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居即事 拼音:用科学压制民主,用民主决定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01:00

用科学压制民主,用民主决定科学?

五四青年节刚过一天,各大网站都出现了“随州万只青蛙马路聚会”的新闻,新闻说,“53日晚,随州市曾都区环潭镇万家河村二组出现罕见一幕:上万只土青蛙在公路上集结前进。此事引起部分村民担心,当地地震部门告知市民:不必惊慌,这并非地震前兆……”专家不辟谣还好,这一辟谣,身在澳洲的我反而有些惊慌了。随州是我的老家,老爸在上个月才从广州回到随州避暑。于是,拨通了国际长途……


老爸啊,你那里没事吧?”

我这里有啥事啊?”老爸刚出院不久,声音有气无力。

“……都上街游行了……”我还没有说完。

我都这年纪了,能有啥事?再说这种事太普遍,还能算个事?”老爸显然没有听清我说谁上街了。

老爸,你说什么啊,我是说我们随州一万多个土青蛙到马路上聚会的事,还游行了一段路,我担心会不会地震啊。”

有这事?没听说过。我倒是有点晕,不过是高血压还没有好,地倒没震……对了,你从哪里听到的消息,在澳洲都知道我们这里的土青蛙上街了?”老爸有点惊讶。

哎呀,老爸,你真是糊涂了,现在是信息时代,澳洲和随州有啥区别?只要青蛙一上街,就马上上各大新闻网站的头版了,倒是你反而不知道啊——”我的话音未落,就被老爸打断了——

信息时代?棉纺厂工人上街了,下岗工人堵国道了,民办教师游行到政府了,最近还有老师要下跪请愿,你知道不?你都不知道吧,青蛙一上街,咋就信息时代了?”


真是郁闷。我那个不争气的家乡,包括周围的地区,“上街”是常事,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出现了三百多位教师上街——下跪,但确实好像只有“青蛙上街”才会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新闻。老爸的直觉是对的。好在没有任何地震,也就心平气和了。


不过,当我回过头来再看一眼这则新闻时,却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原来,就在这则新闻里,设有一个民意测验,而且是以投票的形式出现。在“你觉得青蛙蛤蟆频频上街是否地震的前兆”的问题下,竟然有两万多人投了票。结果是这样的:15650回答“是的”,1776人说“不是的”,建议听专家的票数是3476


这篇新闻里“民主投票”让我很不自在。前两天是五四青年节,有编辑约我写一篇文章谈谈德先生与赛先生,我再三婉拒,实则是我真不知道写什么好。作为网友讥讽的“民主小贩”,我一年中大概有300多天都在谈民主,不缺这一天。至于科学,全国上下都在搞科学发展观,我还能谈什么呢?好像我们国家已经不缺“民主”与“科学”了,而且都多得有点泛滥了……


前段时间出了一个新闻,说一个学校班主任搞全班投票的“民主”决定,结果逼死了一位女学生。你还别说,就真有那么一些人跳出来左右评价这种“多数人暴政”的民主,从而有根有据地得出中国人不适合搞民主的结论。连一些“有识之士”也唉声叹气,认为民主的缺点竟然被我们一个初中班主任给暴露无遗。


真是让人莫名其妙,这种西方人根本看不懂,也绝对不会用“民主”(democracy) 一词来描写的东西,偏偏在一个从来没有过民主的地方,被隆重地当成了“民主”来折腾,折腾死了一位女学生不说,竟然还想把“民主”本身也打回原形。其实,这种事还有很多,前几年仿效美国人的“超女”节目也是一例,男女老幼总算逮到了机会,过了一把五四以来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的瘾。


再拿地震预测来说,虽然当今的科学技术并不过关,大家也能理解,可是,就有一些部门偏偏逃避责任,躲躲闪闪,用政治来糊弄,甚至打击民众,弄得普通民众根本就不再相信他们,难怪有网友说,青蛙比专家可靠!在专家澄清后,却搞出了这样一个民意测验,令人忍不住想:国人想投票是不是想疯了?人类历史上,是否有过用民意来预测地震是否到来的记录?


五四运动时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以这样一句口号作为标志的:“以科学的批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所谓估定,其实就是否定——否定那些束缚中国发展的所有过时的价值,代之以民主的崭新的价值理念。问题在于,先烈们倒是部分或者全部否定了中国已有的价值观,却并没有建立起新的、民主的价值观。


一百年过去了,依然有人晃动“科学”的大旗,用“科学的批评的方法”怀疑、抵制一切价值,不同的是,这次他们要对付的则是自由、民主的普世价值。而在真正需要讲科学的时候,他们却去讲政治,讲影响,讲和谐,早把真正的科学精神甩到了爪哇国去了。


德先生和赛先生确实已经偷渡到了中国,然而,这对难舍难分的孪生兄弟却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互相厮打起来:有人要用科学压制民主,有人不得不用民主来嘲弄科学……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理智?


难道,真要等到走上街头的“青蛙们”来为我们作出决定?


杨恒均 2010-5-9

 

 

附:

 

              网络时代,我们还要不要阅读?

