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梅花泪的歌词:拿什么拯救农民工脆弱的“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10:14

  根据网帖描述,事件发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当时35路公交行驶进站时,车上上来了一位抱孩子的年轻女子。女子抱着孩子站在拥挤的人群里显得很吃力,这时一名20多岁民工模样的小伙子主动站了起来,并好心地对这对母子说:“坐这里吧。”谁料,女子并未领小伙子的情,反而瞟了小伙子一眼,说了句:“不坐。”见此情形,小伙子无奈打算重新坐下。女子抱的孩子却开口央求到:“妈妈,我坐我坐。”听闻此言,小伙子又站了起来,准备让孩子坐。此刻,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女子居然冲着孩子发火说:“坐什么坐,不怕脏,不怕得病啊!”

  当这则新闻在网络间一经发布,顿时引起网络舆论的关注,网民热议中,有支持农民工小伙让座行为的,有反映农民工在公共场所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七嘴八舌莫衷一是。

1正方:人为的给农民工贴上卑微标签

  好心为别人让座,却遭到了冷漠的拒绝,不仅如此,还遭受了人格的侮辱。这真是拿着热脸却贴上了人家的冷屁股。这名民工小伙子,看起来有点像“自取其辱”,其遭遇,让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愤愤不平。

  近年来,社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农民工的权益鼓与呼,呼吁尊重农民工,保障农民工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有人甚至建议将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前两天,河南省中牟县为了消除歧视,让外出务工农民更有尊严,将“农民工”三个字换成了“新型合同工人”。可见,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竭力为改变农民工的地位做努力。而他们也试图从称谓上改变人们对农民工的看法。

  不过,农民工只是一种身份称谓,与公务员、教师、工人、农民一样,代表着自己的身份,并无任何感情色彩。但是,由于社会对农民工包括农民的歧视,人为地为“农民工”贴上了卑微的标签。一提到农民工,城市居民就“另眼相看”。在城市,农民工不但工资福利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且权益也得不到保障,处处受到歧视,时时遭人白眼。农民工已然成为社会底层群体的代名词,成为低贱的象征。绝大多数农民工是善良、淳朴的,他们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就像这位让座的小伙子,遇到别人抱着孩子,就主动为其让座。然而,农民工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相反,还被暗指“有病”,这不仅是冷漠,而是冷酷无情了。如此残酷的现实,无疑刺痛了这名农民工的心,也刺痛了所有农民工的心。民工让座遭拒,不但是城市之痛,也是社会文明之痛!

2反方:有人嫌脏无关歧视

  在公交车上好心好意给人让座,对方不但不领情,而且还嫌让座的人脏,这情形真的很难堪。人们不禁要问:出于文明礼貌给人让座错了吗?答案不言自明。

  那么是不是那对母子做得不对呢?确实,以嫌弃的方式当面拒绝别人的好意有失礼数,这样肯定会让别人的好心受到伤害,再说谁也不是心甘情愿让自己显得脏兮兮,不都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吗?但是,我们也必须得实话实说,讲究卫生的人在公共场所不愿乱摸乱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算他们那是洁癖也没什么值得指责的,这样做并非不对啊!这和接受医生饭前洗手的建议一样,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保护措施,他们不是为了嫌弃而嫌弃啊。

  既然两边的做法都没出了大圈儿,为什么会在网上引起如此强烈反响呢?我觉得是人们包括发帖者在接触这一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一个认识误区,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事情演变成了对农民工的歧视。

  一个最大的疑问是,人们凭什么认定那位让座的小伙子是农民工的?他的脸上没写着“农民工”三个字,难道仅凭他穿着脏衣服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吗?这种判断有时候可能是正确的,有时候可能会错得离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穿脏衣服的非农民工也多的是,穿干净衣服的农民工也不少,一看到穿脏衣服的人就说是农民工,这不是犯了一种以貌取人的错误吗?而从那对母子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嫌弃仅仅是针对“脏”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哪怕是他们的亲人,只要感觉到或判断出对方坐过的座位“脏”,他们同样会拒绝,这种拒绝难道能和歧视画等号吗?

