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人合伙怎么分配:物质当道,大学又该如何坚守底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2:18:25
物质当道,大学又该如何坚守底线


日期:2011-12-29 作者:樊丽萍 来源:文汇报

  • 物质当道,大学又该如何坚守底线

      本报记者 樊丽萍

      2011年,我们从一些教授的快人快语中,窥见高校的生态:象牙塔,在金钱利诱的内外交加之下,疲于寻找价值坐标系。

      从“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到“两个月赚不到4000元不适合学金融”,一南一北两位教授,都在微博上以“潮语”寄语学生,终倒在围观网民的一片口诛笔伐中。

      他们惹怒了谁?从这些事件的发酵效应不难看出,两位教授的“敌人”乃是一种集体意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追逐科学皇冠的路上,让学子们心无旁骛的从来只是真理,而非金钱。可惜,这些以房地产和金融为术业专攻的教授们或许习惯了“在商言商”,错把铜臭味当立志语:把成功等于致富的价值观“打包”分发给学生,无异于是对大学精神的曲解。

      但在这一年,金钱、商业却与高校纠缠颇深。除了来自象牙塔内的致富呼声不断,一些大学也开始计算自己“造富”的能力。年初,一则富豪大学排行榜出炉,北大连续4年问鼎榜首,清华排名第二。年中,南京师范大学被曝学校操场不但对外有偿开放,学校师生也得交费才能使用。9月,真维斯耗资百万冠名清华第四教学楼,终以“真维斯楼”铭牌遭涂抹,尴尬收场;几乎同一时期,美国苹果公司“不信邪”,将体验店开进北大图书馆,而今,苹果在北大也呆不下去,被迫退出。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应该如何在商业社会中自处,平衡捐资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不至于因过度商业化而侵害纯正的治学氛围?

      有人说,国内大学还是不够开明。须知,美国一流高校,办学经费八成以上来自校友和企业捐助,企业冠名、设在校内的铭牌、奖学金比比皆是,但从未有人质疑大学的学术氛围因企业捐资而损毁。另有业内人士旧话重提:国内大学接受企业和名人捐学,也早就不是“新闻”。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这一风潮就日渐兴盛,而今,“邵逸夫楼”“李兆基楼”几乎遍布国内大学。由此再反观近日艺人周立波在复旦大学设奖学金遭遇巨大争议,不免让人感觉事有蹊跷。

      高校学者的“厌商”情绪何以在今年触底反弹,甚至令资深教授和学问大家发出大学“亲切接纳娱乐业入侵”的感慨?是教授们过分保守,抑或是象牙塔遭商业和娱乐入侵已经太甚,让教授们不得不振臂一呼,发出守住大学精神底线的发聩之语?

      大学似乎正在为“钱”所困——如何让金钱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摆脱学术文化堕落至“有奶便是娘”的指责,考验着办学者的智慧和能力。

      而这一年,微博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象牙塔里的那些犄角旮旯:校门口,教授叫板保安;课堂上,教授雷语“励志”;网络里,教授抨击学风;论坛上,教授为好人“撑腰”、打气……

      公众和网民对于大学教育的高度关注,也再一次澄明大学之于当下社会的意义:大学依然是理想之灯塔,道德之明灯,社会之良心。任何可能导致大学精神丧失、大学失格的芝麻小事,在普通大众眼里仍是揉不进的沙子——也正因此,形形色色的“个性教授”在时下的舆论中仍得不到“宽容”。毕竟,教授的个性可以表现为上课方式的不同,性格脾气的乖戾,但再有个性的教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为前提。否则,个性两字,实在难以为大学功利化和教授异化充当遮羞布。

      事件回放

      今年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发表的一条微博,意外地为他带来了“学术界凤姐”的雷人称号。

      董藩在微博中写道:“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4月6日,董藩在微博上回应称,他的言论“是对学生讲的励志的话”。由于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进入商界,等学生四十岁时,4000万也就相当于如今几百万,因此,实现“40岁4000万”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可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学生贫困。”

      声音与观点

      高知可以换来多少财富?造富意识,近年来在大学里日渐凸显。所以董藩对学生“4000万身家”的励志之语,点燃了大众对于成功人生价值观的激烈讨论。

      网民中,“砖拍”董藩者占据绝对上风。有评论尖锐指出,董藩即是当今教育领域病态价值观的一个“标本”。“无论是与那些蜚声全球的海外名校相比,还是反思国内教育界的不正之风,我们当前大学教育的弊病,都不在于学生们缺乏所谓的‘财富意识’,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意识’太过浓厚,拜金之风太盛,以至于堂堂大学教授都要将学生的成功量化为一个财富额度。”

