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学费:人、环境与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45:07

人、环境与教育

肖川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这一命题中,“人”既可指整个人类,或一个人群,也可以指“个人”。而环境,则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即我们可以“遭遇”到的一切。因此,“环境”的最大项就是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内的社会文明程度。

“人是环境的产物”,意味着在人的发展上,环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人种的进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寒冷地带的人鼻翼比较长,而热带地区的人们鼻翼则比较短。这是因为,前者从体外吸入空气进入体内,需要通过比较长一点时间的温暖,而后者却不需要。还如,热带地区的人们嘴唇比较厚,而寒冷地带的人们嘴唇则比较薄。人们的嘴唇之所以是红“红”的,是因为它布满了血管。嘴唇厚有助于从人体内散发出更多的热量,嘴唇薄则有利于保存人体内的热量。赤道地区人们自然卷曲的短发则是为了形成一个空气层,更好地保持大脑免受过于强烈的阳光的暴晒。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康芒斯指出:“习俗不只是习惯。它是造成个人习惯的社会习惯。”(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8页。)“‘习俗’是一种外在方面没有保障的规则,行为者自愿地事实上遵守它,不管是干脆出于‘毫无思考’也好,或者出于‘方便’也好,或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而且他可以期待这个范围内的其他成员由于这些原因也很可能会遵守它。”([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0页。)风俗(习俗)是一定的人群适应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产物。而一定的风俗一旦形成,它又构成人们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塑造人们性格的一种力量。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其意是说,智者象水一样机智敏捷,善于应对,随物附形;仁者象山一样厚重质朴,不管风吹雨打、电闪雷鸣,仍然岿然不动。智者乐水是因为水的澄澈、流动与深沉难以测量;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说法是有意味的,其实如果说“山更能成就仁者作风,水更能熏陶出智者气象”也是很有道理的。1996年,我的导师孙喜亭教授到长沙参加学术会议,在岳麓山下的枫林宾馆住了多日,特别是参观游览了依山傍水的岳麓书院,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湘江之滨能产生出那么多的才俊,与这方山水的灵秀是密不可分的。”我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悟出“山水孕育灵性,朗诵涵养才情”,浙江嘉兴海盐县境内的南北湖风景秀美,集“山、海、湖”于一体,是难得的休闲度假的胜地,特别是它的“人生得意山水间”的广告词可谓深得吾心。

在“个体”的意义上,人同样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生活的家庭文化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就有了更直接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发现,在使用第一人称上,出生于社会上层阶级的人们习惯于用第一人称的单数,如:I guess……,I believe……,I want……而出生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更倾向于用第一人称的复数:We、our、us。我想原因就在于:出生于社会上层的人获得过许多的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更自信,更容易显示出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会更直截了当地表达个人的需要、愿望和感怀;而出生于社会下层的人们往往自信心不足,比较怯懦和卑锁,常常不敢理直气壮地表达个人的意愿和观点,所以经常要“扯虎皮作大旗”,成为“隐入群众之中寻求庇护的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环境也是可以由人来改变的。当今中国正走在通向法治社会的路途之中。“人情社会”制约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建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江湖中国”的土壤之上是建立不起法治大厦的。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需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从点滴做起。即使一切都不改变我们仍然有努力的空间,更何况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态,而心态改变了,环境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所有的现实都不过是我们眼中的现实。

当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时,教育的环境就会变得更好,我们教育的努力就会更有效率。

教育就是环境的创设,它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和超越性。创设一个安全、快乐、奋发向上、互助友爱、诚信、和谐的生活环境,不仅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