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籽甜石榴苗:金刚般若研习报告(121-124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52:02

金刚般若研习报告(121-124集)

净空法师主讲 

第121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四面。

【14、六喻以『梦』喻为总。余喻为别。令人一闻,便明了缘生之法,当体皆空。一切悲欢离合,得失穷通。转眼成空,了无所得。若乃迷恋尘世,计较分别,执着不舍。真痴人说梦也。此偈正唤醒众生速觉耳。】

末後这一首偈里面,一共说了六个比喻。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不仅是比喻,实在说完全是事实。把它当作比喻来看,我们对於事实真相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应当把它看作事实。「梦」,有这桩事情,而决定不是真实的,决定没有实体。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它有相;你说它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世间现象,不但人事、六道,乃至於十法界,都是梦境,这个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唯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那个地方讲真,可见得十法界都不是真实的。超越十法界之後,这才证得真实。唯有一才是真,二法就不是真的,就是迷妄,唯有一是真的。

这六个字,「梦」这个字是总说;「幻、泡、影」都是比喻梦境不实在,都是形容这个梦是虚假的,决定不是真实的;「露跟电」是比喻它存在时间的短暂,它不是永恒的存在,不是长时间的存在。而它存在时间之短,说实实在在的话,这个露跟电都不能为比的。但是佛在三千年前,说露跟闪电,因为大家平常都见到,知道这个时间很短暂,容易体会。所以佛不往深处说,知道它是很短暂的,就算是不错了。

实际上,我们在前面经里面详细的说明过,这里面最重要的,「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一句把物质现象讲得最彻底、最究竟。微尘,就是我们今天科学里面发现的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就是说的这些东西。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晓得是基本粒子组合而成的。基本粒子的性质是什麽?你只要把它认识清楚,你对於世界就明了。这个东西在我们佛法里面叫做四大,物质称为四大;四大是说它有四大特性,「地、水、火、风」四个字来形容它。「地大」,它是个物质,我们今天讲它是个固体,我们能够看得见的,当然这是肉眼看不见,在高倍显微镜下看见了。它有温度,它有湿度,温度我们称它作「火大」,湿度称它作「水大」;水、火是代表它的特性,现在科学称之为带电,带阴电、带阳电,阴电就是水大,阳电就是火大。「风大」,表示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这是基本物质有这四个特性,四大皆空,它不是真实的。既然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物质是空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麽它组成的现相当然不是真实的。组成最大的现相就是「世界」,佛在经上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说一个最大,说一个最小,当中全部都包括了。这里面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是我们人世,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不例外,都是不可得。

相有体无,体确确实实没有,只是一个幻相而已。这个相是真的、是假的,就要看它存在的时间。佛法里面讲真假,凡是不变的、永恒的,就叫它做真的;凡是会变的,就叫它做假的,真假的定义是这个说法。用这个标准来看,只有真如本性是真的,因为它不变,永远不变。本性所起的相分,性一定会起相,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因为性不生不灭,所以它起的相也是不生不灭。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相是不生不灭。相是不是真的?相不是真的。为什麽不是真的?相会变。性不会变,相会变,相是千变万化。相怎麽变?随着众生心念,它变。《华严经》上所讲的「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就是执着,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着。随着念头,相会变;它会变,所以不是真的。

它变的状况如何?它变得实在太快,不止刹那九百生灭,所以它存在的时间比闪电还要短,真正是《楞严经》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就是它一生就灭了。我们细细体会佛在经上所讲的,确确实实它是生灭同时。生灭同时,你就没有办法看到它的生灭。说个生灭同时,真正的含义就是:相是虚假的,相是决定不可得的。我们今天看到,好像这个相存在还满久,停的时间还满长,那是我们错觉。我们所能够觉察到的是相续相,一个相接着一个相,相续相,所以一刹那当中就有九百个相续相,我们看的是这个相。

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就被这个假相迷了,以为这个假相是真正的存在。第一个被迷就是我们的身相,我们的身相的确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以为这个东西就是自己,坚固的执着它,在这里面起贪瞋痴慢,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实在讲,一切享受全是落空,决定没有;但是所造作的罪业不空。为什麽说罪业不空?罪业是妄念、妄想。妄念是能变,能改变现相;刹那生灭的幻相,是所变的现相。法相唯识宗里面所说的,「能变的是真的,所变的是假的」。因此,佛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能变。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看十法界是什麽?十法界的现相,只不过是善恶因果循环相续的现相,除这个现相之外,一无所有。不但六道,十法界都是这样的。这个世间空无所有,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讲:「觉後空空无大千。」这句话现在我们听起来,体会自然就不一样。「觉後空空无大千」,是不是大千的十法界的现相没有了?不是的,十法界现相在,看法不一样,观念改变了。以前以为十法界是实在有的,现在晓得十法界无非是善恶业因果报循环相续的幻相,梦幻泡影之相,决定不是事实,决定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它存在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短暂到我们没有办法想像。

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则,是依二谛而说。二谛是真谛、俗谛;真谛就是事实真相。一切大乘经所讲的都是实相,大乘经是以实相为体,佛说的完全讲的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说出来,众生要是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佛就不讲事实真相,讲俗谛。「俗谛」,是众生的知见;也就是,迷失自性的人,他们的想法、看法可以接受的,佛说这一方面的,这是依俗谛而说。譬如经典上常说,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阶位,这是随俗谛而说的;如果说真话,这话统统没有。我们读《金刚经》,快念完了,到这里晓得,确实是没有,哪有什麽大小乘,哪有什麽四果四向?没有!依俗谛而说,你容易懂。譬如,佛讲修行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这是随俗谛说的。《仁王经》上讲的「一刹那九百生灭」,随俗谛说的。这种讲法凡夫可以接受,想想佛讲的满有道理,可以接受。如果讲真的,不能接受了,为什麽?超越他的常识太多了。超过一点点还行,还勉强能同意;超过太多了,就不能接受。

现在我们可以能够接受佛所讲的真谛,实在讲得利於现代的科技。佛讲宇宙人生许许多多现象,现在科技逐渐观察到了。今人的修学比古人实在讲方便多了,但是我们对古代人不能不佩服。现代人有一些科学常识,讲到甚深境界,我们点头同意,佩服佛所说的。古时候科技没有发明,那些人怎麽能够相信?那些人是真正有智慧、真正有善根。若不是深厚的善根、真实智慧,那佛讲的这些超越我们的想像,超越我们的常识,他们怎麽能相信?这是我们不能不佩服的地方。

这一首偈子,让我们听到之後,就明了「缘生之法,当体即空」。十法界是缘生之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缘生之法,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没有自体,所以说当体即空,就跟作梦完全一样。我们对於这个事实,能够体会的,可以说是表面,没有能够深入。表面上的体会,我们用天台家的讲法,天台家讲六即佛,我们今天在什麽地位?名字位中。我们对金刚般若的体会在名字位中,意思确实是懂得一些,没错,是正确的理解,为什麽说名字位中?不管用。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是会起心动念,还是会分别执着,不管用!像底下讲的:「一切悲欢离合,得失穷通。转眼成空,了无所得。」我们懂得,但是了无所得我们还是要得,还是拼命追求,这就是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这叫名字位中,不得受用。经是正确的理解了,但是不得受用。

要怎样才得受用?要认真去做。怎麽做?把我们错误的看法转过来。我们没有把世间当作梦看待,你把这个世间看作梦,这个看法正确了。你觉得这不是梦,样样都是真实的,这就错了。如何能在现实环境当中把它转成一个梦境来看待,这转境界了,这就叫真正修行。把一切现实的环境,要看成梦幻泡影,要看成如露亦如电,真正这样去做,你就得受用,经里面的理论、境界,跟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了,改变了我们在生活里面的看法与想法,这就叫观行位。观行是真正去做,我们讲修行,真正在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那就得受用了。

所以到观行,才可以说是从表面就渗入进去了。对於经义,经里面讲的理论境界,你能够深入一层,入的还浅,还不够深。但是浅入就有受用,什麽受用?烦恼轻了。平常烦恼重,「重」是妄想多、分别多、执着多,得失的念头多,贪瞋痴慢多。这些东西多,变的境界就变三途,不会变好境界。你能够入进去一分、二分,这些念头轻了,心地逐渐恢复清净,清净心生真智慧,《金刚经》前面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现前了,真实智慧现前了,真实智慧就是佛知佛见。所以你得受用;得受用,超六道了。

观行的功夫深,就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之後,再不断的深入,你就得相似位。相似位是什麽?有一点像了,像佛、像菩萨。相似位在哪里?在四圣法界。六道超出去了,声闻、缘觉、菩萨,那个虽然不是真实的证果,很像!跟菩萨接近,跟佛接近,这叫相似位;再要深入一层就到分证位,超越相似。分证就是出了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真的,那不是假的,虽是真的并没有圆满,你是证得一分、二分的真,不是圆满的真。古人把这个境界用个比喻来说,因为这个境界很难讲清楚,我这样讲已经是相当清楚了。我讲六道、四圣法界、一真法界,这大家好懂。古人比喻月亮,天空当中月亮是真的,水里面的月亮是假的,是月亮的影子。月亮的影子是什麽?观行位,比喻你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相似位,相似位是相似,还不是真的,那是什麽月?古德教给我们,叫捏目所看的第二月。你晚上看月亮,把手指在眼睛上用力一按,看到两个月亮,那个月亮是从真的变现,那不是纯真,但是很接近真了。用这个比喻来说,当然那个月比水里面月要真,水里月完全是假的,这个是接近真,相似位的。好眼睛看的这个月亮,那是真的,那是分证。分证,初三、初四那个月牙是真月,不是假的,真月亮,但它不是满月,这叫分证;要到十五月圆、满月,那叫究竟圆满证,那叫究竟觉、究竟位。古人用这个来做比喻,这个比喻我们也很容易懂得。但是我们在修行果位上合起来看,诸位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这是说明,你要不真正用功夫,不是真正深入,光是听,听懂了也没用处,要做,要真正的做。从哪里做?第一个,从得失里面去做。因为我们烦恼里面,得失的烦恼看得最重,样样总想据为己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肯放下。从这个地方去做,不要害怕,这是真修行。你不要以为:「我不要了,不要不就没有了?我不要钱,明天吃饭怎麽办?」所以人都打妄想,不晓得事实真相。你以为你打妄想:「我拼命赚钱,明天钱就赚到了」,哪有这回事情?在《金刚经》上明白了这个道理,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与你那个妄想毫不相干。如果打妄想就可以得来的话,那佛菩萨又何必来教化众生?不是打妄想能够得来的,你得来的是命里有的。它到那个时候刹那刹那就现前,不打妄想也现前,你何必要打妄想!理与事确实都有相当的深度,深明事理的人,他不打妄想。

我劝初学同修,一定先要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希望你真正能够肯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还想什麽?什麽都不要想了,心自自然然就定下来。命运确实是有,但是命运可以改变,我们必须要知道,每天从早到晚起的念头,有善念、有恶念,就在你命运里头,起善念就加一点,起恶念就减一点,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但是你那个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你一个善念,那个善不是大善,是小善;你起个恶念,也是小恶,也不是大恶。所以天天加减乘除,距离你那个标准都差不多,幅度都不大,所以你的命就被人算得很准;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大,就算不准,你有大善大恶,加减乘除就大,就算不准。只要幅度不大,命相是很准确的,能够看得准。

命从哪里来的?前生造作的业因,这一生受的是果报,业因果报的相续相。业因变成果报,果报又变成业因,永远在那里循环不息,就搞这个把戏。这个现相不是梦幻泡影是什麽!真正觉悟的人,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所以,「悲欢离合,得失穷通」,有没有?没有。「转眼成空」,那是讲报尽了,这是世间人看的。觉悟的人看,悲欢离合、得失穷通根本就不存在,「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哪有这个东西在?只要你还有悲欢离合、得失穷通,你还迷在这个境界里头,才会起这个现相。你真正觉悟了,哪里会有这种念头!真正觉悟的人,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心里充满真实的智慧。没有觉悟的人,心里面充满妄想分别执着、烦恼。迷跟觉的受用,显着不同的地方在此地。

觉悟的人心清净,觉悟的人显露出来的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要用现代话来说,爱护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他那个爱护、关怀是平等的,不是说这个人跟我有什麽关系,我特别爱护他;那个人跟我过不去,我就远离他,没有!决定是平等的。平等就是正确的,正知正见;不平等,就迷了,就是错误的。为什麽要这样说?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同一个自性,所以平等是正确的。这个正确是平等跟自性完全相应,不平等就跟自性相违背,全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确确实实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前面讲觉悟的境界,真正知道「了无所得」,不只转眼成空。说转眼成空是随俗谛说,一般世俗人能体会、能理解;讲当体即空,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当体即空」是随真谛而说的,「转眼成空」是随俗谛而说的。

後面是讲不觉之人,不觉是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他还是「迷恋尘世」。「尘」是五欲六尘,在佛法里面把它归纳,归纳为财、色、名、食、睡,心里头放不下。「迷」是以此为实,这叫迷了。「恋」是在这里面起了贪瞋痴慢,顺自己心意的就起贪爱,不顺自己心意就起瞋恚,这就造业了。六根所对的境界,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包括世间跟出世间,都离不开境界相,在这里面「计较分别」。计较,计就是嫉妒、分别,计就是心里头起心动念,就是计的意思;较是比较,起心动念在境界里头比较。

「分别执着不舍」,不舍就是坚固的执着,哪里晓得他的计较、分别、执着、不舍是一场空,就跟在梦中完全一样。人在作梦,不知道自己在作梦,梦里头还干这个事情,这个愚痴。醒的时候,你干这个事情还情有可原,作梦也干这个,也分别计较,也坚固执着。梦的时间短,醒来的时候,想想那是什麽味道?可是有几个人梦醒之後,他会去想一想。梦醒之後果然去想一想,那个人觉悟了。这一想,梦中境界全是假的,我刚才大错特错了。梦到一只老虎要吃我,吓了一身冷汗,你说冤枉不冤枉!晓得是作梦,我就舍身喂虎,跟佛一样;他就不肯舍身喂虎,他要到处乱跑去躲避,吓得一身冷汗,醒来一场梦,这才後悔没有把身体喂老虎。这就是说明计度分别。

「真痴人说梦也」。如何能把眼前的境界,从眼前的境界扩大到六道、到十法界?都是一场梦,都是梦境。佛在经上讲的「大作梦中佛事」,这句话我们就体会到一点意思了。佛菩萨在六道里面示现度化众生,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那是什麽回事情?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佛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干的什麽?大作梦中佛事。佛知道这是梦境,这个不是事实,所以佛说他没有度众生,佛说他没有说法。这些经文几乎大乘经上都常说,本经就有。所谓「兴建水月道场」,道场建立留不留恋?不留恋,水中之月,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从这两句要能够体会,不要以为这是佛菩萨示现,他们的境界,他们境界就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听了他这个话,要想到自己,我们自己建一个家园,是水月家园;我们一家人的组合,每天生活,这是梦中生活。你要是能把你的生活、把你的工作看作梦中的事业,看所有一切的建树是水月道场,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成菩萨,你就不是凡夫。你执着你的家园,执着你的事业,你是凡夫。所以我们听听人家的话,马上要销归自性,我也得受用。他那麽一说,我就明白了。他建个道场,我建个家,这是一桩事情。他那个道场是水月道场,我这个家不是水月家庭吗?他的工作是梦中佛事,我的工作又何尝不是梦中工作?一样的道理。所以听到这些话要能够销归自性,就是我们要回归到自己本身上,我们就得受用了。我们对生活、对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毫不执着,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一生生活当中,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烦恼,你说多自在!充满了真实智慧,你的一生生活就生活在智慧里面,跟别人不一样,这样就转凡成圣。念头转过来了,你的行为生活统统转过来了。

