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琴是哪里产的:自由不是奢侈品,越穷越需要自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4:07:14
自由不是奢侈品,越穷越需要自由 作者: 赵昱鲲 2012-01-01 点击: 409

本文是想说一段话:“贫穷不能成为反对自由的理由。恰恰相反,越是穷人,就越需要自由。”不过本文的立论基础不是辨概念、争逻辑,而是科研数据。 

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研究自由与经济、政治、幸福的关系。这个话题至少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千古以来,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个饥寒交迫的自由人,和一个温饱无虞的奴隶,到底哪个更幸福?

荷兰社会学家路德·魏荷文(Ruut Veenhoven)认为:“实证研究可以回答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1]比如,70年代的一项著名研究证明,自由对人的幸福有巨大促进作用。[2]

这项研究来自于学术界的两位女性英雄:第一位哈佛大学心理系永久女教授艾伦·兰格(Ellen Langer)、第一位常春藤大学女校长朱迪斯·罗丹(Judith Rodin)。当时二人分别任职于纽约市立大学和耶鲁大学。

她们把一家养老院里的91位老人分为两组,一是自由组,他们可以决定如何布置房间、业余时间做什么、在哪里休息,还可以决定是否养花草、养什么花草、怎么养。另一组是照顾组,老人的一切都被护士照顾得好好的,他们没有这些选择,护士为他们布置房间、决定他们做什么、并为他们养花草。另外,养老院一周放两次电影,自由组的人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去看电影,照顾组的人则被通知何时去看电影。

这些老人住在同一家养老院,因此他们的其他条件,诸如营养、医疗、护士水平都是一样的。然而,就是这么一点自主权的区别,却使他们的健康和幸福程度在三个星期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可见,当一个人有更多自由时,他就会变得更幸福、更健康。因此,兰格和罗丹建议说:“让老人自己做主,也许可以延缓、逆转或防止衰老。”这个原则,如今已被广泛应用到很多养老院中。

当然,老人需要别人照顾,在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自由,因此,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当然能提高他们的幸福和健康。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自不自由,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美国布兰戴斯(Brandeis)大学的心理学家随机调查了5000多名普通的美国人[3],他们的年龄跨越25岁到75岁,收入涵盖了美国的各阶层。

心理学家从两方面测量了他们的控制感:一是掌控感,让他们回答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以下描述:“我能做我想做的几乎任何事情”“我的未来主要取决于我自己”等等,二是不自由感:“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基本上是由别人决定”“我的人生经常不由我自己控制”“我有时候觉得我是在被人欺压”等等。

心理学家也调查了他们的收入、健康、抑郁、生活满意度,结果发现:无论你的年龄多大、收入多少,都是越感觉能掌控自己的人生,你就越幸福、越健康,而越感觉不自由,就越不幸福、越不健康。

不过,对这个结果,心理学家也有点吃不准:平均来看,收入越高,控制感越强。那么,也许真正提升幸福和健康的,并不是控制感,而是收入?也许控制感和幸福、健康一样,都只不过是金钱的副产品?

为此,心理学家把调查人群按收入分为三类,重新分析了每一类人群的控制感与幸福的关系,结论是:

1、平均来说,高收入人群的掌控感、自由感确实强于低收入人群;

2、在每一类人群中,仍然是掌控感、自由感越强的人对生活越满意、抑郁症状越少,也就是越幸福。这就证明了掌控感、自由感强的人之所以幸福,至少不仅仅是由于金钱;

3、对于收入越低的人,掌控感和自由感越重要。高、中、低三种人群的幸福程度都随着掌控感的增加而增加,自由感的减少而减少,但速率不一样:低收入人群的变化要比高收入人群快。比如下图显示:虽然在掌控感较低时,低收入人群的幸福感也比高收入人群低一大截,但这个差距随着掌控感的增强会迅速缩小;到大家的掌控感都较高时,这个差距就完全消失了!

