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工客服电话400: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的老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55:55

一、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习惯

1、教育的困惑

坦率的说,我们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市场经济新的转型,国家独生子女的政策,网络文化时尚文化的侵袭,加上合肥地区的招生政策,我们民办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尽人意,也成为我们教育最大难题。

毋庸讳言,埋怨学生不学习,不听话,难以教育,也似乎成为我们平时谈的比较多的话题。实际上,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改变环境,唯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欲改变学生,必须从我们自己开始。其实真正改变了自己,也就在改变着学生,改变了社会。

如何改变我们自己,只有从读书开始。从现代社会来看,终身学习是现代人基本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我们的事业,适应我们的时代。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习惯。阅读的广度决定你生活的内涵,阅读的深度决定你思想的高度。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经济与社会的急剧变化以及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解学校和周围世界出现的新现象。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变化,不断创新,教师才能成为知识和文化的化身,才能担当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完善教师自身修养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意识。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要想取得深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必须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合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校内外老师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只有如此,才能使自身得以发展,才能成为学习型教师。人有两张文凭,一张是在大学获得的,可能是大专、本科,也可能是研究生、博士等,但这张文凭并不是你在社会上的通行证。另一张文凭是在社会上获得的,这就是终身学习的文凭,而这张文凭是谁穷其一生也拿不到的,因为“活到老,学到老”,这张拿不到手的文凭才是一个实现生命价值的所在。

2、认识学生,理解教育,从读书开始

从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理想沉睡,人生价值偏离的时期。解决问题的途径,只能从改变我们教育观念,提高我们教育的方法开始,让我们的教育富有感染力,具有震撼力,像魏书生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心灵震撼的艺术”,像于漪老师所指出的“让我们心潮澎湃”的教育效力。

现代教师面对学生的“三个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知识的进步,我们还要了解他们所处的家庭与社会,了解他们心灵世界,帮助他们健全心智,树立良知。实际上这要求我们对教育重新理解,重新定位。

现在学生身上存在许多缺失。如:第一、孩子童年快乐的缺失。孩子不只是在正常的学习时间要完成大量的作业,而且在假期还要被迫去上各种各样的强化班、培训班。孩子的童年已经失去应有的欢乐。第二、父母亲情沟通的缺失。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感情的沟通,导致代沟,导致孩子的反叛。其实,亲子共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亲情沟通方式。父母要关注孩子精神的成长。第三、精神文化的缺失。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太多的性格缺陷,灵魂缺乏最起码的一些素养。第四、孩子成就感的缺失。我们的孩子,谁为他们喝彩、鼓掌呢?应该是老师与父母,但我们又往往对孩子求全责备。孩子考试考考了九十五分时,很多家长可能还会说:班上有多少满分一百分的啊,你的成绩还不行,还得努力。这就导致孩子缺乏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从教育的本质来讲,“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文化传递文明的基本途径,而学校教育正是根据社会的要求,主动的努力;主动的努力来使受教育身心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而这一切需要我们重新学习,真正的理解学生,理解教育。

要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使人从不知到知。学习使人从愚昧走向聪明。学习使人从感性走向理性。学习改变思维看世界。学习使眼界开阔,登高望远。学习在改变着人的价值观与世界。学习使穷人变富,使富人变强。学习使人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与神奇。学习使人提高了品位与文化。学习使人充实、愉悦和快乐。

所谓“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深远意义,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不再只是枯燥、机械、痛苦,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一种充实。

3、消除教师的傲慢和霸气

实际上,我们教师队伍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傲慢与霸气。所谓傲慢,实际上是一种顾步自封的心理,所谓霸气,就是在自己教学的一亩三分地上仍然有着固执与偏见。

教师的傲慢与霸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上是对未知世界的漠视,对未来的短见。“因无知而傲慢,因傲慢而走向新的无知。”在人际关系上,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缺乏应有的眼光,广阔的胸襟,自以为是。

学科傲慢与霸气可以说是一种封闭的傲慢和霸气,克服这种傲慢与霸气的方法是开放,是去体验一下别人的生活。

人常常是到了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才能估出自己的真价值;而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往往夸大自己的本事。

克服傲慢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热爱教育的主人公精神和尊重学生的意识,多看别人长处,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名家请教。人因无知而傲慢,因傲慢而更加无知。

