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dede系统:人们的十大认知扭曲-哈佛1504课程内容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49:01
在哈佛1504课程第八讲,列出了人们常犯的“十大认知扭曲”,现在我把它们翻译了出来,并借用了现成的一些例子(核对了网上的中文翻译,发现太过于学术味道,这也是当前中国翻译界普通的潮流,平直的英语一旦放到专业的领域就一定要粘上些“高深”的气息),由于它们是“认知与行为疗法”的重要内容,对重新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非常关键,因此我把中英文都列出,并作了解释,请哈佛1504第一期班的学员们牢记于心。 

 《人们常犯的十大认知扭曲-10 cognitive distortions 》

 

认知扭曲看似有逻辑,但其实并不合理,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它往往是习惯性的或潜意识上发生的,这十大扭曲会导致你在社会生活中和自己心理上的破坏行为。看看你是否经常掉进这些最常见的认知陷阱中,并时时监督自己的思想,一旦出现要有意识地调整并改正,以免被它们套住出不来。

 

1 “要么这就是一切,要么什么都没有、都不是”的思维方式。这是指你倾向于用一种非黑即白或非白即黑方式来评价事物。比如说,有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告诉我:“我输掉了州长竞选,所以我现在成了零。”一位成绩一直A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得了B之后说:“现在我算是全失败了。”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思想,其基础是完美主义。它使你恐惧任何错误与不完美,因为那时你会认为自己完全输了,你会感觉自身不足,没有价值。 

 

这种评价事物的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很少是绝对的非此即彼。比如说,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优秀或绝对的愚蠢。同样的,也没有人会是绝对的光彩照人或绝对的丑陋。看看你现在所在屋子的地板。它是绝对干净的吗?或者是每一块地方都垃圾成堆吗?还是只是有些干净而已?如果你总是想用绝对范畴来套自己,你会一直很抑郁,因为你的知觉与现实是不相吻合的。你会一直不信任你自己,因为,不管你做了什么,都永远不会符合你那夸张了的期望。技术上把这种认知错误叫做“两分思想”。你以绝对的黑白来看待每一件事情——灰色地带是不存在的。

 

2 过分的一概而论。 你把一个孤立的消极事件看作是一个永远会持续下去的失败模式。常用的说法是,“你总是。。。。。。”、“你从来不。。。。。。”。

 

 拒绝之痛几乎全是由于过分的一概而论引起的。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一个人遇到的不过是短时的失望,而不应该是严重的烦乱。一位害羞的年轻人鼓足勇气约一个女孩。这位女孩由于有约在先,于是就礼貌地拒绝了。于是这位男孩就对自己说:“我再也不约人了。没有女孩愿意和我约会。我的一生都会孤独而悲惨。”在他扭曲的认知里,他的推论就是,因为她拒绝过他一次,所以她永远都会这么做,而既然所有女人都100%具有相同品位,那么地球上任何一位合格的女士都会反复不断地拒绝他。

 

3 头脑过滤。你从任意情景中选择一段消极细节,然后仔细地关注这段细节,你会发觉整个环境都是消极的,就如同一滴墨水浸染了整杯水一样。比如说,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大学生听到有人在取笑她的好友。她感到很愤怒,因为她想:“人类就是这样——残忍而又无情!”她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此前的日子里,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话——对她残酷无情!还有一次,在她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她确信在满分一百分中她丢了大约有十七分。她对这十七个问题耿耿于怀,于是就的出结论说她会因为这次考试的失败而退学。当试卷发回来后,上边粘了一个纸条:“你得了一百分的八十三分。这是今年学生里边的最高分。A+。”

 

当你情绪低落时,你就戴上了一付透镜特别的有色眼睛,经过它的过滤,什么东西都变得消极。你只让消极的东西进入你的思想意识里。由于你还不了解这一“过滤程序”,所以你得出结论说什么事情都是消极的。术语将这一过程称作“选择性吸收”。这是一种坏习惯,因为它不符合现实的情况,它会让你承担不必要的痛苦。

