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舞蹈培训班哪家好:十三少碑帖介绍: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47:59

十三少碑帖介绍: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  

2011-02-24 09:32:13|  分类: 书法碑帖介绍 |  标签:王献之  草书  行书  王羲之  书体   |字号 订阅
  http://ed-idea.blog.163.com/blog/static/15661245201112493213564/法帖概述  【名称】廿九日帖  【作者】王献之  【时代】东晋  【书体】行楷  【摹搨】唐代  【材质】硬黄纸墨迹  【规格】纵26厘米,横11厘米。3行,30字  【收藏】辽宁省博物馆  《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为王献之新创书体“破体书”(大令体)的代表作。《廿九日帖》双勾技术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世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当推此帖为冠,为研究王氏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三希堂法帖》摹刻。
法帖释文  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书法赏析书风  《廿九日帖》帖为行书,但有的字近楷书,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书,如“何如”、“献之再拜”,楷、行、草共处一纸,自然、协调,毫无牵强之感。书写自由,不拘体式,由此可见东晋士人寄情翰墨,自由书怀的风尚。结体  《廿九日帖》结体端正严整,并在方正的均势中加入欹侧、高低、长短的变化,增强了字的动感。行笔劲健有力,洗炼沉稳,笔画间提按转折比较明显。其中楷体字“日”、“白”、“中”等转折处多用方笔,很接近后来的北碑。笔意  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
相关阅读欲创新书体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承继父亲王羲之书风而发展创新,别树一帜。在他年轻时就颇具创新意识。唐张怀瓘《书议》载:“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王献之对古体——章草不满,认为它不够潇洒、舒展(未能宏逸),而且有些局促、胶着(局而执);(二)提出应该变革和变革的合理性(法既不定,事贵变通);(三)提出了变革创新的方向和道路,即‘穷伪略之理(简化屈折,使笔画较为单纯),极草纵之致(表现草书姿纵的情趣),不若稿、行之间(采用草稿和行书之间的体式)”,并且劝父亲王羲之不应再用旧体教他,应改变体式。新创破体书  王献之创出自己的“破体”——行草体。 所谓“破体”(又称“大令体”),就是打破楷书、行书、草书的界限,以行书为主,偏于楷的为“行楷”,偏于草的为“行草”。这种书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书写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书写者留有极大的驰骋艺术才能的天地。 唐张怀瓘《书断》说:“子敬之不逮真,亦劣章草,然观其行、草之会,则神勇盖世,况之于父,犹拟抗衡,比之钟张,虽勍敌,仍有擒盖之势。”献之性格比其父更加放达豪爽,反映到书法上就更加开张超逸,于是创出“破体”新书体,使行书体系在“二王”手中充实完善起来。唐张怀瓘对这种行草新体曾有比较中肯的评价:“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书议》)。
破体代表作  王献之破体的代表作,一是行楷《廿九日帖》,一是行草《鸭头丸帖》。《廿九日帖》首行开笔的“廿九日”三字为行楷书,第四字便转为行草书,笔势连属,第三行“献之再拜”四字,一笔贯通而行,优游疏爽,形势宏逸。全幅楷、行、草相间,但却配合协调、自然。《鸭头丸帖》开头三字为行书,行笔较缓,往下行笔加快,或三字或两字相连属,均为草书。字与字、行与行中间常留较大空白,给人以形断意连的感觉。王献之在书法上的又一大贡献,是创立了“一笔书”,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中最富表现力的书体。
关于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氏门法书》。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三分,横七尺八寸八分。共十帖:一、《姨母帖》王羲之书,行书;二、《初月帖》王羲之书,草书;三、《疖肿帖》王荟书,草书;四、《翁尊体帖》草书;五、《新月帖》王徽之书,行书;六、《廿九日帖》王献之书,行书;七、《王琰牒》王僧虔书,行书;八、《卿栢酒帖》王慈书,草书;九、《汝比帖》草书;十、《喉痛帖》王志书,草书。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  《万岁通天帖》即十卷之一。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献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火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火。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此帖“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董其昌语)。原迹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