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有个洞很臭怎么办: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08:23:51

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

1、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根据他的这种观点,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而获得知识,最终成为具有完美道德的人。他主有美德,"美德即知识"。

在教育史上,苏格拉底独特的贡献在于他传授知识和道德的方法,他不直接地向学生传授他认为是真理的科学知识,也不直接地向学生讲述现成的科学原理和结论,而是用"问答法"进行教育,启发听众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他经常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作出回答。如果答案错了,也不立即给予纠正,或指出错误之所在,而是根据不正确的答案提出补充的问题,使对方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为了向听众和交谈者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就运用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这就是"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曾说:"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所以,人们也称"苏格拉底法"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谈话,往往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或现象开始,进而喜庆得结论。因此亚里士多德称他为归纳法之父。现代教育学上所称述的启发式谈话法要求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一连串总是让学生思考作答,逐渐导向预定的结论,这样来促进学生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

2、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约公元前460-前370)是古代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古代进步教育家。他说:"天性与教育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后者可以改化人……创造第二天性。"这就是说,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他还谈到教育与人的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承认人生来具有一定的天赋,但只有某种天赋并不能决定这个人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才智的人,而必须在具有天赋的条件下再给以适当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增长才智,使人"聪明"起来。所以,他说:"适当的教育和天然禀赋'才能'教会人思想。"

德谟克里特主张用说服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反对用强制的办法。他认为?quot;用鼓励和说服的语言来造成成一个人的道德,显然比用法律和约束更能成功。……说服而被引上尽义务的人,似乎不论私下或公开都不会做什么坏事。"他认为,勤奋出智慧。德谟克里特说过,"应该尽力想得更多,而不是知道行更多";"事先多想想比事后想事好得多"。儿童要掌握知识,就要多下功夫学习。

3、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心灵和灵魂过去是在理念世界里的,后来才跟肉体结合。它有各部分:

(一)理性部分,这是灵魂的基础,是从理念世界来的;(二)意志部分;(三)感情部分。

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恰恰顺应三种德行:理性部分顺应智慧,意志部分顺应勇敢,感情部分顺应节制。这灵魂的三个部分及其相顺应的三种德行在柏拉图的社会构造上恰恰顺应三个社会集团。

不过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指出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他设想的培养人?quot;筛选"制度,为后世借鉴。

《理想国》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教育著作,该书指出,儿童从七岁起,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入国立初等学校,初等学校约十年。初等教育是对“一切儿童”都要实施的“强迫的教育”。学生到十七、八岁的之后,进入高等军事学校。进行意志教育。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继续学习,研究哲学辩证法,逻辑理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再加上文法修辞学。
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教育的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和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和女子教育,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4、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指出他在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的动摇,并在某些问题上接近了唯物主义。他确认物之本质寓于物的本身之中,"离开个体的普遍物是不存在的"。说人身上具有肉体和灵魂两部分,它们象物质和形式一样,是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的。他把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部分(身体生理);动物部分是低级对高级,物质对形式的关系。教育就是要发展灵魂的高级部分----理性部分。顺应灵魂三个部分的三种教育:体育,为了身体及生理;德育,为了动物灵魂(即意志的灵魂);智育,为了理性灵魂。他认为体、德、智三者象物质和形式的不可分离,是互相联说,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论证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的。

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根据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把受教育者的年龄划分为三个时期:1.从出生到七岁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儿童主要受家庭教育。2.从七岁到十四岁为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要特别重视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育各方面的和谐发展。3.从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这一阶段主张讲授哲学。

"体育应先于智育","躯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之注意"。

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主要通过练习,例如通过勇敢行动的多次练习,培养勇敢的品质。

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尝试,都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所重视。

5、西塞罗(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106-前43)是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一个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

西塞罗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总结为"人道"两字。所谓"人道"是指为人之道。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要以"人道"相处,以同情、仁爱、礼让相待。这样的人必须具有人道之学的文化修养。所谓文化修养,就是指上面所列述的那些普遍文化学科和高级文化学科的修养。他讲的"人道"不是什么抽象的超阶级的人道。

6、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公元35-95)是西班牙籍的罗马化公民,罗马著名律师、教育家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

昆体良对儿童的天赋才能有很高评价,这是他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华。他肯定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指出儿童一般都生而具有智力活动与理解能力,愚纯和低能只是一种反常现象,是稀有的。

他把小学教育看作全部教育的基础。他不赞成罗马7岁入学的传统习惯,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不能负担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份。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

主张学校课程不宜单科独进,而应该多科并进,对学生的精神是一种调剂,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质量。他认为课程门类多,不致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因为青年的接受性强,接受量大,而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