成佛、成菩萨,转凡成圣不一定要出家,出家不会,照样不能转。出家建个道场,「这是我的道场」,它不是水月道场,他认为是他自己真正的道场,死了也不肯放手。不肯放手怎麽办?来生,道场里头很多蚊虫蚂蚁,他去投胎,搞这个,他舍不得离开。这都是真的,都是事实。我们曾经看到,道场里面养的一些动物,养狗、养猫,很有灵性。倓虚法师讲的,谛闲老法师早年在温州头陀寺作住持,那个庙里养了一只公鸡,那个公鸡就很有灵性,那个公鸡前身就是庙里的和尚。为什麽投个畜生胎,还舍不得离开道场?大概建道场他出了不少力,化了不少缘,舍不得离开,这就很糟糕。

早年,我们在台湾听说,高雄小港有一个寺庙里面养了一条狗,那个狗以後被人发现,是过去庙里头的住持。怎麽发现的?那个狗每天跟大家一样做早晚课,大家绕佛,牠跟在後面,一到打三皈依牠就走了,牠不参加打三皈依,牠是住持,还有这个习气在。以後时间久了,被另外一个法师知道这个事情,把牠叫过来训一顿,你现在是畜生不是住持,早晚课一定要做完你才能走。牠也真的很有灵性,牠就做完才走。这就是放不下,不晓得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

《金刚般若》教给我们修行的两个纲领,没有别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这是前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这两个方法互相交换,相辅相成。我们读到这首偈子,要有高度的警觉,这首偈真是「唤醒众生速觉」,快快觉悟,决定不能够迷恋。迷恋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一生所修的只是一点福报而已,三界有漏的福报。有漏的福报,给诸位说,决定不能享,这是世间人很多不知道,因为享福没有不造罪业。正因为如此,佛在这部经上教菩萨「不受福德」,为什麽交代菩萨不受福德?就是享福会造罪业,享福很容易迷惑。菩萨有智慧,菩萨觉而不迷,虽修福不享福。给诸位说,不享福才是真正的享福,这是一般人不懂得的。

我们世间人有福报,好多人伺候,这个很有福报。伺候是什麽?他身体不好,需要人伺候。身体好,像从前李老师九十五岁都不需要人照顾,还是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我们看到老师九十五岁了,都没有人照顾,没有福报。他真有福报,他真享福,他身体健康。到许多人照顾,自己不动了,他身体就坏了。所以身要动,活动,活就要动;不动,人就不活了。许多人伺候,他就不动,不动那就快了,就不活了。要懂这个道理,那是真正的享福。世间人确实把事情往往看颠倒了,佛经上常讲的颠倒错乱。

【15、佛法作梦观者,令其勤修佛事,而归於了不可得。庶几能所双亡,智理冥合也。住於生死,固是作梦。住於涅盘,亦是作梦。必一无所住,乃为大觉耳。】

「佛法作梦观者」,佛法也是因缘所生,也不是真的。「令其勤修佛事,而归於了不可得。庶几能所双亡,智理冥合也。」其实,佛菩萨不但是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更难得的是他表演给我们看,示现在这个世间做出来给我们看。在中国古大德里面,有出家、也有在家,佛菩萨化身的。在近代像印光法师,像虚云老和尚,这距离我们近,说起来大家都还能够熟悉。这两位大德住世的时间都很长,印光法师八十岁圆寂的,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岁走的,他们一生生活行持所表演的,那就是榜样,那就是「佛法作梦观」,他们做到了,「勤修佛事」而了不可得。

示现在家居士的,在大陆上像夏莲居居士,在台湾像李炳南老居士,绝对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出来。真正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他真做到了。他一生生活非常清苦,一天吃一餐,吃的什麽菜?都是些酱菜、小菜,简单得不得了。别人要过那个生活,那还得了,太苦了!他们不改其乐。我们吃东西,餐餐要换味道、换口味,人家一个味道一年吃到头,他也没有感觉得吃厌了,没有!我们为什麽吃东西要挑口味?三餐吃一样的,就觉得吃不下去?着相,妄想分别执着。人家一个菜吃一年,他也没有觉得不好吃,他不着相,他没有分别执着。人家过的是智慧的生活,我们过的是烦恼的生活,生活里头打妄想,人家生活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是智慧。所以他们真正是勤修佛事。

无论示现的在家、出家,莫不是自行化他。虽然天天做自行化他的事业,心里乾乾净净,若无其事,他才真清净。如果我替佛法做这麽多的事,替众生做这麽多的事,我还过这麽苦的生活,这个划不来,这是凡夫见解,这哪里是菩萨?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四相都具足。由此可知,凡夫做不到的,因为他有四相。有四相就有烦恼,就有轮回,就有果报;无四相就没有轮回,就没有烦恼。如果无四见,那就超越十法界。破了四相,超越六道轮回;破了四见,超越十法界,这叫学佛的人。我们在佛法无论修哪一个法门,无论用什麽样的功夫,这里给我们讲的是原则,佛法也不能执着。《金刚经》上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着它,执着就错了。所以要勤修,虽勤修,心地要清净。不要想到我做了多少功夫,那就坏了,有这一念就错了。认真努力勤修,而若无其事,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这个样子才能做到「能所双亡,智理冥合」。「能所双亡」是断德,断一切恶。有能有所这个念头是一切执着的根源,说一切执着的根源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是把烦恼的根本拔除掉了。「智理冥合」,这是所知障破掉了,明心见性;能所双亡是断德,这是智德,真实智慧现前了。

「住於生死,固是作梦。」这一句是讲的六道凡夫。六道凡夫都是搞生死轮回,生天也好,堕三途也好,都是作梦,那个境界全是梦境。「住於涅盘,亦是作梦。」有一些超越六道,证到阿罗汉果,证到辟支佛果,住在偏真涅盘,还是错了,那也是在作梦。「必一无所住,乃为大觉耳。」佛教给我们无住,两边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两边不能住,住就错了。所以佛在这部经上教人,教须菩提就是教我们大家,「住无所住」,这就对了;有所住就错了。

【16、若住於所修之法,住於所说之法,住於所得之法,则皆是作梦。总之,观一切染净法如梦者,意在通达一切有为法本无可得也。一心清净,有何可得乎。若有所得,即非清净矣。作如梦之观,正是照破我法二执之宝镜也。】

「若住於所修之法,住於所说之法,住於所得之法,则皆是作梦。」这是特别对我们学佛真正用功的人,怕你错用了心。在我们一般看,这很不错了,他的心安住在他所修之法,所说、所得之法,他安住在这里,我们看起来不错,很难得!好不好?不能说不好。毛病在哪里?不能出十法界。「住於所修,住於所说」,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们,「住於所得」,阿罗汉、辟支佛他所得的是偏真涅盘。四圣法界里还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证得佛果了,住在佛果上,坏了!他这一住就不能再往上提升。好像我们上楼,有十层大楼,我上到五层就住在那里,第六层你就上不去,要不住才能上得去,住了就上不去。十法界里面的佛,为什麽证不到一真法界,就是他住了,「住」就是着相。诸位要晓得,所修不能住,你修行的功夫就不断向上提升。

所说的不能住,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跟诸位说,为什麽?因为犯这个毛病很多。哪些毛病?讲经的法师,譬如讲《金刚经》的法师,到处讲《金刚经》,他有一本讲义,到哪里都照这个讲义讲,遍遍都一样,他境界不能提升。像学校里教书的老师,教一年级的国文老师,年年教一年级,年年用这个课本,年年用一样的笔记,他的境界永远不会提升,他就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个错了。「不住」是什麽?经要常讲、要多讲,但是每一次讲,你这些资料都要重新去准备,决定不能用旧的,你才会有进步。你要想偷懒,还拿旧的笔记,那就坏了,那就完了,就不会有进步。你讲十遍,就要做十次不同的预备,你会遍遍不一样,遍遍有新的悟处,遍遍有新的境界。住不得!不但连修跟说,自行化他不能住,证果不能住。小乘有四果四向,住了,不能往上提升;大乘有菩萨五十一个位次,你一住,上头就没分,决定不能住。不住是一直往上进。「则皆是作梦」,这都是梦中佛事。知道是梦中佛事,要不要做?要做。为什麽?梦没醒,没能突破。佛教给我们这条道路,这就是往清醒的道路上走,这才真正难能可贵。

「总之,观一切染净法如梦者,意在通达一切有为法本无可得也。」这是目标的所在。佛讲《般若经》到这里可以做一个总结,教我们「观一切染净法如梦」,染是六凡,净是四圣,染净合起来就是十法界。佛法里面常用莲花做比喻,我们造的佛像、菩萨像,无论是站着的、坐着的,都在莲花上。诸位想想这有没有道理?如果坐着、站着底下都有一朵莲花,这多麻烦讨厌,多此一举。莲花是表法的,不是真的,要懂这个意思。不是真的脚底下有个莲花,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莲花代表染净都离,莲花长在污泥里面,根生在泥土里面,泥土代表六凡,染法;莲花的茎在水里面,水代表净;花开在水的上面,染净都离开了,表这个意思。不但染要离开,净也要离开。所以花开在水的上面,这个意思显示着六凡我们不染,六道不染,四圣也不染,声闻、缘觉、菩萨、佛也不染,超越十法界,不得已说一个一真法界,表这个意思。佛菩萨站在莲花上面就是超越十法界,代表这个意思,这就是「观一切染净法如梦」,莲花表这个意思。

「意在通达一切有为法本无可得」。为什麽要舍?舍实在讲就是放下,六凡要放下,四圣也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麽佛叫你放下?因为本来不可得。佛不是无缘无故叫你放下,教你放下是真有道理;如果真有所得,那佛叫你放下是对不起你,确确实实不可得。我们了解这个现相是怎麽来的,搞清楚了,现相的存在情形我们也搞清楚了,才知道确确实实不可得。六道如是,十法界亦复如是,所以佛才叫我们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世界就包括十法界,讲到十法界就讲到三千大千世界。

「一心清净,有何可得乎。若有所得,即非清净矣。作如梦之观,正是照破我法二执之宝镜也。」这个比喻得好。一心清净就是真心显露、本性显露。「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本体,这是自己的本来面目,禅宗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心。一心清净,这里面什麽都没有,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就是自性,这就是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若有所得」就不清净,这个意思要懂、要明了、要清楚。我们今天念佛,心里面有没有一物?有;有阿弥陀佛,有六字名号,六字、四字都一样。心里头有一物,有一物就不清净。所以有些人说念佛这个法门不是究竟法,我们听了不要受他动摇,我们不究竟没错,你那个法究竟吗?你那个法还不如我这个法。我这个法虽然不是真究竟,接近究竟。我这一关突破就究竟,但是这一关在娑婆世界不容易突破,我们用这个方法到极乐世界去,到那边再做突破;换句话说,是不究竟,我换一个环境修行,这个环境太困难了。什麽困难?第一个困难,寿命太短了。修行的时间长,我这个地方的时间不够,佛在经上讲,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我们寿命还不到一百年,那怎麽能成功!这不能成功。到了西方世界寿命是无量寿,三大阿僧只劫太短了,那个无所谓了。到那里寿命长,有的是时间,这才能成就,这都是事实真相,一定要把它搞清楚。你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就晓得这个世间不可留。西方一切无量,寿命是第一德,第一个条件,寿命长。

四种念佛里面,佛教给我们持名念佛。净土三经,《无量寿经》教我们持名,《弥陀经》也教我们持名。而《观无量寿佛经》说得很好,观想你做不到,观像做不到,最後教你持名。所以十六观,最後第十六观就是持名念佛。为什麽持名有好处?这里就有了,「若有所得,即非清净」。你要观相,观佛的相,不要说报身,报身是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观不出来。就算是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观成了。所谓观成,睁开眼睛,佛在你面前;闭着眼睛,佛也在你面前,那叫观成。你修行功夫成就了,那决定往生。那个相,我们讲印象多深刻,睁眼闭眼相都在面前,可是有这个相,你心不清净,必须把相拿掉,才能恢复清净心。好不容易观成,将来把它拿掉,好不容易拿掉,因为印象太深了。哪有这句名号简单!名号是假名,所以名号拿掉容易。这就是四种念佛当中,为什麽佛菩萨劝你持名,就是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还要拿掉,决定不能执着。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执持名号,要靠它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可不能执持了。名号可以念,不能执持,执持,你的心就不清净。所以拿掉名号容易,比拿掉形像容易太多太多了,理就在此地。

现在我们懂得一点般若的道理,这是《金刚经》对我们很大的帮助,知道一切法无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现在就知道事实真相,就能够把分别执着,虽然不能完全断掉,总是淡掉几分。希望随着我们的时间,一年比一年看得淡,这就是你的功夫提升了。能够看淡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看淡二分,智慧就透二分,将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障碍,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一生有把握决定往生。功夫不能间断,行住坐卧念念之中,要把境界看作梦境,要知道在这个境界里一无所得。我们所有一切享受,全是业因果报的现前,绝对不是真实的,你就心开意解,心地就会清净。所以这一首偈就是照破我法二执,把它比作宝镜。不但破我执,而且破法执,身心世界统统是梦幻泡影,再也不执着了,再也不计较了,什麽都好,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是真正恢复到平静了。

【17、当知人生在世,一切遭逢,莫非妄识业缘所变现。世间即是戏场。顺逆诸境,虽历历身受,其实皆如幻耳。智者便当自警,转眼即下台矣,岂可当真。当知因果难逃,因果可畏。】

「当知人生在世,一切遭逢」,遭是遭遇,逢是遇到,一切的遭遇都是因果。因果是生生世世累积的业缘,非常复杂,非常繁琐。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无量无边的业缘不出这四大类。报恩的,我们讲善缘、好缘;报怨的,恶缘,冤家债主对头,遇到了,彼此互相残害,是恶缘。缘结得深的就变成一家人,没有法子摆脱,对头来报仇了,他做你儿子、做你孙子,你说糟糕不糟糕!这没有法子。缘稍微疏一点的,就是亲戚、朋友。如果没有缘,对面不相识,遇到就像没有遇到一样。凡是人与人相聚,要晓得是四种缘,都不是真的。学佛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样,学佛的人开了一点智慧,不管它是善缘、是恶缘,我们都要把它变成法缘。只有学佛的人才懂得,才有办法转变,不要再继续搞下去了,继续搞下去,这个事情没完没了,太可怕了!善,不是永远善,善会变成恶,恶也会变成善,就在那里搞循环。循环里面总是善的少,善的时间短,恶的多,恶的时间长,所以日子很难过。人与人之间非常非常复杂,我们一定要晓得它的真相。知道真相,这是梦幻泡影,不要放在心上,要把它统统放下。

事实真相,「莫非妄识业缘所变现」,这是它的事实真相。你要问怎麽回事?就这麽回事情。识是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识。业缘,过去生中跟这些人物交往用什麽样的心态?用什麽样的方法来接待?你是善心、善行,那结的是善缘;恶心、恶的手段,那结的是恶缘,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既然造的有业因,到以後遇到缘一定起现行,果报就起现行。所以六道、十法界就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现相,这才是事实真相。除了业因果报循环相续的幻相之外,是一无所有,这是唯独佛法里头说得清楚,说得明白。

「世间即是戏场」,人生是一场梦,人生是一场戏,戏也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用这些名词都是告诉我们不是真实的。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经上常讲「游戏神通」,可见得佛菩萨眼里看十法界是戏场。「顺逆诸境,虽历历身受,其实皆如幻耳。」我们在一生当中的感受,顺境是乐受,逆境是苦受。「历历」是亲身经历,它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给诸位说,完全是假的。但是世间人因为迷恋执着,把假的当作真的。觉悟的人细心去观察,就知道完全是假的。我们在前面曾经举了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当中,心再粗的人、业障再重的人都能够体会到事实真相。我举的是:去年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上个月过去了,也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昨天过去了,也不会再回来了;前一个小时过去了,也不回来了;前一分钟过去了,也不会再回来了。诸位想想看,这个事实是真的、是假的?这是从极其粗的现相里面,教你观察没有真实的存在。《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相,是事实真相。顺境也不可得,逆境也不可得。好人好事也不可得,坏人坏事也不可得。从不可得上看,平等了,你的心就清净、就平等了。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心就平等了,这才看出事实的真相。所有一切善恶现相是什麽?缘。缘也了不可得,缘虽然变现这个相,但是相一现了,马上就没有了,俱不可得。我们所受的是什麽,岂不是梦境?「其实皆如幻」,也就是如梦,这才是事实真相。