老师在学生面前的傲慢,是最没有出息的傲慢。

“好汉不提当年勇”,而今迈步从头越。解决的办法,只有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的道理。

中国人的读书率在世界上是偏低的。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犹太人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二十世纪犹太人的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就是闻名于世界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其次读书比较多的是前苏联。俄罗斯民族是富于理性的民族。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在体制转换过程中,除了车臣问题之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流血冲突。这很不简单。第三是美国人。美国人的国民素质是比较高的。

我国读书率偏低,当然与传统、与经济有关,今天许多国人不读书,精力放在喝酒、打麻将,在耗费生命,让自己活得空虚。

“国人不读书,国家难以强盛;教师不读书,教育难以兴旺。”的确如此。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也呼吁,“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将是美丽的城市;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让阅读成为国家战略!”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教师教的是底蕴,是文化!

有一个故事,世界顶级音乐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来到中国。当他在听到中国名曲《二泉映月》的时候,他坚持要跪着听完。“这样伟大的音乐,只能跪着听!”为什么?他说,这是生命深处的感动,一种对追求的坚守,也是一种境界和信念。

其实,我们的教师也要有这种坚守和信念,要有一种“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不加沮”的精神。而达到这种精神就是一种底蕴,一种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能量,就能产生一种教育的激情,一种让学生震撼的教育效果。

这种底蕴来自哪里?来自于他的人生阅历,来自于他的读书和思想。

从生活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把他人生中“真的生活”的感悟,通过净化和升华,提炼到一个高度,也就变成了人生的底蕴。生活是语文生命之水。教师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升华,由一己感受上升到人生哲理的追思;并在语文教育中让自己的灵魂不断净化,上升到圣洁的地步,真正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智者的精神。读书无疑是提升人的底蕴最好的也是最捷径的办法。或者说,人的底蕴是书籍累积起来的。

读什么书?文学书要读,理解我们民族思维和语言的特点。如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对诗歌的欣赏,实际上蕴含着我们阅读和写作的许多特点。

历史书要读,“煮酒论英雄”,从中找到人生的大气与豪气。从《史记》到《资治通鉴》,多少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近现代历史,我们也要知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心灵深处升腾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才能真正的教育好学生将来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哲学书要读,读哲学如对一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如炬,烛照灵魂,可以摈弃人的浮躁与浅薄,保持心灵世界的宁静和淡泊。

教育学要读。改变一个观念,获得一份成功。

宗教书要读,教育家陶继新主张教师要知道佛学,读《坛经》《金刚经》。因为对人的精神引导、规劝和感化。苏东坡之所以在得意时候和失意时候,能够始终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就在于他得到了儒释道的精神精妙。

励志书、成功学、心理学、管理类书也要读。人物传记要读,从伟人身上能汲取人生力量和智慧。人的精神充实了,人的底蕴也就有了。

人类经典的书更要读。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孟子的《孟子》、庄子的《南华经》,一定要读。

其中,《论语》讲述了为人处事,表达了一种执着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道德经》是一种人生智慧,一种进退自如的大智慧;

《庄子》难读,结合注释和资料,慢慢的领会。重要的是《逍遥游》代表了庄子的主要思想,《齐物论》是一种境界,《养生主》讲述了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要与方法,《秋水》一定要读,金人马定国指出,“吾读漆园书,《秋水》一篇足矣。”真的,读后觉得自己的人,都发生了改变。

我们有了自己的底蕴,我们才能够从心底里焕发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能保证我们有效地驾驭教育教学。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我们血液流淌的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流淌的是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力量,一个顶天立地精神。从孔孟老庄、魏晋玄学、禅宗理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将成为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源泉,成为我们人生的底蕴。

5、读书,改变我们的精神境界

我们强调师德建设,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素质,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能够怀揣着去前行,去献身。而提升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径,在于阅读。于漪老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心灵发展史。”宋代黄庭坚指出:“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我们强调师德建设,实际上就是提高我们的境界。而读书是最好的办法。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人可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所谓自然境界,是指人的糊涂,别人如何我也就如何,平时思考不多,当然也就没有多少痛苦。第二种境界是功利境界,教书是为了自己挣钱。我好好教书,为了养家糊口,很现实,没有错。小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时还沾沾自喜。

第三种境界,是道德境界。讲究的是责任。这样的老师可以说是好老师。他们为了教育事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但是这种境界有一点,那就是他活的很累。因为他还没有自己快乐。