昆体良认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他们应该热爱儿童,耐心地教育儿童,注意研究儿童,讲究因材施教。他提出一个极有意义的愿望,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抽出一些时间到初等学校去授课,以便研究儿童、研究教育儿童的方法。他强烈反对当时流行于罗马学校中的体罚,认为学生不学好,那是教育的过错,应该用竞赛、奖励、教师的关怀爱护和学科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去保证学童学习好。

"没有什么东西象记忆那样,由于努力而加强了;也没有什么东西象记忆那样,由于懒惰而减弱了"。

7、维多利诺(VittorinodaFeltre,1378-1446)是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维多利诺认为,学校应当是自然而欢乐的地方。他主持的学校设在孟都亚湖滨一所郊外的宫殿里,附近里田野和公园。这样,维多利诺就实现了"自然学校"的理想。由于学校庙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所以他把自己创办的这所学校称为"快乐之家"。他认为,优美的学校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维多利诺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得到发展,能为国家服务的青年。他不仅重视德育,而且重视体育锻炼,重视智育和美育的陶冶。这种教育观点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他把体育与智育联系起来,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他经常让学生练习骑马、击剑、角力、射箭、游泳和各种游戏。在教学方法方面维多利诺反对机械背诵,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倡运用直观教具,加强练习,以便使学习做到生动、有趣,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维多利诺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8、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1478-1535)是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卓越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家。

他宣扬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则,要求男女都受同等的教育;除了智育以外,还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他提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互相调剂的思想,提出广泛的自学和成人文化教育的思想,第一个试图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他要求对学生用本国语教学,拟定了广泛的学科范围,并且以自然科学为中心。

9、扬·阿姆司·夸美纽斯(德文为JohannAmosComenius;捷克文为JanAmosKomensky,1592-1670)是十七世纪杰出的捷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1657年,荷兰元老院出版了他的《教育论著全集》。1670年11月15日,夸美纽斯在阿姆斯特丹逝世,终年79岁。

《大教育论》一书,集中反映了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主张,是近代资产阶级的一部比较有系统的教育著作。195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加以修改,用《大教学论》的书名重新出版。

《大教学论》以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学的简明性和迅捷性原则"和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法。后人把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归纳为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的一大创见。《大教学论》还提出了统一学制的设想,按照人的成长发育,把学制分成四个阶段,每阶段6年。这就是以前的母育学校,即学龄前教育;6岁至12岁的国语学校,即小学教育;12岁至18岁,拉丁学校或文科中学,即中学教育;18岁至24岁,大学或高等学校教育。这就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他在教育史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在反封建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大众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明确指出对整个年轻一代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都应实行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灌输知识,培养道德和信仰,使人能利用万物,使人自身得到和谐发展。在教学制度上,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分班上课制。他还为学校工作规定了学年制,十分强调教学要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教学的系统性,量力性和巩固性的教学原则。

10、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教育家。他在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新兴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写下了世界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他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洛克认为,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养成高尚的道德和严守纪律的习惯,在教育方法上,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的榜样?quot;他主张一定要用温存的语言,耐心热情的态度,和颜悦色的劝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儿童的习惯,切记不可声色俱厉、简单粗暴地责备和训斥他们,以免伤害儿童脆弱幼嫩的心灵和正在成长中的自尊心。习惯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且只有当一种良好的习惯已经形成之后,才能再培养另一种习惯。几种习惯同时培养,会造成夹生饭,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困难。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懒惰和任性,教师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姑息、迁就。

对智育,洛克主张: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通过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论证概括的能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他认为?quot;正确的思考,比多知道一些更有价值"。值得重视的是洛克关于设置手工劳动课的意见。他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木工、园艺、农业等实际操作本领。

11、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反封建的勇敢战士,又是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认为,只有靠自己劳动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能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地体现在《爱弥儿》。全书共五卷,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在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卢梭坚决反对封建教育的刻摆公式和死摆的方法,认为教育工作应该研究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爱好兴趣和能力,他主张取消对儿童的体罚。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天赋人权"的哲学和政治思想出发的。他认为,自由、平等是人在自然状态下普遍享有的天赋的权利。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奴役和特权是人类进入文明状态后的产物。教育的任务就是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施以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他认为,对儿童所教育应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儿童的身心自由自在地发展,其手段就是让儿童用自己的亲身实践,用自己的眼、耳、鼻和各种感官的实际感受,去获取他需要的知识。教师应当用实物进行生动的直观教学,使孩子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他反对呆读死记、严酷纪律体罚和摧残儿童个性的经院式教育。

12、德尼·狄德罗(DenisDiderot,1713-1784)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

"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数目跟宫廷的数目的对比,就如同一万跟一的对比一样,而依照这一点,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他承认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他说:"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就是奴隶也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他不是生而为奴隶的。"