      可支持董藩者,也大有人在,且立场鲜明。“社会对于成功标准如何界定,一位教授不过是说了大实话,何错之有?”“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金钱和社会贡献基本是一致的。我们不要忌讳谈钱,一个高学历者过贫穷生活,要么你的工作能力有问题,要么是社会价值体现有问题。”

      也有人这样形容董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董藩这类教授,只是“授业”,而不“传道”。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多数时候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是身价多少能够显示的。实际上,不管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走上社会,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事件回放

      “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一句在开会时给同行的“善意提醒”,让大学教授尹晓冰出了名。

      今年5月21日,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在全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创新研讨会上说,他把大学教师分在“金字塔”的各个部分,处于底端的是仅会讲课的教师,中间的是又会讲课又会拿课题的,顶端的是“学霸”和担任行政职务者。尹晓冰认为,大学教师如果想顺着“金字塔”发展,做好教学是基础,但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

      生活中,尹晓冰是位有11年教龄的“70后”。开价值50多万元的宝马车去上课,手机号码有7个8,是3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但他也曾3次获云南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被某网站授予“2009经济及管理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他表示,自己用在教学上的精力约占1/3。

      声音与观点

      尹晓冰的“毁灭论”颠覆了国人对于大学、对于教授的传统定位。他被网民声讨,并不是意外之事。但有人说,尹晓冰更像那个揭穿皇帝新装的小男孩,赤裸的语言道出大学校园中一些现实的生态:潜心教学者默默无闻,收入微薄,甚至连自己的职称晋升都受到影响。反之,如尹晓冰这样“有思想”的教师,只花一部分精力用于教学,却能够“功成名就”,生意学术两不误。

      教学无法成为教授安于课堂之本,其实,对于大学教授的“异化”现象,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曾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过他的担忧。“当学者被异化,危害的不仅仅是学术和学术共同体内部,而且会毒害整个社会”。故此,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大学教授“异化”为经济动物,板子不能只打在教授“屁股”上,真正需反思的是学校的监督体制。学霸横行、高校过度行政化、社会上充斥着能赚钱就有地位的氛围,要求老师独善其身,也许真不容易!

      事件回放

      今年7月15日晚10时许,ID为“扫叶散人”的新浪微博用户发布微博:“从下学期开始,我将使用iPad上金融课。所有的讲义、考试、资料只提供iPad兼容的格式,希望每位学生购置一台iPad。iPad代表最先进的思想,我的学生也必须如此。如果你没钱买,去赚钱买,如果你暑假两个月都赚不到区区4000元,你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贫富不反映你的家境,却反映你的能力。”

      随后,有网友发微博证实,“扫叶散人”的身份即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梁震宇,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金融英语课程。梁震宇的另一条微博也被曝光:“从下学期开始,男生穿西服+衬衫+领带+口袋巾+皮鞋,女生须全套化妆。不能每节课都做到的学生,考试不超过90分。”

      或许是碍于网民的质疑和舆论压力,梁震宇不久后删除了引发争议的微博。

      声音与观点

      不谈钱,谈“装备”,多数网民仍然对梁震宇的雷语予以了负面评价。“现在很多教师言论带有‘铜臭味’嫌疑,代表了社会上的一种价值取向。

      也有网民不得不给站在讲台上的大教授们提个醒,譬如购买IPAD、穿套装上课之类的要求无疑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上课讲义、资料是否必须一定要讨好“苹果”格式,而排斥更多学生可以采纳的普通PC格式,这位教授在授课上的“个性”追求,似乎也值得考量。

      事件回放

      “惊闻‘海派清口’以每年30万人民币,在复旦设立研究生奖学金,求辟谣。”12月10日晚间,复旦大学知名教授陆谷孙在微博发布这一消息后不久,又发一条微博:“近日,复旦亲切接纳娱乐业入侵,角色模范畸变,看来是我等闪人的时候了。”两条微博内容都非常简短,但还是引来了数百位网友的评论和转发,也随即将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推上风口浪尖。