「智者便当自警」,有智慧的人能够体察到这个事实,就应当自己警觉。「转眼即下台矣,岂可当真。」这一句话很要紧!六道的凡夫,无论在什麽境缘当中,只要稍稍有一点权力,往往不知不觉他就欺压人,烦恼习气自自然然是这样的。这个习气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傲慢,贪瞋痴慢。儒家也观察到,《礼记》一展开,第一篇就说到「傲不可长」,这就是承认肯定这个习气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现在学的,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多生多劫的习气;我总比别人强一点,总觉得别人不如我。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说:傲慢习气,没有一个人没有。举世间要饭的,在大陆上常有讨饭的,讨饭的在这个社会上是完全没有地位,贫贱到了极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这样的人他有没有傲慢?一样有。看到一个富贵人从他面前过,他还哼一声,有什麽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他很傲慢,这是实实在在的。稍稍有一点权力,他就会压人,就会欺负人,这就造业。

俗话常说:「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麽不如意?是因为我们造的一些不如意的业,得的这个果报。有几个人在自己有权有势的时候,想到帮助一切众生,那就造善了。如果那麽样想,那麽样做,那他一生如意的事情应该是常八九。由此可知,业因果报自作自受。不明了事实真相的人遭遇到了,怨天尤人,总觉得人对不起他,社会对不起他,老天爷对不起他,哪有这种事情!这个造的罪业更深了,怨声载道,造得更深,他将来堕得更苦。一世不如一世,所以从这里要觉悟。

真正聪明人,在台上的时候,他就想到将来怎麽下台,那是高明的人。在台上为老百姓、为社会造福,将来下台的时候才自在。不但当时的人尊重他、爱戴他,连後代在历史上提到,哪个人不尊敬他,哪个人不敬仰他。那是个聪明人,不迷惑。当我们有力量,一定要想到为一切众生造福,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不要以为我们没有能力,个个人都有能力,只是你的能力大小不一样,你的缘分浅深不一样,没有一个人没有能力,要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自己无论受到什麽样的侮辱,不要放在心里,晓得自作自受。我们想做一桩好事,好事多磨,磨是折磨。有很多很多的障碍,不让你的好事做成功,这是什麽原因?过去别人做好事,我障碍他;现在我想做好事,人家障碍我,这一报还一报。没有说是没有原因的,决定没有!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

「当知因果难逃,因果可畏。」所以我们在受报的时候,我们要很坦然的来接受。我的的确确是善心、是好意,要想来做好事,很多人来障碍我,我要知道这是我的果报,我不能怪那些障碍的人。要想到他为什麽不障碍别人来障碍我?必定是过去生中我障碍他,今天他障碍我。我不怨天不尤人,甘心受这个果报,我们这一笔帐就消了,下次再见面就好了,就了了。这就是你的佛法没有白学,你真的得受用,真正明白了。其实真正发心做好事,纵然有障碍,你的这个心是圆满的,你的功德是圆满的。不是你不做,是别人障碍。障碍什麽?众生没有福。这个人把众生的福障住,他造的罪业就重了。

佛教给我们随喜功德,随喜的功德跟修功德的人是一样大,他修多大的功德,只要我随喜,我随喜的功德跟他一样大。障不了!障,只有自己造罪业,他的功德还是那麽大。佛在《楞严经》上告诉阿难:「发意圆成,圆满功德。」这一发心,功德就圆满了。他还没做,他为什麽没有做?有障碍。有障碍,但是他的心是圆满的,他的功德是圆满的。由此可知,真正发心修行,没有人能障碍,事上可以障碍,理上不能障碍;形式上能障碍,心理不能障碍,那颗善心是没有办法障碍的。明白这些道理,明白这些事理,我们就晓得,样样随缘就好,随缘而不攀缘,知道一切都是虚幻不实,不能当真,不能计较,不能执着,确确实实万法皆空。

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可得,《金刚经》上说得不错!要记住「因果不空」,这个不空,我们也是多次的说明,希望大家印象能够深刻。因果是改变现相的,那个「能」,我们今天讲能力,因果是改变现相的能力,所以境界随着能力产生变化。它是能变,十法界这个现相是所变,能所不二。在佛门里面,大乘八大宗派里面的唯识宗最重视这个。最重视这个,用粗俗的来说,就是它着重因果。学唯识的人对於因果看得最重,他晓得因果不空,所以在起心动念之处,他就谨慎小心,不但不造恶业,恶的念头都没有,这才达到纯善,这才真正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第122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五面。

【18、世界则由一切众生,於性海中,起无明风,造此共业之所结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则由性光之所变现,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身世亦与泡影同一虚妄,岂可迷为真实。】

这一段说得非常好。说明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一回什麽事?首先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切众生共业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上跟我们讲业有两种:一种叫「同分妄见」,一种叫「别业妄见」。妄是虚妄。同分就是共业,大家有相同的,相似的地方;别业是不相同的,各别的。无论是同是别,都是虚妄的。这一段文虽然不长,已经说得相当详细。「性」是真如本性。「海」是比喻,真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把它比喻作海。这个名词在现代哲学里面称它作本体,宇宙万法从这个本体生出来的,你说现出来的都可以。它是能变,它是能生,无量无边的世界是它所变、是它所生。我们把这个本体称之为性海,这是佛学里面用这个名词来称它。

一切众生是同一个性体,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从哪里讲起?是从同一个性体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平等的。诸佛菩萨也是这个性体变现的,六道众生也是这个性体变现的。不但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人也是动物之一,是性体变现的;植物、矿物乃至虚空,还是这个性海变现的。所以离了自性之外,就没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变现。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说的。「情」是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十法界里面的正报;「无情」是我们讲的生活环境,植物、矿物。因为都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叫「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成佛。佛说这个话,这是超越我们的常识,我们乍听起来很难体会。这一句话要说得粗俗一点,就是人可以成佛,一切动物可以成佛,植物、矿物也成佛,这个我们就很难懂。为什麽植物、矿物也成佛?同圆种智,就是统统都成佛了;因为它是一个自性,一个性变的,在有情叫做佛性,在无情叫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无二无别,都是自性变现的。

这个境界确实是很难体会,如果我们用梦做比喻也能够略知一二。梦境怎麽产生的?现在一般人大概都晓得,是我们的下意识变现出来,意识心变现出来的。梦境里面有有情众生,有自己,也有许多人物;梦境里头,也有植物,也有矿物,也有虚空山河大地,不都有吗?可见得,整个梦中境界,都是自己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成佛是什麽事情?成佛是讲你觉悟了,清醒过来了。这一清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梦境消失了,消失是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後;梦的发生也是同时的,也没有先後。我们从整个梦境里面,来体会《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比较容易一点,都是自性变现之物。

怎麽会变现这个复杂的世界?「起无明风」。风是比喻,比喻它动,心动。因为对於事实真相不明,无明就是不明,它才会动。假如对於事实真相统统明了,那个心就不动,不动就是不起妄念。起妄念就是因为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他才会起妄念,这就叫无明风动,无明的心动了。每一个人所迷的浅深广狭都不相同,所以一切众生共同造的业报,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世界的生起,是这麽一个原因生出来的。经上用一个「泡」来做比喻,这个比喻让我们容易体会。性海,真如本性像大海一样,大海遇到风,风吹的时候会起水泡,水泡无量无边,大海是一个,都是海里面起的水泡。形成水泡的时候,是一个水泡、一个水泡,它是有各别的,不相同的;可是水泡要是破裂,又回归到大海,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你迷的时候,好像每个人、每个人不一样;觉悟了之後,这个水泡破碎了,回归大海,就完全一样。迷了,各个不相同,悟的时候是一样。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们从事实的现象里面,要仔细观察能够看得出来。当我们起心动念,可以说每一个人的妄想都不一样;纵然你说同,同中还有不同。不可能说,两个人的妄想是完全相同的,没有这回事情,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把妄想都息掉了,都没有妄想,那是决定相同的,无量无边众生也是相同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完全一样,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海。所以起心动念就是无明风,这样造成了十法界,佛家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世界,是这麽造成的,这麽来的,经上用「泡」来做比喻。这是说明,世界是怎麽回事情,不是真的。

底下一段跟我们讲身体,这个我们非常关心。我们这个身是怎麽回事情?「色身则由性光之所变现。故以影喻之。」本性的光明变现出来的色身,那个色身相非常之好。佛经里面讲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变现出来的。经上讲的佛有三身:「法身」,法身就是性体,就是前面讲的性海,法身没有相;「报身」,报身是智慧集聚之身,那个相好光明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性光变现的,这是讲的「应化身」。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性的光迷失了,或者说这个光里面掺杂许许多多的污染,不清净,於是变现这个身,这个身的色相就不庄严。我们掺杂什麽?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烦恼,无量无边。经上讲的八万四千烦恼,无量烦恼,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是堕在无量烦恼里面,把我们本性的光明完全遮盖住了。虽然遮盖,它还是起作用,就如同下雨阴天,云彩把太阳光完全遮住,它还起作用,它还会从云层透一点过来。我们今天这个色身,六道的身,乃至於饿鬼、地狱身,都是浓云密布里面性光透露出来的一分。障碍愈严重,这个色身的样子就愈不好看。我们讲迷悟的浅深,迷得浅的人,他的色相就好看,清净光明;迷得重的人,色相就不好看。我们看三恶道众生的色相比不上人天,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不但相随心转,你应当要了解,这个身的体质也是随心转。心清净,你身体一定健康。疾病从哪里来的?疾病是从妄想、烦恼里面来的。人如果离开妄想,离开烦恼,他怎麽会生病?所以妄想、烦恼是毒素。佛经上讲贪瞋痴叫三毒,你要是有严重贪瞋痴,那你的心坏了,心不正常了,变现这个色身,身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多病,多灾多难。如何得一个健康的身体?清净心。清净心得健康的身体,慈悲心得相好光明。人慈悲,那个相就好看。你要想相貌好,修慈悲心;身体好,修清净心。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因为这个身心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诸佛菩萨的体质、相貌圆满,他为什麽圆满?人家心清净,人家是大慈大悲;换句话说,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污染,没有一丝毫的恶念,他的相貌当然圆满。所以我们见到果,要知道因。

世间人相貌不相同,为什麽不相同?因为他念头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妄想、念头不一样。假如你发现两个人面貌一样,他们并不是双胞胎,你再仔细观察,那两个人的动作举止会一样,这两个人的命运会一样。什麽原因?因为他这个因很接近。就是说他的妄想分别执着非常接近,所以才会一样,这是共同的命运。到什麽时候这个相貌身体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因为成了佛,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乾净了,那个时候的相貌完全相同。成了佛才行,菩萨都不一样!菩萨的相貌是大同小异,你仔细观察还是不一样,但是非常接近,到成佛就完全一样。所以这个色身是自性的智慧光明变现出来的。

本性里面智慧光明,在我们佛教的名词称之为菩提。但是迷了以後,菩提就变成烦恼,我们在大经上常看到,「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觉悟了,烦恼叫菩提;迷了,菩提叫烦恼。它是一个东西,一个觉,一个迷。生死、涅盘也是如此,觉悟了,叫它做涅盘;迷了,叫它做生死,是一桩事情。我们今天在迷,所以我们的色身是烦恼之所变现;烦恼就是性光迷失了,变成了烦恼。诸佛菩萨的色身是性光之所变现,我们六道凡夫性光变成了烦恼。烦恼就是性光,性光就是烦恼。但是变成烦恼,变成现在这个色身,所以用「影」来比喻,自性智慧光明是体,这个体的影子,那就更不实在,所以这个身体更不实在。

「此世此身」,此世讲我们的世界,世界是假的,千万不要误会,以为这是真的。现前我们这个身体,就像经上讲的,「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身世,亦与泡影同一虚妄。」这都是事实,身体很脆弱,这个世界也很脆弱。「岂可迷为真实」,你要是把它当真,以为它实有,这个错了,与事实真相完全不符合。下面引《楞严经》里面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来说明。

【19、《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此段经文,明白开示,虚空、世界、色身,全由众生昏扰扰的妄想之所变现。(一切法从心想生。)妄想本非真实。刹那生灭。由其变现之身世,岂能真实乎。】

「《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经文只有六句,这六句把宇宙人生的来源、形成、变化,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是究竟透彻的明了,绝不可能用这麽简单的语句,就把它讲得清清楚楚。起因是什麽?「认悟中迷」;这一句就是讲的无明,一般经上常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就迷了。为什麽会迷?那个原因就是第一个字「认」,这个东西麻烦。《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为什麽会起无明?无明起了以後,我们变成凡夫,我们要费许许多多时间去修行,把无明破掉再恢复自性。恢复自性之後,什麽时候再会起无明?」这些问题是大问题,根本的疑问,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都替我们提出来了。为什麽会有无明?佛讲得很明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知见里头你再立一个知见,这就是无明本;在这句话里头「认」,认就是立知。这个话意思很深,我们还是很难懂。

什麽叫知见?知见是本有的、是本能,是真的不是虚妄的。我们今天睁开眼睛,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在佛法叫知见,这是真的不是虚妄的。你怎麽迷了?你在这个知见里头再去建立一个知见。怎麽再去建立一个知见?我们看这个,「这是花,这是叶子」,迷了!这就是无明本。「这不叫花,叫什麽?」那你就迷得更深,愈迷愈深了。这个意思,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的老子懂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有这些名相是人给它起的,我给它起这个名,他给它起那个名,各人起的不一样,於是就有争执,就有误会,麻烦就来了。这个立知,立知就是妄想。你在一切境界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所见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佛菩萨没有烦恼,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法法皆是。一有分别、执着,麻烦大了,一如、皆是都没有了。

「悟」,这个悟就是知见,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在这个清楚、明了里面去建立以为自己有知,这就坏了!以为自己有知,这就是无明。无明的意思是不觉心动,我以为自己有知,这心就动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本。前面说过,无明没有开始,所以叫无始无明。无始生死根本,无始菩提涅盘,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说明什麽叫无始,这个意思很深,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因为你有一认,好了,你本来是在悟中,本来是觉悟的,这一认就错了,你在觉悟当中迷了。

悟中的心是清净的、是光明的、是不动的。迷了,你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心动念,你心动了,这就迷了。迷了之後就现相,这个相就改变了。诸位要知道,悟中的相,佛经上讲「大光明藏」,所以它是明的,光明的;可是一念迷了之後,光明就没有了。晦昧是黑暗的,第一个现相,明相失掉了,在无明里面。我们的现相是不是无明?是的。太空是黑的。现在如果我们把日月灯拿掉,这个现相就现前了;日月灯拿掉,漆黑一片。「晦昧为空」,这个现相从哪里来的?迷的相。如果是悟的相,这个相是光明的,不需要日月灯,本来光明,佛法里称之为「大光明藏」。所以迷的时候境界变了,自性本明变成无明,变成不明。

「空晦暗中」,你在这黑暗的虚空当中,这又打妄想,打妄想它就变现相。变什麽现相?物质就出来了。在法相里面讲,妄想是见分,见分它要见,实在讲它没有东西可见,於是在晦昧之空里面「结暗为色」,就变成物质。其实我们晓得,物质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质是什麽?波动的现象。见要见,这个见的念头愈来愈强,愈来愈固执,愈来愈坚持,这个波动的幅度就愈大。这就是现在所讲的,从基本粒子组合成电子,再组合成原子,组织成分子,组织成万物。什麽人在这里主宰、组织?妄念,都是从妄想生的。这是从见分变成了相分。

可是诸位要知道,见分跟相分都是从晦昧之空里头变出来的,所以无明是一切万法的根源,一切万法的根本。无明是自性不觉变现的状况,它的体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的是一念不觉!我们迷失自性很久了,这个很久就是讲,迷失以後念念都迷,我们看的是迷惑的相续相,念念都迷,真的是无量劫来我们念念都迷。有没有可能觉?当然有可能。如果一觉了之後,你念念都觉,这问题马上就恢复了,就解决了。无明是无始,无始就不是真的;要是有始有终,那就不能说是假的。没有开始!这个现相是刹那生灭的现象。迷是一念迷,觉也是一念觉。

