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管理员账户登录:古诗词赏读二十四 陶渊明《饮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16:09

古诗词赏读二十四 陶渊明《饮酒》

 

古诗词赏读二十四 陶渊明《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I built a hut beside a path
But hear no cart or horse
You ask how this can be?
A distant mind is a far off place
Picking mums by the eastern fence
I lose myself in the southern hills.
The mountain air, the sunset light,
Birds flying home together.
In this there is a truth
To know, but not to say.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读音待考

  ⑦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联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饮酒》之五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这首诗的主题是: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同时也是这首诗的环境背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生活从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心远”是诗的文眼,意思是心和世俗远离。“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住在人间,却感觉不到人间的喧闹浮躁,何能如此?只要心灵平静并再找一处僻静之地,即能如此。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如果将这首诗看作一副画。我们可以认为“车马喧”是这种体验的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的比对和衬托下,显现出了“采菊”“南山”“飞鸟”等景致。诗人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在这景致中拟人化地高度统一。南山的傍晚美景,体现了诗人平和悠然、大气的生活态度,“山气”“飞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生生不息地追求的高洁情怀。“欲辨已忘言”不仅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刻对此美景身在其中忘情忘我的感情,也非常成功地为这首诗作了一个完美而有力的总结,并将这种“真意”感染和传达给观画的人。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归宿。  这首诗被后人千古流传,它给人以一种超然的、致远的美的感受。从美学的角度上看,中国的美学认为美是一种价值,美是一种境界,美是生命的自由形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I built a hut beside a path
But hear no cart or horse
You ask how this can be?
A distant mind is a far off place
Picking mums by the eastern fence
I lose myself in the southern hills.
The mountain air, the sunset light,
Birds flying home together.
In this there is a truth
To know, but not to say.
 

参考资料:http://www.jx.xinhuanet.com/renwu/2003-03/24/content_328965.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03d420100betm.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774.html?tp=1_01

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annafangfang/article/b-i252504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1601181.html?tp=0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