 

4.贬损积极的东西,对正面的事物“打折扣”。就算是发生了好的事情,你会用某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看法,你会说“这些东西是好的吗?它们可不算!”,这样来拒绝积极的经历和事物。通过这种方式,以维持自己对日常事物的负面信念。

不过你并不是有意识的——或许你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一个日常的例子就是我们每天对待恭维或赞扬的态度。假如有人恭维你的外貌或工作,你或许会下意识地告诉自己:“可真是好听话。”念头轻轻一转,你就否定了他们的恭维。当你告诉他们:“噢,没什么,真的”时,你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对正面的事物“打折扣”的东西是认知扭曲中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形式。你就像一位科学家一样极力发现证据支持自己的烦恼假设。支配你消极想法的这些假设通常会表现为“我是二流的”这种形式。每当你有一种消极体验,你就会反复考虑这件事情,然后得出结论:“这证明了我早就知道的东西。”这就是“自我兑现的预言”,相反,如果你有一种积极体验,你就会告诉自己:“纯属侥幸,不算数的。”你为这种习惯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心境凄惨,无力去欣赏所发生的好事。

 

5 习惯性地就往结论上跳。即使当时并没有明确的事实来有说服力地支持你自己的结论,你也会对事物作出负面的解释,其实,你应该采取“先等等看再说”的态度,这样才会对你有好处。你会武断地跳到一个不被周围事实所支持的消极结论上来,这种情况的两个例子就是犯下面两者错误: “揣摩他人的想法”和“算命先生般的‘先知先觉’。

 

揣摩他人的想法你通常会武断地下结论说,某某人对你作出了负面的反应,可这种时候你自己却又不去搞清楚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你假定其他人都瞧不起你,你对此深信不疑,甚至不愿去检验一下。假定你做了一场出色的演讲,但你又发现前排有一个人在打盹。事实上那天晚上他是偶然闯进来的,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一点。你或许就会想:“这个听众认为我很讨厌。”假如在街上你的一个朋友和你擦肩而过,但是没有和你打招呼,因为他正全神贯注地在想一件事情,并没有注意到你。你或许会错误地得出结论说:“他不理我,所以他肯定不再喜欢我了。”或许某天晚上你爱人没有搭理你,因为他或她在工作中受到了批评,正为此感到难过,所以就没有心情和你说话。你的心可能会沉下去,因为你会对沉默作出这样的解释:“他(或她)生我的气了。我做错什么了?”

 

针对这种想象出来的消极反应,你或许会退缩,或许会反击。这种自我打击的行为模式就像一个自我兑现的预言,与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建立了一种消极的相互影响关系。

 

算命先生般的‘先知先觉’错误你经常预测事情会变得糟糕,而且你的感觉很肯定,就好像自己的预测已经成为了一个明摆着的事实那样。你猜想某些事情要发生,然后你就把这个预言当作一个事实。

你是不是发现自己也曾这样一下就跳到某种结论上去?假如你呼过一个朋友,而他又没有能够按时回电话,你可能就会变得抑郁,你会认为他可能其实已经收到了,但是没有什么兴趣给你回。扭曲的吗?——测心术-揣测别人的想法!于是你会感到心痛,也不再打电话看看是怎么回事,你会对自己说:“如果我再回电话的话,他会认为我很讨厌。我只好装傻算了。”由于这一消极推测(先知错误),你会回避你的朋友,并且感到羞辱。三周后,你了解到你的朋友根本没有收到你的信息。事实证明,所有的煎熬都不过是自己营造的一堆废话。心灵魔术的又一痛苦产物!