我们今天听到佛法,彷佛好像有一点觉的味道,为什麽还觉不过来?这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怎样保持第二念不迷?觉了要放下,就不迷了。放下什麽?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不迷了。这叫从根本上放下,从能变现幻相的那个地方放下。从事上放下不行!我们今天讲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放下行不行?那你是得一些自在,是得一些好处,可是你境界转不了。因为你是从枝叶上放的,不是从根本上放的。枝叶上放下,的确可以减轻你的负担,也就是减轻你的烦恼,减轻你的恶报,有这个好处。放下贪瞋痴,这最明显的,就是放下三恶道。你在六道里头不会堕三恶道,这不就减轻负担、减轻烦恼吗?可是你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没有办法超越十法界。

所以放下要从根本放下。「根本」是什麽?念头,起心动念。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从根本放下。不要从枝枝叶叶,枝枝叶叶上没什麽大用处!我们眼见色相,张开眼睛见外面的现相,能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的见就跟诸佛菩萨的见没有两样。我们用的是见性,见外面是色性;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用眼识,见外面是色尘。尘是比喻,尘是污染,你一定会被外面境界污染,也就是说你一定会被外面境界动心。动什麽心?动分别心、执着心、贪瞋痴慢的心,你会动这个念头,这就是心被境转,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境界转不了你;转不了你,你就可以转境界,《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什麽人不被境转而能转境?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有什麽本事?跟诸位说,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超越十法界。起心动念就把这个境界变成了十法界,分别执着就在十法界里头又变成六道轮回,那就愈来愈糟糕,事实真相就是这麽来的。结暗为色,这是说明宇宙怎麽来的、世界怎麽来的?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两句是说明,一切有情众生的身是怎麽来的?色是物质,我们这个身、肉身是物质,里面掺杂着妄想,妄想是精神;我们现在讲动物,动物它必须有色身、有妄想,就是说它有物质的身体,还有精神的一部分。这个妄想,我们讲心法,色心二法,色里面杂着妄想。想相为身,身是怎麽来的?身是想相得来的。这个相貌,相貌是怎麽得来的?想相得来的。我们世间人不明这个道理,讲什麽?遗传。你细细去想想,这个遗传讲得很勉强,为什麽?遗传是儿女的相貌一定像父母,多数是像父母,如果讲遗传应该普遍都是这样的,可是还有少数儿女根本不像父母,确实是父母生的,他不像父母,这个遗传怎麽讲法?佛经上讲得好,「想相为身」,这个相貌,是他投胎来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妄想。佛经上讲的,儿女跟父母有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是冤家债主一下遇到了,遇到谁?遇缘!他来投胎,大概男的喜欢女的,女的就喜欢男的,把父母之身,他以为是他自己的身,所以相貌就接近了。还有这个亲属很近的,如果他也很喜欢,那相貌也就像其他亲属这个相貌,是他的欢喜心取的那个相。所以确实是想相为身,相貌是这麽来的。但是这个相貌会变,为什麽会变?相随心转。

中国古代对於教育非常重视,教育是教导你做人,怎样对人对事对物,怎样面对着我们生活环境,环境里面包括天地鬼神。所以中国的教育是教敬教孝,那个相貌自自然然端庄。现代人不一样了,现代人对这个东西不讲究,认为这是很落伍的思想,这是过去专制时代的思想,把这些伦理道德完全舍弃了。现在人想的是什麽?奇奇怪怪,真的叫不伦不类。我们中国古人所谓是妖魔鬼怪,现在的想法都是妖魔鬼怪,相貌样子也是妖魔鬼怪,这非常可怕。社会怎麽能得到安定?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怎麽能够得到身心安稳?所以现在人不如古人,古人身心是安定的,现在人身心是浮动的,不晓得哪个地方安定,你说这个生活多苦!所以教育非常重要,教育是教人觉悟,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教育是教这些。

这是讲身怎麽来的,相怎麽来的。一般人讲,一个人四十岁以後,相貌与先天的距离远了,先天影响不大了,四十岁以後的相貌那就是你後天要负责。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你的行为,四十岁是个很大的变化。四十岁以前,这个相貌是你投胎那个时候影响的,四十岁以後,是你这一生修善修恶所变现的,那个完全不相同。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这个人心很好、行很好。相貌一年比一年觉得可怕,那心术有问题,他的行为上有问题。从相貌、言行,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心地,看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楞严经》上只有六句经文,就把宇宙人生的来源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段经文,明白开示,虚空、世界、色身,全由众生昏扰扰的妄想之所变现。」就跟我们作梦一样,梦中有世界,梦中有虚空,梦中有色身。「一切法从心想生」,诸位要常常把这句话记住,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常常能够提得起,这个人算是清醒,不迷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面想善,身心世界都善,确实随着念头就变了;心想恶,这身心世界没有一样不可恶;都在一念之间。我们念佛会成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一定会往生,根据什麽道理?也是这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我想佛,慢慢就变成佛,所以你何必打别的妄想?为什麽不念佛?念佛就是想佛。念不是口里头念,诸位想想中国文字,念佛那个念,念是什麽?现在的心,今心。现在的心里面就是想佛,这才能起变化。口里面念,心里头不想,没用处,最重要是心里头要有,所以这个念字从心。「想」,心里面就有相,心里头有个相,叫想。那个相要好相,佛的相好,究竟圆满没有丝毫的缺陷。你为什麽不想佛?为什麽不想菩萨?

想佛、想菩萨,尤其是年岁大的人,退休之後没事情做了,在家里天天想佛、想菩萨,好啊!慢慢就变成佛,变成菩萨了。许许多多退休的人,退休之後没有工作,感觉得无聊,天天想无聊,天天胡思乱想。没有两年,头发也白了,皮肤也皱了,两年好像过了二十年一样,衰老了,什麽病痛都出来了。那是什麽?妄想打出来的。胡思乱想把这个身体糟蹋掉了,这个念头改变了身体的组织,使这个组织不正常,它就产生病;有了病,就天天想病,於是这个病愈想愈严重,愈想愈复杂,这个病怎麽能好得了?这是我们看到很多退休的人,一、两年就衰老。你再看那个样子,很可悲,变化太大了,什麽原因?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是真能够天天想菩萨、想佛,就不容易衰老,不容易变化。变化是有,他一年相貌比一年庄严,一年身体比一年好。不需要进补,不需要用药物来治疗,用不着!那些东西都会起副作用,都会伤害身体。只是一个清净的念头,清净心,能够叫你的身体恢复正常。

「妄想本非真实,刹那生灭,由其变现之身世(身体跟世界),岂能真实乎」。能变的妄想,妄是虚妄,决定不是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身是假的,比喻作影像,世界像水泡一样,梦幻泡影,刹那生灭,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真相清楚明白了,自然就不起妄念,对着这个境界不会再起心动念,不会再有分别执着,这个就恢复到正常。底下还是解释偈里面这六个字:

【20、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楞严》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三有,三界也。有漏,明其必坏也。一切学人,当常观此理。虚空尚是晦昧昏扰扰相,渺小如泡。何况世界,何况此身,何足道也。】

「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今天我们对於世界成住坏空这个事实,知道得相当清楚。在天文台上,从天文望远镜中观察宇宙,每天都发现有新的星,世界形成;每天都观察到星球消失,或是爆炸、或是没有了,这就是经上讲的世界的成住坏空。我们这个世界也不坚牢,很脆弱。外面这个星,地球禁不起碰撞,一碰撞就完了;碰撞的机会有没有?当然有,这个机会很少就是了,不是没有。何况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人类自己糟蹋这个世界,自己要毁灭这个世界,这也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大家的共业。所以事实真相唯有佛法看得清楚、看得真实、看得透彻。世间人以为的这些吉凶祸福,贪图种种享受,在佛法里面看到都是一场空,都是了不可得,而且都是经上所讲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我们举一个浅显的比喻,诸位能很清楚的看出来。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念书,生在抗战时候,我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我们上学没鞋子穿,出门没有车,都是走路。抗战期间我走了几万里路,八年当中,江南我走了十个省,都是两条腿走的。现在人上学都开车,说是现在人有福报,我们那个时候没福报,我不以为然!我觉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麽?我们生活在大自然当中,有乐趣。好比我们是野生动物,现在年轻人是家里养的,不一样!那个快乐不相同,我们的快乐他想不到,我们跟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现在人出门驾汽车,我们那种快乐他作梦都想不到,说老实话,还是那个生活乐。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一样,真的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看到佛经,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你生在哪一个时代,你在那个时代享受,那里头有真的乐趣。那个见闻、常识、经验、智慧不相同,不是现在年轻人能够有的。现在年轻人确确实实笼子里头养出来的,虽然很幸福,到时候什麽都有人为你,可是那个智慧、经验、阅历,差太远太远了!所以说哪一个有福,哪一个没福,都一样!在佛法里头,我们能够看到平等法。

「《楞严》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楞严经》对於宇宙,我们今天讲的是物理,讲得很多,经文里面讲得很丰富。现在所讲的太空物理学,《楞严》上讲得多。「空生大觉中」,大觉就是前面讲的性海,真如本性。虚空不大,过去人认为好像虚空没有边际;现在科学家认为,虚空有边际,而且虚空是有弧度的,这些科学家头脑相当聪明。佛经上讲的就是这样的,虚空不是无际的,性海是无际的。所以佛在《楞严经》上用一个比喻说,把性比作虚空,把真如本性、性海比作虚空,把我们现在这个虚空比作云彩。虚空多大?太虚空当中的一片云彩而已。所以虚空的确不大。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个人做个人的梦,个人有个人的虚空;醒来之後,虚空都没有了。才知道,虚空不是真的。但是在《百法》里面,有为法没有列入虚空。什麽原因?虚空生灭的相不显着,所以把虚空列在无为法里头。无为法有六种,六个无为法里头,只有一个「真如无为」是真的无为,那是性海;其他五个无为法,生灭的现象不显着,所以列到无为,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为。

虚空什麽时候会没有?觉悟就没有了。你没觉悟就有,觉悟了就没有。觉悟,自己晓不晓得?晓得。哪一天起,你看到这个虚空统统是明亮的,你就觉悟了,虚空就没有了。诸位要知道,虚空是黑暗的,在密宗里面叫大黑天,那就是虚空,晦昧为空。觉悟之後,这个暗的现相没有了,一片光明,那个虚空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境界,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时候,虚空就没有了,突破了。性是光明的,识是黑暗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虚空就没有了,就突破虚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是水泡。虚空是什麽?虚空在性海里头是水泡而已。「有漏微尘国」,微尘是比喻多,就是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无量无数的星球,这星球存在哪里?都存在虚空当中,都没离开虚空。「皆依空所生」,空是性海里头的一个水泡;迷失了自性,在自性里头变成这麽一个境界。有漏微尘国,就是前面讲的,「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这就变成有漏的微尘世界。「沤灭空本无」,这个水泡要是破了,灭掉了,虚空本来没有,禅宗机锋话里头,所谓是粉碎虚空。虚空能粉碎吗?能,不是不能;因为虚空不是真实的,虚空是情识所变的,也是从心想生。虚空是假的,世界是假的,哪里说三有是真的?「三有」是有情众生,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这个身哪里是真的?虚空世界都是假的,我们的身还会是真的吗?佛在经上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破了。我们读多了看多了,再读《金刚经》上这一段经文,你体会得就更深。「三有,三界也。」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做三有,也叫做三界。「有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的意思就是不健全、不是完好的。「明其必坏也」,它存在的时间长短,我们今天讲存在是讲它的相续现相,它相续现相能够支持多久?全在想像,一切法从心想生,全在众生的想像。念头转了,境界就转。这个想像,不会永恒不变;实在讲,想像是刹那在变,但是变的幅度不大,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相似乎是一个相同的相续相。其实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刹那生灭,实实在在是了不可得。

「一切学人,当常观此理。」学人是指修学佛法的人,一切学佛的人,要常常观照这个事实真相,要常常在日常生活当中体会这个道理。「虚空尚是晦昧昏扰扰相」,这是佛在《楞严经》上讲的。虚空是什麽?虚空就是晦昧昏扰扰相。通常用两个字来说它,「无明」,无明就是晦昧昏扰扰相。「渺小如泡」,这个地方说它渺小,它要跟性海来比较,它就太小了,虚空就太小了。「何况世界」,虚空跟性海比,虚空像空中一片云彩一样,而世界是包括在虚空里面,世界不就更小了?「何况此身,何足道也。」我们身再跟世界比一比,太渺小,微不足道。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

【21、虚妄现有,考实则无。因心造业,循业而现。寿夭好丑,因果难逃。然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何况假合之幻身,其为似有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

「虚妄现有,考实则无。」眼前种种境界是虚妄现的假有,不是真有。虚妄是什麽?妄想。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从妄想变现出来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妄想变现出来的。「考实则无」,你要是细心去考察一下,实实在在没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从它的本质上说,它没有,从它存在的时间来说,它几乎是生灭同时。

「因心造业,循业而现。」这两句是说明它所以然。这个世界的假相,为什麽会有假相?假相是依据什麽而发生的?这两句话回答得清楚,是「因心造业」;心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造业。「循业而现」,现的就是相,所有这一切相就是业所变现出来的。业是因,相是果报,业因果报。但是诸位要晓得,业因果报的变现,它确确实实是现相,但是它所现的这个相是极其短暂,真的就像闪电一样,一刹那它就没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相好像存在,就是它刹那刹那的相续相,并不是这个相真的会存在一段时间,没有这回事情,决定没有!它相续的时间长短,完全看你因心造业的时间长短。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都是循业发现的。

「寿夭好丑,因果难逃」。寿是长寿,夭是短命,这两个字是代表这个幻相、连续相,它连续时间的长短,时间长的我们叫它做寿,时间短的我们叫它做夭,你所看到都是一个相续相。「好丑」是讲它现出来的相,「寿夭」是讲它存在的时间。因心善,现出的相就善,三善道的相,四圣法界的相:声闻、缘觉、菩萨、佛。因心不善,现的是六道的相、现的是三恶道的相,那就是丑。好丑就是讲境界的善恶,都是自己造的,因果难逃。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回什麽事?实实在在讲,就是因心造业循环无间刹那生灭相续现相,就这麽回事情。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一样是实在的,没有一样是常住的,没有!全是刹那生灭。

「然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五蕴」是我们讲的精神、物质那些因素,这是造成身心世界的条件,这些条件都是虚幻而不可得的。「何况假合之幻身」,四大五蕴假合的我们这个身体,身体决定是虚幻。「其为似有」,好像是有,我们能够见到,能够接触到,好像是存在,就跟梦境一样,实实在在是「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有即非有也。」你这样才能真正见到事实真相。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哪有这些事情?唯有业随身。造业它没有中断,我们现前清醒的时候造业,造业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睡觉了,睡觉还在造业,没有中断,还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作梦,你觉得你在那里造作;你不作梦,还在那里造作,如果你不造作的话,你的身相就没有了,还是在造作。所以这个造作永远没有间断,因此这个色相,相就不灭。你造作的因心变,这个相它就会变,你变的幅度大,那个相变的幅度也大;念头变的幅度小,这个相变的幅度也小。现相是果报,果报是随着因心去变的,正因为事实如此,佛法里头才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晓得事实真相,他要想现好的相,他一定修善因;他不希望见到恶的相,所以他决定不起恶念。恶的念头,一定感得不善的相;好的念头,一定是感得美好的相,这一定的道理。谁做主宰?自己念头在做主宰;决定不是外面来的,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一定要认清楚「有即非有」,即使境界相现前也若无其事,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这就得自在了。

【22、识心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虚幻非实,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如露如电,所谓生命在呼吸间。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燃也。】

「识心如幻」,识心是妄心,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佛法里面也说三心,这个三心跟《金刚经》上三心的意思不一样,《金刚经》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法一般讲三心,是讲心意识,「心」就是讲阿赖耶识,「意」就是讲末那识,「识」就是讲第六识。六识、七识、八识,我们称它作三心,叫心意识,这是所有一切现相变化的根源,它是能变,一切现相是所变。心意识是能变,它是幻,不是真心。「世界如泡,此身如影」。梦是总喻,梦幻泡影。