那么还有一种境界,那就是生命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在教育教学中感受到生命的乐趣。我们付出了生命的激情,得到的是学生的理解、感悟、进步,享受的是教育过程中生命之美,生命激情。教育家魏书生在合肥写下了八个字,“超越自我,天高地阔。”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

在我们人生历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艰难、困惑。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从困难中解救出来,让我们思想升华,人格净化。

九十年代中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不仅让我认识一个不断的自尊自强的灵魂,明白了苦难是一座大学;更让我知道一个人什么叫成功、幸福、人生精神境界,知道了“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执着,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好书百读不厌。唐浩明的《曾国藩》对于处于中年时期的我,帮助很大。是的,“清净天下正”,老庄学说对于人生的把握是何等透彻!曾国藩正是在人生的摔打中逐渐的领悟如何把儒道学说交替使用,从而演绎他那非凡的人生篇章!其中他那曲径通幽、大智若愚的艺术,的确不失为极高明的人生追求。

对!伴随人生的经历,终身学习会让我们逐渐改变的。这时,我想起温家宝总理时常引用的康德的墓志铭,或许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有两样东西,对它凝视愈深沉,它在我们心头泛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于漪老师说,什么能够成为好老师,“智如泉涌”,行可以成为表仪者。于老师说的也是强调一个老师应该有的精神境界。

人,是要有精神追求的。冯友兰先生临终时书写了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也自然包括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内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境界。也许我们做不到,但不妨碍我们去追求,也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二、让研究成为教育的必需

1、我们的职责什么?

一般说来,我们的教师应充当好如下角色:

第一,我们是传道者。学生成长伴随思想与价值观、人生理想的确立以及丰富的情感世界形成,需要我们老师运用正确的、健康的、先进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即用“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去引导和示范,让他们去成长,并成为他们行动的方向。

第二,我们是学习的指导者。“教是为了不教”,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科产生兴趣,并逐渐的学会学习。我们教师要学会运用最经济最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解除学习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进而很好的完成学业。

第三,我们是示范者。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世之道来影响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

第五,是学生的父母和朋友的角色。

第六,教育的研究者。

由于我们的事业,我们的角色,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使自己尽快的成为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人。教学具有研究性,教师应是研究者,这是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性。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教师必须明白自身的责任,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要了解学生,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应该深层次的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真正理性的尊重学生的需要。此外,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功底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亦呈现多种变化与特性,这就需要教师理性面对和思考。思考是研究的前提,在思考基础上的理性分析与研究才会有所收获和提升。

作为教师,对学生成长起了示范、引领、帮助和感召的作用。

当然,教育绝无万能,教育家肖川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对于学生成长的守望,在必要的时候,在学生自由行走和奔跑的时候,要提醒他们哪儿是陷阱,哪儿是悬崖,哪儿可能会绊倒,哪儿荆棘可能会刺伤皮肤。教育不可能无所不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使一个弱国变成一个强国,不可能使一个弱智变成一个天才。”

教育是慢的功夫,是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是我们长期追求的事业。

2、如何提高我们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是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作为对象进行审视与思考的过程。卡西尔说过,“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讨的最高目标”,通过反思而使自己进入比较高的精神境界。反思作为可贵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提高专业化水平确实是一个有效地方式。于漪老师告诉我们,每节课后,她想到的,一是学生的闪光点,一是自己的不足。

写《教育日志》或者称为《教师成长日记》,是教师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其中可以记载自己的教育感悟,收获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并且逐步的找到一种规律性的结论。

当然,这种反思方式贵在坚持。如果坚持十年、二十年,自然效果会大不一样了,也就有可能进入教育家的境界。

人的智商其实没有什么差异,关键看能否坚持。

进行案例剖析,通过一系列典型的教育案例进行分析,进行与教育实际相符合的理论研究。其中主要涉及原因分析、解决办法、成效与失败、反思与评价等。

通过研究型课堂进行研究。比如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就一些具有研究价值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上学期我连续在备课组上了三次公开课和一次组内说课,内容涉及散文阅读、实用文体(《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古代散文(《赤壁赋》和《兰亭集序》),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文本钻研、学情分析和引导学生探究等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感受,有力的促进了我和同事们的进步。