 

6 放大(视某件事为灾难)与缩小。你夸大事情的重要性(比如你自己的成就或别人的出错),或者你把事物不合适地缩小到微不足道的地步,(比如你自己品格上的缺陷或别人的还算可以让人接受的行为等),这叫着“望远镜把戏”(就像从望远镜的目镜看东西或从物镜看东西那样的放大或缩小),另外一种倾向就是,夸大通常发生在你看待自己的错误、恐惧或不完美之处时,你夸大了它们的重要性:“天啊——我做了一件错事。多糟糕,多可怕!流言似飞火,我的名声全毁了!”你通过双目望远镜的目镜端来看你的错误,使它们看起来又大又怪。这又可以称作“灾难化”,因为你把一件普通的消极事件看成了吓人的怪物。

 

当你考虑自己的力量时,你又会反着去做——你通过双目镜的物镜端去看待事情,这样事情就显得既微小又不重要。如果你夸大你的不足夸小你的优点,你肯定会觉得自己卑贱。不过问题不在你——而在于你所戴的可恶的透镜上!

 

7 用情绪来推断。你用自己负面的情绪来给这个世界染色,你的倾向是,“我就是这么感觉到的嘛,所以它就必然是真实的!”你把自己的情绪当作真理的证据。这种推理是一种误导,因为你的感情反映了你的思想和信念。如果他们被扭曲了——许多情况下都是这样——,你的情绪就没有了合理性。可以作为情绪推理的例子有:“我觉得有罪,所以我肯定干过坏事。”“我感到灭顶般的无望,所以我的问题肯定不可能解决。”“我感到有欠缺,所以,我一定是一个无价值的人。”“我没心情做事情,所以我最好躺在床上。”或“我很恼恨你,这表明你做得不好,而且总是想利用我。”

 

情绪推断的一个常见后果就是拖延。你回避擦你家厨房油腻腻的灶台,因为你告诉自己:“我一想起那个油腻腻的发出气味的台面就恶心,擦它是不可能的!。”六个月后,你终于实在没法忍受做了这件事。事后证明这件事是很让人满意的,并没有那么艰苦。你一直在愚弄你自己,因为你养成了一种让消极感情指导你行为方式的习惯。

 

8 习惯用“应该”陈述。你试图通过说“我应该或不应该做这个”“我必须做这个”来激发自己或他人。这种“必须或应该”的陈述的情感上的结果,会导致内疚。如果这种“应该”的陈述是针对他人的,则会让你感到愤怒、挫败和怨恨,而此时别人对你的感觉也正好如此!问题是,你最终会感到冷淡和缺乏动力。阿尔伯特·艾利斯将此称作“必须强迫症”,我称之为“应该”生活法。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或者“必须”的事情,而是你自己做的选择!

 

9 贴标签与错贴标签。这是一种极端的过分一概而论做法。你不去客观地细看和描述自己的错误,而是把一个负面的标签贴到自己身上。“我真是个失败者啊!我差劲得很!”如果因为某人的行为使得你走到了错误的方向,你会给他贴上一个负面的标签,你会说“这个人就是个十足的混蛋嘛!”错贴标签的表现是,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采用高度带色彩的语言和非常情绪化的语言,结果这种描述已不是在对事实的描述了。为个人贴标签意味着你基于个人所犯的错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全消极的自我形象。贴标签是过分一概而论的一种极端形式。其背后的想法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所犯的错误。”当你开始用“我是一个……”这样的句式描述自己的错误时,你就有了绝好的为个人贴标签的机会。比如,当你在打高尔夫第十八洞最后一个洞失球时,你可能会说:“我生就是个失败者”而不说“这一洞我打坏了。”同样地,当你投资的股票只跌不涨时,你或许会想:“我就是一个失败者嘛!”而不说“我在这只xxx股票上投资错了。”

 

给自己帖标签不仅是自己打击了自己,而且是非理性的。你的自我不能够和任何你做的某件事情相等同。你的生命是一系列复杂的,永远变动着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之流。换句话说,你更像一条河而不是一尊雕像。你什么时候因为你吃就认为你是一个“吃客”或者因为你呼吸就说你是一个“呼吸者”了?这完全是废话,但是当你根据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而为自己贴标签时,这种废话就变成了一种你的现实。