「身心世界,虚幻非实,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有为法相不但包括世间一切法,出世间法也包括在其中。世出世,界限是在六道。六道里面是世间法;超越六道,四圣法界叫出世间法;合起来,世出世间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都不出这个范围。所以一切有为法,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都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如露如电」这两个字是比喻它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所谓生命在呼吸间」,这是我们要警觉的。人命无常,要有这个认知,这才是个觉悟的人。「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燃。」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光阴之可贵。我们今天在世间,世间哪一样东西最可贵?光阴可贵。迷的人把时光浪费掉了,那叫真可惜;觉悟的人,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他要用功办道。用什麽功?看破、放下,这叫真功夫。什麽叫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像这部经上所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在眼里,这是看破,一点都不迷,晓得所有一切境界无非是业因果报循环的刹那生灭相续而已。念念如是观,知道所有现相是刹那生灭根本不存在,这叫看破。什麽叫放下?在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放下了。把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放下了,这叫真看破、真放下,彻底看破、彻底放下,用这种功夫。这个功夫用的,你看不出来,你所看出来的是什麽?人家念佛,拿着念珠阿弥陀佛,这个用功你看出来了;在读经,你看出来了;在拜佛,你看出来了。你看到的是有形的,那未必是真的,真功夫是一切明了、心无挂碍,那叫真功夫,这个功夫要念念无间。如果一念功夫失掉了,你一念就迷了。迷的相是什麽?又分别、又执着,又搞牵挂,这就迷了。所以光阴宝贵,宝贵在这个地方,决定不容许一念迷惑颠倒,决定不容许一念又搞分别执着,这里讲「加紧用功,如救头燃」是这个意思。

【23、观此六喻,虽是观诸法空相。即是观如如之性。以性相本来融通。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着,合乎中道。】

「观此六喻」,这首偈子里面讲的这六个字。「虽是观诸法空相」,身心世界,了不可得,有即非有,经文表面上是在这一面,这一面是从事相上说,理事不二,性相一如,从这一面就能看透到另外一面,「即是观如如之性」,所以从相上你就见性了。「以性相本来融通」,融是圆融,通是无碍的,正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前面两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讲自性、性体、性德;不取於相是讲功夫、修德。性修不二,性修一如,你在诸法空相里面,当然就契入如如不动。你在一切法里头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就如如不动,就回归到自性。这是古德常讲的销归自性,销归自性是讲的「法法都销归自性」。佛在这部经上为我们显示,释迦牟尼佛一开端,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穿衣销归自性,吃饭销归自性,走路销归自性,样样都销归自性,自性是什麽?如如不动。所谓「如如不动」,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样销归自性。由此可知,销归自性就是在事上见到理,理事不二,就销归自性;在相上见到性,性相不二,就销归自性。

「无为法性」,这四个字是形容真如本性;一切万事万法的本体,它是无为法。所谓「无为」,没有起灭,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所谓如如不动。「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这是教给我们修观的方法。所谓修观,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从哪个地方下手?《金刚经》这句偈非常好,教我们观一切有为的法相,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虚空如泡,人身如影,都不是实在的。「便是两边不着,合乎中道。」两边是空有两边,有为的这一边我们要修,修而不着相,就是无为。换句话说,认真努力断恶修善而不着相,心地清净若无其事,但是在事上还是认真努力的去断恶修善,这就对了。这就是两边不着,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谛。佛与大菩萨们的成就,就是这样修成的。

【24、三性、三无性。为法相宗之精要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知此义,则於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

「三性、三无性」,底下这几段再细说。性是性质,法相宗为我们分析,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外乎这三种性质。第一种是「遍计所执性」,遍是普遍,计是计较,这是妄想执着所变现出来的。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事实。可是这种抽象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你不能说没有这个事,但是它确实无实。《百法》里面讲的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就是属於遍计所执性。第二种是「依他起性」,这是讲所有一切的现相,现相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缘生之法,缘就是条件,「他」就是条件,是依许许多多条件而生起的,这一类就属於依他起性。可见得,依他没有自体,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譬如,我们的身体是依他起的,四大五蕴集合现起这个身相;四大五蕴离开了,这个身相就没有了,这个身没有自体,是四大五蕴组合。「他」,就是我们今天讲,种种条件凑合而有的。像这个房子,房屋是依他起的,这个我们更容易看得出来。这个房子里有钢筋、木材、砖瓦、水泥,许许多多这些条件组合才成一个房子。这些材料堆在那边,我们不叫房子;把它组合起来,那成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是依他起的。所有一切的色相全是依他起的,所以叫缘起性空,它没有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第三种是「圆成实性」,这是真的,圆是圆满,成是成就,实是实在,不是假的。这是讲什麽?这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是讲我们的心性,心性才是圆成实。除了心性之外,不是依他起,就是遍计执,依他起、遍计执完全是假的。为什麽叫三无性?你要执着有这三个性,你又错了,这是妄想。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建立这三个名词,你要以为这三个名词是真有的话,那你就又错了,你又迷了。佛要把你这个妄想执着打掉,所以用「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才叫你心地乾乾净净。这是法相宗的精要之一。

「佛说法相」,目的就在此地,就是叫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说得很详细、很繁琐,它的好处就是样样都说得仔细,它的缺点就是太罗嗦,讲得太多了,费的时间太长。《般若经》跟它恰恰相反,《般若》完全是抓纲领,一点都不罗嗦。「若知此义」,你对法相稍稍能够通达明了一些,对於《般若》里面讲的缘起性空,你就会更清楚,更明白了。法相是细说,《般若经》是略说,但是内容旨趣完全相同。一个是不厌其烦的细讲,一个是简单明了的略说,这是对不同根性的人所用的善巧方便。上根之人听佛一说,他就明了,不需要那麽麻烦、那麽解释、那麽罗嗦。中下根的人,听佛略说他不能够了解,必须要细说。上根人听了佛的细说,他更清楚。中下根人听了佛的细说之後,然後再听佛简单扼要的来说,那在修持上更容易抓到纲领。这样「修持观行」,「观」是修正我们看法、想法,「行」是修正我们做法、说法,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思想行为依照佛真实的教诲来修行,这样就更容易得力了。今天时间到了。

第123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六面。

【25、遍计执性,谓普遍计较执着。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着、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性而别有也。】

「三性」与「三无性」,这是相宗非常重要的理论,他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为这三种性质。「遍计」,遍是普遍,计就是计较,我们用计较大家好懂,相宗他们的论点里面称为计度分别,度是度量,就是计较、度量、分别。也就是性宗常讲的,像我们在《金刚经》上常看到的,我们净土经论当中也常看到的,所谓「分别、执着、攀缘、无明、妄想」等等,这里面的范围就非常广大。而在《百法明门》里面,我们看到的比较具体一些,就是属於不相应行法。百法一共分为五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心法跟心所法,以及色法,都是属於依他起性。依他起,是许许多多条件形成的,这些条件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缘所生的。

「遍计所执」,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抽象的概念,它没有事实。譬如,百法里面不相应行法,第一个是「得」,得失的得。说得,当然失也包括在其中,讲一个就行了。「得」,有这麽一个概念,像我得到了,我得到财富;「我」是心法,「财富」是色法。把这两边离开,单单讲得,「得」是什麽?「得」,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它确实有这麽一个概念。它虽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从心法、色法连带发生的,也离不开它们,但是不可以归纳在它们那一类,这叫做不相应行法。凡是这一类的,都是遍计所执性,就是根本没有这个事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在性宗,总而言之,就把它称之为妄想,这是属於妄想。意思是说明,它虽然是无明、妄想,可是它是真性所变现的,真性是万事万物的本体。其实我们讲的「三性」,统统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离开真如本性就无有一法可得。打个妄想,也是从真性里面起来的,所以不是离开真性而别有一法。这句话特别说在遍计所执性上,因为它完全是虚妄的;不像心法、色法好像还有一个东西存在一样;这个我们都知道,完全不存在,完全是一个妄念。

【26、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说之缘起、缘生、性起。此正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原不离性体。依者,随也。他,指缘而言也。】

这个地方的注解,实在讲比相宗讲得简单,容易明了,相宗讲得非常繁琐。「依」就是依靠,「他」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它要依许许多多的条件才能够生起现象,凡是这一类的,我们都称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性宗所讲的缘起,《般若经》上讲的缘起性空。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佛法,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叫做缘起。缘起的法,决定没有自体,我们讲性空那个性是实体;它没有实体,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合起来现相,这个条件散开来之後,这个相就不存在。

所有一切的形相都是依他起,像我们人的身体,身体是属於依他起,「他」就是四大五蕴。四大五蕴还是用归纳的方法来说的,因为细说太繁琐,把它归纳为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合起来,有这个身体。四大五蕴要是离开,这个身相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身确确实实没有自性。身,实在讲有没有生灭?没有。缘聚的时候是不生而生,它的确没有生,我们看到好像是生了;缘散的时候不灭而灭,实在讲它没有灭,它只是缘聚缘散而已,哪里会有生灭!生灭是我们看一种粗的相,看的是聚散之相。聚,我们叫它生;散,叫它做灭,实际上只有缘聚缘散,决定没有生灭,这是我们佛法里面常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我们通常也觉得很含糊,搞不清楚。什麽叫不生不灭?缘聚的时候不生,缘散的时候不灭;从缘上去观看,没有生灭的现象。讲「缘起、缘生、性起」,都是一个意思,这是在性宗,特别是在《般若》跟禅宗里面讲得最多。

这正是「本性随缘现起之相用」,它随什麽缘?缘非常复杂,无量复杂的因缘它也有一个头绪,那个头绪就是「一念不觉」,就是无明动相,统统从这个地方起来的。不觉心就动,觉心是不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一定要很清楚。我们今天求什麽?求觉,希望觉悟。怎样才能够觉?如果你妄念不止,怎麽可能觉?一定要把妄念息掉。妄念息掉,恢复到清净,这个净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定。佛法修学,定是枢纽,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的目的是开智慧。智慧不是学来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学,外面没有,一定要向里面用功。本经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用戒定慧三学来看,信就是戒学,清净就是定学,实相就是慧学,这两句话里面戒定慧三学都圆满具足。

由此可知,一念不觉就起了无明,无明是动相。随缘,第一个缘就是指的无明妄动。依相宗的说法,无明起来之後,「无明不觉生三细」,这就把真如本性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三细相: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见分」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这一部分,「相分」讲物质这一部分,精神跟物质都是无明业相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心跟物是同源,同一个根源。相宗说得详细,它就变现出这个现相。念头,也就是妄想,它愈来愈复杂,於是变现的现相也非常复杂。如果我们要问,我们妄想究竟是多麽复杂?你就看它变现出来的相分。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复杂的程度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它跟我们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这个复杂现相怎麽复杂,我们的妄念就这麽复杂,妄念是因,现相是果。「原不离性体」,它也是自性随着染缘变现出来的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依他起性。

【27、圆成实性。圆,谓圆满。成,谓本具。圆成,约体说,明其本来圆满具足,非造作法。实,即真实。此即性宗常说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实相、圆觉、自性、清净心等。其名无量。性宗亦谓之真实性也。】

「圆成实性,圆是圆满,成是成就,谓本具(本来具足)。」圆成实性是讲真如本性,它从体上说的。「约体说,明其本来圆满具足,非造作法」,它不是有为法。「依他起」跟「遍计执性」是有为法,在《百法》里面总共分为九十四法;圆成实性是属於无为法,而且是六个无为里面最後一个「真如无为」才是圆成实,其他的像虚空无为,它还不是圆成实。「实就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前面两类都是虚妄的,绝对不是真实。圆成实性,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生灭的。

「此即性宗常说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实相、圆觉、自性、清净心等。其名无量。」佛在经上说「圆成实」,那个名字说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读佛经,不免起了怀疑,说释迦牟尼佛一桩事情用一个名字就好了,说那麽多名字,把我们都讲糊涂了。他为什麽不用一个名字?实在讲,佛说法我们大家都能肯定,充满了智慧。在方法上讲,极其善巧方便,而是我们不能领会,所以在里头还产生误会,这是我们的错误。佛为什麽用很多的名相?他有两个道理,第一个,一个名相没有办法把这桩事情形容得清楚,性德它是多方面的,一个名相没有办法完全包含;第二个,怕我们学佛的同修执着,执着就错了,前面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性、相宗里面都告诉我们,我们求学的态度,第一个要离名字相,可见得名相不能执着,所以佛一桩事情说许多名相,就是告诉你不必执着,懂得意思就行了。有这两个理由,佛往往每一桩事情都说好多名称,特别是真如本性说得非常多,这里只是略举几个名词而已,其名无量。「性宗亦谓之真实性也。」相宗称它作圆成实性,性宗也叫它真实性。

三性的说法,是不是达到究竟圆满?没有。为什麽没有达到究竟圆满?它是落在言语思量的范畴之中,那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必须要有「三无性」,这个问题才真正达到圆满。正如同佛说法,说到最後他一定把所说的完全否定,这才圆满。为什麽否定才圆满?因为真如本性里头本来没有一个念头,你说什麽?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是会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这才是真正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想像、不可以用言说。但是,我们离开思惟、想像、言说,不能够传递,佛要把法传给我们就无法可传,必须要利用这个做工具,透过这个工具,你要从里面悟入,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接着一定讲三无性。

【28、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着是也。】

「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无字甚活」,这个字活活泼泼的,不能把它当作没有,你要说没有的话,就坐实了,那就不是这个意思,「有非、空之义,即不可执着是也。」实在讲,「无」最好的一个讲法,就是决定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执着,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说,一定堕在四相四见当中,那就错了,所以要懂得不执着。

【29、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着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着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胜义无性。真如之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着而无之,乃真实性也。】

「虚妄之相,非真实性。性中本无有相,应不着相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相无性。」这个文字很简单,实在讲将这个名词也解释得相当清楚。虚妄之相,正是《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相」是怎麽来的?我们知道它是业因果报所产生的现相。业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波动,我们佛法里面讲不觉心动。我们讲心动,跟现在科学家讲的波动,这个意思非常接近。念头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动。动,它就会现相,可是这个相决定不存在。我们现在感觉现相之存在,实在讲是波动的相续相,连续的现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确确实实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我们晓得现相是怎麽发生的,它的真实状况如何,然後才懂得佛法里面所讲的染净不二、生灭不二。染净,在我们看,这个现相极其粗显,怎麽能说不二?清净到极处是佛,染污到极处是阿鼻地狱,是不是真的不二?真的,一点都不错!极清净也是一念现的相,而且这一念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不可得;极其染污的相,也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要求这个相也了不可得。我们是心太粗了,见不到这种事实真相,所以看到是连续的。连续相里面对染净好像感触特别的深刻,其实我们的感触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错误的。所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们入了诸法一如,确确实实入了「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他们入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简单的讲,就是把十法界看成平等的,在十法界极其差别里面那个差别相没有了,你看到的是真正清净相;这个清净,染净两边都没有了,这叫真清净。看到这个现相,看到不二的现相,法法皆如、法法皆是,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境界,这是真实的。

这个妄相是性现起的,但是它并不是真性。「性中本无有相」,不但六道的相没有,十法界的相没有,给诸位说,一真法界的相也没有;总而言之,只要是有现相,都是心动了。现的相不一样,十法界的相不相同,这就是动的振幅大小不相同。在十法界里面,愈是往上面去,他的心愈清净,波动小;愈往六凡下去,它的波动愈大,是这样形成的。到菩萨、到佛,那种波动几几乎乎接近水平,见不到它的动,其实它还是有动相,它要是没有动相的话,就不会现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它的原理,自自然然就不会着相,不会在相里面起分别、执着、攀缘,不会起这个念头,因为晓得相是假的,相是根本不存在的,所见到的都是业因果报的相续,所以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为什麽因果不空?因为有十法界的幻相。十法界幻相从哪里来的?从因果来的,所以因果不空。跟法相唯识宗讲的,相皆是虚妄,唯有识是真实的,这个意思完全相同。不着相,从相上就见性。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性体无此缘生,应不着缘生而无之,乃是性也。是谓生无性」。「生无性」是对「依他起」的。生是讲生灭,生灭就是有为,所有一切万法都是生灭法。为什麽它有生灭?因为它是生灭心变的,生灭心就是生灭的念头,我们的妄想、念头,一个念头灭了,底下一个念头接着就起来了。我们自己晓得,我们这个念头的起灭,这个念头是很粗很粗,最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没办法觉察到,那是阿赖耶识里头微细相。我们能觉察到的念头是第六意识,我们叫意识,下意识,这个我们有的时候能够觉察。所能够觉察的,还是意识里面那个粗显的一部分,它微细的那一部分我们还是觉察不到;阿赖耶的微细相,那当然就更难了。佛在大乘经常讲,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八地菩萨那个心多清净!