  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当下的农民工。我们的社会只有融入更多的文明因子,道德因子,融入更多的包容情愫,才会消弭对农民工歧视的印记。但这一事件本来与“歧视”无关,但却被很多人朝这个方向理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过度阐释,这种过度阐释对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十分有害的。

3民工让座精神不“脏”

  农民工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有的社会职业从事者。在现阶段它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因为这种职业多为体力活,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也多以农民为主体。由于多少年来的落后概念认识,于是我们的脑海里对农民工,产生了一种贬低印象,好像他们永远无法进步。

  正因为这种片面反映纠结,所以,对他们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都存有疑心。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农村建设逐步完善,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出来做事,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农耕机械化,农村不要这么多人干活,劳动力闲着不如出去创业。再者,外面上班现在工价提高,这些都吸引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的是技术活、轻松活。事实上,我们城市的建设,农民工是主力军,有几个城里人,愿意去做这些累赘事?

  由此感叹这位小伙子让座,被讽刺的见闻,实在不应该发生。就算不坐,也不要象针一样,狠狠刺痛道德的善良一面。其实说实话,真的有多少农民工,愿意邋里邋它在公众场合影响形象。但是这样尴尬的现象又很多,有的坐农民工座位前,用餐巾纸擦了又擦,哪怕上面很干净,就是因为农民工身份,连他们的尊严都被鄙视。如果是城里人坐了,也许会毫不犹豫坐上去。

  当然,我们无法责怪,那位拒坐的年轻母亲。她不坐,她认为脏,这都是她的权利。但是她不应该那么直接的表白观点,可以不坐,无需讽刺。小伙子做好事,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行善的举动。也因此在这样尴尬的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一幕幕心酸的镜头:一些农民工有“自知之明”,往往下班不坐公交车,而索性自己买辆电动车,或者坐公交,也远远呆在一个角落不动,这一瞬间,以求得被社会遗忘。仅仅因为身份不同,连尊严也没得谈,在现代进步社会依然出现无不遗憾。

4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农民工?

  农民工与城市市民是一样的人,也是一个完整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公交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车上的乘客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常说,善待民工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可是在现实语境里,有多少人能够践行?

  贵州4农民工带行李坐公交车被收30元

  今年12月5号,贵州遵义市的10路环城公交在遇到四个农民工拖着行李要上车,竟漫天要价,平时全程收费仅1块钱,居然收取了农民工30元。也就是说,除了四人的车票,行李一共收了26块钱。

  如果上车的四人不是农民工,会不会被收26元的行李费?我想不会。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农民工就是可以随便欺负的。而农民工也“乐意”掏钱的原因是对自己的权利不知,在面对城里人,农民工潜意识里就觉得低人一等。他们已经习惯了城里人对自己的恶意轻慢,也对这份不公习以为常了。

  两农民工乘公交车遭拒载

  11月13日中午,在芜湖工作的吴先生乘坐10路公交车外出办事。到奥体中心站时,几个乘客相继投币上了公交车。这时,公交车前门出现了两个农民工,第一个人刚刚拿着包裹上车准备投币,另外一个跟在后面准备上车。

  “你们上车了,别人怎么上?”就在这个时候,吴先生听见那位公交车司机这样对两名农民工说道。已经上车的两名农民工很快就下车了,“当时被赶下车的农民工显得很气愤,可是又显得毫无办法。”

  有椅不坐的农民工的诸多“顾虑”

  前些日子,从网友微博上发布的图片看到,一位戴着安全帽、穿着雨靴、裤子上沾满泥浆的民工坐在公交车内的台阶上,而没有坐在后面空出的座位上。从图片上看该车厢应该还有较多空位。

  该图片发布后,引来网友的转载和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这一幕,看着让人心酸。虽然我们无法了解到该农民工为何有座位不坐,或许真的只是怕把椅子弄脏。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农民工为这个城市建设奉献着自己的血汗,却在公交车上连坐个位子都战战兢兢。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却为何他们总是很“受伤”。

5拿什么拯救农民工脆弱的“自尊”

  为农民工“改名”不解决根本问题

  其实,为农民工“改名”早已付诸实践了,2007年4月16日,东莞上千万外来工有了一个响亮的新称谓“新莞人”,广州市也建议以“新广州人”取代农民工称谓。“新莞人”也好,“新型合同工人”也罢,其实都不过是一种群体概念,与“农民工”的叫法并无本质的区别。

  “农民工”不过是一个称谓,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歧视。如果农民工跟城市居民一样有尊严,能平等地享受一个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那叫什么还有什么意义吗?称谓本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一个农民工,具有了城市工或白领的称呼,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作保障,徒有其表的称呼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从现实来讲 ,加大对农民工的关心爱护,还农民工应有的尊严,远远比改称谓更加重要。

  其实先不必急着替农民工“改名”,叫什么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打破附着在“名字”上的标签化的权利弱势困境,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中来。