初等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狄德罗认为,俄国学校应该向一切儿童广开大门,没有任何等级的差别,初等学校应是强迫的、普及的和免费的。应给初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直接升入大学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学校体系是初等学校毕业升入中等普通教育的文科,文科毕业后就可以升入医科、法科及神学科去完成高等教育。同时他主张设立多种高等专门学校,诸如军事、工程、航海、农业、商业、艺术等学校,以及训练文官的政治学校。在各类学校中都要加强数学课的教学,同时增设自然、物理、化学等科目。

13、克劳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ClaudeAdrienHelvétius,1715-1771)是法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个教育万能论者。

在教育问题上,爱尔维修是一个"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者。他认为人身上的精神、美德和天才只是教育的产物。他说:"要是我证明了人果然只是他教育的产物,那就毫无疑问是向各国昭示了一项重大的真理。它们将会知道,自己手里掌握着伟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强大,问题只在于改善教育的科学。"他还说:"教育是万能的,它甚至还能够创造天才"。

关于教育开始的时刻,爱尔维修说:"儿童获得运动和生命的时刻,就是获得最初教育的时刻?quot;他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他们的全部观点都是从这些教导者得来的。"他说:"人们在生下来的时候,或者是根本没有任何倾向,或者是带有各种趋于一切对立的罪恶和美德的倾向。因此,他们只是他们的教育的产物。如果说波斯人根本没有自由的观念,野蛮人根本没有为奴的观念,那是他们的教育不同所致"。

关于道德教育,爱尔维修认为:做人的道德准则应该使人们认识自己对祖国担当的义务。应该把公共的福利----最高的法律当成信条。他认为只要能够按照这一准则去做,"每个人都会以比较特殊的方式,按照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认识自己国家的风俗、法律、习惯的明智或荒唐;越是经常地使那些衡量法律的明智与公正的伟大原则呈现于精神面前,就越能对法律下正当的判断。"

爱尔维修宣布说:一切人的接受教育能力是一样的,因为人生来都有同样的精神能力。

14、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hannHeinrichPe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卓越的民主主义教育家,曾以"贫苦者之友"称誉世界。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所固有的天赋才能,并使之日趋完善,教育的中心问题在形成人,形成人的道德面貌;十分重视直观教学原则;提出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主张;教育的各方面,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必须在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来实现。

他认为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学校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教育的主要原则是"遵循自然","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家庭,特别是母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在家庭里开始,在学校里继续进行。

他认为,体育是成人合理影响儿童发展的首要形式。他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劳动能"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合理组织的劳动能促使儿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智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发展智力。教学必须在严格的顺序中进行,方法必须简化。

裴斯泰洛齐极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整个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形成人的道德,形成"对人们的积极的爱"。道德教育最简单的因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教师应当父亲般地爱儿童。儿童道德的形成,要靠发展他们的道德感情和形成道德倾向,教他们练习道德行为,这种行为要求儿童有自制和忍耐的精神,并能形成他们的意志。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分科教学法。他认为知识的基本要素是数、形和词,初等教学要以发展儿童的测量、计算和说话能力为目的。他比较详尽地拟定了国语、测量、算术、地理等科的教学方法。同时,他还非常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15、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GottilebFichte,1762-1814)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说过:任何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人,那么他自己就是奴隶。

费希特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主张依靠教育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团体的力量把人民组织起来。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为国效忠的观点,他主张儿童从很小开始就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过比较严格的集体的意志,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如果儿童的行为违反了团体的意志和利益,应予惩罚。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强行推行一些必要的纪律措施。

费希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整个人类都成为完全的人。而培养国民的爱国心是教育的第一要务。他说:"如果事关国家民族的独立,那么个人虽死也在所不辞。如果为国民的生活幸福而死,则虽死犹生"。

教育方法要以直观性和亲身实践为基础。他说:"感觉为教授及认知的真正的基础,当儿童听人之言而自用之时,宜使知其精确的内容而善导之。"他很强调顺从儿童之性以教之。他说:"儿童有爱好明了及秩序之自然性,宜顺其道从其性而行之。"

16、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1-1858)是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影响的教育家。

欧文指出人的性格是由人的周围的环境的各种条件所决定;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指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

1823年,他以全部财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一所"新和谐村",进行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的实验。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欧文对人类教育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他认为,要培养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必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为了普及教育,欧文主张建立教育制度,实行教育立法。欧文认为,"教育下一代是最最重大的问题","是每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压倒一切的紧要任务"。为了使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劳动人民出身的孩子,从出生起就受到最好的教育,欧文主?quot;应当立即为劳动阶级安排一种国家教育制度","通过一项联合王国全体贫民与劳动阶级教育法案"。欧文还详细地列举了教育法案的具体条款,如教育部门的领导人选、教师的培养,经费的开支;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确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并论证和阐述了立法的理由。

