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策划方案意义:学者:财税体制不改变 土地财政难为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25:18
中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2011年中国的土地财政减收,令欠债高达十万亿元的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危机将难以为继,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与工程系老师董骁博士2日表示,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快速获得利益的来源,却不关心居民的福址,中国若财税体制不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不转型的话,将难以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
据报导,2011年中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8634.4亿元,同比减少13%。其中上海土地出让金1260亿元,居全国第一,但与前年相比减少16.7%;北京位列第二,同比减少37.9%,降幅非常明显。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微博)将发布《2011年中国130个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情报》显示,成交量减少和成交单价下降是住宅类用地出让金减少主因。董骁博士表示,现行的财政体制问题,分税制使中央政府拿走了财税的大头,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严重背离,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卖地生财。
董骁“土地财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它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国家的财税分权的这么一个体制下,按照我们现行的法律体制,我们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地方上的许多公共事业的这些投入,而这一部份国家的直接投入是相对比较少。就我们现行的税收体制来讲,税收的收入,中央政府拿得比较多,地方政府相对来讲比例比较小。就是这些税不用跟中央政府直接分成,地方政府可以获得的税收来源全都是跟土地有关的,那怎么可能不动脑子在土地上?”
土地财政包含两部分。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等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等。地方政府重点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和建筑税,高的已达到地方税收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等等。目前地方政府出让金占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的比重,已达百分之四五十。董骁指出,土地财政是快速获得利益的来源,于是地方政府很希望卖土地得利,却不关心居民的福址。
董骁“如果是国外的话,收一个好的不动产税,是可以给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地方政府动的脑子一定是说:我希望这个地方更加繁荣,人民在这里得到的教育也好,医疗也好,我所管辖的这个区,它的不动产的价值能够不断的提高,那么我按比例获得的不动产税就高,我的财政收入就高。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它的注意会摆在更好的呵护这个地方的,比如说生态环境呀,居住环境呀等等所有这些人民希望提升的这些领域。我们的地方政府它不希望做这些,而且没有人去考评其它方面好不好。整体的制度安排推着你不得不去这么做,它的考评体制可能还是GDP。”
董骁还表示,中国GDP构成当中,大部分都是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如建材等,都由房地产一起拉动,所以短时期内没有其他的税收能取代土地财政。
董骁“说要立刻放弃房地产这么一个产业,或者说完全不依靠土地财政,在短时期内是不太可能的。房价太高造成了很多的社会压力。但是另外一方面,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敢出面去压土地价格,因为它知道我真的压了土地价格,我这个地区的经济上不去;我这个地区的经济上不去以后,我的税收没有来源,我的财政就没有来源了。除非我们找到真正的,更好的一种增长方式,找到更合适的一些产业去维持发展。那么后续我们的这个经济还怎么走?就得靠另外的马车去驾驶。”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黄瑜最近表示,由于开发商资金链紧张,整体拿地热情不高,全国各大中心城市成交量、成交单价下跌,各地缓拍、流拍现象屡见不鲜,土地市场进入名副其实的“寒冬期”。董骁认为金融危机后经济刺激计划造成了房地产泡沫膨胀的问题,2010年达到不正常的房地产过热高峰,现在正好降温了。
董骁“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投进去,很多钱其实并不是投在我们希望去增长的一些产业当中。有很多钱,转了一大圈其实都到了房地产。一个热潮它一下子上来,然后你到了11年下去一点,也是一个正常的。正好进入了这么一个下降的一个时期,那或许资金就可以正常的涌入到一些实业当中,它才不会再到那些泡沫当中去滚动了,可能对我们中国经济也是一个撇泡沫的好时机。”
由于地方政府不断的圈地卖地开发,截至2010年底,中国耕地总量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准的1/2、不到发达国家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