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梭查询真伪:2011,六大阴影笼罩全球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54:52
2011,六大阴影笼罩全球经济http://www.ceh.com.cn/ceh/cjxx/2012/1/3/97092.shtml

2012-1-3 14:06:39      中国经济导报
张锐
世界经济列车在穿越2011年的时光隧道中不仅遭遇到了一波又一波欧债危机的倾轧和折磨,还承载了美债阴影的纠缠与突袭;祸不单行,新兴市场国家通胀的侵扰与政策的紧缩也构成了一股巨大的拖曳力量,而在国际评级机构诡谲般刺耳声音的包裹之下,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前行的脚步显得异常沉重与艰难。
阴影一:经济增长一波三折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0%,相比年初的预测值降低了0.4个百分点。
作为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在2011年的首季仅增长0.4%的表现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不过,接下来的二三季度先后增长1.3%和2.5%,将美国经济头顶上的乌云驱散。然而,经济的总体扬升并不能改变2011年全年美国失业率高达9%的残酷事实,同时处于对欧债危机以及国内财政赤字肿胀等风险因素的担忧,美联储将2011年国内GDP增长速度由原先3.3%的预判调低为2.7%。
与美国经济相比,除了德国、法国等少数国家经济表现较为靓丽之外,2011年整个欧元区经济可谓差强人意。由于至2011年11月份德国ZEW经济景气指数连续第九个月下滑,加之法国全年最多不超1.6%的经济增速,德法两国对于欧元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渐式微。据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欧元区2011年年度经济增长仅为1.6%,相比该机构的先前判断结果下调了0.4个百分点。
遭遇巨大地震灾害和日元持续升值压力的日本经济自然难言乐观。据日本央行最新公布的《经济和物价形势展望报告》,201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仅为0.3%,而且相对此前预测下调了0.1个百分点。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2011年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态势格外显著。具体来看,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分别同比增长9.7%、9.5%和9.1%;印度经济分别同比增长7.8%、7.7%和6.9%;巴西经济同比分别增长4.2%、3.1%和0%;南非经济同比增长3.5%、3.0%和1.4%。从总体上看,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趋势较为清晰。IMF发布的报告预计,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增速为6.4%,该数值比2011年初的预测降低了0.2个百分点。
阴影二:债务危机步步惊心
与人们的预判完全一致,始自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在进入2011年后不仅没有任何收敛,而且变得更加疯狂和不可遏制。2010年获得了欧盟和IMF高达1100亿欧元贷款的希腊财政与金融状况在2011年不仅毫无起色,而且每况愈下。一方面,希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年初蹿至19.81%这一欧元区历史的最高位置,相应地该国公共债务占比升至145%,而且其高达4000亿欧元的债务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该国债务违约已经不可避免。在这种危机状态下,欧盟和国际社会不得不在原来救助的基础上启动了对希腊的第二轮援助行动,即向希腊增加总额1090亿欧元的支持,同时对其负债减记50%。
葡萄牙成为继爱尔之后在2011年向国际社会求援的第三个国家。由于葡萄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1年2月份一度急升至7.83%,公共债务占比达到93%,因此在与葡萄牙政府商讨之后,欧盟与IMF最终在5月份敲定了向葡萄牙提供780亿欧元的援助方案。
当然,欧债危机并不仅仅在几个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兴风作浪,而是开始渗透和侵入到了欧元区核心国家。其中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蹿升至7.088%,刷新199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数值;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触及7.4%的历史最高位置。继意大利后,法国债务警报开始拉响。资料显示,从2011年6月法国政府公共债务占比达85.4%之后,法国政府负债比例一直缓慢爬升至年底的87%,并且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还在2011年底创下了欧元诞生以来的最差表现。
阴影三:通货膨胀频频作祟
由于各国政府为抗御金融危机普遍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特别受美联储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的影响,进入2011年后全球流动性空前泛滥,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区域性通货膨胀。
新兴市场国家可以说是2011年通货膨胀的“重灾区”。数据表明,2011年前10个月,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一直呈现出单边劲升的格局,乃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挣脱通胀的魔掌,其中1~10月份巴西CPI累计上涨7.74%,俄罗斯通胀率累达5.2%,印度物价涨幅累达10.40%,中国CPI累计升幅达5.55%。
实际上,通胀阴影不仅仅在新兴市场国家游荡,发达国家经济体同样受到了通胀的侵扰。数据显示,从2011年1月同比涨幅达4%开始,英国通胀水平两月之后一路拔高至5%以上,大大超过英格兰银行2%的物价控制目标。无独有偶,欧元区2011年的CPI一直在2%这一欧盟的控制线以上运行,其中11月份物价上升3.0%,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最大升幅。同样,至2011年10月,美国的CPI指数连续7个月环比上升,其中核心通胀率在9月份创出了最近3年来最大月度增幅;另据美联储的预测,2011年美国的核心通胀率将在1.5%到1.8%之间,高于此前预期的1.3%到1.6%。
阴影四:货币政策分道扬镳