17、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德国著名资产阶级教育家,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有善良美德的人。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贯彻始终,必须着重加强道德修养和品格训练,而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和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训练;教育,教学又必须从管理抓起。他还提出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清楚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一方面主张科学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又倡导宗教的蒙昧教育。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古代社会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教育体系。但都没有形成科学规律的形式。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关于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这种道德是由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法权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组成的。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赫尔巴特把整个教育过程分为管理、教学和道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管理的方法,他认为第一是威吓;第二是监督以及与此相连的命令和禁止;第三是包括体罚在内的处罚。他还把威信和爱作为两种辅助的管理方法。

赫尔巴特发展了前人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把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和基本的手段。他说,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他认为教学都要发生教育作用的?quot;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他把人们的兴趣分为六类: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兴趣,他认为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因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巩固地掌握"。

赫尔巴特以统觉来阐明教学过程,提出了教学阶段的理论。这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就是向学生明确地讲述新的教材;联想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谈话,使学生把新旧观念联合起来;系统就是学生在新旧观念联系的基础上,去寻找结论、定义和规律;方法就是把已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有逻辑地、创造性思维的技能。赫尔巴特所规定的这些阶段,由他的学生齐勒(Ziller)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18、福禄培尔: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培尔墓碑上铭刻的这句名言,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向世界发出的召唤。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是指导儿童发展自由的人格,主张儿童的积极活动和创造能力,揭示游戏和劳动在儿童教育中的地位,提倡给儿童以社会生活的训练——所有这些对十九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小学教育有一定的影响,而他神秘主义的儿童发展观则助长了错误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的倾向,对以后出现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禄培尔极重视学前教育,与以前发教育家相比,他的功绩在于详细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

福禄培尔把儿童的年龄分为三期:哺乳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外部感觉;童年期,是家庭教育、游戏和言语发展的时期;少年期,已有自觉目的,是学校教育期。

福禄培尔提出了儿童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一)适应自然地原则,"谨慎地遵循本能"。(二)发展的原则,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发展只存在于儿童自动的过程中,儿童的自动性应在游戏、劳动及智力活动中反映出来。(四)发展儿童的内容力量,必须有外部的影响。

19、阿道尔夫·第斯多惠(FriedrichAdolfWilhelmDiesterweg,1970-1866)是著名的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是十九世纪中叶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学的进步的代表人物,生前就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主张"全人类教育"是第斯多惠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他反对等级和沙文主义教育,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博爱精神的人和自觉的公民。他说:"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是我的别号"。

他重视教师在儿童教育事业中巨大的作用,所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要努力于自我教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能力,尤其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讲课应该是诱人的,有趣的;教师应以全部精力来施教;要细心地研究儿童;用全力来发展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考虑现代文化成就。他反对等级学校,主张统一学制,对劳动人民子女施教,反对教会用宗教统治学校,主张各级学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第斯多惠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他宣称:"人的本身特质,就是人的自动。一切人的、自由的、独创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自动性出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展自动,而自动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自动的认为目的。

遵循自然的原则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即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他号召教师仔细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的特点;他把心理学看作"教育科学的基础",把教育经验当作教育发展的源泉。

遵循文化的原则就是"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人所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要注意就其广义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

第斯多惠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他主张在小学里主要应当注意培养各种技巧,发展各种智力和才能以及独立学习教材的能力。为此他提出,教师应当特别注意用直观教学法发展儿童的感官。"直观性原则要求:从感性认识的东西出发并从它过渡到概念,由个别的到一般的,由具体的到抽象的,而不是相反!"教学要由实例到规则,"由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或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还认为,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并有助于人的道德教育。成功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性质,它不仅发展儿童的智力,而且形成他们的整个人格:意志、情感和行为。他把纪律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纪律是确定和调节学生活动的秩序的工具,是使学生智力的道德方面都变得更加发达,成为"完美的人"的工具。

他认为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好的教师应该完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他建议教师首要研究跟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著作,还应当懂得历史、文学,而且要经常注意出版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著作。

20、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是十九世纪下半期英语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民怎么生活;在教学内容上,主张实科教育,反对古典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在德育方面,宣传自然后果的原则,反对惩罚;对体育极其重视。他反对工人阶级子女有受教育的权利,美化资本家对教育的垄断,这是教育史上逆社会潮流之动而动的一种反动思想。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他把人的活动分成五类,并依据活动的种类,确定了教学内容:一、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它要求了解解剖学、生理学及卫生学。二、获得生活资料,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除了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巧外,还要掌握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外国语知识等。三、种族保存(即教养子女)的活动。它要求研究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以便正确地实施对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德育。四、履行社会义务。需要研究历史,研究"自然的社会史",即社会发展的现象。五、满足兴趣爱好和感情的需要的休闲活动。人需要"自然、文学、艺术乐趣","缺少了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精华"。斯宾塞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虽然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出发,但它包含了很广的学科,在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反对当时学校中流行的形式主义、经院主义,主张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动性上面,强调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未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在道德教育方面,斯宾塞提出个人自我保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认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必须互相协调。并且杜撰了道德进化公式:利己主义(集中);利他主义(分化);道德的最高阶段--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调和、平衡。在纪律方面,他反对惩罚,鼓吹自然后果的原则。

