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6141拆:贵州戌边古镇隆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0:25:50
作者:一夫

隆里古镇的主城门--清阳门龙标书院

隆里印象(自述)2007年10月03日,走进了这个戌边古镇。给人第一印象的是那个城门,在一个边远的小镇上,它算得上是巍峨挺拔,城门口随意坐着一些老人,面善友好。

城门口的地坪,全由鹅卵石铺成,上面有龙凤图案。进得城门,两旁全是古老的民居,间或有一些高大的宅弟,门楼上冠有诸如雁门第,三槐第等字样,让你追忆起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代戌边人。站在这处于21世纪的贵州深山小城中,眼光所及之处,皆是过往几百年历史的凝聚;当你和那些站在这些显赫宅第外的戌边人后代交谈时,他们那一口正宗的江西话,浙江话...,让你感叹时空之漂移。此时此地你会觉得不知身在何处,人在何时,也自然会为那些几百年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戌边人和他们留在这大山深处的后代感慨不已。给我们当向导的是两位当地学校的小学生。学校放假,她们当起了义务导逰,一个是正宗的戌边人的后代;另外一位是一位侗族小姑娘,她的妈妈是侗族,父亲是汉族。

戌边人在解除禁止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规矩后,不少侗族姑娘嫁入了古城,这样就有了汉侗民族共同的后代。跟着义务向导我们参观了这里的古街,古民居,古城墙(其中只有一段是最早遗留下来的),古井,给我们介绍了古城的防御结构,秘密的地下通道,参观了整个古城最早的全部完整的结构模型,明代的古镇地图;参观了她们的学校也就是古老的龙标书院。最后,还走出城门,观看了这座古城的周围地理环境,小导逰告诉我们,隆里的风水可是极好的。在古城边吃了这次旅行中最可口也是最便宜的一顿农家饭后,正碰上古镇的舞龙开始了,这里的舞龙不一般,男、女都上阵,舞龙的人全都穿彩衣,画花脸,一次出来就有好几条龙同舞。具体情况请见我的相册。看完古城,和导逰告别,古城的印象已经定格在心,这个古城现在留下来的建筑特别是民居(包括龙标书院),古井还有一部分城墙都是原型,没有改动,还有一个叫人不能忘记的是那些还在讲着原住地方言的戌边人后代,他们记述了过去久远的历史,又给我们昭示着今天。

隆里,是一个值得拜访的地方。附:隆里距黎平县城37公里,全部柏油路面,开车极方便,中间还有一景点叫天生桥有关隆里的照片请见我的相册。行车路线请见我相册中的路线图。古宅和古宅的主人--他们的祖先是几百年前应征到这里的戌边将士

到哪里也不忘祖宗

明代的古城墙

老井

每天都有的舞龙

贵州隆里古风韵(转帖)走进隆里,仿佛走进一本古老的历史画册。

那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在这古老偏僻山乡的缠结,让人回味无穷。神秘的边陲古镇隆里古城位于贵州东缘的锦屏县隆里村,距锦屏县城45公里。元朝至治七年(1327年)朝廷在此设置龙里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楚王桢(朱元璋第六子)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自此至清末,隆里这一军政建置基本不变。古之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这座由本地土著居民和外来屯军人员及其后裔共建的戍边重镇,规模之大,人烟之旺,由此可见一斑。现在,历尽沧桑的隆里古城,作为一座古代集图腾、宗教、历史、现实于一体的典型城堡,仍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极为鲜见的。

独特的军事城堡现存古城原是一座能战能防的军事城堡。古城近似长方形,南北宽217米,东西长222米,占地面积48174平方米。城垣始建为泥土夯筑,天顺元年(1457年)改以卵石框边。全城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北门闭而不开,在东北角设一隐蔽便门供出入,另有地道通往城外。城门设置采用勒马回头式,明通暗塞,虚实结合,暗设机巧。城门上都立有戍楼,架设炮台。城内有路环绕全城。城外挖有城壕,架有吊桥,最外层是护城河,河上架石桥,叫护城桥。而今城内格局依然完整如初,三条大街分出六条巷道,全用鹅卵石铺成。城中大小街道交叉时,不是常见的十字形,而是丁字形。据当地人解释,古城先民因避讳十与失谐音,故全部建为丁字街。城中的窨子屋均为三间两居风火墙式,八字门楼,平面布局自外而内,大抵先前门,而后前屋、正屋、后屋,每进屋均以四合院天井相隔。

一些人家还在后院开一门洞,与邻家相通。古镇内的街道曾经的文化孤岛现古城居民,多为明代南征北调时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生产、生活仍保留着江南一带的特色。隆里古城居民长期生活在城墙内,很少与城外的少数民族交往,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结束不与外人通婚的历史。这种自成体系的封闭性文化,经过600多年的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孤岛现象。在以苗侗文化为主流的黔东南地区,隆里古城作为正处在南北侗的分水岭线上的一个社区,一直坚守其汉文化而不被同化。隆里的民间文化多姿多彩,迄今保存着玩龙灯、演汉戏等充满汉文化色彩的习俗。这些传统汉文化带有广泛的群体性、社会性、祭祀性、驱邪性、娱乐性和实用性。

骄人的人文古迹隆里文明早孕,源远流长。唐天宝七年(749年),一代才子王昌龄因开罪朝廷,被贬为龙标尉。古往今来,隆里人对仕途多舛的王昌龄充满了同情,对他的学识才华充满了崇敬,后人追慕其精神,修建状元桥以示纪念。建在龙标山麓、龙溪河畔的状元墓、状元祠、状元亭、龙标书院等古迹,均是隆里人对王昌龄寄以怀念的文化古迹。隆里自古人才辈出。据清《开泰县志》载,位于隆里城中观音堂的龙标书院创建自唐王昌龄公。一座龙标书院,使隆里人文蔚起,风开百代。明代以来,黎平府第一个考中举人的便是隆里所的王大臣,以后又有8人考中举人,清代还有江有本、王之干考中进士。任知府、知县者有50余人。如今隆里仍有龙潭虹影、凌云飞瀑、龙溪夜月、洪钟松涛、文笔流云等八景,还有张应诏墓、土司墓、龙里司花桥、平水石桥以及数以百计的古代碑刻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