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临时用工协议书:中国评论新闻:为何有些人撒谎不脸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31:57

  中评社香港7月9日电/《羊城晚报》报道,为什么有些人撒谎撒得那么坦然?他们就一点不内疚吗?他们不是不内疚,只是善于协调自己的认知,选择性地忘掉誓言,用各种借口逃避自己内心的谴责,心理学上把这种行为叫做“道德推脱”。因此,要想变得诚实,请先从“不推脱”开始!

  骗子是先从自欺欺人开始的,他们不是不会内疚,而是善于给自己找借口,进行“道德推脱”。为什么有些人撒谎之后可以若无其事?是经过深刻反省后准备痛改前非呢,还是产生“人人皆说谎”的想法,因此觉得无所谓了?

  “道德推脱”是认知失调理论在道德心理学中的一个运用。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做出与自己信念不符的行为后会产生焦虑和不适。为了让这种失调产生的不适感消失,人们通常会调整行为或者态度,让行为与信念重新达成一致。道德推脱正是人们违背自己的道德信念后,通过调整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积极形象的手段,比如从小立志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却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制作假学历,然后自欺欺人地说:“自己其实具备了这个能力,只是‘万恶的高考’不给机会。”

  不少研究表明,通过测量个体的道德推脱的水平可以预测未来的道德行为。比如,道德推脱水平高的儿童做出攻击行为的可能性也更高。最近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丽莎.舒博士的研究表明,道德推脱不仅是一种个体的特质,而且还受到环境和行为的影响。

  舒博士首先让大学生填写一份夹杂道德推脱题目的问卷,然后让他们进行10分钟的无关任务以防止他们记住道德推脱的题目。接下来,研究者让这些大学生想象自己在某一情境中表现得很诚实,而另一些学生则想象自己在该情境中进行了欺骗。

  想完之后,学生们再次填写的道德推脱问卷表明,想象说谎的行为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推脱水平:想象自己很诚实的人的道德推 脱水平下降;而想象自己说谎的人则表现出道德推脱水平的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即使欺骗了,人们也愿意通过道德推脱来减少自责。

  真的撒谎后,人们会不会进行道德推脱呢?舒博士给大学生制造了可以撒谎的情境,引诱他们撒谎。在这个实验中,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4分钟内进行一项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的数字任务,而实验人员会根据他们报告的成绩来给予报酬。
 
  在进行数字任务前,一部分大学生先阅读一个《诚信保证书》。研究人员将读过保证书的学生和未读过保证书的学生分成两组:一部分人没有机会说谎,他们报告的成绩要经过核实后才给报酬;而另一部分人则有机会说谎,他们只需要自行报告即可,全凭自觉。 
  在参与者报告完成绩之后,实验员对他们进行了个测试,考考这些人对《诚信保证书》的内容还记得多少。不出所料,在有机会说谎的条件下,由于没有任何监督,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诚实行为,他们自报的成绩比控制组的要高出许多,同时道德推脱的分数也更高。记忆检测的结果则更有意思:有机会说谎的大学生组对保证书的细节记忆得更不准确。

  但是没有任何监督不代表一定说谎了,也许是因为没有监督,所以大学生对保证书的细节记忆不准确。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实验者增加了一组大学生,让他们阅读《诚信保证书》并签名,然后将他们放到有机会撒谎和无机会撒谎两种条件下。结果发现,说谎者对《诚信保证书》的记忆结果遗忘得更多。

  这个研究似乎向我们揭露了人类的厚颜无耻,但其实它也展示了人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在有机会说谎的情况下,那些阅读过《诚信保证书》的大学生比没阅读过的大学生选择说谎的人更少———在《诚信保证书》上签过名的22个参与者中只有1人说谎了。

  这些有机会说谎但坚持不说谎的人,道德推脱水平最低,对诚信保证书的记忆也是最好的。这可能提供了一个减少说谎的方法:签个《诚信保证书》!为什么保证书有保证不说谎的效果呢?这是心理学上的“自我一致性”原则———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做出的公开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