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mustaine老友记:揭秘维护西藏稳定的神秘卫士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3:09:11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在北京表示,任何人企图煽动少数僧人采取激烈的行动,以破坏西藏的稳定,是不利于藏族地区发展和藏族人民利益的,也是不得人心的。
温家宝说,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西藏同胞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我们的兄弟。是的,正如温总理说的,中国人绝对不会答应西藏的任何人的分裂行动。事实上,中国也有能力打击任何想分裂西藏的人和势力。现在我们就来揭秘西藏稳定的那些守护神们。武警西藏总队二支队特勤中队,被中央军委、武警总部联合授予“雪域高原英雄中队”。这个中队就是保卫西藏的神秘之师的一部分。图为该中队战士大雨袭来依然坚持作业。图为战士长途奔袭后臂力突破。由于西藏的地理特点,在西藏特殊作战有“多、难、险、高”的特点,必须坚持体能、技能、智能“三能合一”的训练。图为该中队战士大雨袭来依然坚持作业。西藏俗有“三里不同天”之说,变化无常的恶劣天候条件,已经成为官兵们执勤任务中强有力的对手,选择在雨天、大风、暴雪等天气条件进行训练,不仅能够锤炼官兵训练技能,更加提高了实战中的适应能力。图为战士通过障碍。 另外,战士们训练是还需要面对很多苦难。如大雨。西藏的天气变化快,大雨突然降至训练场,正在进行协作训练的官兵,并没有因为天气变化而改变训练计划,也没有降低训练标准,战术作业现场,一班长何玉宝率先卧倒,在泥水中匍匐前进,身后的战士一个个迅速通过低桩网。 高温。高原的太阳的刺眼,炙烤大地,一个个特战队员躺在沙地上,早已口干舌燥,考验着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极限,列兵刘泽鹏从原来坚持30分钟,逐步提高到了150分钟,担负狙击和潜伏任务的官兵,在太阳下暴晒的时间更长。图为战士在通过在太阳下暴晒磨砺意志。 西藏被称之为世界屋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等,强烈的紫外线、局部的高温,让初入特勤中队的官兵先掉“三层皮”,而后拥有黑色、古铜色的皮肤,被戏称为“皮糙肉厚”,绝大部分来至于这种太阳下的意志训练。图为战士们抬木通过河流。 除了驻扎在西藏城市附近的武警官兵,还有在西藏边境保家卫国的武警战士。在在祖国的边境西藏,就有这样一群兵感动着中国! 这些战士要巡逻,同样要面临许多西藏地区的特殊苦难。如缺氧。在海拔4000米的山腰,特战队员要沿着20度的斜坡,背负25公斤的装备,进行10公里以上武装越野,有些老兵还自己增加了5公斤的重量,他们新老搭配,三人成组,十人成队,在20公里范围内完成寻找目标等科目。 在高海拔、高缺氧条件下,对于官兵们而言,他们追求的不是分秒成绩,而是如何在氧气不足内地50%的条件下提高战斗力,特战队员的训练也从单一长途越野逐步转变为融训练、作战、生存为一体的综合模式。 还有陌生地域、复杂地形的考验。西藏地广人稀,部分地方存在着无人区、生命禁区,这些地方也是不法分子逃匿、躲藏、顽抗之所。 在武警部队的一次演练中,距离拉萨50公里深山之中,随着中队长一声令下,特战队员分成5个小分队,迅速在布满沟壑、悬崖、荆棘的区域内搜索前进,通过毒气带、沼泽区、雷区后,在无指北针、地图的情况下,官兵根据地物地貌判断,行进路线,完成捕歼任务。 国庆节期间,环球时报“让边疆不再遥远”活动报道组奔赴西藏。此次采访的目的地主要是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和吉隆县的吉隆口岸。几天贴近边疆生活的采访,让记者进一步加深了对那群默默守护边疆、默默推动边疆建设的人们的了解。 报道组起程赴边疆口岸采访前,曾与西藏自治区外宣办副主任侯云灏举行座谈。侯副主任说:“边境地区民众的国家意识非常强烈,通过此前外宣办举办的‘国旗边境行’活动,边境地区家家户户国旗飘扬。” 在边境地区民众的心中,五星红旗就是国家的标志。在樟木镇、吉隆镇,在樟木口岸的“中尼友谊桥”,在边检站附近的村落,眼睛最熟悉的标志就是五星红旗。有的家庭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挂起国旗,还有的直接挂在木杆上,然后插在房顶! 樟木镇的“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的事迹尤为经久流传。