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批发衣服哪里便宜:科学时报杯获奖图书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53:12
获奖图书点评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8416235750789205404.html
科学时报,2008年4月16日
 《追星》,上海文化出版社 这是一位资深的科普工作者,在其最熟悉的领域中,面向公众生动地介绍人类对天上星体之认识历程的一部新作。与人类心中的道德律一样,天上的星空,总是让人类充满好奇而希望认识的对象。而作者在这部著作中,以讲述一个个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的方式,将读者带入星空,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在介绍了重要而基本的关于星体的知识的同时,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元素,以很有可读性的文字,试图让读者与作者一样,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意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追星一族”。(刘兵) “火蝴蝶文丛”,科学出版社 有几个原本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由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在大众传媒上发表了许多阐释科学的大众文本,因而被认为是“科学文化人”(科学文人)。如今这几个“科学文人”以“火蝴蝶”为名,集中推出了他们的最新文集,辑成了这套“火蝴蝶文丛”。每一本集子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的个性、风格和文笔,确实值得他们的粉丝们和论敌们收藏、研究和批判。至于其他的读者,看在这套书设计精美、价格公道、谈的又是新潮思想的份上,也可考虑买上一套。(吴国盛) 《科学是魔法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书名提出了一般人不会想的问题。以往的观点是“魔法”被视为迷信、伪科学,与科学是对立的。书名吸引人,让人不禁质疑会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从内容上看,有两点比较重要:一个是从近代科学的形成讨论了科学的血统。讨论中发现,在近代科学的建立过程中,魔法、神秘主义、宗教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学血统本来就不是纯洁的,实际上科学史的角度也可以旁证这个想法。比如说,开普勒,人们都认定他为天文学家,是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实际上他是那个年代非常有名的星占学家。 书中还表达了另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使在今天,科学仍然有很多魔法的成分。恰好最近几本书都从不同的侧面指出了科学并不像我们以前描绘出来的形象——纯洁、完备、理性、确定,科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精确。我认为“即使今天,科学仍然带着很多魔法色彩”这一说法是很有意义的。 这本书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学,对科学有更好的理解,也能破除对科学的不必要的神秘感。(江晓原) 《达尔文的梦幻池塘》,花城出版社 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和社会制度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多样性往往存在于所谓的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于是,荷兰生物学家泰斯·戈尔德斯密特于1981年前往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观察和研究丽鱼科鱼类。他用一支生花妙笔记叙了鱼类的习性,转述了进化研究领域的许多科研成果,让我们领略了非洲的风土人情,描写了他在那里生活与工作期间难以避免的文化冲突。这是一部几乎是可以作为小说来读的科普书。 (武夷山) 《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部200余页、不足20万字的著作,何以能配得起“20世纪中国科学”这样的大题目?董光璧在此书中给了我们答案。这位我国科学史界的名宿,一向以对纷繁的科学史的举重若轻、慧眼独具而著称,屡屡以其匠心独运的眼光,对历史的事实作创新的剪裁,引导人们由此而对历史脉络有全新的把握。 在此书中,董先生重点着墨于他所瞩目的中国科学事业的三大转变,即:由传教士的科学输入、洋务派官员的技术引进和觉悟了的知识分子的科学化运动演奏的“启蒙三部曲”,所构成的从儒学到科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心态转变;从几乎与第二次国内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建国以后等3个政治时期并行的我国科技体制从欧美模式到苏联模式的转变;以及科技发展的动力从国防需求到经济建设的转变。这3个转变,分别发生于我国科技的启蒙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代表了科学在中国发生的思想过程、制度过程和社会过程,由此也简约地勾勒出我国科技事业的宏观轨迹。 全书史论结合、理路清晰。用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表达,可称之为一种成功的现代中国科学史的理性重建。这样一种名家描述出的我们自己的心路和史路历程,无疑有着特殊的传播学和文化上的意义。(胡新和) 《没有我们的世界》,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一部极富创造力的博物学佳作,韦斯曼通篇采用“反事实条件句”(一种中国人不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阐述了我们人类与世界上其他万物之间的关系。