上,不够系统化,四校区在团课设置上,整体性不强,在考虑职校特点方面突出不够。学生职业生涯缺少规划和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立志报国。
4.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待完备
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部分教师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班主任队伍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沟通不足、协调不力。心理辅导中心软硬件建设还有待加强;学生心理档案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相对于女生,忽视了男生青春期教育。
5.校园网络教育能力有待提高
校园网的覆盖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师生及家长对于网络化教育的认可度与熟悉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维护与德育分属不同部门,存在一定的协调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工作的及时、准确。个别教师对网络安全和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对网络发展现状、特别是手机上网了解不足,形成网络安全隐患。手机上网的普及,使学生上网变得更容易、更迅捷,也更不好控制和引导,如何应对这种现状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与普教相比,中职生上网时间更多、对网络交际的参与度相对更高、更习惯在网络空间里敞开心扉,因此在网络信息监控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学生隐私。
6.德育队伍建设举措有待落实
在德育队伍的建设方面,校园安全文明督导队伍虽组建已久,但因沟通不到位,导致对规范的理解与执行不一致,督导效果出现“冷热病”。同时,教师全员德育还需深化,班主任工作技能与艺术有待提高,其培训有待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梯队层次不够,存在断层。
二、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2011-2013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以及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完善德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全方位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
(二)基本工作思路
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形成合力;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发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的主导作用;强化品德教育与纪律教育,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并重;从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完善德育保障机制以及构建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团结协作、齐抓共管,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三)工作总目标
到2013年,我校德育工作总目标是:从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以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适应能力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发展。在创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的引领下,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德育工作制度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有现代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充分发挥作为全国中职德育实践基地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
(四)工作重点
1.科研引领,全员德育,德育工作科学化
强调全员育人,以科研带管理。加强德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及时思考、解决班主任工作与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德育课题研究,总结提升实践经验,不断更新德育理念,引领德育工作深入展开,实现全员参与德育、全员参与德育科研的喜人局面。
2.与进俱进,及时总结,德育经验制度化
在多年德育工作探索与积累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条文,避免同类德育事件的重复策划和执行,为新的德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可执行的案例范本,降低三校区分管执行的差异性,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如学生品德量化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与实施,住宿生管理制度及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将是这三年的德育经验制度化工作重点。
3.发挥优势,资源整合,德育活动课程化
总结学校已有德育经验,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根据学生及学校实际,结合学校常规工作,精选传统德育内容,加强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德育课程领导管理体制,实现德育课程的系统化、连续化。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德育实践有机融合,努力构建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建设以“学科课程教育、中华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专题活动教育、学校文化教育”为内容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4.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德育网络开放化
重视德育工作网络的建设,形成有效的德育工作模式和比较完备的网络体系。根据普遍培训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分级负责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起梯队式德育队伍;贯彻全员育人原则,充分发挥教职工积极性,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联动作用,扩充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开放的大德育网络。
5.后勤改革,学生参与,德育环境和谐化
