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相思mp3下载:马鞍山市中等职业类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常见问题解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00:03
文章录入:adminzz    责任编辑:adminzz
作者:职教教研… 来源:职教教研室 点击数: 121 时间:2006-6-29
1.实施学分制的意义何在?
答:实施学分制可以达到三个有利的目的。首先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学分制管理条件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条件专业或课程,可以扬长避短,可以以强补弱,可以专攻一门,也可兼学别样;其次是有利于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出真正受企业欢迎的技能型人才;由于学分制管理条件下,限选课板块的专门化课程是对应岗位技能型人才素质需求而开发的,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不利情况;再次是有利于本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实施学分制之后,学校的“围墙”被推倒,学生只要在一所学校完成了60%的必修课学分,其余40%的选修课学分,可以跨校到师资和实训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学习。 这样一来,可以激励职业类学校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可以盘活包括社会短训班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使全市中等职业类学校实践性教学资源步入有序健康的良性轨道。
2.为什么说学分制是一场革命?
答:学分制是一场牵发而动全身的教学管理制度变革。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教育规律轻市场规律的现象,学校按照自定的计划,固定的模式和不变的周期组织教学,这种供给式的培养模式很难与市场实际需求产生对接,实施学分制之后,学校办学要做到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两手抓,两手硬。从满足市场需求来看,学分制因其具有灵活应变的管理机制,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兼顾到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需求,可以从质量、品种、规格和时效上兼顾各方利益,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由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轨定向。
3.与学年制相比较学分制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学年制具有刚性化特征,而学分制则体现弹性化特点。学年制要求学生必须在校学满三年,才能准许毕业;而学分制则允许学有余力者提前毕业。学力不足者滞后毕业,允许工学交替,产教结合。学年制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系统完整的专业计划学习,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按照三段式要求,分步进行,而学分制除了完成必修课之外,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跨类别的学习,可以选择以岗位从业能力为针对的专门化课程。学年制强调课程的统一性、系统性,要求开足开齐按质按量完成,学分制允许课程差异性和针对性,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将来就业和升学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方案,参加不同层次的考试考核认定。
当然学分制与学年制也有相同之处。比如:三年内的课时总量相同,公共学科和基础学科,国家大纲规定的合格性考核要求相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同。
4.学分制的课程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简单地说学分制的课程结构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模块化”三大特点。具体地说基础性就是必修课程结构的学科类型与课时量要与国家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要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专门化技能人才的教育规律相一致。开放性就是指课程方案的可选性和方案与方案之间的衔接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层次的课程方案,每一课程方案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要求,而且包容职业素质和情感道德以及行为规范要求;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还要考虑到横向衔接与纵向延伸的需要。模块化是学分制课程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专业大类要求(板块)缩小为模块化要求。计量单位由大变小,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比喻孩子搭积木,积木块数越少,孩子搭构积木图案的空间越小,积木越多,孩子变化图案的空间越大。模块化就是根据岗位素质要求来开发“岗位职业能力教学包”,又称专门化课程,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每个教学大模块,在120—200学时不等,每个子模块约在16—32学时。课程内容是综合化的,比喻钳工岗位,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首先开足一年制图课,然后再开金属材料学、钳工工艺学、公差配合等。现在在模块化的课程形态下,采用集约化的思想组织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喻设定一项燕尾槽制作任务,可以把燕尾槽的识图,制作材质以及公差配合知识和挫割技术等合在一起进行,这种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要比过去学科式说教要简单明了许多。再比喻学习CAD课程方案,对将来从事房屋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网页设计、汽车美容等职业都有很大的作用。
5.学分如何构成,有哪些具体规定?
答:学分由必修课学分,限选课学分,任选课学分,“职业道德与行为素质”学分以及奖励学分五大部分组成。各类课程原则上每周1课时,开足一学期为1学分,每周按30课时计算,也就是每学期课程总量为30学分,三年为180学分,或者每18学时为1学分。再加上“职业道德与行为素质”9学分(每学年3学分),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为8学分,共计197学分。三年制学满170学分为毕业资格,两年制学满110学分为毕业资格。奖励学分每学年最高不得超过6学分。学校开设的军训课程以及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以每周1学分计算。
6.如何认定学分,毕业资格有哪些要求?
