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越莓胶囊的价格: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28:06
【课     题】(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共两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产生质疑→大胆假设,做出猜想→引导探究,验证假设→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做出猜想、尝试解决→实验验证、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学生用品:
两个烧杯(100mL)、两个50mL量筒、两支注射器、镊子、胶头滴管;酒精、酚酞试液、浓氨水、冷水、热水;用品:4张滤纸条、塑料杯、白色塑料瓶盖、红墨水、
教师用品:
黄豆、芝麻、烧杯(2个100mL、一个50mL)、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境导入
【欣赏】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提问】诗人为什么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这种香味物质能看见吗?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请举例。
【讲述】其实在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大胆得提出物质都是由一些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并用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此?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聆听,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进入情境,思考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并联系生活,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境中,被新鲜、生动的内容所吸引,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新课讲授: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讲述】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的确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现在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展示】一些分子和原子的图片。
边观看、边思考,感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初步形成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实物图像中感知分子、原子的存在,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
活动与探究二:微粒的特征
【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提问】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阅读】课本P50页内容
【资料展示】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猜想】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思考,从具体的数字中感知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明确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讨论一】
1、路过花丛,为什么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2、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的更快,这是为什么?
【探究实验一】取两张滤纸条,分别滴上酚酞试液,在其中一张滤纸条上滴加水,另一张上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提问】由实验一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实验二】取两张滤纸条,分别滴上酚酞试液,将其中一张贴在塑料杯内壁,另一张贴在塑料杯外壁杯底上。取一个白色塑料瓶盖,倒入2/3的浓氨水,将塑料杯罩在瓶盖上(注意不要让滤纸条贴在瓶盖上)。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对实验二中塑料杯内的滤纸条变红而外壁给出合理的解释
【探究实验三】在A、B两烧杯内依次分别倒入2/3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然后在两烧杯内同时加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
【巩固练习】同学们现在能否回答讨论一中的两个问题?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猜想】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
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等微粒运动的客观真实性。
学生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分子的有关特性
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成浅显而易于理解。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提出新问题】
20ml水+20mL水=40ml水
20ml水+20mL酒精=?
【探究实验四】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注意水或酒精的体积不得大于量筒容积的一半),充分混合后,观察体积是否是两者之和。
【讨论】为什么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会小于两者之和。
【演示】取满满一大烧杯黄豆并倒出,然后一边重新把黄豆放到烧杯内,一边掺入一小杯沙子。
【探究实验五】用两只注射器,一支吸入水,一支吸入空气,均堵住前端,然后向内推活塞,观察哪一支容易被压缩。
【讨论】由上述实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巩固练习】1、观看钢瓶漏油的小故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原因
2、在一个玻璃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加入一块方糖,在外壁沿液面处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的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微粒的知识解释吗?
【猜想】
①20ml水+20mL酒精<40ml液体
②20ml水+20mL酒精=40ml液体
③20ml水+20mL酒精>40ml液体
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
从沙子钻到黄豆的空隙中的真实情境里获得启发,理解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间隔较小;气态物质,容易压缩,分子间间隔较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等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拓展】除了压强可以影响物质微粒间间隔外,温度对物质微粒间间隔也有影响,一般温度升高,物质微粒间间隔增大;温度降低,间隔缩小。
【巩固练习】
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微粒间间隔可以改变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实际运用
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交流。
在联系生活的同时明确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并尝试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提高应用、解题能力
【反思与评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小结并发言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分子、原子等
二、分子等微粒的特性:
1、小
2、运动
3、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