优化管理体制,进行后勤改革,把一些本属于后勤、但学生能解决的的问题交给学生,如学生自主设计、布置校园环境(包括班级、教室走廊,以及宣传栏等),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营造,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爱护校园卫生,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家园。
6.一个中心,两个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
围绕创建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示范校这一工作中心,发扬学校在网络化与多元文化融通心理教育方面的良好传统,积极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区服务模式”实践与研究;完善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为基础的同伴辅导制度和校园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心理辅导中心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完善网络在线咨询服务;结合专业教学,开展操作技能学习心理专项教育;支持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活动;积极参与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加强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7.深化管理,全程跟踪,精心打造“特色德育”
继续深化和完善“全程跟踪管理教育”;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积极推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德育理念;引入目标激励机制,提高德育师资队伍水平;实施数字德育;开展感恩友爱教育和创业教育;开展基于多元文化融通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完善实习阶段德育工作机制;精心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征的“特色德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年度分目标
结合上海市、长宁区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通过认真研讨,制定2011-2013学校德育工作年度分目标。以塑造和谐教育教学氛围、渗透育人功能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未来德育工作思路,继续深化“两纲”教育,以星光计划、主题教育等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德育创新活动。不断提升全员育德能力,拓宽学校对外的辐射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为学校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一)课程教学分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1.结合学校实际,建设校本德育课程
学校已开全德育课程(4门必须课),每周两课时,结合我校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现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与长宁区疾控中心联手开展禁烟,预防艾滋病的各类活动。是市毒品预防教育的试点单位。
2011学年目标:明确德育课程的必修和选修课程。
措施:建立德育课程化体系,保证课时量。
达成标志:(1)制定学校德育课程标准,确保每周三节课时,其中两节必修课,一节选修课。
(2)必修课: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增加一门必修课:心理辅导。选修课:高一:安全知识,高二:礼仪知识,高三:职业理想。
2012学年目标:建立分年级、分阶段的德育课程体系。
措施:(1)每周三节课时(2)所有课程都有教材
达成标志:有选修课的教材或校本教案。根据学校德育活动,编写德育活动课教材。
2013学年目标:建立适合我校学生的德育及德育活动课程体系。
措施:(1)编写德育活动课教材
(2)规范德育及德育活动课,使之成为校本课程
达成标志:整理、规范校本德育活动课教材,统一使用。
2.针对学生现状,强化学生德育体验
2011学年目标:改变现有德育课以课堂、教师为主的局面。
措施:(1)请校外德育课教师来校讲座,统一思想。
(2)针对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了解分析,结合书本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讨论。
(3)淡化书面作业、考试,对学生考核评价不再仅限于书面试卷,平时成绩占到总评的50%。
达成标志:取消形式作业和考试。设置德育课基础分值60分,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方式体验社会活动。
2012学年目标:增强学生的德育课社会体验
措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与德育课相结合
达成标志:丰富德育课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针对学生德育活动设计德育体验方案。让学生通过听、看、做、辩,提高学生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3.规范德育课程教学,实现德育课程资源共享,建设精品课程
2011学年目标:规范德育课程教学
措施:(1)建立德育课教研组,按专业或年级设立备课小组
(2)定时开展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
(3)建立相互听课评课的机制
达成标志:建立校区内德育课教研组。每两周开展一次校区内备课小组活动。
2012学年目标:建设德育优质课程
措施:整合学校德育课教师的队伍,着眼全校。与专业、就业部门密切联系,力求突出职业特点的教学
达成标志:德育课教师须担任班主任或德育工作。每月开展一次校区间的教研活动。
2013学年目标:开发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资源库
措施:专人负责开发、运用、维护
达成标志:有专人负责开发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资源库。德育课教师每人承担部分必修课或选修课的精品课程的实施。
4.开发实训课程,于实训课程中发挥育人功能
组织学生参加星光技能大赛等各类活动。指导教师通过辅导学生专业知识这一平台,始终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端正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2011学年目标 : 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措施:(1) 分阶段落实学生专业技能的考证
(2)举办校园招聘会
(3)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更多地使学生接触社会专业人士
达成标志:明确各专业学生技能证书的考核要求目标。为学生提供各种勤工俭学的途径,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2012学年目标: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
措施:(1)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技能活动。