21、康士坦丁·德米特利耶维奇·乌申斯基(1823-1870)是俄国卓越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他的著作是当时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所以他又被称为"俄国教师的教师"。

乌申斯基生于俄国的土拉,在他父母的一个小庄园里度过了童年。21岁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22岁被任命为一家法律学校的代理教授,但由于拒绝执行教育部关于送审讲授提纲的要求被解职。他热爱教学工作,但在教育部管辖的学校里却找不到一个教师的职位,不得不在内政部当了五年小官吏。1854年,他被任为加特钦斯克孤儿院的教师,随后又被任为该院的学校监督。在此期间,他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论教育书籍的益处》、《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要素》等重要论文,成为著名的教育理论家。1859年,乌申斯基被任为斯莫尔尼学校的学校监督。这是一所专为贵族女子建立的极端保守的寄宿学校。女孩子们在这里受的是宗教和崇拜沙皇的教育,过的是幽居的脱离实际的生活,节日和假期也不准回家。乌申斯不顾校长和反动教师的反对,彻底改革了学校的生活制度和教学措施,还为低年级学生编写了上下册的俄语读本《儿童世界》。在此期间,他曾受命编辑《教育部公报》。他一改过去的编辑方针,致力研究教育上的重要问题,发表了《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祖国语言》、《师范学堂草案》等重要论文,把一个枯燥无味的官方的学术刊物,变成了教育科学刊物。他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仇恨。他们控告乌申期基信仰无神论和有自由思想。1862年,乌申斯基被解职,并被派遣长期出国考察(实际上是变相流放)。他在国外住了五年,研究了许多国家的教育,编写了一部供小学一、二、三年级用的教科书《祖国语言》及其教学法指南,完成了他的巨著《人是教育的〈前两卷的编写,并为第三卷搜集了材料。1867年他回到俄国,身染重病,仍著述不辍。1867、1869年,先后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前两卷。1870年赴克里米亚继续写第三卷,同年12月32日因患肺结核逝世,终年仅47岁。

乌申斯基是俄国教育学的奠基人。他指出,教育学理论应当是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做出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应当提示教育的规律。

关于德育的目的和手段。他说:"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种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用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他指出,德育应当发展儿童的人道精神、忠诚老实、爱劳动、守纪律、责任感以及跟谦逊相结合的自尊心等品质;发展儿童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刚毅和义务感;培养对人的真挚、善意和公正的态度。根据教育的民族性原则,他认为德育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德育的方法,他认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教学进行德育、教师本身的榜样、说服、机智地对待学生、预防、奖励和惩罚。

他在《论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中指出,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也是发展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人格的必要条件。所以,"教育不仅应当发展人的理智,传授他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该在他身上燃起对认真劳动的渴望,没有这种渴望,他的生活的就不可能是可尊敬的,也不可能是幸福的?quot;

乌申斯基很重视教学论的研究。他研究了教学上量力性原则、连贯彻的方法,探讨了教学过程及每一阶段的具体步骤。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才能与使他们掌握生活必需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是同样重要的。

乌申斯基对教师的作用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要求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认清自己劳动的伟大社会意义。他还指出,教师不仅应当是某门学科的讲授者,而且应当是一个教育者;他应当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他诬陷应当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当熟悉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教育技巧和教育机智。在《师范学堂草案》中,他还详细地制订了培养小学教师的计划。

2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以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闻名于世的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托尔斯泰对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热爱,热心致力于农民教育事业。他曾说:"我之所以要想为人民实行教育,只是为了要救援在那里要淹死的许多普希金、奥斯特格拉得斯基、罗蒙诺索夫。然而在每一个学校里,这些人都是成群而众多的。"

他两次数赴西欧考察,亲眼目睹了资产阶级教育的真实状况,这些兵营式的学校盛行的严酷体罚、强迫纪律、呆读死记等,给他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他在日记中愤慨地记载了他的观后感:"所看到的都是儿童的一些愁眉苦?quot;,"死气沉沉","孩子们是被吓呆了的,被毁了的","总而言之,就是压制一切高级能力,而去发展那些符合学校状态的能力----恐惧、记忆力的紧张和注意力","糟得很","可怕"。对外国形式主义的教学方法和枯燥无味、令人讨厌的教产书也给予了尖锐的批语。他回国后,研究了俄国学校的教学情况,并表示不能搬用外国的教育制度,要走"自己的路"。