  农民工,被歧视的不是名称

  农民工受歧视的原因是被认为是社会底层人士、是弱势群体,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歧视的是这些群体的经济地位,是经济地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曾经,农民、工人都有着骄傲的社会地位,被认为是先进、优秀的社会成分,不少家庭以自己的子女是农民、是工人为骄傲。但最近几十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世界观开始逐渐转变。以钱为本、以钱为纲、以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思想开始蔓延。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经济实力增强了,而开始看不起那些经济上处在弱势的群体,甚至从看不起成为一种歧视。

  取消“农民工”称呼,不如平等赋权

  其实,取消“农民工”的称谓很简单,大到政府宣传部门的一纸禁令,小到某位领导的一句话,都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问题的本质在于,不是“农民工”这个称谓造成了由农村而来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而是其处境艰难的现状赋予了“农民工”低下和卑微的含义 。“农民工”在福利、劳保、就医、教育、养老等方面,受到了普遍性的不公平待遇,甚至成为“挤占城市有限资源”的“罪魁祸首”。要知道,城市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有很多“农民工”的剩余价值。对农民工最大的不公,莫过于既剥夺其应有的财富分配,又给其贴上某种羞辱性的身份标签。

  判断城市是否尊重农民工,问题不在取消“农民工”称呼,而在于这个群体的生存发展权利是否受到尊重。只有从法律制度层面和感情角度消除对他们的歧视观念,全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尊重农民工成了习惯,帮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展与改革的成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包容胸怀,他们才敢理直气壮说自己不是“农民工”。

  因为户口、身份差异,户口附加值太大,农民工住房、养老、子女教育都是无法绕去的现实问题。部分第二代农民工衣着打扮或许不输城市居民,但是他们中间有多少人有能力在城市买房置业呢?农民工尚且不能安居,谈何乐业?谈何像城里人那样体面的生活?停止“农民工”称谓如何承载农民工的家园梦想之重?

  农民工自尊自爱方能赢得尊重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去融入,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会维护自身权益。

  另一方面,现有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制度必须改变。农民工之所以受到歧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民工享受不了其他市民的待遇,而被看作是“二等公民”。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更应该从小事做起,给农民工以尊重,不能歧视农民工。有句话说“不把农民工当做自己人,就别怪农民工不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城市”,说的很有道理,值得每一个城市人去思考。

6理性看待看待农民工让座被拒

  农民工让座被拒的事,无论是对当事女子的极端贬斥,还是对让座民工的高度褒奖,都未能真正回到“理性”的认知角度来审视这个事件。网友固然可以给当事双方贴上不同的标签,但是,如果不走出传统的“道德高地”误区,仅凭直观想象和感性分析,便无法抵达事件的核心,更无法消弭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现实隔阂,一旦民众的“焦点”转移,那么,此类事件还会重复出现。

  诚然,一个农民工的让座行为,本不该被“亵渎”和误解,可当事女士的内心诉求更不能被忽视。因为农民工衣服脏是事实,当事女士爱干净则是她的权利。虽然她的语言失当,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剥脱她享受自身权利的理由。

  我们能做的,唯有走出传统误区,创造条件,让农民工穿得更干净。

  创造条件的责任首先在政府。只有我们在制度上更加尊重农民工,在保障机制上多向他们倾斜,在福利分配上多向他们靠拢,那么,他们就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也更有信心融入这座城市,进而注重自己的言行,注意自己的穿着,用实际行动向这座城市靠拢。

  创造条件的责任其次在企业。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农民工不愿穿干净衣服,而是没办法也没有条件穿干净衣服。工地里没有换衣间,宿舍里没有洗衣机,试想,劳累一天的民工,哪有精力天天去洗衣服,况且即使洗了,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晾干。所以,我们的企业更应该担当起自己的责任,给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保用品与卫生设施,为他们穿上干净衣服提供可能。

  创造条件的责任更在民工本身。时代在发展,城市在进步,我们的民工兄弟也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逐步改善自己的卫生习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得干净一点,这并不难。

7结语

  站在道德高度上的批判固然让人痛快,但事情的最终解决,还得靠现实的诸多努力。与其在道德高地上夸夸奇谈,我们还不如低下头来,创造条件,让农民工穿得更干净。

  农民工这群忙碌于城市缝隙中的“候鸟”,用辛劳和智慧为城市提供着高楼大厦的繁华、衣食住行的便利,然而城市给与他们的关爱和公平却太少。善待农民工,是城市的必然选择。给他们公正的“市民待遇”,让“候鸟”与我们一起建造城市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