(2)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达成标志:(1)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技能大赛。
(2)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招聘会。
(3)探索普职融合之路,为普通学校学生提供职业实训机会。
2013学年目标:使学生钻研所学专业
措施:对个性化学生给予包容,积极引导,鼓励创新。
达成标志: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技能展示活动并向社会开放。与校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平台,发挥有特长学生的特点,提升自信。
(二)校园文化分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1.结合学校的专业,从三个方面打造校园文化:
知识文化:在校园布置上传播技能信息、强化专业知识,定期更新,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专业知识面的前沿信息,提升理论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智力素质。
制度文化:通过张贴实训制度规范、校园行为规范、中职生行为规范和加强普法长廊的宣传,使学校形成稳定的学习环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精神文化:制作优秀毕业生展板,通过宣扬优秀毕业生所取得的成绩,激励在校生。利用两年一度的上海市星光技能大赛,张贴参赛学生的训练照片,宣传选手的训练日记,提升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使在校学生认同学校文化,达到社会价值取向的统一。
2011学年目标:规范校园网络文化,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观。
措施: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进入校园,对于中职生而言,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并有效的监管,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政治性、思想性、导向性、理论性、亲和性、多样性。学校参与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规范QQ群、博客。
(2)开展以技能为导向、专业为抓手的网络文化,加强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热爱。
达成标志:利用开心网、人人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形成专门的学生社团技能展示群。
2012学年目标:校园文化做到整体性规划。
措施:(1)每学期能制定一个德育重点,挖掘一个德育特色,由德育处进行统一规划,与总务处、团委共同协作完成规划方案。
(2)每一阶段分别根据当前的要求或者德育特色进行规划,再根据每校区专业、侧重点的不同,体现本校区的特色。
达成标志:根据每年的德育主题,由专人统一规划校园文化方案
2013学年目标:注重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系统化、全面化。
措施:真正将校园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理念。
(1)科任教师要把德育理念融于自己的教学和德育工作中,在日常各种活动中都要强化和落实这理念。
(2)中层领导要对全校教师进行德育理念的培训、座谈。
(3)精神文化还体现师生角色的转变上,给学生心理上、人文上和人道上的关怀。
(4)让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真正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达成标志: 每学期开设德育论坛,由政教、团委、班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与,对学校德育目标、各项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进行研讨,真正达到全员德育。
2.充分挖掘学校历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训:自强不息, 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希望学生自觉努力,永不停歇。
校歌:在广大学生中征集校歌歌词,同学们以“学技能、爱现代”为主题原创歌词,对征集到的学生原创校歌歌词进行了评选,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以建党九十周年为活动主题,开展“团徽耀青春  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包括“树理想信念  做有职业理想现代人”的主题团日活动,红五月歌会,党章学习小组的“光辉旗帜”的读书活动,增强团员意识,服务学生发展,提升在校学生的凝聚力。
充分利用2011年“百年校庆”的契机,开展“走进校庆”系列活动包括“喜欢现代的一百个理由”、“采访现代一百名校友”、“寻访现代一百位教师”和 “送给现代一百个祝福”四个专项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爱国、爱校的内心情感。
2011学年目标:利用百年校庆,开展校史教育
措施:在校庆即将来临之际,对每个在校学生开展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退休、在职教师的走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母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教育学生践行“自强不息”的校训,传承和弘扬现代职校的优良传统。
达成标志: (1)通过采访老师,形成一份学生校史调研报告。
(2)开设校史陈列室,并将校史陈列室的参观纳入日常德育活动中。
2012学年目标:(1)四校区统一设置活动主题,再根据本校区专业特色开展不同的活动项目,做到既有统一又有特色。
(2)主题活动上有创新。开展学生调研、座谈,了解我们的中职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切实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达成标志: (1)每学期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活动的调研。
(2)每学期四校区有统一的活动设置主题。
2013学年目标:寻找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有效的校史教育。
措施:(1)通过对校史的挖掘,将百年文化向学生渗透。开展“重走现代路”活动,组织学生到现代旧址参观,重走现代百年文化路,了解百年现代沧桑、文化的积淀。
(2)开展“我眼中的现代”系列活动,让每个班级挖掘本校区的历史,真正使在校学生感受校园文化,以校为荣。
达成标志: 每学期有一个重点校史教育活动
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学校团委的统一指导下,开设了不同类型社团,通过搭建社团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学分制管理模式,以菜单式服务为学生提供社团资源,定期举办社团文化节。我们有学生电视台、广播台、美味社、调酒社、礼仪社、西点社、日语社、韩语社、舞蹈社、针馨绣社团等等。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荣誉。心晴社荣获长宁区区明星社团,校园电视台荣获区明星社团,西点社荣获长宁区区优秀社团,调酒社荣获长宁区区明星社团、上海市优秀社团称号。