3、对诗意语文的执着追求

时光的的荏苒,三尺讲台中的几经摔打,岁月的磨练越发激起我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毋庸讳言,“充满劳绩”的确是我们默默耕耘的教育生涯的简单概括。不仅如此,恶俗的市井氛围,“特殊”的生源,让我们心灵世界在累累伤痕中几多疲惫。人,要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语文教育之所以值得我们追寻,就是因为我们抬头仰望苍天的时候,苍穹的诗意在召唤我们,让我们心驰神往。

在语文教育中,诗意的课堂就是在有限的课堂中,师生一起去探究追求精神的自由;一道去惊喜我们的发现,发现我们对人生的当下了悟;一道去洗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情感去升华,因为我们学会善良、仁爱、感恩、宽容,学会了悲天悯人。

语文教育的目标,一个诗意的目标,就是通过师生(也包括生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对话,探究语文生命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和成熟,也让我们老师在过程中焕发青春,让生命永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重要渠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法国作家左拉说:“在读者面前,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的人。”

显然,《标准》的定位就在于探究过程的生命价值。从实际效果来看,又恰恰是“立人”目标的实现。

《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的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认识。”法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也有人认为是在于人的精神家园的营造,对民族,对人的关怀、人的生存意义的追求和确认,而这一点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提倡生命对话,实现育人目标。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转换的不仅仅是观念,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定位。从备课的角度上讲,教师要有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更多的生命体验,更高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水平,更科学的引导技巧。也许我们难以做到,但是这值得我们去努力,去追求。

4、对新课程教育目标的理解

简单地说,新课程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激活知识,让智慧成长,即解决考试问题;二是把思维激活,让思想情感成长,解决做人问题,即全面实现“立人”目标,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

上述目标实际体现在“三维目标”上。“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教学的基础,把知识激活,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过程与方法”关注的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研究;“情感与价值观”则是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属于隐形的目标,往往难以把握。关于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对学生整个一生,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对学情、对于文本的科学把握。

从学生的角度上讲,我们要注意学生如何建构知识,学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引导、激发、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关注,去研究。

关注学生,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迷茫的时期,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学生心灵很脆弱,也很贫乏,但他们有热情,充满活力,也不缺乏上进心。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不是说教,也不是空洞的政治宣传,从语文角度上讲,那就是在语文教育的氛围中,通过真诚平等的人生对话,帮助他们树立人文精神。同时我们要注意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心灵的波澜。而学生心灵的波澜正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挫折,对于人生的新问题的探索。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如沐春风,在成长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语文教育对话中思考,在思考中走向深刻。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懂得,真正被学生理解的知识,往往是他们自己建构的“东西”,因此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比让他们得到的结果更重要。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讲,真正成果恰恰是体现在哪些经过“遗忘”后而剩下的东西上。而这些“沉淀”则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等等。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他们培养一种勤奋踏实,不断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上。

5、追求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其实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课堂“生成”。有一句话说,“新课程是生成的,而不是教师预设的。”其中重要的是学生在师生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取得思维的进步。

很显然,“思维力”的培养如何,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在一些公开课中,课堂上轰轰烈烈,甚至带有表演性质。结果是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追求的应该是“门道”,即追求如何让学生思维的取得进步和发展。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对于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我们可以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讲。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一些技巧、方法,则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把握的的重点和难点。

教育实际上就是发展思维。我们老师要学会激发学生思维。首先从教师的角度上讲应该注意避免自己知识老化,新的信息通道的堵塞,跨学科知识的缺乏。因此要指导学生探究,教师应该主动使自己知识更新。

其次要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学会倾听。尤其不能在自己滔滔不绝的教导中,剥夺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学会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教师追求科学的课堂评价和激励的科学性。甚至可以这么说,不是追求所谓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的思考和探索问题。

第四,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更是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去探索。这也是很值得探讨的事。

从学生的角度上,探究是他们的天性。由于各种原因,让学生探究的的“天性”迷失了,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找回这种“天性”,那么我们就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也算是我们对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发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路上,引导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评价课堂的“四大原则”,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思维为主线,促进思维发展为方向。

6、如何展现教师教学魅力和学科魅力

最后,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讲,要敢于否定自己在传统教学中的那一套。而敢于否定传统自我,颠覆自我。而颠覆的过程也是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也是回归的过程,就是回归教育规律的过程。让我们构建新的教育观念,努力成为一个有新的教育理念的学者型的教师。

