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海外看假文凭)“名人”效应累死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9:30
(特别策划:海外看假文凭)“名人”效应累死人  

2010-07-14 16:45:47|  分类: 纽约客话 |字号 订阅

■罗慰年 于 纽约
    
     有个叫方舟子的名人,留学美国,以打假出名。一天,我的朋友告诉我,方舟子和我是同一个学校的。于是,我对方舟子留学美国的经历产生了好奇。上网查了一下,方先生就读的是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而我读书的学校是罗切斯特理工学院。根本不是一间大学。就像加州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不能混为一谈一样。虽然方舟子和我在同一个城市呆过,但从来没有在一间大学读书。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岂能因为方舟子是名人,就不分青红皂白,随便扯在一起?
    
     2008年,金融危机喧嚣尘上,我和国内一位作者合作,写了本反应金融危机的书,合作的方式是我在美国观察华尔街的实况,这位作者负责国内素材的搜集和后期整理。这位合作者人呆在国内,根本没有出过国。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拿着书自发介绍她是曾留学过美国。因为各种原因,海外留学的背景,显然有点光环,于是,泡泡越吹越大。
    
     有时候越解释越累人,这位作者逢人都解释,“我没有去过美国,但是把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书写出来了。”看上去有点越描越黑。但人们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国人对于是否留学海外,尤其是美国的背景,显然很在意。认为那是一个金字招牌。如果留了学,又成了名人,那么在中国就简直是顶了个大大的光环。
    
     中国人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在历史上,已经被钱钟书先生辛辣地嘲讽过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到了今天,留学美国,可以给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于是,一些人到了美国,没有拿到正规学位,也急吼吼地拿个假学位。或者干脆像方鸿渐,买一个学位。有了这样一个学位,对于在中国当个“海龟”,有很大的益处。
    
     在学位效应的冲击下,留学潮在中国越刮越疯。去年,我对赴美留学一事,做了一些探讨。竟然发现国家教委提供的中国承认的美国大学名录,有很多是“野鸡”大学。住家附近就有一家“商学院”,只有一栋小平房,而且还是建在长岛火车路旁边。我天天开车经过,但从来没有见学生进出。这间“大学”,赫然列在中国国家教委的美国正规大学的名录上,叫人如何不捏一把汗?
    
     假学校,到处都有。假学历背景,也一定不少。中国的学历和背景“造假”,可以上溯到唐朝的白居易。传说,白居易说自己是秦朝重臣白起的后人。连著名文学家都学会傍名人,这说明名人效应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和传统。今天,在各种利益的纠葛下,又进一步浮夸放大,甚至把外国人也给卷了进去。中国人即使不能和名人搭上关系,也变着法子借洋人的脸。
    
     美国有一个叫米奇( Mitch Moxley)自由作家。除了写作,无所事事。这小子运气好,被中国的一家高科技企业看上了。和其他五个外国人一起被这家企业临时雇用。米奇当上了负责品管的高级主管。
    
     米奇和另外几个“鬼佬”的主要任务是:白天参加开幕仪式;晚上参加晚会。米奇第一次去工地跑场的时候,还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些腼腆。他问工头:“谁是老板?” 工头说:“就是你了”。
    
     有一次,因为请来了市长,为了表示庄重,工厂从六个人中挑出一个年纪最大的,看上去比较老的当“领导”。在介绍时,要求“领导”说公司在 美国加州有子公司。米奇说,“虽然那些都是骗人的。可当时的心情,有点象一群骗过了父母的青少年。真好玩。” 

     在中国当这种假主管,收入不菲。 一个星期7000元人民币。赚到钱的米奇还在美国的一个叫The Atlantic 的杂志,发表文章,介绍经验。也许过不了多久,这种冒牌的假主管,就会在中国满天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