 

当你给别人贴标签时,你难免会带有敌意。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老板会把他不时会发怒的秘书称作“一个不合作的婊子。”由于贴上了这种标签,他会憎恨她,不时会跳起来指责她。反过来,她也会把他称作“感觉迟钝的老板气焰”,而且一有机会就抱怨他。长此以往,他们就互相掌握了对方的要害,把对方的每一个缺点或不当之处都看作是对方没有价值的表现。

 

错贴标签是指用不准确的言辞或过于情绪化的言辞来描述一件事情。比如,一位正在节食的妇女吃了一碟冰淇淋,然后她就想:“我是多么讨厌,多么恶心自己呀。我是猪。”这种想法让她感到难过,猪就猪吧,于是她就吃下了5盘冰淇淋!

 

10 归算到自己头上。你把自己视为一些外在负面事件的起因,而实际上你并不是其最根本的负责人。这种扭曲是罪感之母!即便毫无根据,你也会假定自己应该为某一消极事件负责。你武断地认为事情的发生是你的过错,或反映了你的不足,即便在这件事上你并无责任。比如,当做母亲的看到孩子的成绩单时,老师在上边批语说孩子做的不好,做母亲的马上就会想:“我一定不是一个好母亲。这张成绩单表明我是多么失败。”

 

“归算到自己头上”使你充满罪责感。你深受责任的麻痹与重负之苦,责任会迫使你把整个世界都压到自己肩上。你会在影响别人还是控制别人之间困惑。作为一名教师、顾问、家长、医生、销售员、经理,你肯定会影响和你交往的其他人,但是没有人会期望你控制他们。别人的所作所为最终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你的责任。

 

 1. ALL-OR-NOTHING THINKING: You see things in black-and-white categories. If performance falls short of perfect, you see yourself or others as total failures.


2. OVERGENERALIZATION: You see a single negative event as a never-ending pattern of defeat. Phrases like "You always &" or "You never &" exemplify overgeneralization.


3. MENTAL FILTER: You pick out a single negative detail and obsess on it so that your vision of all reality becomes darkened, like the drop of ink that discolors an entire glass of water.


4. 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 You reject positive experiences by insisting they "don’t count" for some reason or other. In this way you can maintain a negative belief that is contradicted by your everyday experiences. Often this manifests as making excuses when somebody pays you a
compliment. 

 

5. JUMPING TO CONCLUSIONS: You make a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even though there are no definite facts that convincingly support your conclusion。often a "wait and see" attitude is called for in these situations.


MIND READING: You arbitrarily conclude (usually by personalizing their behavior) that someone is reacting negatively to you, and you don’t bother to check this out。


THE FORTUNETELLER ERROR: You often anticipate that things will turn out badly, and you feel convinced that your prediction is an already-established fact.


6. MAGNIFICATION (CATASTROPHIZING) OR MINIMIZATION: You exagge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ings (such as your achievements or someone else’s goof up), or you inappropriately shrink things until they appear tiny (your own character defects or other people’s acceptable behavior).
This is also called the "binocular trick."


7. EMOTIONAL REASONING: You allow your negative emotions to color how you see the world with an "I feel it, therefore it must be true."


8. SHOULD STATEMENTS: You try to motivate yourself or others with should and shouldn’t, as if needing be whipped and punished before you could be expected anything. "Musts" and "oughts" are
also offenders.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s are guilt. When you direct should statements toward others, you feel anger, frustration, and resentment-as do they!


9. LABELING AND MISLABELING: This is an extreme form of overgeneralization. Instead of describing your error, you attach a negative label to yourself. "I’m a loser." When someone else’s behavior rubs you the wrong way, you attach a negative label to him "He’s an dumb jerk!" Mislabeling involves describing an event with language that is highly colored and emotionally loaded, and generally not factually descriptive.


10. PERSONALIZATION: You see yourself as the cause of some negative external event, which in fact you were not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