在新课程教育实践中,培养我们的一种智慧,一种敏锐,一种沉潜,一种冒险精神。

所谓智慧,就是驾驭课堂教育的智慧;所谓敏锐,就是善于发现文本的内涵,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发现教育的突破口;所谓沉潜,就是潜入文本,潜心钻研,不浮躁;所谓敢于冒险,敢于颠覆自我,敢于超越权威,敢于超越前人的条条框框,敢于面对失败。

当然,教师要想使自己成长、进步、超越,最终的还是靠自己的底蕴、境界,自己的淡定、信念。也正如孔子所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底蕴,是人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的生命能量。

传承文化精神,实在是我们每个老师的使命和良知啊!当然,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做到这一步,何等容易啊!需要我们去读书,去精神修行,去默默行动和艰难的探索。需要我们教师要多一份对学科的“痴迷”,多一份纯粹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多一份理想主义的浪漫,多一份内心的沉淀和高贵气质。

引导学生对自己学科的兴趣,取决于我们对学科内在的生命要素进行挖掘。

比如从语文学科来讲,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领略祖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风格。人文精神的伟大和神奇,情感世界的神秘和诱人,我们民族风格含蓄凝练、一唱三叹。数学学科严谨、物理学科“探索之美”等等。如果运用得法,都将大大提升我们学科生命力,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精神,也会大大提高。这里我们大有文章可做。

的确如此,学科的魅力直接决定课堂的生命力。

同时,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也非常重要。老师的语言幽默、富有睿智,让学生有绕梁三日的回味,自然使课堂生辉。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在老师引导下,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在阅读中去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考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

7、从细节开始,追求完美,追求卓越,

做事要讲究细节,而细节的背后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追求卓越的心。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投身民办教育十余年,我深深体会到做事追求完美和卓越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影响到整个事情的完成的质量和品味。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行动的能力,而是缺少让行动精致化的耐心。凡是不做则已,做就要精致。裴校长语重心长的强调,“剑桥人做事,讲一遍就行了,不要讲第二遍”,说的就是个道理。

的确,我们有时候工作确实很忙很难,千头万绪,尤其是班主任,学生要教育,课又要上精致,学校各部门还有具体任务在催。这时候我们要分轻重缓急,做一件,就完美一件;不能草草了事,纯粹是应付差事。

做事如此,上课也如此。对于我们来讲,不是缺少上课的水平,而是缺乏精致化的精神和耐心。

这里,我还想珍重推荐的李镇西先生的“五个一工程”。李镇西老师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还是每天坚持完成好自己的“五个一工程”——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其中他备课的原则是:以第一次的新老师的方式备课,充分学生理解方式来备课,备课文的广度,背课文的深度。
一个人下决心不难,一天做好五件事不难,难就难在每天都要做好这五件事。李老师是个普通人,由于每天都坚持完成好了自己的“五个一工程”,所以成了教育专家。

我们力求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激情的行为。要做老师,就要做最好的老师,做你身边最好的,做同行中最好的。人只有报着做最好的心态,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那么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呢?李镇西认为要具备“三心”、“三家”。

所谓“三心”,就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要具有童心、爱心、责任心。具有童心,可以让你很快地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以便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爱心,是每一个做教师所必须的,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只有真正从心底去爱学生为学生着想,才能让学生也爱你,才能真正地把学生教好。

“三家”说的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成为一个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作为专家,首先就要课上得特别棒,这也是每一位老师征服学生的最有利的条件。再者,做为一位老师你必须在某一领域有特长、例如文学创作、发表文章、或下棋、画画等等,你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时,便能让学生佩服你,从而尊敬你、服从你。思想家,就是作为一位老师你必须要具有知识和思想上的魅力。我们做老师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做为一个引导者,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影响你的学生。说不定因为你的某一句话某一次行动而改变了某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心理学家,这是不用说,每个读师范类的都会去学心理学。心理学能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和想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

我想,各位同仁,当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能不为自己感到自豪吗?让我们一道在路校长的带领下,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吧!
 