      今年上半年,“海派清口精英奖”在复旦大学设立,每年设60万元人民币研究生奖学金。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网站2011年11月23日公布了“海派清口精英奖”获奖学生名单。15名公示的获奖者,需要写一段获奖感言,说出自己的公益梦想,但没有任何需要帮助在海内外宣传海派清口的说法等“附加条件”。复旦一位获得该奖学金创业精英项目的学生坦言,自己并不大喜欢周立波,但这和拿奖没有关系。

      声音与观点

      周立波在复旦设奖学金引发争议,有人说,缘起无非是嫌弃这个奖学金“出身”不好,似乎通俗艺术傍了大学,有失复旦身份。类似的指责,今年已重复上演了数次,从在争议中被迫取下铭牌的清华“真维斯楼”,到把女校董雕塑成“雅典娜”,商业娱乐联动校园文化,不管是否真的“很媚俗很商业”,都会被舆论一通“狠拍”。

      警惕娱乐入侵,复旦今年也确似“惊弓之鸟”。早在周立波设奖学金前一个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庆熊以一篇题为 《“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的文章,痛批班上35位09级哲学武警班学生为了给艺人梁朝伟进校园的活动当志愿者,维护现场秩序而无故翘课。

      舆论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大学有传递、守望社会文明的功能,应该与功利保持距离。

      众多争议声中,复旦大学教授冯玮的论调值得一听。他认为,学校需要建成“精神家园”,但精神需要资金滋养。“大学需要成为精神家园,但大学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而不是也不能置身于社会之外,更不可能凌驾于社会之上。”

      也有人就事论事,奖学金无论是由企业设立的还是由娱乐人物设立的,并无天生的原罪。大学精神强调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果连奖学金这么一道坎都迈不过,所谓精神又从何谈起。

      事件回放

      今年12月2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去中国传媒大学授课,乘车从南大门进入时,因车辆没有校方保卫部签发的车证,被值班门卫拒绝。经交涉无果后,何兵只好乘车来到西门,步行入校。随后,何兵在微博谈起此事:“传媒大学的保安好牛啊。学校请给博士生讲课,联系的学生忘了办手续,一再解释不行。学生出示讲课安排单不行。给看名片不行。大雪天就是不让车进。传媒大学保安,以为在保卫中南海啊?”

      当晚7时许,名为“传媒保安”微博用户回应此事称:“今天拦住了一辆车,自称是来给博士上课的政法大学的院长。我才疏学浅,没听过其威名。学生又没有手续,车子又没有入校车证。学校有规定确实不让进。校长都不另(例)外。”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也通过微博表示,在这件事上保安没有错,“感谢保安尽心尽职,也感谢保安队员们平日对同学们的热情相助!”

      声音与观点

      中国有句老话叫“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一回教授叫板保安,结果显然是完败。

      有人说,此事之所以从何兵的牢骚演变为一起有舆论反响的公共事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双方的身份落差。何兵先生是相当知名的法学教授,无论是从为人师表的角度,还是从其专业背景上看,他都应该比绝大多数人更能深刻理解“遵守规则”这个道德和价值底线。然而事实却是,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小保安坚守了这条底线,而常常在公共场合高谈阔论的大教授却对此浑然不觉,甚至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在微博上公然撒起娇来。

      但江湖上也有高人对教授微博战保安的事件另有评析。尽管双方争论得不亦乐乎,但双方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对滥施权力的警惕。“事实上,保安未必像何兵教授想的那样,而何兵也未必像叫板者想的那样,问题在于人们对权力是敏感的,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觉得权力可能是蛮横的,于是在权力出现一丁点动作时,人们就觉得权力在耍横了。”

      事件回放

      今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先后被两车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视而不见,漠然而去,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小悦悦事件后,一条署名为“北大副校长”的微博迅速走红网络,“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后经证实,北大副校长确有其人,正是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

      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杨勇9月21日发的一条微博记录道:“吴志攀副校长讲了一个想法: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议,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如果中间发生风险,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

      声音与观点

      今年以来,无论是小悦悦的出现,还是盘桓在人们心头的“扶老恐惧症”阴影,针对道德滑坡而横空出世的“撑腰体”,宛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人以温暖人心的力量。

      研究一下这些“撑腰体”出现的背景,不难发现,这些“撑腰体”的实质就是“扶德体”。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道德困境,见义勇为者可能要付出本不应付出的负面代价,好人可能没有好报。“为道德撑腰”出自大学教授之口,向人们展现了掩藏在“冷漠”背后的人心的善良与柔软,而“撑腰体”产自大学,也向人们表明一点:今日之大学仍是社会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