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身故险:秋日私语与冬日有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10:40
秋日私语与冬日有感

  2000年冬天,《夹缝中的历史》的出版合同得以签订。数月以后,我便收到了东方出版中心寄来的样书。做得很细,黑色的封面,镂空了柳叶状的一弯,寓意夹缝。比较激动,就顺手在扉页上留言曰:

  此书是我收到的第一本样书,当自存。窃以为,这里的文字不仅仅是从头脑里出来的,而且也是从骨血里出来的。我也知道读这种书的人将不多,然而一个顶一百个。

  实际上读它的人似乎也不少,因为十年之间,它有了二版,是褐色的封面,有了三版,绿色的封面,总的印次当在十五以上。一本散文集有如是市场效应,出乎我之所料,也在朦胧的预感之中。现在,东方出版中心将推出插图版本,当此之际,不禁想起了此书写作的一些情况。

  当时我向自己发起挑战,特意选择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些原型人物,并借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资源解析他们。这就把中国的典型人物及其事功,置于一种世界文化的比较之中。然而它是艺术的,并非枯燥的论道。尤其我发掘他们的身世、人性、人情,以观察他们所言所行背后的动机,或是他们也未意识的原因、隐秘的心理。我像一个破案的侦探,大量地钻研关于他们的记录,遍取典籍,不拒野史,独居孤灯,揪发刺脑以孜孜求索。我无日不搜寻着某种真理的影子,即使半途牺牲也在所不辞。我剪除了一切条条框框,也不考虑它是否会犯忌而影响问世。我还有一些写作计划,显然,我会继续沿着正道而直行。我鄙薄急功近利和谀言曼词的作家,他们是艺术上的腐败分子。精神创造者的堕落比权力操纵者的堕落更可耻,也更可怕。

  我所选择的原型人物,也是我怀有浓厚兴趣的非常人物,所以要追踪他们,看一看他们曾经生活或死亡的地方。赴鲁,入曲阜,以仰观孔府。至燕,过易水,环残损的荆轲塔徘徊数个小时。三抚霍去病墓石刻,两登司马迁祠。体验苏三监狱之邪毒,在景山上俯察空寂的故宫,想象明朝末代皇帝的绝望。手按山海关长城的灰砖,远望北方茫然的大地,一遍又一遍地问:满族人何以入主北京?吴三桂到底是什么想法?神州故国,你到底上演了多少悲剧?我爱你爱得让我心疼!

  2011年冬日,我把这些散文校对了一遍,抬起头,便见窗含塔吊,高楼竞起,城市在迅速膨胀。

  在这个没有雪的寒天,自然想起写作此书的两列冬日。当年我躲在少陵原上的一个学校里,风高而冷,饭不合口,周围的人皆为陌生,尤其我对此书心存隐约之忧。不过我固守一个原则,让思想直行,任何回避和退让都是耻辱的。我就是怀着这样的理念,给它镶嵌了最后一个文字和标点,在2000年春节之前把它寄往上海。感谢上帝,它的问世很是顺利。

  现在,我重温写作此书的经历及其贯注于身的一种意志、勇气、韧性,是欲恢复十年之前的一种决绝态度,以开始新的,也许是我惟一一次写作的冲刺。

  此书无谎,此书不欺!□朱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