开展技能性社团。以 “职”为特点,由学生自发开设各类技能社团,自主管理,且成为学校各类技能大赛的后备军。学生社团不仅为学校服务,同时开设各种服务菜单为社区服务,获得社区好评。
2011学年目标:将现代各社团进行梳理、整合。
措施:在原有四校区社团部的基础上,定期开展四校区社团部长例会,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建立统一的社团章程,开展四校区社团联动。
达成标志: 四校区开展社团交流,定期社团部例会。
2012学年目标:社团共建初步成效。
措施:利用每年的社团节,开展四校区社团流动,每个校区可选择一个社团去别校区进行展示。
达成标志: 四校区形成统一的社团管理模式。
2013学年目标:真正达到社团共建效果。
措施:在展示活动取得一定效果之后,可以尝试接纳他校区成员。以该成员作为社团在该校区中心组成员,成立分社,真正做到四校区统一整合。
达成标志: 跨校区进行社团招募。
4.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与政治组的合作,定期开展“职业道德”讲座与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每学期请企业代表来校进行宣讲。利用生涯导航活动,请学校历届优秀毕业生来校宣传企业的录用标准、企业人际关系讲解等等。
建立现代职校实训中心,以安龙校区实训中心为基地,其中开设旅游、物流专业实训场地,在各校区均覆盖包括烹饪、汽修、客房、会展、影视后期制作等各专业的专项实训室,帮助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
与教学处、团委定期举办学生“技能节”活动,激发学生爱校学技能的热情,增强学生专业学习水平。
2011学年目标:加强学生职业责任意识
措施:(1)以“杰出学子  感动你我”为主题的开展寻访校友活动,了解现阶段职业责任要求。
(2)在每年的实习教育中,增加责任宣誓活动。
达成标志: 加强实习生责任教育,每年有固定的实习生责任教育系列活动。
2012学年目标:加强学生职业自信意识
措施:(1)在每一年的寻访活动中,将探索到的职业发展要求制定成章。在课堂上,德育主题教育课上广泛运用。
(2)加大宣传实习生的优秀事迹。
达成标志: 在课堂上宣传专业优势,借每年技能节的契机,开展系列职业道德教育。
2013学年目标:将职业道德教育规模化、规范化。
措施:加强四校区的学生的交流互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规范学生对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达成标志: 定期开展校区间职业道德大讨论,形成各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生管理分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1.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充分考虑职业特点
在学校团委工作中,坚持党建带团,注重对学生团员的思想引领,构建了区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校学生党校、班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三级理论学习网络体系,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素养。
建立专门的学生会自律公约、学生干部考核条例、奖惩制度、档案管理等制度。每学期在入团积极分子中开展团课学习,建立学生团校制度,由学校团委副书记开展课程设置,请学校团委书记进行指导,定期开展团考。
在社团的管理方面,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由专门的社团章程,专项社团经费。每学期由学校社团部进行统一考核,优胜劣汰。
2011学年目标:加强专职团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加强学生党校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措施:定期组织团干部参加上级团组织的团干训,加强学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并在团区委学校系统团干部论坛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交流团工作经验。
达成标志: 在学生党校学习中,落实学习制度,强化考核制度,将考核标准进一步量化。
2012学年目标: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形成梯队式培养机制
措施:加强对学生团干部的培养,建立起校团委、团支部的梯队式培养机制。
探索建立团支部结对共建制度,即由区、校级先进团支部与普通团支部结对共建,带领团干部日趋成熟。
达成标志: 有固定的团支部结对制度
2013学年目标:在团课建设上进一步规范化,充分考虑职业特点。
措施:三校区、四个教学点团委在团课建设上进行统一整合,将团课课程化,制定团课章程,三校区、四个教学点在团课的设置中既体现“职”的统一性,又分别有各校区的专业特点。定期进行团课学习的交流,互听互评,提升团课学习效果。
达成标志: 三校区、四个教学点的团课设置统一,凸显职业特色。
2.运用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学校运用校内校外联动机制,盘活有效资源,为学生提供“智力导航”。在校内我们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课程,通过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以讲座课、开放性课程等形式每周系统地给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就业形势,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科学地设计自身的发展蓝图。
在校外,我们积极挖掘校友、成功创业者、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等资源,开展“共享成长,励志青春”、就业指导等专题讲座,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成人成才。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采访,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让学生在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目标。
通过每学年“树理想信念  做有职业理想现代人”的主题团日活动,主题团日方案的评比,在团员中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性。
2011学年目标:通过寻访活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措施:开展寻访校友活动,组织全校各专业在校学生,走出校园采访校友。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当今职业观。开展定期的职业教育讲座,将讲座系列化,有针对性。
达成标志: 形成学生职业观的一份调研报告。
2012学年目标:每年的职业生涯导航初成规模。
措施:通过讲座、调研形式,了解当今中职生的职业需求。在每一年的寻访活动中,将探索到的职业发展要求制定成章。
达成标志: 将当今中职生的职业观在课堂上、德育主题教育课上广泛运用。
2013学年目标:将职业生涯导航活动规模化、规范化,达到四校区统一整合。
措施:四校区的学生采取交流互访,既探求本专业的职业发展要求,也对其他专业的职业发展理念进行探索,加强学生职业养成训练。
达成标志: 每学年定期开展职业生涯导航工作,形成规模。
3.规范学生资助政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学校有完整的帮困助学体系,制定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帮助困难学生,尤其是西部对口支援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011学年目标: 统一规范