清净心就是定功,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这是没有出六道,我们讲一般修定功夫分八个等级。第九段的功夫就出三界,就出离六道轮回,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叫九次第定,那是第九等的定功。可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定功,在圆教大经上他们的断证功夫,也就是定功,等於七信位的菩萨;换句话说,七信位菩萨的定功,这是第九等的定功。八信、九信、十信再到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十个位次,然後从初地、二地到八地,你们想想看,那个等级不可思议!八地菩萨那麽深的定功,观察到阿赖耶识的心动,心里头微细的波动他见到了。见到,才能够把它降伏,才能够使它慢慢再平静;你见不到的时候,你对它就没有办法用功夫,见到,才能够降伏它。所以八地菩萨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这个时候见到什麽?见到依他起性的那个根源,那个波动的源头他见到了。

「缘生之法,本非真性。」到这个时候他亲自见到,真心本性是不动的,阿赖耶里面的动相还是无明在作祟,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源,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些现相从哪里来的?从这儿来的;可是真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性体无此缘生」。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对於所有缘生,不要说缘生所现的幻相不执着,缘生也不执着。缘生是能生,现相是所生,能所都不执着,晓得这个就是性,还是真性的起用,这叫做「生无性」。前面依他起性是讲缘起,生无性是讲性空,缘起性空。

「胜义无性」,是对「圆成实」说的。圆成实,说实在话,是很不得已佛为我们起了这麽一个名字,显示一切幻法之外,还有一个真实。我讲这个「幻法之外」,都有毛病、都有语病,为什麽?幻法实在讲就是真实,但是讲幻法就是真实,大家很难懂,怎麽虚幻就是真实?很不好懂。幻法之外有个真实,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虽然好懂,很容易出麻烦,很容易把意思错会了。不执着这些幻法,幻法就是真实的。只要在幻法里起心动念,那就错了。所以佛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名相,可见得名相是缘起的。「圆成实」是缘起的,「胜义无性」也是缘起的。真如本性里哪里有个「胜义无性」这个名字?没有这个名号。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懂得。「胜义无性」就是真如本性。「为一切法之本体,名第一义,亦名胜义。」胜是殊胜的意思。这个地方说「真如、性、本体、第一义、胜义」,可见得佛说这桩事情,也说了许许多多的名相。

「此性真实,众生本具,本来圆满,所谓圆成实也。」这个地方,我们虽然不能够彻底明了,我们对佛有信心,佛决定不欺骗我们。真如自性,我们个个都有,本来具足,现在虽然在迷,迷失也没有欠缺一丝毫。诸佛如来觉悟了,证得了,说实在话,他的自性也没有比我们多一点点。从这一方面来说,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在《华严》、《圆觉》上都说,他说这个话不多,在一切经里头很少经上有这个说法,这才说出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华严经》上尤其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也是圆满的。佛的德相无量无边,万德万能,真的是随心所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相,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相,这叫圆满的现相。佛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本能今天失掉了,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能叫本能,就不能叫本具,不是真的失掉。而是怎麽失掉?迷失了,就是你现在一念迷,如果你一念觉,你的智慧德能马上就恢复。迷跟觉都是无始的。我们的麻烦是一念迷念念迷,麻烦在此地。偶尔也有觉悟的时候,可是第一念觉了,第二念又迷了,那个觉悟就像闪电一样,古人比喻说石火电光,一会儿又迷了。如何能够保持念念觉,那就成功了,我们的本能就全都恢复了。

《金刚经》就是跟我们讲这些理论与方法,这个方法里头最重要的,我们用很浅显的话来说,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交互的去用功。看破一分,就放下一分;放下一分,又看破一分;又看破一分,你就再放下一分,这样辗转相辅相成。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之成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用这个功夫,这真的叫直截了当。这是本具、本来圆满,所以叫「圆成实」。「然胜义亦是名字」。「故曰胜义无性」,它也没有自性。「应并胜义之假名亦不着而无之,乃真实性也。」可见得要见真实性,真实性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经前面讲的信心清净,清净就生实相;实相就是此地讲的真实性。底下这一段,这是合起来说的,做三性、三无性的总结。

【30、不着相,方是真性。不着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着,方为真性。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於义尤圆。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着,合乎中道。】

「不着相,方是真性。不着缘生,方是真性。性亦不着,方为真性。」这是总结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对於这些法相名词的含义,我们清楚明了,而不能够执着。这个执着是含着微细的起心动念、分别,都不能有,这才是真性、真心的显露。「正显相既离性而无体,性亦非离相而别存,於义尤圆。」这个意思才讲得圆满,为什麽?性一定现相,性是体,有体一定有相,一定有作用,所以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我们看《华严经》的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的体相用。佛法里面讲真、讲妄,它的定义很简单,凡是永恒常住不变就叫它做真;凡是会变、无常的就叫它做妄。体是不变的,体是常住的,所以说它是真的;相跟作用都会变,相也会变,用也会变,会变的就是无常的,我们叫它做妄。由此可知,真妄是一不是二。麻烦的是众生着相而不见性,麻烦在此地。只要你不着相,性在哪里?性相一如,性相是一体,见相就是见性,见性就见相,性相原无二致,这个意思才圆满。「佛说三性、三无性,所以显性相之圆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为我们讲的无障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麽无碍?因为它是圆融的,它是一体的。

我们要如何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说,如何能够契入真实的境界?禅宗里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经里面所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谁?我们自己是的,不是别人。我们什麽时候能成得了诸佛如来?说诸佛,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圆教初住以上就是诸佛。《华严经》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本经里面称诸佛,这四十一位叫诸佛。究竟果位上叫圆满佛,这四十一位叫分证佛,统统是如来,都有如来的称号,都有如来的意思。怎样契入?《金刚经》上讲得太好,「如来者,诸法如义」。我们什麽时候到诸法如义,我们就是如来,我们就成佛,虽不是圆满佛,是分证佛,真佛不是假佛。

什麽叫诸法如义?於一切境缘当中,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没有障碍就如,有障碍就不如。我们今天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不如。看这一桩事情喜欢,看那一桩事情不高兴,也不如!如何能够把十法界看成一法界,十法界不二,《维摩经》上说「入不二法门」,众生跟佛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乃至於空有一如,染净一如,佛跟魔一如,无有一法不如,这是我们《金刚经》说的,「万法皆如、法法皆是」,这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成了诸佛如来,你入了佛位。

这是我们要努力的,功夫在哪里用?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顺逆境缘之中练习观!把这个观念换过来,从前观念错误,错误就是样样都不如、样样都不是、样样都对立,如何在这里面体会到它是一,它决定不是二。但是这种观,大乘经上都教给我们这种观,实在讲它已经把方法道理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观不出来,无从下手。实在讲,不是佛不慈悲,佛讲得太清楚。像《金刚经》上随便拈几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不就一如了吗?佛是个相,饿鬼、畜生相也是个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相是虚妄的,畜生、饿鬼也是虚妄的,那不就一如,不就平等了吗?你要时时刻刻提得起来。

我们今天难处在哪里?你说它虚妄,它怎麽个虚妄法?明明摆在面前,它怎麽个虚妄法?你一定要晓得,这个相是业因果报刹那生灭循环所现的,你这就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相存在不存在?刹那生灭,不存在。你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用这个方法观察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慢慢可以契入到一如,可以入不二法门。这个观不能失掉,一失掉就迷惑了,一失掉的时候,你就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你就有是非人我,你就有无量的烦恼,迷失了真相。真相没有别的,是业因果报循环的相续相,确确实实刹那生灭。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了,可以说是生灭同时,一生就灭,生灭同时,所以叫它做不生不灭。诸位想想,如果果然不生,你说个不生就没有意思,说个不生不灭那有什麽意思?生灭跟不生灭是同时的,说它不生不灭,这个话就有意义了,它不是真的不生,确确实实它不存在。你说佛,佛不存在,说鬼、畜生,他也不存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存在的。从这里去看就入一如,才晓得法法平等,真的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智者明了三性三无性之理,以贯通乎性相。则能空有不着,合乎中道。」三性、三无性也是说明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法相、现相的性质,我们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当然就不会再执着,不会再去分别了。这样不但我们可以脱离轮回、脱离生死;世出世法里面都知道生死事大,佛的大乘经典确确实实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脱离生死,可以超越轮回;不但能够超越轮回,而且能够超越十法界,只要你入不二法门,就超越十法界。

【31、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

「本经令观一切有为法如梦者」,这是末後一首偈,这是总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作如是观,便能洞彻三性三无性之理。换言之,若明三性三无性,方能彻底了然一切有为法之如梦。」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这是佛家所讲的,「法门无量,殊途同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後都归入不二法门;相宗到最後归到这里,性宗也归到这里。如果我们能常常「作如是观」,如是观里面有浅深不相同、有广狭不相同,看你所解义理的浅深,你的观法功夫得力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只要肯用功,只要会用功,功夫一定得力,一定会逐渐的深入,然後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32、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现梦中境相)。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着,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迷相昧性)。】

「当知清净心中,本来离相,是谓真实性,无有梦相。」梦幻泡影都没有,我们清净心里确确实实是如此,真心离念。真心在不在?在。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天天都起作用,念念都起作用,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止住而不起作用。全是真心在作用!虽是真心起作用,自己不晓得是真心起作用,这就迷了,这就叫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还是妄心当家作主,真心起作用还做不了主。我们跟诸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诸佛菩萨真心起作用,真心当家作主。我们是真心起作用,妄心当家作主,就好像你是主人,你家里用了很多佣人,结果佣人当家作主,主人没权了,变成这个样子。妄心是什麽?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是妄心。真心是什麽?见闻觉知,真心。我们睁开眼睛能见,能见是真心不是妄心。六根门头举一根,你把这一根通达了,那六根就都通达了。《楞严经》上,佛也是举眼根,说得很详细,经文很长,十番显见。说明能见是真心起作用,见性见,第一眼见是见性见;第二,妄念就起来了,起分别、执着。第一眼见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看得很清楚,见性见。诸位要知道,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真性。诸佛菩萨的六根跟我们完全相同,人家见到的是真实的,不带一丝毫虚妄,就是不带丝毫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掺杂这个东西进去,就把真心变成阿赖耶识。

如果你要问,我们真如本性是几时变成阿赖耶识?为什麽会变成阿赖耶识?有这个问题的人很多,不但现在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有人向他问过,这是老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法叫根本大问,大问题!这是根本问题。佛虽然在《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很明白,可是读《楞严经》、听《楞严经》的人,还是没听懂。为什麽没听懂?说老实话,讲经的人本身不懂,你怎麽会听懂?我怎麽可以说讲经的人没懂?因为《楞严经》我过去讲过很多遍,我也不懂。我只看古人那个注解怎麽讲,我就怎麽讲,实际上我没有透彻它的意思。难,非常之难!

为什麽没有懂?因为我们有分别执着妄想。我们讲经还要找很多参考资料,那就完了,全是妄想,一大堆妄想搬出来讲。几时你自己真的有了悟性,真的契入境界,这个要没有真正修行功夫做不到。所以你一生要学讲经,去研究《大藏经》,去找这些东西,《大藏经》从头到尾背过也不行,也没有用处。必须要在一切境缘当中离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成功了。那你的见闻觉知,跟如来、诸大菩萨完全一样。展开经典,看看他们悟的是什麽,我们可以拿来比对比对,那个不相同。所以一定要契入境界。要想契入境界,没有别的,放下妄想、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之後,还要放下。到哪一天没东西好放了,你就成佛了。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放下,他还是要放下,要做这个功夫。「清净心中,本来离相」,离相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知道妄想分别执着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这个东西造业。有业因一定就有果报,因为我们这个业不断在造,念念都在造,所以业果相续。

「因真性以随缘故,现起身心世界等相,是谓依他起性,这就好比现梦中的境相。凡夫不明缘生虚幻,生本无生,遂致计较执着,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是谓遍计执性,这就是迷相昧性。」迷在幻相上,迷在梦境上,以为梦境是真实的,这种虚妄的分别执着,就是遍计所执性。《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六句我们详细讲过,真正难得!宇宙怎麽来的?人生怎麽来的?这六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宇宙人生怎麽来的,这里讲虚空怎麽来的,「晦昧为空」是讲虚空,虚空怎麽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在《百法》里面,虚空是属於无为法。为什麽把它列在无为?因为我们看不出它的变动,像动物生老病死很显着,我们看得出来,牠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就叫做有为法。植物有开花结果,也很明显。矿物,像我们这个地球,大家都知道沧海桑田,地面上也是不断在起变化,起变化那就是无常,那就属於生灭法。何况星球,现在我们知道得更多,就是佛经上讲的成住坏空,这是有为法。虚空,一个生起,一个将来灭掉,但是从生起到灭掉当中,它没有什麽变化,看不出它生灭的现象,没有办法列在有为法里面,只好把它列在无为法里面。但是这种无为,叫相似的无为,不是真实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真如无为」,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那是真如无为。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33、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若其如此,仍复昧性。何以故。不着於性,乃真实性故。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

「修行人,不可於妄心外,别执有一真心。」一定要入真妄不二,那就是真的。如果说妄的外面有个真的,真的外面有个妄的,都迷了、都错了。欧阳竟无先生曾经说过:「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这个意思我们很清楚。为什麽不是哲学?我们读经读到这个地方就明了了,哲学里面有能、有所,能所是对立的、相对的,佛法里面没有一法是对立的,所以它跟哲学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从对立的心态去学佛,你决定不能入佛门。现在佛法变成宗教,你要不是学佛教的宗教,就是学佛教的哲学,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义。所以一定要记住,佛法是不二法,六祖讲得好,「二就不是佛法」。所以妄心跟真心是一不是二。为什麽把它叫做真心,又叫做妄心?因为迷悟不一样。迷了就叫妄心,悟了就叫真心;迷的是它,悟的还是它,而心里面没有迷悟,由此可知,妄心、真心是假名而已,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名词。有没有迷悟?再给你说,迷悟不二,这就愈说愈深了,说迷悟不二,这个意思非常之深!我们看到迷悟非常显着的不一样,怎麽会不二?你要是把它的根源搞清楚,明白了,那就不二。怎麽迷的、怎麽悟的?大乘了义经典里面都讲这个问题,《金刚经》上尤其说得透彻,尤其说得明白,世尊说法非常巧妙,用「即非是名」来显示这个意思,即非是名显示法法皆如、法法不二,不能够把这个法看作二。

这是讲到真心跟妄心,妄心之外,另外执着有一个真心,「若其如此,仍复昧性。」昧就是迷,还是迷了性,还是不见性。「何以故?不着於性,乃真实性故。」换句话说,佛所讲的真心、妄心都不要去执着。我们要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分别、不能想像,「我想想,佛这是什麽意思」,这就错了。所以佛法里面,不但是禅宗,教下也不例外。佛法里头不讲研究,为什麽?研究是意识,佛法用的名词叫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麽不一样?参究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分别、不用执着,不但这个不用,也不落印象。这个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落印象,末那识是执着,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离分别、离执着、离印象,那个叫参。研究是用心意识,研究不行,研究完全落在二、三。所以参的时候不落二、三,不落二、三是万法一如。

「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则依他起,便是圆成实。」依他起是相分,是相跟作用,圆成实是体,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一桩事情,这是入不二法门。所以坏在哪里?坏在「遍计执」。遍计执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就坏在这里。「何以故。於性相皆不计执,虽炽然现相,而心固无相也。虽示入生死,而性本无生也。」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六道轮回原来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要问:一真法界这些相,众生相跟佛菩萨相一样不一样?给诸位说,不一样。并不是一真法界,花都变成一个颜色,都变成一个形状,不是!为什麽还有这麽多现相?业因果报本来就那麽多。这是佛讲的,「诸法空相,因果不空」,因复杂,现的相复杂。可是你要知道,现的相再复杂,这些现相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无性里面讲「生无性」就是说这个事实真相。