“反事实”,字面意思是假定的情况至少在历史上和在当下并不是事实,对于这样的造句、谋篇,人们容易斥之为幻想甚至无聊。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真正科学的表述方式,我们还记得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吗?自然科学中每一条定律,实际上都与某种“反事实条件句”相联系。这部奇妙的著作,令人重新思索人类在大自然中的角色。人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气、厉害、不可或缺。(刘华杰) 《诗经的科学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 孔子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涉及形而下与形而上两个方面。可惜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和现代教育在存在论和方法论上都忘记了这一教导。现存《诗经》的305篇中共492次提到动物、505次提到植物、235次提到多种自然现象(据胡淼)。胡淼的著作可以帮助人们重建《诗经》中动植物的“指称”关系,让我们在某种“实在论”的意义上更好地与祖先对话。当人们不了解“雎鸠”和“荇菜”时,如何能表明读懂了“窈窕淑女”?“菁菁者莪,在彼中阿”中的“莪”到底指什么植物?是蒌蒿还是播娘蒿?如果你在乎这些、想了解这些,那么你有福了,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有趣读物。书名实际上可以更贴切地叫做“诗经博物学”,博物学与科学只有部分交集。(刘华杰) 《回望人类发明之路》,北京出版社 本书以十几万字、百余张图的篇幅,简明扼要而又不失深广地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恢弘画卷:从制造工具到创造文字,从东方的辉煌到爱琴海的曙光,从近代科学到技术革命,从电气时代到驾驭电子,从释放核能到奔向太空……回顾人类发明之路,探究人类的创造智慧,使我们受到启迪,也引发无尽的联想。 随文的几十条小贴士,言简意赅,是全书的文眼,是画龙点晴的箴言,也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工具前进一小步,人类前进一大步”,“发明家个人的失败造就了人类的成功”,“盖里克以市长和科学家双重身份邀请公众观赏科学实验,也是一大发明”,“飞机的发明,使人类开始追求一种不能失败的创新文化”…… 本书的不足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人类发明几乎付之厥如。(王渝生 “萨顿科学史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萨顿的名头或许并不那么熟悉和响亮,这部“萨顿文丛”因而也不那么易于引起关注。然而,这部文丛中所贯穿的历史性主题,萨顿所追求的新人文主义理想,在当今时代却得到不同凡响的回应,从而突显出萨顿思想的历史性和超越性力量。 科学,只有在历史的眼光中才能真正体现其底蕴和人文价值。而萨顿,正是这种视野的提倡者。经过他的艰辛努力,科学史确立起了自身的理论、方法和地位,成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更确立起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价值理想:还科学以历史演变的本来面目,架起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从回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到缜密的“科学的历史研究”,从探索“科学的生命”到辨析“科学与新人文主义的渊源”,萨顿的科学史研究既致力于让科学融入文化,更倾心和关注于新的人文精神和理想的重塑。 萨顿的宏愿或许未能如愿,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久远的影响。能够赋予自身的学术研究以如此的历史负荷,今天或许不再多见,但却依然值得景仰,尤其是当这一负荷已成为时代性的主题,为众多的人们所反思和关注。萨顿的“桥梁”依然不失为解题方案中的一种选择。(胡新和) “数学之旅”丛书,商务出版社 本丛书由相对独立而又有关联的5本书组成,是一部分中等篇幅专题的通俗性数学史读物。 头两本《代数学》和《几何学》分别从古代人类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入手,一直叙述到近世代数和高等几何;第三本《概率论和统计学》叙述不确定性的数学科学和信息时代的统计学;第四本《数学和自然法则》着重于讲自然法则的数学表述,是对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上的一大发展;最后一本《数》从计数谈到数的概念和思想的演化推广,而以无穷和图灵机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十分引人入胜。可惜作者对中国古代算法化、程序化和机械化的传统数学思想方法在计算机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这5本书都附有相同的大事年表和不同的术语表,这对于非数学专业的读者是很有用的。(王渝生) 《科学及其编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许多年前,查尔默斯以一本名为《科学究竟是什么》的科学哲学导论性读物,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哲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而在这本新译成中文的《科学及其编造》中,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其科学哲学思想,用译者的话来说,是“在传统科学哲学的保守观点和后现代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激进观点之间,探索某种折衷平衡的第三条道路”。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像这样的科学哲学著作也许略显晦涩,但科学哲学对于科学观的重要意义却是无可置疑的。因此,即使作者在面对诸多新观点新学之挑战时,表现出一种略带保守意味的立场,但此书仍然是反映了科学哲学研究新问题的一本有趣的著作。(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