措施:(1)建立校区间帮困助学纵向和横向管理机制
(2)根据四个校区的情况,设专人负责,统一规范要求,填表格式,
材料归档
达成标志: 三校区、四教学点有统一的助学机制
2012学年目标: 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帮困助学资金
措施:(1)建立帮困助学资金跟踪调查的制度
(2)加大宣传受助学生成长的点滴成绩
达成标志: 每学年定期宣传受助学生的成长故事。
2013学年目标: 学会感恩,服务社会。
措施:(1)成立受助学生的结对成长小组
(2)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
(3)受助学生回母校汇报学业进社区关注身边人
达成标志: 成立专门受助学生志愿服务队
(四)心理健康分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1、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区服务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工作年度计划,建立、建全以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为基础的同伴辅导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起包括周报制度、直报制度和网络信息的校园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借鉴社交网站的形式及技术,建设网络化学生心理社团“心晴社”,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影响,2009年获长宁区明星学生社团称号。
2011学年目标:围绕申报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为中心展开工作
措施:根据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示范校的评估标准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
达成标志:成功申报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
2012学年目标:围绕申报长宁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为中心展开工作
措施:(1)结合专业技能学习,开展操作技能学习心理专项教育,拓展职教心理健康教育新领域;
(2)开展家校与社区互动,探索并实践“社区服务模式”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达成标志:成功申报长宁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2013学年目标:围绕申报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为中心展开工作
措施:(1)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开展校际交流,查漏补缺,做好评估准备工作。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完成所承担的市、区级相关课题工作,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理论水平。
达成标志:成功申报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2、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开拓网络化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积极开拓网络化道路。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内容涉及自我意识、人际沟通、社会适应、学习心理、生涯辅导及青春期教育等。
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咨询辅导,包括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家长辅导;完善网络在线咨询服务;针对非沪籍学生定期开设“爱沪”心理工作坊。重视青春期教育,积极参与上海市中职心理协会的“少女护花行动”;普及爱滋病预防知识。
2011学年目标:加强基于网络技术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使在线咨询常规化。
措施:完善心理辅导中心的硬件建设,制定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制度。
达成标志:网络在线咨询常规化,积累一定量的咨询案例。
2012学年目标:探索网络化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措施:(1)加强心理辅导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现代媒体的应用能力;
(2)积累网络教学案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
达成标志:编写出符合学校现状、体现职教特色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2013学年目标:力争将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在线咨询、辅导覆盖全校师生。
措施:加强各校区之间沟通、协调;加强教育教学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达成标志:学生研修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获取相应学分。
3、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在2009年投资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包括咨询室、测量室、放松室、专用机房等;拥有先进的注意力检测、训练系统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系统;心理量表种类齐全。每年度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学校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其中1人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1人拥有学校心理咨询中级证书。
2011学年目标:依据上海市心理实验校评估标准,进一步完善心理辅导中心硬件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师业务培训。
措施:(1)详细对照实验校评估标准,对心理辅导中心的硬件查漏补缺。
(2)专业辅导教师完成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援助专员”资格培训。
达成标志:心理辅导中心硬件建设符合评估标准;学校至少有一名心理教师获得“心理援助专员”资格。
2012学年目标:调整学生心理普测各项内容,改进学生心理档案的结构与内容。
措施:(1)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追踪、反馈,分析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不同职业要求调整心理普测的结构与内容。
(2)通过开展相关教科研工作,总结学生心理档案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达成目标:调整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体现个性化与职业化;完成相关的长宁区心理健康课题研究工作。