《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没有有为法,有为法有,十法界都是有为法,但是这些现相是梦幻泡影。凡夫不晓得它的真相,执着梦幻泡影以为是真实,错在这个地方,在这里感受苦乐忧喜这些果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在天堂里面你不会感觉得乐受,你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不会被外境所动,不会被境界所转;你在地狱里面没有苦受。换句话说,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那才叫真的乐,才叫离苦得乐。佛法里面得乐,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就错了;苦乐都没有,那叫乐。佛经上讲凡夫的受,就是感受,身所有一切感受把它归纳起来,「苦、乐」两大类;心的感受,把它归纳成「忧、喜」这两大类;当你身心没有苦乐,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叫「舍受」。舍受是最好、最舒适,这是正常的。为什麽不叫它做正受?舍的时间太短,不能保持;如果能保持,就叫正受,就叫得定。这个定,佛学名词叫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正受,就是苦乐忧喜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受才叫正受;你有苦乐忧喜,这个受是不正常的,这不是正受。

苦乐忧喜跟外面境界不相干,跟四圣六凡都不相干,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来的,所以真的跟境界不相干。凡夫之人,昧於自性、迷着幻相,以为这个现相是真实的。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见到外面这个缘,外面是缘,里面是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是什麽?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烦恼就起来了,感受就起来了。外面就是缘,因是里头的;佛教给我们,把那个因息掉,外面的缘不起作用。知道外面的所有一切缘都是平等的,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才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清净了,真正定下来了。心一清净,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你就看清楚了,愈看愈清楚,愈看愈明了。明了就是智慧,所以则生实相;生智慧,没有一样不清楚、不明了。一切法怎麽来的、怎麽发生的、怎麽变化的、怎麽结果的,都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紧功夫,惟在不起遍计执」,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於性相都不计较、都不执着了,所以外面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炽然现相」,你自己的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境界,是诸佛如来的境界,依《华严经》来说,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你最低限度已经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入这个境界。虽入这个境界,我们身还留在世间,可是确实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佛法里有个术语,叫「入般涅盘」,你已经证入般涅盘。涅盘有二种:一种叫「有余依涅盘」,一种叫「无余依涅盘」。什麽叫有余?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是有余的。涅盘不是死,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死了就叫涅盘,哪有这个话!这个话把名词完全错会了。涅盘是不生不灭;你已经完全了解、明白不生不灭的道理跟事实真相,就叫做入般涅盘。身体还在,身体还在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时候的身体,就是此地讲的「虽示入生死」,示是示现。跟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没有两样,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起一个妄念,生即无生,生跟无生是一不是二。我们世间人把生跟死看作两桩事情,入般涅盘的人晓得生跟死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盘。生死就是生灭,涅盘就是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就说明生灭跟不生不灭是一不是二,这个话的意思是这个说法。

「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我们一般人把这个看作两桩事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觉跟觉是一不是二,这是入不二法门。这些话很难懂,而且很容易把意思会错了。如果能够正确的体会,非常有受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确确实实去做转烦恼成菩提的功夫。菩提是智慧,迷的时候是烦恼,悟的时候是智慧,所以烦恼都不怕,转过来是无量智慧。我们举一个比喻来讲,大家比较容易体会。烦恼转成菩提,怎麽转法?譬如做小偷的,做小偷也很聪明,他不聪明他偷不到东西。他有很多坏点子、坏主意、坏的手段。他一旦觉悟了,知道这个是不好、不道德的事情;转过头来,他就当警察,专门抓小偷。他那一套东西都会了,那不就是转成智慧了吗?所以在一念之间,烦恼转过来就是无量智慧。不要怕烦恼多,烦恼多,换句话说,转过来之後你的智慧就多,要会转才行;也就是一个用在错误的地方,一个用在正当的地方,用在正当的地方就叫菩提,用在错误地方那是犯罪,造作罪业,那个错误了。

【34、本经唯一主旨,在於无住,以破我也。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观有即非有,不可着有也。观非有而有,不可着空也。】

「本经唯一主旨,在於无住。」这个在经的上半部就讲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在前面已经都说出来了,所以一部经的主旨就在无住,「以破我也」。佛门里面常讲到迷悟、善恶的标准,有很多人没搞清楚。佛法里面讲善恶的标准,凡是为我都是恶的,凡是念念为众生那就是善的。为什麽为我就是恶的?佛法要破我执。你起心动念,「我」摆在这个地方,你哪一天才能够脱离轮回?诸位要知道,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在,你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轮回你永远不能超越,你有「我」。所以佛教给我们,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着想,不要想自己,这是大乘的修学纲领。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慢慢把我就淡掉了。为一切众生,我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都好,那我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念念为一切众生。善恶标准是这麽订的,迷悟标准也在此地,起心动念执着我就迷了。所以,第一个就是要破我。

「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其实《金刚经》上,可以说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可以当作日常生活当中用功的观行,这是这部经的好处。所以佛在经上屡次的告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那个四句偈是指本经任何的四句,不是指末後这首偈子,它是指任何的四句,四句就是一首偈,统统可以做为观行的标准。这首偈当然更好,因为所举的这些例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都知道这是虚幻不实。「梦」是总说,「幻、泡、影」前面也一个字、一个字分别说过。总而言之,说明所有一切法相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把这个境界看作梦境,实实在在是一个梦境。我们把它看作梦境,说实在的话,还是隔了一层,确实是梦境,确实是虚妄,决定不是真实的。这个样子,你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也就是说,心於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自自然然就不执着、不分别,可以放下了。放下,智慧就现前。放下一分,就透一分智慧;放下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我们今天智慧光明不能现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只要一放下,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就起作用,就现前。所以「应作如是观」,的确是非常重要。

「如露如电」,是讲所有一切现相存在的时间短暂,极其短暂。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十年。你这样想法错误了!几十年当然比起无限的时空是很渺小、很短暂,但是你没有看出真正的真相,事实真相没看出;事实真相刹那生灭。我在前面提示过,我们的光阴过去不再回来,那不是一场梦是什麽?去年过去了,上一个月过去了,上一个星期过去了,昨天过去了,今天早晨过去了,中午过去了,下午过去了,能再回来吗?不能!那不是一场梦是什麽?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还能够存在多少年,我们身体存在是刹那刹那计算的,不是一小时一小时计算的,更不可以一天一天计算的,刹那刹那计算的。你才晓得是如露亦如电,才知道不可能存在,这个经上讲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两句话的意思你就明白了;《楞严》上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说这个意思。

这样作观,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管用,而且是非常管用,所以说这是「贯彻到底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能够作如是观,正确!非常正确!这个观,「由粗而细、由浅而深」,粗细浅深随着你的境界不一样,因为你作观,你晓得作观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观是观念。我们以前都把它当作实在,当作真实,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为我们的寿命很长久,以为我们会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这都是错误的观念,全是假的,梦境!什麽东西你得到?什麽也得不到,不但身外之物你一样得不到,身体都得不到。身体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大家都晓得这个常识。我们进这个佛堂来,一个半小时出去,细胞新陈代谢不晓得多少个了。可见得我们进门来的身体跟出去不是一个身体,这是现在大家都能体会到的。身体都是假的,何况身外之物?把这些观念统统改正过来,这叫作观。

想法、看法修正过来了,改正过来了,当然我们的说法、作法就跟着改正。说法、做法那是行为,修行,修正我们的行为。粗细浅深随着你的境界在提升,会由粗而细、由浅而深。换句话说,你的境界年年不一样,不但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诸位要知道,年年不一样,年的时间比较长。年年有进步,你的功夫可以说得力了,已经进入了状况。年年不一样,你自己会感觉到,别的人也会感觉到,从什麽地方感觉到?从相上,心变了相就变了。你的气色不一样,你的光采不一样,你的身体健康不一样,这是非常非常显着的。也就是说,你要是真的能够作如是观,你的相貌一天会比一天好,你一年会比一年年轻,你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所有一切病痛都会恢复正常,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心清净了,清净心变出来的相就是正常的。你为什麽会有病痛,为什麽会那样?妄想,清净心破坏了,里面的相也破坏了。这是很明显能看得出来的。功夫更要得力的话,月月不一样。到月月不一样,你自己充满了信心,真正「法喜充满」,你得到法喜,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快乐、非常幸福。这个快乐幸福,绝对不是物质,不是从外面境界,是从你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从初学至究竟」,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不断的向上提升。「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在日常生活行为当中,都不能离开这四句的观法。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124集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八面。

【35、观空有一切如梦。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这个注解到这个地方,可以说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当然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将这几句体会得,能够应用在生活上,可以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都掌握到了,《金刚经》的精髓无出於此。行门当中,最重要的是修观,就是把观念改过来,观念修正过来。一切法不外乎空有两大类,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尽了。不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这是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也是梦幻泡影,相宗百法里面讲六个无为,六个无为当中有五个无为法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我们叫它做相似的无为;唯独「真如无为」是圆成实性,是真实性,只有这个真实。但是「真如无为」没有相,也没有念;换句话说,它虽然是真实永恒的存在,可是我们六根都缘不到,眼见不到,耳也听不到,连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个「空」字来代表。

说「如梦」,这个意思说明决定不能执着。梦境有没有?梦境有!虽有而不实,你执着就错了,不执着不碍事。所以下面这个解释就说得好,「果能於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一切有为法,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所见的、所接触到的,全都是有为法。「有」是说它相有,它有这个现相;「无」是说它性无,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只有幻相,没有自体。而且幻相,我们一定要晓得,它只是生灭的相续相而已,这说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换句话说,有跟非有是同时的,是一不是二,这个通常我们讲「入不二法门」,它是不二的。能於一切法这样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正确的,这是如来知见,诸佛如来看得一点都没错,我们也要这个看法,不能把有为法当作真实,当作真实是绝大的错误。

「何妨於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无为法是讲的体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什麽都没有,虽然没有,它能够随缘现相,它有这个作用,所以性虽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泼泼的,随缘现十法界的相,随缘现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从性那一边说的,从体性上说的;「有而非有」,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没有妨碍,空有没有妨碍。清凉大师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体性是理,现相是事,理事无碍。通达理事无碍,你就不迷惑了,如果两边都不执着,你在受用的时候一定达到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现在我们对於事事无碍的理论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们还没有做到无碍的境界。为什麽没有做到?我们还是放不下,还是有妄想执着,所以我们事事还是有障碍。假如把一切分别执着统统离开了,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也不再执着这个墙壁是实在的,我们能不能从墙壁走过去?走得过去,一点没有障碍。为什麽?身是空的,墙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麽有一道墙就过不去?认为身是有、真有,墙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过去。这个理我们懂得,问题就是在放下,我们放下的不够!放一点点不行,要彻底放下,障碍就没有了,真正契入到无障碍的享受、受用。

诸佛菩萨他们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众生妄想执着,不知道事实真相,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就是「大作梦中佛事」,诸佛菩萨执不执着?不执着。虽不执着,他装作执着,像唱戏一样,他表演,他示现一个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样子,才能帮助这些凡夫。菩萨要度饿鬼道,一定要现饿鬼的样子;不现同类身,就没有办法帮助那一类的众生。帮助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那一类众生的身相。虽现身相,众生是业报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而菩萨示现没有,确确实实没有,菩萨就像经上讲的,「梦中佛事,水月道场」,他确实没有苦受。

没有苦受,他也要装着有苦受,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在经上读到,佛不打妄语,释迦牟尼佛不是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网经》上说,他老人家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来唱戏、来表演,哪里是这一世成佛的?《梵网经》上给我们透了这个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现的,他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佛在世曾经也断粮,没得吃!这是经上有记载的,他有三个月马麦之报。遇到饥荒,人民都没有东西吃,当然佛托钵也托不到,也没东西吃了。吃什麽?吃马吃的,我们大陆过去叫马乾,就是马吃的麦子,那个麦很粗,平常没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时候,佛托钵曾经吃马麦,这里面佛就告诉我们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国孔老夫子在陈绝粮。世出世间圣人,大圣大贤也有时候在物质生活上遇到困难。佛菩萨这是示现的,告诉我们因果不空,要我们晓得这个道理。

这些话,学佛的同修多数都能道出,都能说得出,多数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依旧是迷惑,为什麽会迷惑?说实在的话,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搞清楚,没有真正明了。对於因果报应之事、之理,也没有透彻明了,於是警觉心不够。无始劫来,自己烦恼习气非常深重,这是麻烦事。所以境界现前,烦恼起现行,佛法所讲的忘得乾乾净净。事情做错之後,也有不少人後悔;後悔无济於事,你的因种下去了,将来还是要受果报。佛表演给我们看,成了佛也要受果报。所以古德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个就很有道理,我们要想到,希望世间人怎麽对待我,我就应当如何对待大众,一个道理。我希望别人对我好,我自己对人不好,哪有这种道理?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佛菩萨给我们示现、表演,无非都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觉悟的人,「梦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梦中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觉而不迷、净而不染,这就叫佛事,穿衣吃饭都是佛事。

「学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讲了一个大前提。底下这几句非常难得。我们是初学,初学的人常常想,我从哪里学起?是不是要从初级的学起?像念书一样,我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念,是不是这样?在佛法里没有这些。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的九品往生,他里头有一段话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麽会有九品差别?他老人家讲「遇缘不同」,这句话讲的我们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最殊胜,遇到的是圆顿大经。遇缘不同,你遇到这个缘,你就不要枝枝节节,直捷了当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个小乘师去学,那遇缘不一样,你就得从人天小法慢慢学起,从哪里?从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这缘不一样。

我们要珍惜这殊胜难得的因缘,《金刚经》这是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更上的,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一下手就「圆顿妙观」,圆是圆融、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这样的经典不多,我们展开《大藏经》,圆顿经典太少了。一般经典教给我们修行,确确实实是按部就班,由浅而深,由易而难,慢慢来;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法门教给我们是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这里用功夫。

「不执实」,执是执着,实是有;一切有为法,明了它的真相,不去执着它。「不执虚」,虚是空。这就是空有两边不着。就世间法而论,六道里面欲界、色界是有,我们不执着、不执实,无色界是空,无色界也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你就超越轮回了。轮回里头怎麽回事情?就是执着空有两种人,他出不去。我们要晓得,轮回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们自己本身而言,我们有过去世,有过去当然就有未来,三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无始劫来到今天,过去生中不是没有修行,不是没有闻法,也闻法也修行,为什麽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轮回那个关口没有办法突破。

我们在六道里面,诸位如果很冷静的想一想,你也曾经在天上待过,你也曾经做过天王,也曾经当过上帝,这真的一点都不假。你也曾经下过地狱,六道里哪一道没有去过?变畜生、变饿鬼,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为什麽没有办法突破、没有办法超越?就是空有两边总是执着,总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两边不执着,不学佛也超越轮回了。所以不一定学佛才能成就,「不学佛没成就」,没有这个话!不学佛的人成就的是什麽?我们佛门叫他做独觉,他没有接触过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够超越达到这个目标,称他作独觉,在佛门把他归纳到辟支佛这一类。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这下我们搞清楚了。如果这一生当中还是不能放下;换句话说,你依旧不能突破。我们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两边放不下,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也没有办法,也没有办法把你拉去,还是去不了。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两边不着。

「不执无」,「无」是不执着也不执着,这叫一空到底。还有一个「我两边都不执着」,你还是执着,执着个两边都不执着,还是出不了三界。《金刚经》上教给我们修学的要领,就是这三句。空有两边不执着,并不执着也不执着,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实相般若就现前了。般若智慧在哪里?不是在《金刚经》里头,是在自己清净心里面,只要恢复清净心,智慧就现前,所以说一分清净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透二分智慧。怎麽清净?放下而己。这是把《金刚经》修学的方法,也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们修学的要领,为我们说出来。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就是前面教我们「圆顿妙观」。原来圆顿妙观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不执实是无我相;不执虚是无法相;不执无是亦无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这是「一空到底」。圆顿妙观就在这部经上,这个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里面。