三、做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

1、善于思考,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育工作者,即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智慧教师应通过智慧的课堂理念和做法培养智慧的学生。智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选择方法与使用方法的能力、掌握技术与技术实践的能力、承担外界压力和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智慧是一个人价值一种表现。如果说一个人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人脉关系是一个人“硬实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人格境界就是一个人“软实力”。

智慧来自来自于学习。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重要通道。教师的学习必须是连续性的学习(即终身学习)和自觉学习。

智慧来自于实践。如果说学习是一个人成为智慧型老师的前提,那么教育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获取智慧的必要载体和重要通道。离开了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教师的发展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智慧来自与反思。通过反思,即连续的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和自我飞跃。

教育本身就是运用智慧的事业。为了我们教育事业取得成就,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优势,体现智慧的力量。

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埋怨我们个别学生难以教育,有“朽木不可雕”的感受。如果我们想想农村过年蒸年糕时,我们或许就能受一些启发。如果我们首先把湿柴放进炉灶里,肯定难以燃烧;如果我们先把干柴放进炉灶里,让其形成一定温度,再湿柴放进炉灶,就能很好的燃烧了。原因何在呢?因为炉灶里已经形成让湿柴燃烧的温度,达到一定火候。同样在班级教育中,班级的健康向上的舆论力量形成了,转化一些“不可救药”的学生也就比较容易了。反之,班级中不良习气如果站了上风,落后学生为所欲为,先进学生就会感觉没有信心。这时老师的教育难度就大了,甚至出现了“按下葫芦浮起了瓢”的结果。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未雨绸缪。要善于发现班级的发展苗头,及时的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处理问题既然会得心应手。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工作态度,只能让自己工作陷入被动。

人的成功需要智慧。智慧的来源是对生活的把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没有按照苏联的理论和模式,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的总结克敌制胜的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来说,由于市场经济、信息时代和独生子女的新情况,如果还因循守旧的话,我们的教育效果自然难以呈现。

即使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要看这个理念是否符合教育实际。有的老师听说赏识教育比较好,一味的去赏识,哪怕学生稍微有一点的进步就去拼命的去夸讲,导致学生容不得半点批评;知道应该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结果又一味去为学生设置困难,有可能让学生思想压力过大而影响学习;知道爱心教育的重要,结果一味的迁就;其实必要的惩戒教育也是很有益处的。

教育要实事求是,教师要懂得辩证法,运用联系、发展的观念去看问题,就能全面的、科学的判断班级情况,对班级工作的特点心中有数,并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实时的确定班级工作的重点难点,善于抓住班级工作的主要矛盾;又能根据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教育和管理的方法,从而牢牢掌握班级工作的主动权。在实践中,我们老师逐渐学会掌握班级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学会在许多复杂的情况下的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

2、教育的情境性

过去有一个《蚂蚁和蟋蟀》的故事:在炎热的夏天,蚂蚁们仍然是在辛勤的工作着,每天一大早便起床,紧接着一个劲儿的汗流浃背的工作,而蟋蟀呢?整天就“叽里呱啦”地唱着歌,自由自在舒舒服服地过着快乐的日子。 蚂蚁想到:“只有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作准备啊!”蟋蟀则想,蚂蚁们真是笨蛋,为什么老想着那么久以后的事呢!鲁迅先生跟他的儿子谈到这个寓言,问起他的儿子是做辛勤的蚂蚁,还是快乐的蟋蟀。周海婴说他立志做一个辛勤劳动的蚂蚁。鲁迅先生却不赞成,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快乐的蟋蟀。因为他不想让他儿子再像他那样奔波辗转,太累了。

而同样的故事,在今天,我们现在的孩子肯定没有人再选择做蚂蚁了,而去做一个快乐的蟋蟀。至于以后的日子,那就不管了。因为今天,时代变了,尽管升学、就业、房子的压力很大,那也不怕,因为父母比他还着急呢!导致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我们家庭教育的“过度关怀”,让我们今天的孩子失去了责任,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过分的说教是空洞的,是没有用的。我们的家长、老师如能选择让孩子去体验人生的艰难,让他们去学会珍惜,学会努力。“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呀!”

教育在于情境性。我曾经设计了系列的“意志培训”,就是借助班级“场”,运用音乐、故事等教育手段,让学生心灵震撼的形式,从而让他们在体验中明白许多成功学的原理,心智有了有效地改观,取得了正常条件难以取得的“效果”。

3、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是什么?许多人认为只是是管理。其实班主任工作既是管理,更是教育。管理如果代替了教育,是对教育的抹杀!