2013学年目标:依据上海市心理示范校评估标准,完善心理辅导中心的软件建设,为申报工作创造必要条件。
措施:四校区加强合作,做好资料汇总。
达成标志:依据心理示范校评估标准,完成相关内容的资料整理工作。
4、提高全体教师心理通识教育
为加强广大教职工的心理健康通识教育,学校定期举办教师心理沙龙等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开展心理知识培训,提高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认可程度,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处理师生关系。
学校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部门人员、班主任职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班主任对于职高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了解,增强他们对学生心理的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团体辅导技巧。
2011学年目标:在全体教职工中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通识教育。
措施: 将心理沙龙等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开展相关讲座,举办教师心理知识竞赛。
达成标志:举办各类型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课程3次以上,举办一次全校范围教师心理知识竞赛。
2012学年目标: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他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认可。
措施:(1)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
(2)将一线班主任更多地吸纳到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中来,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达成标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内容,占据一定的分值。
2013学年目标: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主力作用。
措施:(1)在班主任中开展心理活动课教学评比活动;
(2)鼓励班主任参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达成标志:在全校范围内举办班主任心理活动课教学评比,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校园网络分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1、运用网络技术,形成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
学校重视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积极探索网络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手段,借助网络拓展德育时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包括博客、播客及社交网站等)开展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
2011学年目标:普及网络知识和技能,探索网络技术在德育工作的应用。
措施:(1)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学生中普及基本的网络知识和技能;举办网络知识和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德育工作实际相结合,开展德育教科研。
达成标志:完成中国教育学会子课题《基于互联网(博客、播客及社交网站)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研究工作。
2012学年目标:以建设网络化学生社团为切入点,提升师生对网络技术的正面认知。
措施:(1)在学生中开展系列网络文化活动,如网页制作、博文评选等,弘扬健康活泼、积极向上、正气弘扬的网络道德。
(2)支持学生社团依托网络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创建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
达成标志: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活动,并积极参与上海市的系列学生社团活动,争优创新。
2013学年目标: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体系之中,实现传统德育与数字德育的融通。
措施:结合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制度建设。
达成标志: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到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考核,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2、加强学校网络管理,规范上网内容
学校建立、建全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设有专人负责校园网络安全,并制定了相应的网络安全应急机制和处置方案。依法维护校园信息安全,重点加强对校园网电子公告栏、留言板、贴吧、聊天室等交互栏目的管理,规范上网内容,杜绝违法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在监管的同时,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抵御来自网络的伤害。
2011学年目标:调查学生网络使用情况,掌握一手的数据资料。
措施:以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核心,认真准备,科学严谨地做好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工作。
达成标志:完成调查工作,形成调查报告等文字资料。
2012学年目标:进一步明确德育部门在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
措施:学校有关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形成明确的文字内容。
达成标志:制定出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制度,并落实到工作中。
2013学年目标:将科学网络观、安全上网等信息素养内容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中,进入课堂。
措施:(1)开展网络安全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安全、健康上网。
(2)组织编写网络安全相关方面的校本教材。
达成标志:将网络安全纳入学校主题教育课内容,编写出网络安全校本教材。
3、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加强与学生网上沟通
学校通过主题教育课、信息技术课等多种形式,倡导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观,指导学生正确辨别和运用社会网络信息资源,文明上网、依法上网。