在2011年货币政策取舍上,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歧,即前者基本上贯彻着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后者普遍推行收缩性货币政策并呈现出前紧后松的基本特征。
美联储于2010年底推出的高达6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即所谓的QE2在进入2011年后步入正式实施阶段。而在QE2到期后,美联储于9月份推出了“扭曲操作”,根据计划安排,美联储将卖出短期国债,并在2012年6月底前增持4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市场也据此将其称之为折衷版的量化宽松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接近零利率水平长达2年的基础上,美联储在2011年做出了维持低利率水平至2013年中的政策承诺,而且这种非常明确的政策表态在美联储历史上属于首次。
英格兰银行的政策操作路径与美联储惊人地相似,在整个2011年中,英格兰银行不仅坚守着0.5%的基准利率不变更,同时将年初推出的量化宽松规模由750亿英镑扩大至2750亿英镑。不过,与英国央行的政策选择有所不同的是,欧洲中央银行在2011年上半年曾先后两次提高基准利率至1.5%,而在11月和12月,欧洲央行又连续两次将基准利率下调至1.00%的历史低位,而这种货币政策的回归同时意味着发达经济体的宽松货币阵营的壮大。
由于美元贬值和国内地震引发的资本回流等两大内外因素的联合驱动,日元出现持续升值趋势。为此,日本政府在2011年3月、8月和10月先后3次直接干预汇市,共计抛售145万亿日元,不仅如此,为了表示对日本的同情,七国集团在3月份也加入到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日元的行动。
2011年8月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时间分水岭。在此之前,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巴西央行年度内先后5次加息,印度央行6次提高基准利率,中国央行3次提高利率。不过,出于对通胀得到遏制的提前预期,新兴市场自8月份以后纷纷进入降息通道,其中巴西央行年内3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也在11月底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阴影五:评级机构轮番唱空
2011年,标准普尔、穆迪投资和惠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共同“发难”,大面积连续唱空和唱衰的声音构成了对市场信心的轮番打击。
欧元区是国际评级机构发难的“重灾区”。除了希腊的长期主权债务评级在2011年被无情打入“CCC”这一全球最低级外,葡萄牙和爱尔兰的主权债务级别也被评级机构扔进了垃圾级行列。不仅如此,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区核心国家也遭遇到轮番“轰炸”,其中意大利在2011年痛失“3A”级别。更令欧洲各国震惊的是,标准普尔在2011年12月初将欧元区15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全部列入“负面观察”名单,从而拉响了欧元区绝大多数国家信用评级下调的警报。
美国主权信用不败的神话也在2011年惨遭破灭。在2011年4月和7月先后两次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之后,标准普尔于2011年8月5日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降至AA+,从而使美国在自己的金融历史上首次失去3A评级。
而对于日本,标普和穆迪在2011年初不约而同地将日本的信用级别前景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同时,标准普尔将日本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一档至“AA-”,日本评级8年多来首次被下调。
欧美银行成为评级机构“炮轰”的重点区域。资料显示,整个2011年,西班牙有两家银行、法国有3家银行、英国有3家银行、葡萄牙有7家银行、意大利有15家银行先后遭遇评级下调的结果,其中葡萄牙3家银行被下调至投资级别以下。不仅如此,根据新银行评级标准,标准普尔在2011年11月初下调了美国银行、高盛、花旗及摩根士丹利等多家美国知名银行的评级,同时声称将有新一轮针对北美银行的评级调整行动。
阴影六:银行生存步履维艰
金融危机从银行业开始引爆,欧债危机演绎到今天已使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相互纠缠,多重因素的累积使得2011年成为欧美银行业生存极度困难的年份,而且是上世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难熬的一年。
以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士银行为代表的所谓欧洲系统重要性银行赢利能力的萎缩已成为2011年不可回避的结果,以上3家银行全年净利润均出现了30%左右的锐减。不仅如此,按照2011年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新要求,全球银行业须在2019年前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目前的2%提高至7%,据此,8200家欧洲银行需要增加约4600亿欧元的资本金,21家资产超过50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也需要补充约1600亿美元的资本。欧美银行的融资压力由此加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必须承受主权债务减记损失的同时,受欧债危机国家债券收益率提升以及自身评级下调的影响,欧洲银行的融资成本不断增高,银行融资之门变得越来越窄。银行业艰难的生存状况及时反映在了资本市场上。资料显示,在全球股市2011年的每一轮重挫中,银行股都无一例外成为了“重灾区”。
欧美银行的自救,以及欧盟的救助,似乎并没有改变欧美银行金融业的惨状。2011年10月,法国和比利时合资银行德克夏银行集团深陷困境并遭遇分拆,从而成为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家银行。同月,华尔街著名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商曼氏金融控股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欧债危机持续扩散下华尔街第一家破产的大型上市交易商。更引人关注的是,2011年美国首次出现了该国历史上一年内倒闭100家以上银行的奇观。
(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
【出版日期: 2012-01-03 】【期号: 2204 】【版面: B03 】【作者: 张锐 】 【打印本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