这位已经101岁的老阿妈,由于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在自家院中升国旗,而创下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记者到老阿妈家采访时,见到了这个裱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相框——“每日升国旗持续年数最长的人。现年(2009年)99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镇的次仁曲珍(西藏-日喀则),自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至今,坚持每天在自家院中升国旗”。 同行的边防检查员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幕:2010年老阿妈100岁生日的时候,他们赠送了一件礼物——一面悬挂在中尼友谊桥国门上的五星红旗。 一块将近两米宽的告示牌矗立在路边,上面绘有两名边防警察敬礼的图样,并印有一行大字——“有困难找边防警察”。在边境地区驱车行驶的这些天里,记者多次看到这样的告示牌。 在边境地区,“有困难找边防警察”是响亮口号,也已成为“传统”。 在经济条件相对繁华的樟木镇,日均进口入境的外国游客以及商人(主要是尼泊尔人)约达到4000人,边检人员时刻不得掉以轻心。但致力于边防维稳和海关检查的边防部队的任务却被进一步扩展了。 吉隆边防检查站的李兴建副政委就曾列举过这样的事例。前几年在吉隆镇上,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两名男子在夜间2、3点钟喝醉之后发生争执,随后两人硬是跑到边防检查站要求边检战士予以解决纠纷。“他们把边检站当成派出所,我们也担当过这种角色。” 边防战士背后的辛酸却鲜为人知。在樟木和吉隆口岸,边防战士面临着蚊虫、蛇甚至熊、豹等野生动物的威胁。“你们觉得辛苦吗?”记者问偶然遇到的几位边防战士。而得到的反应通常是呵呵一笑:“习惯了。” 对于驻守边疆的边防战士们来说,家庭可能会是一个极为亲切但却遥远的概念。妻子怀孕生孩子,丈夫却远在千里之外;孩子出生数月甚至一年之后,身为父亲的军人才有时间首次见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隔着遥远的距离,电话成为了沟通的主要途径。李兴建副政委向记者讲述道,许多军人家庭的孩子在被问及“爸爸在哪里时”,他们都会回答说“爸爸在电话里”。有的孩子对父亲太陌生,甚至将自己的父亲喊成“叔叔”。“幸好我的孩子没跟我叫过叔叔。”随后他自嘲道。 1951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仅1.29亿元,2010年则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11.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42元增加到1.7万元。尽管这些数字显得抽象,却是用于衡量西藏进步的最好工具。此次采访的目的地之一樟木镇,是一座“悬挂”在半山腰之上的镇子。镇子规模不大,但是楼房林立,设施齐全,网吧、酒吧、旅馆、银行、进出口商店……应有尽有。西藏1-8月份的进出口贸易额为6.9亿元,作为西藏最大的贸易口岸,樟木镇的贸易额占据了西藏贸易总额的大部分。 记者在樟木镇走访夏尔巴人商人桑姆,这个在20世纪70年代还一贫如洗的女子,在改革开放之后靠自身努力发家致富。如今的桑姆拥有一栋七层的楼房、一家名为“夏尔巴进出口商店”的店铺和一家宾馆。“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回头看时才发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桑姆感慨地说。 在吉隆镇,记者走访了居住在达曼村的达曼人,他们是尼泊尔人的后裔,以前聚集在吉隆沟附近打工,既没有中国国籍,也没有尼泊尔国籍。后来中方提供房屋以及相关生活设施,达曼人逐步安顿下来。在这个聚居了47户达曼人的村落,大多数家庭几乎都住上了二层小楼。 “国家给房子,给床……还有后面的家具!”“以前的房子太小,现在的都是国家给的。国家,好!”在采访中,村民洛桑竖着大拇指对记者说。   这张路透社播发的照片显示,2008年3月14日,在拉萨市,不法分子手持棍棒、匕首准备围攻一名摔倒的男子。现在,有武警部队和边防武警的保卫,这些勇士们将会保护藏区人民永远不再遇到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