学校构建有较为完善的学生网络信息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网上动态,了解其思想状况;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在线互动;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2011学年目标:完善校园网建设,提高师生及家长信息化素养。
措施:(1)加大投入,加强校园网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建设。
(2)利用公开课、家长开放日等,邀请家长通过网络或亲临参观,体验网络的教育用途。
达成标志:在每学期例行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增加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形成制度。
2012学年目标:依托校园网,在学生中推广德育网络课程学习。
措施:(1)集中专业师资力量,开发德育网络课程。
(2)将各种类德育网络课程学习纳入学生学分体系。
达成标志:依托校本教材,开设德育网络课程,达到规定学时可折算学分。
2013学年目标:依托心域网等德育网络,整合学校网络资源,打造现代职校数字德育。
措施:(1)发挥职校生专业技能优势,通过博客、播客等形式开展德育工作
(2)学校心理健康平台面向全体师生提供在线服务。
(3)坚持和完善学生网络信息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防患于未然。
达成标志:依托相关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系列网站,构建现代职校数字德育。
(六)队伍建设分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2011学年目标:全校教职工敢于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合理配备实习班班主任,统一实习班级管理;明确并稳定德育课师资队伍人员;完善各校区德育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措施:(1)立足岗位,适时教育,不推卸,考核奖罚。
(2)制定学校统一实习班级管理制度,实习班主任管理到位,考核明确。
(3)定期研究学校德育课程,确保德育课师资的市区级培养和培训。
(4)稳定并配齐各校区团委、青保、心理等教师。
达成标志:(1)制定并完善班主任工作量的计算,列入岗位设置内。
(2)制定实习班主任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例会。
(3)教职工须参加校园安全督导队。
2012学年目标:全校教职工善于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热爱班级管理工作,提升德育工作干部在德育工作中实际工作能力;巩固并充实德育课师资队伍数量,提升育德和科研能力。
措施:(1)主动观察,思想教育跟进,及时沟通,考核明确。动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经历要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各类评优的基本条件。
(2)动员选拔优秀班主任积极参加市区级,可能条件下参加国家级德育课师资培训。
达成标志:(1)班主任每5年参加一次市培训班,每3年参加一次区培训班,每年参加一次校培训班。
(2)担任班主任工作须带满一届。(无客观原因)
(3)校园安全督导队人员须认真填写检查内容,找出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或向相关部门反映。
2013年目标:全校教职工科学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班主任工作竞聘上岗;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德育师资干骨队伍。
措施:(1)结对特殊学生,点面结合,跟踪观察。
(2)班主任真正有对任课教师建议权、对学生必要的奖惩权、班级范围内的决策权、教育教学工作的自主权、有权参加学校管理。
(3)确保德育课师资队伍的人员、时间、培训、科研及经费的落实。
达成标志:(1)加大对班主任带教工作的奖励力度。
(2)设立学校优秀班主任奖励机制,可设“金钥匙”教师奖,“银钥匙” 教师奖。
(3)班主任可提名班级任课教师。
(4)每位教职工与至少一名特殊学生(不重复)交朋友,帮助学生成长。
四、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上海市、长宁区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全方位审视和评估新形势下职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指导思想,深化 “全员德育”工作理念,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党、团员模范作用,为实现学校德育工作三年目标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制度机制保障
学校形成以校长为学校德育工作责任人,校区负责人全权负责校区德育工作,各校区配备政教主任、青保老师、团委老师、心理老师,定期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直接向校长室汇报的德育工作制度。同时建立起一系列的班级考评、班主任工作考评、学生评价、干部评价、安全文明督导等配套制度,从而保证了全员德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三)人员保障
学校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包括德育分管校长、主任1人、副主任3人、团委书记4人,以及一支学习型的班主任团队,拥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其中1人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1人拥有学校心理咨询资质;还组建了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对德育规划整体及各项目的技术评估与建议。
(四)经费保障
争取市、区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校园活动经费,实行项目制,一个项目一笔费用,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时空保障
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四个教学点,每一项目内容的实施都具备一个校区先试行、其他三个校区不断完善与改进的优势。四个教学点各具特色,形成了分工协作的有机系统:以信息技术和汽车维修专业为主的华阳校区,以商务和物流专业为主的安龙校区,以旅游专业为主的番禹校区和新渔校区。
(六)设备设施保障
学校历来重视教育、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目前拥有两个开放实训中心,以及实验、实训室共75间,部分设备设施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2009年又投资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一流的设备设施和校园环境,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硬件支撑,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场所与设备。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2011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