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莎梅花三弄小撮:「一路向西」擦石口长城巡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54:42

◇摄影手记  文/摄:触景生情

擦石口长城巡摄

01

光阴匆匆,不觉间已在箭扣度过四载行摄春秋。纵观北京怀柔全境65367米长城,箭扣正好处在怀柔中段。今天,以箭扣北京结为节点,一路向西,开始我新的行摄征程。图片上,最高峰为箭扣三路长城交汇的北京结,长城顺山势急转直下,就进入了擦石口长城段。擦石口长城,自明代万历年间建成以来,就是著名的险关要塞,历史文献和碑文中屡有记载。在这段并不算长的3公里线路中,共点缀着8座敌楼,从北京结一路向西延伸,直到与旺泉峪、耷拉边交汇的“三岔边”,又称“小北京结”。此处地势两边高、中间低,呈“U”形,因为与高矗云天的北京结毗连,海拔直线落差高达330米。在明代,这段长城隶属昌镇管辖,除抵御外侵,还同时起着拱卫帝陵的作用,因此修得特别高大坚固。现代人约定成俗,取其山下最大的村庄来命名,称其为“庄户长城”。 

 

请点击图片观看大图最佳效果

 

02

山峰最高处矗立的是“北京结”,顺山势而下的为擦石口长城段

 

03

左侧山峰为“北京结”,右侧山峰为擦石口长城第二座敌楼

(注:顺序以“北京结”为起点、“三岔边”为终点)

 

04

擦石口长城保留完好的墙体

据记载,明万历27年(1599年),擦石口边墙的整修完成。以此推算,擦石口长城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而此段长城工程之浩大,也超出人们的想像。有碑文记载:“河大营军夫六百四十九名,分修黄花路渤海所擦石口地方,东接主兵城尾,西至旧城止,修一条边墙,长一十三丈。”13丈,仅相当于43米的距离,竟动用军夫649人,平均每米15人,其施工强度可见一斑。

 

05

走在擦石口长城,无论哪里,都能清晰的远眺箭扣“北京结”、“鹰飞倒仰”

 

06

擦石口长城北侧的庄户村,俯瞰有如世外桃源般的静美

 

07

擦石口长城南侧的“耷拉边”,右侧敌楼为“玉石楼”

有关这段长城的神奇与悬疑,将在下一篇博文里单独介绍

 

08

站在擦石口长城,远眺箭扣北京结、鹰飞倒仰、佛头

 

09

站在“小北京结”远眺“大北京结”

图片上,北京结左侧蜿蜒的是西大墙长城段、右侧延伸的是箭扣长城段

中路顺势而下的就是擦石口长城段

 

10

前景为擦石口长城段,背景为耷拉边长城段

 

11

擦石口长城第二座敌楼。清晨拍摄

 

12

晨光照耀在擦石口城墙上

 

13

晨光照耀在擦石口城墙上

 

14

擦石口长城第八座敌楼。黄昏拍摄

 

15

这就是“三岔边”,又称“小北京结”,当地人称“钻过”

中路为擦石口长城段、左路为耷拉边长城段、右路为旺泉峪长城段

 ◇摄于2011年5月7日、5月8日、5月22日

 

擦石口民间传说
改编/触景生情

 

擦石口长城山下有个村子,名叫“沙峪村”。村子地处深山幽谷,人们过着田园躬耕,安居乐业的生活。明朝那时候,这个安静的村庄并不叫“沙峪村”,而是另有一个名字:“凤阳村”。因为村北有座凤凰山,而村子正好处在山之阳,故得此名。谁也不曾想,正是因为“凤阳”的村名,有一天村子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这事儿还得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他在安徽的老家也叫凤阳,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后来,他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明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建文。这朱允炆,实在是不争气,任凭后宫、阉宦摆布不说,还干了削藩、血洗功臣等蠢事。啥叫藩啊?藩就是老爷子朱元璋分给儿孙的地盘儿,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藩王。您想想,这一削藩,得牵扯多大的势力范围,引起多大的内部斗争。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不干了。朱棣挥师南下,一口气打到南京,把只当了四年皇帝的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当上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当上皇帝,改年号永乐,并迁都北京。他首先干了两件大事,先是选址修建故宫,然后选址修建皇陵。故宫建好后,在哪里建皇陵就成了让他头疼的事。在朱棣君臣看来,皇陵选址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大事,事关明朝江山社稷的安危。