23、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超经济,超政治。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3.从做中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4.儿童中心主义,否定教师的作用,否定教科书的系统知识,这是反科学的。
克鲁斯卡娅,苏维埃教育家。;她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现象,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把学校看作是进行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则把学校看作是培养结束阶级统治一代人的工具;她重视劳动教育,但是她一开始就将“劳动学校”和“读书学校”对立起来,思想上偏爱“劳动学校”,完全否定“读书学校”,这就在教育理论方面表现出弱点,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失误。她把学前教育看作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主张学前教育也必须使幼儿在德智体美育等各方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他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改造经验的过程和儿童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进而又把教育的本质具体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在教学方面,杜威反对以获取和积累知识为目的,认为这是成人按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学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经验,限制了他们的主动活动,对思维的发展起破坏作用。杜威也不赞成传统学校所强调的教材之间的逻辑顺序,认为"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因此,他很注意活动作业,如园艺、木工、烹饪、纺织、缝纫等,也注意设置实验室,运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从事缝纫、织布的作业时,要从剪羊毛,用手剔除棉籽开始,"循着历史上人类进步的足迹",重演从原始到现代的全部过程。

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教法和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应教学生去"做",而不是去"学"。

24、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是列宁的夫人和战友,是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苏维埃杰出的教育家。

克鲁普斯卡娅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她认为培养集体主义者是苏维埃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她说:"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当中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作用,共同安排好儿童的集体生活,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理解个人对集体的责任。"

关于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她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要少爷和游手好闲的人,学校应该教给儿童生活和劳动的本领。

克鲁普斯卡娅高度议价教师的作用。她认为,教师的工作对建立新型学校具有重要意义。她说?quot;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责任最重大、最光荣的职业。这一职业的作用和意义必须日益增加和提高。"

克鲁普斯卡娅很重视学前教育。她指出,"童年时代的印象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和以后的品行往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5、保罗·孟禄(PaulMonroe1869-1947)是美国反动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史学家。

孟禄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法及自然科学的教学等问题,也曾发表过不少值得重视的意见。他说:"前三年是普通学科,后三年则分为几科,学生可随意选择一种,这种办法在美国叫平行学科制这里面有一种理科,是预备将来学生学医、学农业、学工业用的实用学科。此外有商科,美国中学生有30%是学商科的,……还有文科是预备将来学政治、法律等用的。"孟禄十分重视办好中学,他说:"我偏重中学的缘故,因为中学关系颇大,一方面预备升入大学;一方面预备升入大学;一方面预备职业,大学好不好,视中学毕业生如何,中学毕业生不一定都能升学,所以还要使他们有从事职业的能力,以便将来自谋生计?quot;有一次他在谈到中国教学方法时说:"中国今日的中学教学法,是一种讲演式的教授法,学生居于被动的地位,无自动的精神。这种方法学中国古文,或者可用;若学今日的科学,是万万不行的!"。"行以求知"是孟禄教学法思想的核心,是有借鉴价值的。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还主张使用"设计教学法"。他说:"现在美国教育最新趋势,不仅使学生自动参与学习历程,并进一步使学生自动解决具体问题,这种方法名之曰'设计教学法'。此法起源于法律学校。研究法律,不在研究原理,而在研究法庭所已有的案件,使学生自己先下判断,再由教师指示原则,证明学理。医学研究,也是如此,使学生实地诊病,研究原则"。

孟禄重视教育,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他在一次谈话中说道:"假如中国有三四百的科学专家,就比较中国有三四百万军队还要强些。"

26、爱德华·桑戴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生活于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他首创动物心理实验和教育心理学体系,对美国及世界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首先,桑戴克把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明确规定为研究人类本性及其改变或学习的规律,而探讨这些规律的知识则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桑戴克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概括出三条学习规律。

一、准备律。桑戴克说:"在神经原上,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传导就会引起烦恼。"

二、练习律。它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应用律,即一个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形成了联结,如果不断应用,那末,这个联结就会变强。失用律,即一个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形成了联结,如果长期不用联结就会变弱。

三、效果律。桑戴克对这一规律作了如下的表述:"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地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出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重现。"

此外,桑戴克还开创了学科心理的研究,制定学习量表以及成人的学习研究等。最后,他还探讨过社会心理学问题,他一生对动作-人类-社会心理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

27、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1875-1946)是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行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身心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这就是说,教育界不是自发地完成的,而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计划的影响过程,其目地是培养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使青年一代成为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加里宁特别重视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他说"我们就是想使我们的孩子们受到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使他们脑筋里种下共产主义的原则的深根。"因此,他认为必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青年都能关心集体,关心同志。因为同志情谊能使大家团结一致。所以,"应该竭力发展青年们这种同志感情和阶级友谊。"他认为,必须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要求教师用苏维埃工农业和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成就,来培养苏维埃青年的民族自豪感。他要求教师对青年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苏联青年具有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是爱人民、忠诚、勇敢、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等。

加里宁非常强调向青年一代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他指出,苏维埃学校实际上是"培养高度发展的完全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最初的实验室"。

加里宁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习惯于独立地研究书籍,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加里宁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明确地指出:教师要做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在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28、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以自己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把约三千名失足少年培养成为将军、工程师、医生、教师、新闻记者、工人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如下方面:

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他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说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而形成良好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目的,一致的行动;必须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制定必要的制度和纪律,培养集体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他还主张建立教师集体。马卡连柯指出: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应当有一致的方向。因此,他把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称为"平行影响的教育"。

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统一。他说:"我的基本原则是永远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要求教育者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善于发现和启发儿童的优点,善于发现并克服儿童的缺点,顾及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特点,提出高度的要求等。

注重"前景"教育。马卡连柯指出,"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重视纪律教育。他说:"纪律是集体的外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点、集体的灵魂、集体的表情和集体的信念"。纪律不仅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

29、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凯洛夫(1893-1978)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凯洛夫认为苏维埃学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1.保证学生身体的正常发展;2使学生掌握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3.授予青年一代关于现代生产的科学基本知识以及反科学规律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在生产劳动方面的一系列的技能、技巧,即给他们以综合技术教育;4.保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信念,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劳动者国际主义团结的情感,形成他们对劳动和公共财物的共产主义态度,培养他们的自觉纪律;5.给予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从事劳动的技能;6.对学生进行美育,教会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形成他们的审美兴趣,发展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创造力,授予他们艺术教育的原理。"

在教学论中,凯洛夫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分析教学过程。凯洛夫肯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人类的认识过程,即列宁所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通过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必要的环节和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用知识、技能和技巧武装学生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认识任务、给学生形成关于现实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正确的观念、用各种要领和规律阐明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本?quot;。凯洛夫在总结别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条教学原则:即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原则;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教学上的理论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教学法可接受原则。在教育论中,明确提出了一系列德育教育内容。他说:"在苏维埃学校中,德育包括有计划地和有目的地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和行为,目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道德精神"。"共产主义道德是新的、高级类型的道德。为完成共产主义建设而斗争就是这种道德的基础。在我们的社会里,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说他要尽心竭力地去为建设新的共产主义的社会而斗争!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是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应发挥自觉性,主动性;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作用;强调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他认为德育的任务在于:1.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他强调:"学生自觉地和牢固地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深刻地懂得这些要求,并且在实践中遵行这些要求,是养成道德信念的基础。"2.培养共产主义的行为习惯。他认为在"学生守则"里规定好了初步的行为习惯,严格执行,就会在学生身上逐渐地形成和巩固起来。他说:"有了这些习惯,并且这些习惯是稳定的,这就是学生有道德修养的主要标志"。3.培养道德情感。这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跟其他民族友爱和兄弟般的团结的情感、关心和同情的情感?quot;凯洛夫认为:"社会义务感有助于克服某些学生行为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这些不良品质。"4.形成意志坚强的性格特征。5.克服学生行为中不良的特征。诸如无纪律、不负责、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粗鲁、不尊敬老人、说谎和虚伪、宗教残余等

30、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又长"皮亚杰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一生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儿童智力发展规律的创造性研究。他独具慧眼,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儿童幼稚行为中,发现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是内在结构的组织再组织的过程,其发展的过程是边疆的但又有明显的阶段性。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四个主要阶段;一、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二、前运算阶段,约从2岁到7岁;三、具体运算阶段,约从7岁到11岁;四、形式运算阶段,约从11岁到15岁。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动作尚未内化,不能借助内容言语在头脑中进行,必须表现为外现活动。在前运算阶段,虽然内化形成了表象,但还没有可逆性。到了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可逆性,因此才有守恒概念。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形成了认知结构的整个体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四个:一、生理的发育成熟,这是智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它仅提供一种可能性,但不能预决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二、知识经验,这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三、社会教育和影响,这是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四、主体平衡化,这主要是指儿童自我调节过程。

他对教育的工作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儿童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他说:"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够创新,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

二、他认为教学工作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他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

三、他主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地学习。

四、他认为让儿童互相交谈,进行讲座或辩论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31、B·F·斯金纳(B·F·Skinner,1904-)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行为科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大发现"。他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并据此设计制造了教学机器,对西方国家的教育影响很深,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程序教学的主要原则及其特点有:

第一,小步子逻辑序列。他把教学内容按内在联系分成若干小的单元,编成程序,每次只给一小步。步子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获得有关知识。

第二,学生的积极反应。斯金纳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的讲授和学生消极的承受,学生不能普遍地经常地做出积极的反应。而程序教材或教学机器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填空、解题、书写答案等做出积极反应,不再是被动的了。

第三,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做出的每个反应,教学机器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称为"结果的及时知悉"或"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机器每走一步,都附有正确的答案,学生可以核对。这就是反馈。反馈越快、越及时,效果越好。

第四,学生自定步调。每班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上中下三类差别。传统教学总是统一进度的,而程序教学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叫做"自定步调",利于因材施教,

第五,最低的错误率。由于教材编制是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学生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反应,使错误详细降低到最低限度,学习效率更高。

