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丑的电商网站排行榜:[思想]韩寒的革命悖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6:05:25
长期以来品望俱佳的青年才俊韩寒同志,近日因为三篇博文陡然间“滑入”堕落之列,网民的集体力量和钢铁意志再次显现。很难说清这历次喧哗热切,把茅于轼、王石、韩寒都“打翻在地”的到底是怎么一群人。我只能小声的提醒那些自以为颇有一丝分量的同志,你怎么知道下一个被扣屎盆子的不是你自己?韩寒本人非体制中人,且由于其从事文学创作的职业身份,反而易受体制之累。即使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但考虑到韩寒一直以来的其言其行,至少可以宽容地暂时放下对其思想动机的怀疑,姑且相信其思考诚意,切磋交流还是可以的。可网络上的义勇分子早已按耐不住,白刃上阵去了。

  在网民一边倒地批判韩寒的时候,那边厢的环球时报早已开心得像漫步荒野的丧家狗突然踩到了一泡热气腾腾的野屎,急切地邀来同伙一起汪汪,给予韩寒连篇累牍的赞誉,什么“思想的成熟”啊,什么“社会的进步”啦。环球时报的明锐嗅觉,反证了某些自居菁英的网民的无知。一个有号召力和影响力,有战斗力和意志力,文思敏捷、才智出众、能征惯战的大好青年就此进入“敌我矛盾”之列。此种现状恰恰又证明了韩寒在三篇博文里提出的关于民众素质的论断。
  
  韩寒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谈革命》、《要自由》、《说民主》。《要自由》一文争议不大,其核心思想大略是:要自由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付诸现实行动、累计尺寸之功。关键引起争议的是《谈革命》与《说民主》两文。文中的以下章句大致能勾勒其思想轮廓:
  “最关键是就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
  “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
  “改变了人民,就是改变了一切。所以更要着眼改良。法治,教育,文化才是根基。”
  “暴力革命我们都不愿意发生,天鹅绒革命不可能在近期的中国发生,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只能一点一点追求,否则在书房里空想民主和自由憋爆了自己也没有意思,改良是现在最好的出路。”
  
  上述可见,韩寒此次的“思想成果”其实并不新颖,这是自始自终被中国帮忙或帮闲的知识分子屡屡翻炒的素质决定论。这种论调的最大意义在于将时代中人置于一种革命悖论:革命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但当下民众素质不足以产生真正推动进步的革命,因此革命的结果,必然是延滞社会进步。它进而衍生出两条死路:要么等待革命,有待民众素质逐步提升;要么不能革命,因为单凭文人和知识分子不足以发动革命。
  
  这样的思想立场其实基于自我精英意识与国民性宿命论的复合统一,与鲁迅的思想脉络实则一脉相承。一个人具有精英意识的人,往往同时固执的相信国民劣根性的存在,他本能的认为民众是一股麻木不仁、冷漠自私、容易利用又极具毁灭性的力量。因此,他即使对民众的未来寄予美好期望,但在他当下的思维里,民众始终是那群沉迷于低级趣味的东西,他们远不能懂得信念的意义。鲁迅本人的思想状态便正是如此,即使在他逝世后,无数上海市民伫立街头、悄然默哀,十数万人为之送行,而这些行为仅仅出于对其文人风骨的敬重,市民并没有从他身上收到一元钱或一斤米的利益。而直到他死,中国民众在他眼里都是那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东西,鲁迅显然没有意识到,与他同时代的民众能够发自内心的容纳似乎高远然而高尚的信念,他自身所收获的尊重其实证明了这一点。
  
  素质决定论者在制造革命悖论的同时,自身也陷入无休止的思想迷茫,他们并非不相信民众,只是他们永远相信未来的民众,正如韩寒对下一辈子女们的期待。他们走上了等待戈多之途,而戈多却永远不来。不信回味一下八十年代的第一波素质决定论争议,二十多年过去了,民众竟然素质依旧,而今的生力军不也正是当初被寄予厚望的儿女们。翻检史料我们能够发现,在鲁迅痛责国民性的年代,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让人热泪长流。虽然可以号召民众的口号不一定包含民主和自由,但人心始终有可能被真诚和正义的行为所感动。
  
  破解“革命悖论”的关键,在于理清选择主体。理清主体之后,我们就能发现“革命还是改良”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其实,改良和革命都不是民众可以选择的,但抗争却是必须。一群圈养的绵羊能够选择自己的死法吗?改良和革命是民众不断抗争之后,留给执政者的选择题。就像你必须踩过布满荆棘的小路才能来到分岔路口,剩下的将是路匪的选择,他和平退让,则是改良,他继续阻挡,则只能革命。
  谈到1905年的革命改良之争,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1905年的改良和革命两派实际上是相对于晚清政权的一个进步力量的整体。没有革命派的存在,改良派将失去一切话语权。两派实则经历了共同的抗争来到了分岔路口,1905年的改良派的主力就是1898年流过血的那批人。而1905年改良与革命之争的现实前提是,民众的现实抗争已经在事实上冲击着晚清政府的生死存亡。然而,对比当下革命还是改良的论争,我只能奇怪大家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热情。
  
  就“抗争”议题而言,韩寒的素质决定论其实插到了中国网民的软肋,当今网民除网络喧嚣外,我实在看不出这个群体做出过任何的现实抗争(鄙人也是其中一员)。以至于无聊到范美忠、王石、韩寒的言论成为这个世界里最重大的议题。同志们只是在一个划定的圈子里自以为是的做着嘴皮体操,当这个圈子被缩窄甚至取缔时,同志们便连嘴皮也懒得动了,更遑论任何走入现实的抗议。比如乌坎事件、比如安源鼎,这样的先例还少吗?网络降低了抗议成本,但同时也阉割了民众的勇气,从此更少人走上街头,因为撒传单已经过时了,如今只用微博。
  
  素质决定论之所以深受执政者欢迎,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韩寒与环球时报有同样的基点,但推导出的结论是大不一样的。韩寒是不相信革命的功效,环球时报却是主张专制的正确。就算当今民众素质不够,民众可以放弃革命,但执政者切不可放弃改良;若执政者放弃改良,则民众决不可放弃抗争。就算民众不适合民主和自由,但也必定适合公平和正义。
  
  1986年9月初,“民进党”在台北“圆山饭店”成立,蒋经国面对情报部门的抓人名单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他选择了台湾的民主改良之路。这是民众在街头演讲、示威游行、流亡服刑的暴力抗争边缘逼使专制者选择了共赢。而我们根本还没有经历过抗争,谈什么改良和革命,谁又会主动替中国做出选择,这难道不是期盼上天掉下馅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