答:学分认定有不同的认定主体,一般来说,必修课由学校认定和教育行政(教研)部门认定,限选课由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认定,任限课由学校认定,“职业道德与行为素质”学分由学校认定,奖励学分按标准认定。毕业资格除了满足所规定的学分要求外,还要取一个以上中级工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还要在一所学校修满60%以上的必修课程。
7.学分制管理如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答:可以从四个方面去体现。一是可以从选择学习内容去体现;二是可以从选择学习层次去体现;三是可以从选择发展方向去体现;四是可以从个性特长去体现。比喻,有的学生认知水平学分不够,可以用技能强项学分弥补;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学分不够,可以用品行行为学分去充实。有的学生想学精一门技能,有的则想多备几条出路;有的想就业,有的想升学。总之,学校应多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案和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满足学生需求,保证学生个性化需求落在实处。
8.学生如何选课?
答: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在未得到学校特别批准的情况下,应按教学计划研读各类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进行选课。学生选课应参照学校教学计划或公布的课程计划进行,学校委派有经验的教师给予指导。学校对选修人数少于20人的课程可根据情况调整。学生选课应首先保证必修课,再选选修课,有严格先修后续关系的课程,应先选先修课,再选后续课。
9.什么是“学分互认”?
答:一个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或不同专业内被互相承认叫做“学分互认”。一般来说,以下三种情况的学分能够被互认,(1)经市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考核认定的必修课程学分;(2)经劳动保障部门考核认定的职业技能学分;(3)在同一个教学周期内跨校选课时所获得的奖励学分和行为道德学分。“学分互认”是跨校选课和跨专业选课的应对性措施,由于模块化课程结构的产生,学生在短期内获取第二学历或第三学历时以前所学的某一模块化相关课程允许被重复使用。但奖励学分和行为道德学分,只能在获取某一学历时使用一次。
10.附加学分有哪些规定。
答:根据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暂行规定”,附加学分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获得省级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各类竞赛获省级个人一等奖奖励3学分,二等奖奖励2学分;市级个人一等奖奖励2学分,二等奖奖励1学分。(2)技术等级考核获中级工证书,奖励8学分;获初级工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奖励4学分;(3)获市先进个人奖奖励2学分。最高奖励学分每学年不高于6分,同属一个技术等级或同一学科的只记高一级,不重复累计计分。
11.什么是“走班制”?
答: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正在部分学校试行。“走班制”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性,承认学生具有选择和发展的权利,承认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可以解决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学科课程。“走班制”分“完全走班制”和“不完全走班制”。“不完全走班制”是指必修课全部在班级形式下进行,只是限选课和任选课实行“走班”。“完全走班制”是指所有课程实行“走班”。一般来说走班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走班”的学科(课程)和教室固定,学生分层次按类别的流动上课。二是实行大小班制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比喻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实践型课程采用小班制。三是课堂之外的军训、实习、社会调查则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走班制使水平接近或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使老师上课的牵制面也少了,这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
12.什么是“走校制”?
答:“走校制”是指全市中职学校在推倒“围墙”实现校际间“学分互认”之后,便拥有一年以上中职学校学藉的学生可以跨学校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校学习,学校间学分互认,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目前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的状况,可以促进校际间的有序竞争,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跨校选课的学习者,在颁发毕业证书的学校取得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60%。
13.什么是“学分银行”?
答:“学分银行”是一种比喻,即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学期时间学习,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即使隔了几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因此,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为累积学分。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学生参加技能培训,考证要算学分;先学专业课后学文化课,学完一门算一门,参加各类被教育行政部门许可的竞赛获得一定的奖次也可获学分,然后按每门课程学完应得学分累计;达到一定学历层次要求的学分数量后,就给予相应学分。
14.什么是辅导员制?
答:建立辅导员制度是学分制管理的实际需要。“走班制”和“走校制”的建立,使原有的以班级为基础的班主任制受到了动摇,必须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制度辅导员制来取代。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有三项:(1)指导;(2)协调;(3)跟踪服务。指导包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选课指导、学习生活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协调包括:选课协调、就业与创业协调、心理及行为出现故障协调。跟踪服务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动态情况掌握,选课去向、家庭情况、学习进度情况,甚至包括这名学生将来的继续教育问题。
目前辅导员制建立还需有个渐进的过程,可以采取班主任制与辅导员制相结合的方法。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导员逐步建立健全。
15.什么是“过程学分”与“绩点学分”?
