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 关羽 黄忠 马超:20、香菱学诗 学习辅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14:39
',1)">
20、香菱学诗  学习辅导
一、字词基础:
1、生字注音
菱(líng)  钗(chāi)  潇(xiāo)   凹(āo)   玚(yáng)   庾(yǔ)  鲍(bào)
蘅芜(héng wú)   橄榄(gǎn lǎn)    诌(zhōu) 颦(pín)    抠(kōu)   缯(zēng)
鳏(guān)   坞(wù)  暧(ài)     纨(wán)
2、词语解释
【好歹】 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件事)。       【造化】福气,运气(迷信)。
【腻烦】因次数过多而感觉厌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聪敏伶俐】智力发达,反应敏捷灵活。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呆头呆脑】形容迟钝的样子。                     【诲人不倦】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诌】 编造言词。                                【鳏鳏】 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地灵人杰】 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起承转合】 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
补充注释
①〔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此说当存疑。很可能这是就诗境而言,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杜甫《秋兴?其七》),出句为虚境,对句为实境。如就词性而言,只能是实对实,虚对虚。
②〔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诗句的平仄既有严格规定,又可以灵活处理。每句第一、三、五字为平声者可以仄声代,反之亦然;但第二、四、六字必须严守规定,不得随意改变。
③〔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这是黛玉对陆游那两个诗句的批评。按:所引陆诗出自《剑南诗集》卷引,原题是《书室明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其二》,据此可知这是休闲之作,说不上有什么深邃的意境。古人云: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黛玉主张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即有“法乎其上”之意;对休闲之作她是瞧不上眼的,所以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④〔湾住〕停泊。湾,一本作“挽”。
⑤〔紫鹃〕黛玉的丫头。
⑥〔会心处不在多〕“多”,当做“远”。按:此语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简文(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指庄子的处世哲学)也。’”宝玉说这话的意思是,评论诗文当以个人内心体验为主,不必舍近(个人体验)求远。
⑦〔十四寒〕我国古代的韵书把同韵的字归为一部,每韵用一个字标目,按次排列。在《佩文韵府》里,“寒”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四位,故称“十四寒”。下文“十五删”表明“删”韵的次第排在上平十五位。
⑧〔入画〕惜春的丫头名。
⑨关于香菱的题诗:《红楼梦》第五回载,太虚幻境薄命司存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副册首页有诗一首:“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此诗概括了香菱一生。
二、作者、作品、主要人物简介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2、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香菱简介: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整体感知: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2、文章结构:全文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3段,主要写黛玉指导香菱读诗。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第1段,主要写黛玉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并强调了“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
肯定了香菱的聪明才智,给香菱安排了所读书目的顺序。主要赞扬林黛玉的见解与善于教育。
第二层主要是讨论诗,也就是林黛玉所说的“讲究讨论”。
第二部分是4~8段,主要写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练习写诗的过程。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全部分紧扣“苦志”来构思文章。按香菱写诗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就是写作第一稿的过程,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写成的,遭到了宝钗的否定,得到了黛玉的中肯评价。
第二层亦即第二稿是在如痴如醉的苦思下完成,被宝钗评价为偏题,林黛玉则评价为只有景色,缺少人的灵性。
第三层就是写香菱在阶前竹下“挖心搜胆”终于在梦中偶得,写诗获得成功。
香菱学诗的过程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写诗;
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
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四、重点句子分析:
1、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三言两语,表现了黛玉对诗的独特见解,讲究意趣,讲究思想内容,文辞格律次之。描写出了一个才女的形象。
2、宝钗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明贬实褒,借宝钗的嘴,从侧面表现出香菱学诗的入选程度。
3、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出神”说明香菱学诗已是神游其中,物我两忘;“抠土”表明香菱此时呕心沥血,费尽心思。全句形象地表现出香菱写诗构思时的专注神态。
4、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此句意味深长,既在旁敲侧击地教育宝玉,又在真心地赞扬香菱,同时也肯定了“苦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暗示香菱学诗定会成功。
5、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日有所思,梦亦同趣。香菱学诗已是如痴如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是成功的保证。至此,作者用巧妙的方式,交代香菱学诗成功,文章的情节也进入高潮。
6、“……你只是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鹃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此段是全文的纲,香菱读诗,论诗,写诗都是围绕此段进行。首先林黛玉给香菱制订了学习计划,也就是安排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个教学计划讲究了循序渐进,讲究了积累与感悟。从写法来看,文章层次安排与黛玉教诗不谋而合,条理分明。文章以后的内容安排也全是依此层次,有条不紊的将情节推向高潮。
7、‘“……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几句话写的是香菱谈读诗的体会与对诗意的感悟。照应了前文“你是一个聪敏伶俐的人”与“领略了些滋味。”说明香菱虽贱为人妾,但她的骨子里却流着诗书翰墨人家的血液,有着敏锐的领悟能力,能将诗的意境与画的趣味联系起来。同时也说明了林黛玉对香菱的教育初见成效。林黛玉要香菱先读王维的诗,就是要香菱体会情境交融,进入诗情画意。一个情节歌颂了一个会教,一个善学,既照应前文,也为后文写香菱梦中偶得作了必要的准备。
五、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
3、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律诗是形式,词句是表象,只有立意才是精髓。
4、★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在本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有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自信,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情怀。
5、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乐学、善学、苦学)
6、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脱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7、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8、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9、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曹雪芹以精细的笔墨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
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六、写作特色
1、描写人物如能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巧妙得结合起来,比单一的运用一种写作手法会收效更大。找找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2、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得力于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
本文写香菱第二稿构思的过程时写到:“……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把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表现得恰到好处。“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说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出了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则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则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所有这些神态描写和细节动作,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香菱不怕失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