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他们生命体验的过程。课堂教学是这样,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这样。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需要我们的老师。通过引导、沟通、示范和帮助,借助我们在人生阅历中所积累的人生智慧,通过对教育艺术的把握,让学生心灵世界在我们教育下成长。

对学生心灵上教育,对他的一生来说,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时常在读一些名人传记时,会发现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都会收到自己老师的影响。一次震撼心灵的谈话,可能改变的就是他的一生啊!所以思想教育、心灵教育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探索呀!

4、教育改变我们自己

教育生涯,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儒雅,变得高贵。

当我们走进人群,走进社会,我们严肃认真的为人处事态度,庄重得体的外表,稳重大方的举止,温文尔雅的谈吐,自信乐观的态度,从而让周围的人对我们刮目相看,我们也会找到了成就感。

这样就叫做儒雅之风。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一举一动,让学生信服,让学生欣赏,更让学生肃然起敬。因为这样的老师严而不厉,威而不怒,自然利于学生上进。

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是智者,在课外,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一豆烛光,一杯清茶,一卷青书,远离红尘,远离闹市,然而他们胸藏万壑,心怀天下。这是多么惬意的自我啊!

什么叫做高贵呢?高贵实际上一种精神上的高贵,气质上的高贵。高贵不是VIP,是一种精神贵族。世界上最可恨的最可悲的难道不是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吗?

高贵是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从世俗的喧嚣中走向洁净的人格追求和人生态度。保持高贵,是一种自尊、自爱、自重和自信。海恩·泽曼告诫我们:“当你的周围人们通过种种欺诈和各种不诚实的行为而暴富的时候,当其他人摇尾乞怜向上爬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的清白和尊严,不要同流合污;当有的人靠溜须拍马换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时候,你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因为他人成就而痛苦,当你看到有些人为了名利像狗一样爬行的时候,你要顶住世俗的压力,敢于特立独行,出淤泥而不染。”

5、智慧让我们成为教育的幸福者。

我们强调师德建设,强调奉献精神,有一种殉道精神,似乎我们是受难者。但实际上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面,那就是教师是一个幸福着。

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我想我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我还在从事它,我就不应该单纯地把它看成谋生的手段,我应该努力把它变成自己的事业,在其中寻求价值和理想,在其中寻求幸福和快乐。

当我们领略教育的意义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医生用他的医术和救死扶伤的的精神,去拯救人的生命的时候,我们说医生是了不起的。那么我们教育一个学生,尤其是转化一个落后学生,让他们重新焕发人生热情,发现人生的真善美,从而改变了自己,我们不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吗?

教师是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也要能够发现这种幸福。当我们在追求诗意课堂,点燃自己的激情,与学生一起探索科学与文明奥秘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感到自己在幸福之中吗?当我们博览群书,享受着精神上的满足的时候,我们不正处在幸福之中吗?当我们带着研究和反思的理性,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育规律的时候,我们不正处于幸福之中吗?教育生涯,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儒雅,变得高贵,我们不觉得自己处在幸福之中吗?

也许与社会上的其他人比较,我们缺乏虚名,缺少金钱与地位。随着岁月的磨洗,尤其是进入中年以后,我越来越对那些与生命无关的东西不再感兴趣了,心灵世界趋向澄明与宁静。我常常在想,茫茫宇宙,气象万千,生而为人,是乃万幸;滚滚红尘,大千世界,生而为师,当是幸中之幸啊!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左右我们生命的轨迹,

呵护心灵不被现实所异化,让自己不因诱惑而昏聩,带着创新的精神,带着人间的大爱,虽不能普渡苍生,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周围的学生,哪怕为数甚少。这不是一种幸福的人生吗?有这样的事业,我们又何必心存抱怨,让自己难受呢?

对于自己,我只觉得十分幸运的走在教育的岗位上,是一个默默耕耘的农夫罢了。既然是一个农夫,那何必去计较生活中得与失呢?因为对于一个农夫来说,即使那一年生产歉收了,第二年不也还是无怨无悔的去耕耘吗?当好一个好教师很难,那就让我们一辈子学做教师吧!追寻一辈子,值得!

我们还应是一个顽强的海燕。生活的压力,生存的艰难,应当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把一切艰难视为人生的必修课,化为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和成熟的机遇,而继续执着的追寻我们的使命,继续搏击人生风浪吧!

我们还应该是思想的芦苇!因为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明白自己事业的价值,才能领略教育者的境界,才能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

朋友们!苍天既然让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让我们以一颗圣洁的心,来对待我们的事业,也让我们自己的人生变得大气、博爱、幸福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