答:过程学分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情况,包括实验、讨论、提问、作业、平时测验、出勤情况等项内容组成。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过程学分”占40%,由学校和任课教师掌握。绩点学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情况。我市中职学校考试成绩分为A、B、C、D四等,采用百分制计算:(1)100—85,记作A;(2)84—70,记作B;(3)69—60,记作C;(4)补考记作D。获得A类成绩:学分=该科学分数×1.1,B类成绩:学分=该科学分数×1.0,C类成绩:学分=该科学分数×0.9,D类成绩:学分=该科学分数×0.8。
16.学分制管理如何进行质量检测?
答:学生所修课程的考核实行教考分离,采取全市会考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语、数、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主要基础课和两门主要专业课实行全市统考;其它课程考试由学校组织。部分专业课程如果学校需要得到“学分互认”,可申报市教育行政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验收。
要进一步改革考试办法,逐步由认知能力考核向综合能力考核过渡。比如:英语除了笔试以外,还要加大听力和口语能力考核;语文还要加大说话能力的考核;专业课除了考核知识掌握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外,还有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考试和考核。
17.学分制学藉管理有哪些规定?
答: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即取得毕业资格;提前达到毕业总学分者,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时间不得超过半年;未能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毕业总学分者,允许延长毕业时间,直到修满毕业总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因故休学可申请延长修业年限,复学后其学分可连续计算。
18.因就业需要,学生能不能提前上岗?
答:能。但获得毕业证书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已取得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60%以上,符合法定就业年限,可申请先行就业或自行创业,实行工学交替。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可以顶岗实习,但顶岗时间不得超过1年。顶岗实习时间按每周1.5学分计算成绩,允许学生利用工余时间选修专业理论课程,获取其它学分。
19.学生能否根据对口升学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作为主攻方向?
答:能。但必须在保证完成60%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并获学校批准。经批准后学生可以选学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文化课程或专业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
20.计划外课程学习成绩如何认定?
答: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专业课程,或跨校选择专业课程或参加社会化技能培训。各类课程学分计分方法与全日制班级相同,以每学期开足每周1课时1学分计算,开不足一学期按18课时为1学分计算,但这类计划外课程学分总量不能超过任选课学分总量——15%。
21.如何认定“职业道德与行为素质”学分?
答:教育部长周济说:职业教育质量应当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往往被局限在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层面,“职业道德”与“行为素质”处在一个“软目标”和“软任务”的境地。为了加强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了满足企业高度重视员工“道德情操”素质的实际要求,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把“职业道德”与“行为素质”量化成细则,由学校对学生考核认定。每学年规定为3学分,三年为9学分。计算方法与文化、专业学科系数等同。即乘以1.1—1.0—0.9—0.8系数。
22.什么是“学分替代”?
答: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暂行规定指出:必修课程必须全面修读,不得申请免修,学生所修课程经考核不合格,不能取得该学科(课程)的绩点学分;应进行补考,如补考仍不合格者,可允许以其它学分替代,这种以强补弱的管理方式叫“学分替代”。
23.什么是“专门化课程”?
答:“专门化”课程又称课程套餐。是专为学生对口就业或对口升学而设定的课程。一般来说“专门化”课程具有5个特点:一是指向性十分明确,企业“用什么”就“学什么”,升学“考什么”就“教什么”;二是结构内容优化。比喻就业类的专门化课程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的,完全围绕从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同时与时俱进,将新工艺、新知识和技术及时融入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程结构、内容与要求的不针对性和滞后性的弊端;三是便捷高效。“专门化”课程以“套餐”形式排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菜单”,十分方便。“专门化”课程套餐一般在120—200学时不等。学完一门即组织考核验收。四是相对独立。一般来说学完一个专门化课程套餐,就掌握了从事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五是集约开放。专门化课程套餐之间关联叠加可以产生部分相加大于整体之和的效能。这种模块化的计量方式,因其短小精悍和针对实用,必然会引起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24.学分制管理对免修和自修有哪些规定?
答: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文化课毕业统考成绩合格者,要参加职业类学校学习,可免修文化课。学习成绩优良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可以申请提前自修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经学校批准后可免予跟班学习该课程,但不免试。过程学分由学校根据学生学习记载情况给予。
25.学分制三类课程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学分制有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课程。必修课指从事某大类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包括: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和体育课等。专业课包括:基本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教学实习等。限选课是指学生在学校提供的选课范围内,按要求选修的一定学分,以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任选课是指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专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必修课和限选课应按课程内在递进关系在各学期设置,任选课不受年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