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梅花手表价格:记者走边地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7:07:32

厚土民魂:羌笛飘过古上党


    “上天让我在今年的一月,征讨羌方和黎方,神已经在保佑我。”——这段话刻在了一块龟甲上。黎方,就是现在的黎城——这已是史学界不争的定论。羌黎并提,可见二者是邻族或邻国,那么,羌方又在哪里?上党这块神奇的土地,曾经是羌人的家园吗?他们又是如何在留下只言片语之后,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呢?

 

龟甲述说的历史

 

在殷墟甲骨文中,康丁卜辞的原文是:于一月伐羌及召方,受又。卜辞中的召方,史学界已经毫无争议地认定为当时的黎方,后来的黎侯国,现在的黎城县。
    历史文献表明:上党地区尧虞时期直至春秋时期,都是“华夷杂处”,到处分布着戎人和狄人。《左传》中载:宣公十五年,晋灭潞。宣公十六年,晋人灭赤甲氏及留吁。而潞、赤甲氏及留吁都是赤狄别种。而《尚书》中关于“西伯勘黎”的记载,更是准确地反映出在殷商时期,确实有羌人居住在上党大地。
    这是3000多年后的寻访。3月29日,采访组来到潞城市辛安泉镇古城村,期望窥见羌人远去的背影。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个村曾经是一个古代方国的都城。它叫潞子国,是赤狄中最强大的一个方国。
    《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陈梦家等先秦史专家认为“武丁卜辞中所见的多方与诸国,尤其是与商王国敌对的方国,多在汉代的河东郡,一部分在上党郡。”《春秋》载:“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也就是说这一年,晋国灭掉了赤狄中最大的潞子国,国君婴儿被杀,这场灭潞子国的战争是历史上有名的“曲梁之战”。
    当我们站在古城村的时候,已然看不到半点方国都城的气象。然而,正如黄沙埋不住青草,走进古城便像蓦然进入了一段故事。历史似乎在这处空间中喁喁低语,细听时却只有深深的沉寂,流转的只是一个部落的浮华图绘。

 

羌人走过的土地

 

在古城村外,我们找到了一段古老的城址。据考古专家说,这是一段潞子国的城址,它来自一个遥远的国度,是古代羌人在上党大地上留下的胎记。
    城址三米多高,是夯土而成,可以清晰地看到夯层。在夯层中,我们找到了绳纹的陶器片,有的甚至很大,基本可以看出是一些盛水的器物。夯层中还夹带着一些动物的骨头,陶罐,骨头,是修筑城防工事的羌人在此燃起了篝火,仿佛这段热闹的聚餐刚刚散去……不过,这个羌人的方国没能沐浴到公元前594年6月癸卯日的阳光,这一天,城破了。
    羌人夯筑的厚重城墙,没有能挡住晋国的铁蹄。城破的时候,多少战士血流五步,多少妻儿以头戗地,国王婴儿暼了一眼自己的臣民和自己的山河,黯然销魂。城墙首先没有能保护了它的百姓,最终也保护不了它的君王,在一声清脆的戕杀声中,婴儿和他的方国,灰飞烟灭。
但是,只要存在过,就会留下证据。在古城村不远处的续村村外,一个平地凸起的园形土堆,据说埋葬着这个亡国的君王——婴儿。高高的封土背倚着大山,面对着漳河,述说着羌人的亡国旧事。
    我们在长治地图中反复寻找,发现了一个地名——羌城,它在潞城和市区的路上。无独有偶,在沁县松村乡,也有一个和羌有关的村庄——羌营。采访组进入羌城村,企图寻找只言片语,穿越时空去感受、感知羌人的存在。然而,除了名字,我们一无所获。

 

散落乡间的密码

 

历史的记录表明,上党地区的羌人与各族的融合在纷纭战火中完成。起源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草原一带的羌族,他们一路东来,攻城掠地,但屡战屡败,始终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随着中原强势文化的扩散,上党地区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羌人在这一过程中渐渐远离了羊群。
    羌人以牧羊为主要生活来源,也以羊为图腾。羌民在冠礼和送葬仪式中,脖子上要系羊毛绳,以表示与羊同体;在丧礼中要宰羊一只为死者引路,称为引路羊,相关文史资料中也不止一次地讲到羌人的这种习俗。但是,羌人流行火葬,所以这种葬俗很难在考古调查中被发现。
    然而,羌人选择了这块风生水起的上党大地,完成了汉民族与羌民族融合所走过的第一段重要路程。春秋早、中期,长治大部分地区为从西北部迁徙而来的少数民族赤狄所居,晋国实行“和戎”政策,同长治赤狄少数部族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春秋后期至战国,赤狄各部大部分被晋逐步融合,吞并,少部分又北迁塞外。
    “羌管悠悠霜满地”。至今,羌民族都是一个爱好音乐的民族,于纷繁浩瀚的诗词典籍中,羌管,羌笛总能争得一席之地。那么,上党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傩戏里,是否有羌人留下的密码呢?
    在潞城市西流村的乐户王进支那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管类乐器。其中一枚是粗糙的柳木制成,横管六眼,下面有一眼,和笛子十分相似,但却没有普通笛子用来贴笛膜的那一眼。王进支说,这根管子不是笛子,是咪咪(音,四声),是祖宗传下来的,用于祭祀音乐。——这是传说中的羌笛吗?我们不得而知。

 

含在嘴里的春天

 

3月30日,天空依然是阴云密布,但在潞城市羌城村的树稍上,却能看到春天娇嫩的面容:春花烂漫,柳丝如烟。就在我们观赏风景之际,从林之深处传来柳笛声声,呜呜呀呀起起伏伏的清韵,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柳笛,又名柳哨,是乡村孩子在大自然中取乐的一种玩具。每年清明节前后,孩子们都会折些绽着鹅黄花朵的条儿,做成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柳笛,一人一支地吹起来,不时奏出春曲的乐章。
    孩子们告诉了我们制作柳笛的步骤:先把皮与骨拧得松动,然后把条骨抽出来,剩下皮构成的洞,根据自己的要求,切割成一截截的,短的只在一头用小刀刮去外皮即成为哨;长的除这样做,还要在中间裁上几个洞眼,让它成为笛形。短的含在嘴上吹,声音直而尖利;长的吹时,用手指摁眼,可发出婉转美妙的声音。
    制作柳笛的步骤和乐户王进支的“咪咪”可谓是异曲同工。孩子们说出了柳笛一个更为惊人的名字——咪咪!
    难道,这是羌人祭祀天地时的乐器流落在民间了吗?至少,这种制作方法让更多的人学会了,以至代代相传下来?这是一方魅力无穷的土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斗争和融合的高峰期。长治处于北方匈奴、羌等各族和中原汉族接触频繁的地区,是民族交汇融合的重要地点。
    无论如何,羌人的渐渐远去,都给这片土地留下了秘密——他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埋在了黄土的下面,但他们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时不时地作歌铉响,以此温暖着3000年来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