 

网络改变了大家的阅读习惯,或者对于一些人甚至可以这样说,网络平台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阅读。对于那些放下传统书本,开始抱起电脑(和手机)阅读的人,我要恭喜他们了。相对于大陆能够买到的实体书,互联网上可以下载的书倒是应有尽有,能够坚持并善于利用网络上的阅读资源,事半功倍,善莫大焉。

 

但我要针对的是另外一部分网友,他们放下实体书(或者他们从来没有拿起过实体书),上网了,但却并不是阅读,或者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阅读有所不同。他们上上论坛,去去博客,再到微博浏览发帖一下,结果每天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在我上网接触网友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有相当大一批网民是属于这类阅读者的,他们被无奇不有的网络吸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信息与知识的海洋,从而认为以前的传统阅读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了。

 

我认为,这真是大大的失误,甚至可以说是网络的副作用。以往我们国家喜欢阅读的人本来就很少,现在有了网络,部分喜欢阅读的人就上网了。我并不是要把上网与阅读对立起来,对于想阅读新闻,了解各类信息与新型知识的人,没有什么能够取代网络。然而,对于吸收知识的青年人来说,上网也绝对不能取代阅读——我指的是阅读书本,不是指上网那种漫无目的浏览式的阅读。

 

这些年,随着网络什么都有,越来越发展,我也逐渐感觉到,我接触的年轻网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洋葱型的人物,外面挺饱满,味道也不错,里面却是空的。他们对天南地北发生的事好像无所不知,观点也新颖刺激,可是稍微交谈一下就发现,他们里面是空空如也的,根本没有东西可以支撑他们从网络上刚刚找到的观点。这种年轻人最大的特点自然是浮躁。自以为懂得百度搜索几个词条,在网络上也玩得转,就可以走遍天下了。

 

对于那些无所不知到无药可救的,我一般都会违心地赞叹他们两句,然后再也不愿意和他们联系,因为我知道,他们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是碰上钉子,也会无所成就。而可悲的是,他们一定会碰上钉子,或者撞南墙后才会醒悟过来的,任何人的话,他们都不会听的。但对于那些不自觉地被网络忽悠了的,还有药可救的,我总是耐心地询问他们过去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甚至一年之内,看过什么书。我想,稍微聪明点的读者,听到我问这些问题,就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有些网民突然发现,他们过去几个月没有系统阅读过一本书,倒是每天上网,跟贴,发信息。

 

我当然不是反对上网、跟贴与发信息,那我就太虚伪了。因为我就一直在网络上写文章,你不上网跟贴发信息,我哪里有读者啊。而我虽然写了几百万字,几乎一本书都没有在国内出版过。你看,我鼓励读者阅读,并不是要推销我并没有出版的书。我是从自己的经历,给年轻的朋友一些忠告。

 

我以最近兴起的微博为例。我很喜欢微博,常常在那里找到灵感,也把自己的一些灵感发上去。可是,我发现微博是一个很浪费时间的事,而且,不知道青年朋友注意到没有,微博上从内容到形式,真正原创的少之又少。新闻记者在这里找线索,或者社会活动家在这里鼓噪活动,大家传递信息,包括交友,都是很不错的,但对于正处于吸收知识与思想的青年网友,整天在这里混,会把自己弄傻的。

 

大家也应该注意到,十几年的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一个加快步伐的过程:从一开始大家上网阅读新闻与篇幅较长的网络小说、网络文章,再到到博客、论坛发文,发展到现在只能用三言两语表达观点的微博,内容越来越短,正好反映了大家对一些事情的认识与追求的急切心情,有其必然规律,无可非议。可是,正是这种变化,越来越不适合年轻人系统追求知识,形成根基扎实的思想。

 

我自己认为,凡是想要追求更多知识,想不停提高自己的网友,一定要节制自己上网的时间,抽一部分时间系统阅读,抱起实体书也好,网络下载也行,千万不要每天毫无目的地上网浏览、浏览。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每天几乎花三四个小时在网络上,东看看,西瞧瞧,挺有意思的,可是,看完之后呢,心里其实是空空荡荡的。

 

当然,我说这话不是好为人师,而是有具体对象的,主要是针对一些经常阅读我的博客,也常常想讨论问题,甚至想辩论几句的读者,还有一些是想进一步获取知识,今后有些打算和计划的有为青年。对他们,我觉得有点在责任,担心本来有益的网络对他们造成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至于那些上网就是为了找乐子,或者消磨时间,了解一些皮毛的信息的网友,阅不阅读倒无所谓。

 

说到这里,网友可能会问,我有什么图书推荐。事实上,我一直都没有向年轻读者推荐过阅读书目,因为这件事很难办,每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不同,阅读是应该有所不同的。至于我自己,大家也知道,我多次在博客里承认,我以前阅读太少了,知识不足。但现在我要稍微纠正一下,当我说自己阅读太少、知识有限的时候,我的意思是阅读专业知识的书(包括一些西方原著)太少,其实我的其他方面的阅读一直不少。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就开始从法国文学开始阅读,到了后来,欧洲和俄国的文学名著我几乎都读得差不多了。后来,又开始阅读西方的流行小说,平均一年也有上百本。对于一些特别专业的书,我确实是从五六年前才开始阅读,相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我接触这些专业书籍(包括西方政治理论原著),是有些晚。

 

如果真要我推荐的话,我倒对那些不愿意或者读不懂原著的,以及不太喜欢理论书籍和评论的朋友提个建议,不妨从小说阅读开始,这样不至于枯燥乏味。当然,我这里说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理论书籍,主要是指西方的。至于中国的,我主要读古书,例如《聊斋志异》、《史记》、《资治通鉴》那一套等等。现在,有很多中国的作者都很了不起,也可以读一下,但还是要以外国的书为主。在科技上,我们和西方差了几十年,在思想上,我们和人家差别更大。

 

我的和讯博客右边有一些作者名字(或者书名),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一下,但我一般都没有把我喜欢的小说放上去,而且,那些主要是最近读过,或者重新想起来的好书,很多以前读过的好书也没有放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