32、杰罗姆·S·布鲁纳(1915--)是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布鲁纳认为,教学时机十分重要。他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认为过去的学校,以过分困难为理由,推迟了许多重要学科的教学,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岁月。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根据儿童认识水平,采取合适的方式,就能获得良好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提出发现法。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说?quot;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认为科学家、诗人和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本质上是一样的,"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在三年级的教室里,智力活动全都相同",其间的差别只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学习物理的学生就是一个物理学家"。他重视发现法,是基于对人的主动性的高度评价。他一再强调,不要把人只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认识过程是人主要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是主动地学习环境、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他建议教师多多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去分析、综合发现应得的结论式规律,成?quot;发现者"。这样能更好地发掘智慧的潜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的兴奋感、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保持记忆。

33、赞可夫,苏联心理学,教育科学博士。他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不能搞得死气沉沉,教师当“教学机器”,学生对教师“冷眼相待”。他在形成了教学与发展的主导思想后,提出了体现这一思想的五条教学论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

3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著名的教育家,他从教育实践出发,潜心研究,对教育和教学提出一系列创造性的见解,形成理论体系,而又用它来指导实践,验证他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他主张青少年"应当获得自己精神生活的完满和幸福,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学校教育和教学要重视和善于运用学生积极的精神生活,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它,使学生终生有正确的精神需要,能够享受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德育有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份"。他不同意只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传授而轻视道德教育的观点,强调世界正进入一个"人的世纪"。他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等。他说,要教育儿童,首先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要具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苏氏认为,"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从儿童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东西。"要审慎地运用惩罚。"让集体看到的首先是每个儿童的优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在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也不能忘记;不能泼灭学生"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从全面发展教育的高度出发,对智育提出一些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培养在整个一生中丰富自己智慧的需要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他强调学生要掌握基本知识,但掌握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劳动,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把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视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体育,苏氏是和关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有关方面联系在一起看的。他认为。"良好的健康状况、乐观向上、随时准备克服困难的最重要的条件。儿童的精神生活----他的智力的发展、思维、记忆、注意、想象、情感、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体力的活跃程度。""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精神高尚、心地善良、情感诚挚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长达二十多年,对学校领导可谓经验丰富,不乏独到见解。作为一校之长,工作千头万绪。苏氏认为校长不能陷于事务的漩涡,也不能靠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好的校长,必须通晓教育科学,是一个教学的能手、教育的行家,必须把"学校工作的最本职的东西----教学和教育、教师和儿童----摆在第一位。"因此,苏氏本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并且坚持天天听教师的课,"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如果我每天不听两节课,就算我这一天什么也没做。"

蒙台梭丽教育经典语句

蒙氏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婴幼儿整体的发展,包括感官动作智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得以身心统一发展。

孩子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基本的感觉能力。这些感觉能力就决定了孩子可以依靠这些能力接受环境中的能力。

儿童是积极的-----是自我内部成长的主人。

儿童是聪明的----总是渴望着知识,并随时为学习做好准备。

儿童是多问的----充满好奇与惊讶。

儿童是社会性的-----乐于与其他人交往。

儿童是融洽的-----是文化世界的一部分。能与不同文化中任何事物对话。

儿童是能干的-----充满能量与潜力,这种能量与潜力通常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专心是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对人的心灵的理解将通过对新生儿的研究来获取,儿童隐藏着未来的命运,隐藏着人性的秘密……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既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的发展.

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儿童自我努力的结果,它与外部因素无关,它取决于儿童那旺盛的创造力和他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各种障碍……

蒙台梭利简介:意大利教育家玛莉亚、蒙台梭利博士1870年8月31日诞生在意大利安科那省奇纳瓦里。父亲亚历山卓·蒙特梭利是贵族后裔、思想保守,母亲蕾柰德·史托普尼系出名门、美丽而开朗。蒙特梭利是家中的独生女,但母亲并不溺爱她,所以蒙特梭利从小就能够关怀别人,并培养出择善固执的个性。26岁时,蒙氏以极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父女两人又合好。虽然贵为女医学博士,然而她却仍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成见。她只能在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科诊所担任助理医师,就在这时候,她开始接触白痴儿童,并对他们产生同情,也开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难题,也因此对教育产生兴趣。她着手研究智障儿童的治疗及教育问题,也开始精研法国医师伊塔。塞根及意大利人类学者塞奇的著作。在精神病诊所两年,奠定她的发展智力需要透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念。蒙台梭利是世界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因为幼教事业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蒙台梭利1952年去世。

“蒙台梭利教育法”为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赢得各国教育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2、不教的教良。反对填鸭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萌芽的尊严感。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江苏省好孩子亲子研究中心正在努力将之一风靡世界,为无数家庭培养出天才儿童的“蒙氏教育法”引入中国,为中国儿童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