 

朝中有个大臣胡冒,瞧出了皇上的心思,站出来说:“启禀我主万岁,臣,领朝中堪舆国师一干人等,查紫禁城正北百里有凤阳,名同我朝洪福发祥之地。臣以为在此兴建皇陵,可得祖宗神灵护佑。”朱棣一听大喜,命胡冒即刻启程,一定要找到这个凤阳村。

 

胡冒领了差事,心中窃喜,心想要是找到凤阳村,并在此兴建皇陵,那自己可是功得无量。于是他就带着一帮风水先生、侍从随行出发了。那时候交通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开着小车走京承高速没一小时的功夫就到怀柔了。那时候出了怀柔就是边塞,差不多相当于出国了。胡冒一行人文官坐轿,武官骑马,走啊走啊,走了三天才走到怀柔,终于来到了凤阳地界。

 

到了地方,他们没急着进村,打算先爬上凤凰山看看风水再说。到了山顶,往下这么一看,可不得了!但见北面一座山峰,驰骋纵横,形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而脚下的山峦,蜿蜒逶迤,有如凤凰展翅,庇护着山下的村庄。众人大喜,皆曰此乃龙凤呈祥,风水宝地。

 

他们在山上看得起劲,山下村子里的百姓可炸开锅了。大家得到消息,纷纷议论:“皇上要在咱这儿建皇陵,那咱可就遭殃了!肯定把咱赶走不说,还得让儿女殉葬!”怎么办?赶紧想对策啊!大家不约而同来到村里私塾田先生的家里,请求他谋个对策。田先生年过八旬,仙风道骨,见多识广,德高望重,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智多星”,就连几任知县都来向他拜师求教。田先生听罢众人来意,手捋白须,略加思忖道:“今日之祸,皆由村名而起。我有一策,不妨一试。”接着,田先生如此这般,将计策授与众乡亲。

 

没过一会儿,胡冒带着朝廷的人下来了,一到村口见人就问:“此地可是凤阳村?”凡被问到的人都摇头说不是。再问,乡亲们都照着田先生事先安排好的,说此地名为沙峪村。胡冒在村子里转悠了半天,遇见了田先生,下得轿来上前便问:“老丈,凤阳村可是此地?”田先生慢条斯理的回答:“此地名为沙峪,非凤阳,大人怕是找错地方了吧?”胡冒不死心,继续一探究竟:“敢问老丈,何为沙峪?”田先生答:“本村地处边塞,多尘沙,故名。附近山高林密,夜晚常有猛兽出没,袭击农家猪马牛羊。村南有一沟即熊窝,村北有一岭叫豹岭,东边那个村子因遍植桃树而称桃峪。”

 

胡冒闻听此言,只得返回京城,将所见所闻向皇上及各大臣陈述了一遍。朱棣闻听,大为惊愕。有大臣当廷奏曰:“此地处在南熊、北豹、东逃(桃峪村)、西杀(沙峪村)之中,这不是绝我大明王朝之地吗!看来此地不宜选为皇陵。”众大臣也是纷纷附和。

 

原来,田先生猜准了胡冒看风水心理,巧设玄机,故意引出个南熊北豹、东逃西杀的布局,让朝廷产生了忌讳。朱棣只好再令胡冒到京北继续寻找风水宝地。胡冒不敢怠慢,很快选定了凤凰山之南的一个类似于风水国师指点的地方,龙脉偏西,这就是现在的昌平十三陵所在地,距凤阳村仅30多里。后来,凤阳村附近修筑了擦石口长城,正是横跨龙山凤岭之地,并将凤阳村圈在了关内。

 

田老先生的智慧使陵址最终没有选在“凤阳村”,但“沙峪村”这个村名是万万不能再改回去了,否则那就成了欺君之罪,因此“沙峪村”的村名也就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