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贫积弱: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5:53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與民由之,推其所得於人也;獨行其道,守其所得於己也。淫,蕩其心也。移,變其節也。屈,挫其志也。
   何叔京曰:“戰國之時,聖賢道否,天下不復見其德業之盛;但見奸巧之徒,得志橫行,氣焰可畏,遂以爲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觀之,是乃妾婦之道耳,何足道哉?”

   我来浅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它对人生的启迪。背景: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第二章,主要讲的是景春与孟子的辩论,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居无事,天下就没有冲突。”(公孙衍张仪是游说各国诸侯的纵横家)。

  之后孟子就哗啦啦地讲了这段千古传颂的名言。    

   从这个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不主张没有道义地进行政治活动,不主张以武力威胁而平天下。他主张的是“得民心者的天下”、“以君子的风度治理天下”,这与所谓“小人”是相对的。    

   因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在他的思想中,一直有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大丈夫”(君子)和“小人”。作为一个大丈夫,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行得正坐得直,任何外在的诱惑都无法使他的内心产生触动,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大丈夫”,具有“大丈夫”的道德标准和行为作风。    

   这无疑是站在了统治者的立场上,对统治者的人格品行进行改造,因为孟子还主张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思想,这就为统治者的通知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和压迫人民的理论依据,虽然“民贵君轻”,但它是建立在统治者的统治之下的。    

   所谓“大丈夫”,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是专门针对君王的,而在现代,我们可以抽象地继承这个观念,就是: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做违背道义的事情,精神必须坚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因为外在的诱惑而丧失自己的道德操守,比如职业操守,公德意识,道德规范,要做到“慎独”,以正确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带来正面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其实,每个人都能够从孟子这段话中得到启迪的:这段话一开始所说的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一个抽象的比喻,其实做人不一定要黑是黑,白是白,有时候也可以走无间道,但是心中的底线不能丢,就像卧底一样,要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真正去背叛。让自己尽量中庸才是王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句话启迪我们:人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无论是得志还是丧志,都不能怨天尤人,要积极的入世,就算别人不看好你,你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是从人的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去分析的,这就启迪我们,物质只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还是精神的独立,只有精神凌驾在物质之上,才能真正成为“大丈夫”、“君子”,才能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升华,获得内心的坚定与外在的从容。    

  综上所述,孟子这段话启迪和诠释了人们去优化自己的道德情操,从而获得内心的平淡、外在的从容。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