 


研究者没有给出自由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图,但指出他们的数据显示:“感觉很自由的低收入者,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高收入者相同。”虽然低收入者平均来说,生活满意度低于高收入者,但随着自由的增多,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很快就追上了高收入者。也就是说:自由对幸福的促进作用,在穷人那里比在富人那里更明显。

这项研究充分说明,自由很重要,而且对越穷的人,越重要。自由不是奢侈品,并不是只有富裕之后才能考虑给自由,而是在越穷困的时候,越需要自由。当你没法让穷人迅速致富时,至少让他们感觉自由,可以给带给他们更多的幸福。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瑞克·巴克(Derek Bok)在他的新书《有关幸福的政治》[4]中也指出了同一道理。他发现,美国跟西欧相比,贫富差距更大、福利系统更糟,但美国穷人的相对幸福程度却比西欧高。为什么呢?巴克认为其原因是:

“低收入美国人对贫富差距的态度,似乎与欧洲人不同。美国人远比欧洲人更倾向于认为,财富和事业成功主要是来自于能力和勤奋,而非运气、家庭背景或社会地位。凯瑟琳·纽曼[5]在对快餐业工人采访时发现:‘在每一次研究中,绝大部分人——从72%到88%——都告诉我们,他们相信美国梦,即一个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调查显示,相信穷人能通过努力而致富的美国人比例(60%),是欧洲人(29%)的两倍。大部分欧洲人觉得,你混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或者其他你无法控制的因素,美国人同意这一观点的不到一半。由于相信勤奋致富,低收入美国人不太会把贫富差距的增大怪罪于社会,而是倾向于相信,那些发财的人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可见,如果一个社会有足够的自由,那么穷人不会因为贫穷而怨气冲天。因为在自由的环境下,一个人贫穷,要么是因为自己不愿意去挣钱[6],要么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总之无法怨怪别人,心态也就会平衡很多,社会也才能真正和谐。

因此,如何给穷人更多的自由,让他们可以和中产阶级、富人一起公平竞争,要比为他们捐款、呼吁财政拨款有效得多,也紧迫得多。给穷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比给穷人一个红包更重要。

当然,对于残疾人、灾区,社会仍然需要提供救助。但是,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穷人之所以穷困,制度的原因远远大过残疾、灾荒。比如户口制度,阻止了穷人自由迁徙、定居到最能发挥他们特长的地区,也剥夺了他们享受更好教育的权利;又如政府权力过大,最赚钱的生意都要靠与政府的关系,而最需要这些机会的穷人却分不到一杯羹;又如部分国有企业凭借垄断地位大赚其钱,而穷人进入这类垄断国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又如银行对民营企业、小本生意发放贷款的条件极为苛刻,扼住了穷人创业、就业的咽喉……

我们需要努力改变这些制度,帮助穷人致富。穷人要的不是金子,甚至也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只是自由使用双手的机会。

我作为一个积极心理学人,写本文是想说:自由能带来更多幸福。除非有人认为政府的目标不是人民幸福,而是GDP数字或者国家形象,不然的话,科学研究早已清清楚楚地说明:自由能让人民更幸福,而且越穷的时候,自由能带来越多的幸福。

——————————————————————————

[1]参见Veenhoven, R. (2000). Freedom and happines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forty-four nations in the early 1990s. In E. Diener & E. Suh (Eds.),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cultures (pp. 257–288). Cambridge: MIT Press.。

[2]参见Langer, E. J., & Rodin, J. (1976). The effects of choice and enhance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ged: A field experiment in an institu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 191—198。

[3]参见Lachman, M. E., Weaver, S.L., (1998), The sense of control as a moderator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pp. 763–773.。

[4] 参见Bok, D., (2010)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 What Government Can Learn from the New Research on Well-Be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81页。

[5] 凯瑟琳·纽曼是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书中此前提到她在纽约贫民区对快餐业工人的研究。

[6] 有个老笑话说:一个渔夫在海边晒太阳,有个富翁劝他去打鱼、买船、开公司,就可以发大财了。渔夫问:“发了大财之后呢?”富翁说:“你就可以每天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说:“我现在不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么。”

201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