这下面是教给我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上,要怎麽做法?「涉有不住有」,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有,离不开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们原来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无需要改变,原来做些什麽工作也不需要改变,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个观念变了。观念怎麽变?不住有。《金刚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住就是不执着。我们在生活里头再也不执着,以前在生活里念念都执着、念念都计较,所以妄想分别执着烦恼重重无尽,这个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能够一切都不执着,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觉得很轻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轻松。在应酬当中,你就显示的真正幸福美满。

「行空不住空」,世间人大概执着有的多,空他还没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对谁说的?对一些修行人说的。无论大乘、小乘,修空观的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说实在的话,世间的四空天,四空天谁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间禅定里面是高级的禅定,他为什麽不能出离三界?他执着空相。出离三界之人,也有不少还是住着空相的,像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说他们证入偏真涅盘。偏真涅盘是什麽?就是空。一些大乘经上,佛对他们的批评,说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叫焦芽败种,这是责备他们的话,「堕无为坑」,堕是堕落,无为坑就是空,堕落在无为坑里面,执着空。执着空的毛病在哪里?没有进步,他的功夫到那里停止了,没有进步。要停止多少时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间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们讲的二万大劫,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八万大劫,这麽长的时间,他不起作用,毫无进展,可惜时光浪费掉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偏真涅盘二万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聪明一点,住在空相里面一万大劫。他们那个时候才後悔,才回小向大,再继续不断的来修学。住到空的时候,所有一切都停顿,这是个错误。

「行空不住空」,这是菩萨,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把偏真涅盘当作如如不动。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误会以为那是般涅盘,以为那个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个境界当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误会了。他堕落进去之後就很不容易出来,也就是不容易觉悟,那里面没有佛说法,没有菩萨在里面帮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动,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动,这是真正的离相。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发生误会。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观、定慧都是佛门修行的纲领。「止」是定,我们一般讲的放下,「观」就是慧,观是观照;止观跟定慧是一个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观是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麽都不知道,他样样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们的心比作水。

我们供养佛像要懂得它的意义,不可以把佛菩萨像当作神像来看待,当作鬼神像来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毁谤佛教迷信,拜偶像,他说得对不对?他说得不对,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发生误会。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那是教学的方法,是提醒我们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供养老师的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为什麽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齐。这两个意义,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供养佛像有香花、幢旛、宝盖的供养,种种庄严具,这些都不重要,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麽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麽?我们的心跟水一样,要清净、要平等。心在清净、平等、不起波浪的时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观、就是照,明了。心不清净,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愈清净,你对外面境界就愈清楚,这不是学来的,照见,哪里是学来的!真实的智慧不需要学,世出世间一切法也不需要学。为什麽不学就会,不学就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变的。既然是自性变的,你有能力明心见性,你哪有不会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们今天世界是个什麽样子?往後两千年,世界又是什麽样子?东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国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预言也有几百年之久,为什麽它能讲得那麽清楚,说得那麽准确?这里头有道理。预言家之所凭藉的两个原理:一个是数学。这个涉及到高深的数理,从数学里头推断的,相当正确;但是那个准确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种预言是百分之百准确,定中见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测,他不是推测,他是见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够看到过去,他能够看到未来,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断的。这种能力我们听起来很羡慕、很了不起,这神通广大。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有,为什麽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这个心的水在动,所以你有波浪。什麽动?贪瞋痴在动,是非人我在动,是非人我是小浪,贪瞋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给我们什麽?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平静,你的能力不就恢复了吗?

所以,我们供佛那一杯水是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看到我们的心像不像水一样乾净,不能有污染,有没有像水一样的平?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麽心?清净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这里头哪有迷信?水不是供养佛菩萨给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这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静、是定,像水一样,在静的时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虽然照,但是它的体并不动。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显示出不二法门。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在初学,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执着没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属於照。看破一分,一定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讲的寂与照、定与慧或止与观,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交换的用功。用放下帮助看破,用看破帮助放下,这样交互用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

【36、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智慧。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这两句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多,这个地方做总结。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来讲,如如不动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动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经在总结,佛把这两句话传授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传给他就是传给我们。如果我们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我们学佛学的是什麽?就是学如如不动。用什麽方法能够达到如如不动?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本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才是不取於相。

「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不取於相是放下,你为什麽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没有办法放下。这四句偈是观慧,属於看破。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虚空如幻,国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时间刹那生灭,如露如电,真正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观,你就会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人讲一心不乱,如如不动就是一心不乱。如如不动现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经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地位」。《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什麽样的人?如如不动现前,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广无尽。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金刚经》总结就是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全经到最後就是这六句做总结,全经所说的不外这六句。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观,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观念修正过来,随顺而入。这个修学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忘记。特别是在我们面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顺自己心意的,会生欢喜心,会生贪心,这个就错了!你把这个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复平静了。不顺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烦恼,瞋恚、嫉妒、障碍,这种心生起来了,你赶快把这个偈子念一遍,让它把你心里面这些污染清除。

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彻,那个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会用,随顺而入。时时刻刻用这个标准来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现象;不但看我们眼前这些人事现象,同样用这四句看六道轮回的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样我们对於天道也不留恋,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报大、寿命长、相貌庄严,天都不想去了,人间富贵还有什麽留恋的?都没有了。不但天王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人间什麽总统还去竞选,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这样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来,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本来面目是什麽?大乘经上讲的「如如佛」,本来是佛。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般若是大智慧,金刚般若是智慧里面最殊胜的。金刚般若在哪里?这一首偈子就是。常常用这一首偈子观照,你的智慧就生起来了,你就不会迷失了自性,不会迷失了方向;换句话说,不会迷失了你的幸福、快乐、美满。说这个话,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懂。你为什麽有那麽多苦难?迷失了自性。觉悟了,这世间没有苦,有真正的乐趣。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金刚经》上对於演说讲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见得佛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读到这部经,从头到尾《金刚经》并不长,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讲了七、八次之多,这是看出佛对於这个重视。「受持」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这部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那叫读诵。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着这个纲领去作观。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众生不觉悟,一切众生还迷惑,我们也要受累赘。一群的糊涂人,你一个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你要应付这一群迷惑颠倒的人,必须要叫每一个人都觉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这部经讲清楚、讲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们这一次这个缘分很殊胜,相当不容易。这部经从去年讲到今天,杨会长刚刚告诉我,我们总共讲一百二十四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二百四十八小时,很不容易。我们的缘非常殊胜!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末後这一句,「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绍」是继续的意思,是承传的意思,代代承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隆」是发扬光大。我们从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传到底下一代,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永远在流通,这是自行化他,显示无尽的悲愿,大慈大悲。

讲经说法,实在讲不是难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会有进步;看成太难了,你不敢去学习。尤其是这样圆顿的大法,我们初学的人可不可以学讲这部经?可以的。前面说「遇缘不同」,这句话善导大师真是讲绝了!几千年来大众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话解开了,遇缘不同。学讲经跟学世间的这些东西,在原理原则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认识清楚,要一门深入。可是现代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社会不相同,现在教学的方法很困难,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世出世间的教学,讲求师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们读中国古书,历代这些读书人未满二十岁;二十岁是成年。未满二十岁的,在从前的人中举人的,秀才就不谈了,中举人的、进士的很多。诸位要知道,中举人、进士,就可以担任地方的首长;现在的县市长。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十八、九岁是小孩,他懂什麽?他什麽都懂,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民国初年,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位十九岁作县长的张龄居士,这都过世了。老总统走的时候,「总统纪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岁当县长,那是湖南才子。师承就非常重要,跟一个老师学。所以以前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亲密,跟现代师生完全不同,现在师生没有关系。以前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有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所以老师对於学生全心全力的照顾,帮助他。

在佛门,佛门俗话常说「踏着毘卢顶上行」,毘卢遮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都不讲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算不了什麽!讲报身,《华严经》上的毘卢遮那佛。怎麽说踏着顶上行?踏在他顶上,你就超过他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如果学生不比老师高,那个老师就会被社会人骂了,轻视,「你吝法,不肯教学生」。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为什麽?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学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师高明,他怎麽能应付底下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如何取老师的精华,做为自己的基础,这就是踏着老师的肩膀,踏着老师的头顶上去了。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讲经有什麽难处?

我最初学佛亲近李老师,是想到他那里听经,没有想学讲经。结果一看到他的教学法,我们才明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麽个事情。所以我们同班的同学,当时在一起学讲经的,有一位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岁了,我那个时候是三十一、二岁的样子,她六十岁。什麽程度?小学毕业。六十岁小学毕业,出来学讲经。学多久?给诸位说,一个月,一个月就会讲。怎麽个讲法?拿着老师这个基础,踏着老师的肩膀。譬如,我们这一次讲的《金刚经》,我讲了二百五十个小时。现在你学讲《金刚经》,多久的时间?给你二十五个小时,十分之一。你把我讲的这个东西里面取十分之一去讲,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讲得好?我拉拉杂杂的太多了,你讲的都是我的精华,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头顶上,那是什麽?就是这个道理。

同修们拿着录音带去写讲记,这就是基础,写完之後,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学这部经决定不参考另外的参考书,完全采取我这个。你要是参考别的东西拿进来,就错了,那你就掺着别的东西,这就不叫师承,师承是跟一个人学。古时候的标准要学多久?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跟一个人,五年之後你的基础稳固了,你可以涉猎别的东西,可以找别的参考,取材的范围可以广。五年之内一定是老师的,除了老师之外,不会掺杂任何东西进来,你就成功了。

把这个讲演浓缩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所讲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则有四个字,这是初学的人必须要记住的。第一个是「简」,简单,不能复杂,这个经文字字句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个是「容易」,不能够难,人家很容易听懂,听起来一点都不难,易而不难,这是很重要的要领。第三个是「浅」,不深,你取的东西,我讲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学的人他听不懂,那个东西不能要,要浅而不深。第四是要「明」,讲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不清楚,这个经文句子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不可以。你只要守住这四个标准,把我讲的东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讲,就行了!开始讲,怎麽讲法?可以找人家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听,讲不能中断,教学相长。你讲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层,你能够讲十遍,可以说你的基础已经稳固了。这样不断的去讲,讲五年,你的根紮下去了。五年之後,就有悟处,开花结果了,你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五年当中一定要守这个原则,守一家之言,决定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这叫师承。你懂得师承,一乘圆顿大法,我一开头就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这就是刚才讲了,「遇缘不同」。所以佛真是无数次的这样勉励我们,我们应当发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一八四、正结流通

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段话是阿难尊者记录的。经讲完之後,大众闻法的这些状况。

【1、受菩萨戒後,则称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皆可讲经说法,得称法师。唯不可为人作传授皈戒师。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这是说明,我们同修们都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我们讲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老师的学生很多,他看到同学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没有福,短命,看到这种人,老师就特别劝他出来学讲经,的的确确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我年轻的时候相貌很薄,我年轻照片,诸位要一看都会吓到;很瘦,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短命相。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看相算命,给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七十岁了,福报还算不错,这个统统是学佛以後修来的,後天的,不是先天的。可以说,效果非常的殊胜。你就走这个路子。在家同修一样,抽出闲暇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就可以,但是决定不能中断,至少要保持一个星期讲一次。

现在说实在话,在家同修要学讲经容易,出家学讲经难。你们想想,哪一个道场会让一些年轻出家人,让你在这里学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你会讲了,那老和尚怎麽办?跟你同辈分的师兄弟,哪个不嫉妒障碍?没有机会!现在真的,讲经说法,在家居士的机会比出家机会多,而且殊胜。因为你在家,你的亲戚朋友很多,我每个星期一到你家给你讲一部《金刚经》,三个人、五个人听,听众就愈来愈多。因为你讲得精彩,你讲的一定比我讲得好,你取的是我的精华,我那些拉拉杂杂的你都丢掉了,都不要了。你晓得这个原理,你才知道这个事情不难,这个事情可以做。学讲经,练习讲经。到讲得差不多,讲得很好了,再去受菩萨戒,那个菩萨戒是形式,免得人家毁谤。因为你受了菩萨戒,菩萨有责任讲经。所以在家菩萨有责任讲经,出家人对你也不能批评。而且说实在话,讲经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讲经升座代佛说法,我们出家人去听,也要先拜三拜。你下了台,你是居士的身分;你上台,你是代佛说法,那个身分不一样。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晓得,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

我们看佛经,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维摩居士是在家居士,他是受了菩萨戒的居士。维摩居士讲经,舍利弗、目犍连是佛的大弟子,去听经一定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那个礼节跟对佛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不管你在家、出家,老师第一大。你一升座,是代佛说法,这就是第一大。进入这个佛堂,你就应该要行礼,这就是最敬礼,我们必须要懂得。不是一出家就第一大,没这个道理,那是个错误观念。

升座讲经,居士可以称法师。法师、和尚都是通称,在家也称和尚。和尚不是出家人称的,这个诸位要知道。和尚是什麽?是亲教师,就是传法的老师。譬如你今天跟我学讲经,我就是你的和尚,你完全依靠我的,我就是你的和尚。我过去学讲经,我是出了家,我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讲经,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现在的话就是指导教授,他直接传法给我的。所以和尚的关系是非常密切,他有师承的关系,法师没有师承关系。

【2、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

「若向在家善知识请求讲经说法,为其弟子,依以为师。则固无不可者。」这是以在家居士为老师的。在家居士以在家居士为老师,出家人以在家居士为老师,都可以。这是世尊出现在当世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例子给我们建立了;维摩是在家居士,多少出家人以他为老师跟他学习,佛身边的弟子也是以他为老师,他讲经说法,有的时候佛叫自己学生到那边去听,可见得没有吝法。人家讲的是正法,哪有错误?所以出家人可以依在家人为和尚,为老师。「如其志愿真诚,堪以教化。善知识亦不宜一味峻拒也。」这是不可以拒绝的。他是真心诚意来求法,你要是拒绝他,这是断人法身慧命,这是完全没有慈悲心的。只要是真诚的来求学,一定要教。

【3、此经是大般若法会中之第九会。且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可见在会者,皆是发无上菩提心之大菩萨。故不别列也。】

这是说前面所列的这些大众,里面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没有列菩萨众。为什麽不列菩萨众?这个地方给我们说出来它的原因。这个经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卷,一共有十六会,这是《大般若经》里面第九会的一分,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这说明《金刚般若经》是从哪里来的,是《大般若经》第九会里面的一卷。这是整个《般若》的纲要,是整个《般若》的精华,经上讲得很清楚,「是为发大乘、发最上乘者说」,不是为普通人说的。由此可知,当年参加法会的这些人,都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佛灭度之後,我们今天这一会,诸位来参与的,也是发无上菩提心的大菩萨,这一样的。若不是发大乘、发最上乘,你虽然来听,也得不到利益;也就是你没有听清楚,没有听明白。真正听清楚、听明白,很欢喜,依教奉行,那你就是发大乘者,就是发无上乘者。这是末後所列的这些大众,不列菩萨的道理在此地。

【4、『皆大欢喜』者。闻此大法,心开意解。是为欢喜。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当得菩提,成佛有望,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

「皆大欢喜者。闻此大法,心开意解。」开是开悟,「解」是许许多多的疑虑、无明、误会统统消失了,统统解除了,所以欢喜。「且知信受奉行,便是荷担如来度生事业。」这个的的确确把我们凡夫身变成了菩萨身,转这个境界,转得实在是太快太快了,转凡成圣。知道依照这个经去做,佛教给我们为人演说,这就是担负如来度化众生的事业。「当得菩提,成佛有望。」这两句话是真的,只要你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做,你的进步非常快速,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当得菩提就是开悟,从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非同小可,故大欢喜。在会大众,无不如是,故皆大欢喜也。」我们今天也是这个心情。

【5、『信』,即信心不逆之信。『受』,即深解义趣之解。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

「信,即信心不逆之信。」信心不逆是本经的经文,这个意思就是非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不可,这样的信心,叫做信心不逆。「受,即深解义趣之解。」这是须菩提尊者自己说的,他听佛说这个法,深解义趣。「因其有不逆之信,深解之受,所以奉行。」奉行就是受持。「奉,遵奉,遵依经中所说之义趣。行,自利利他,自己遵奉而行,复广布此经,为人演说,令一切众生无不皆大欢喜。」这些话都是佛在这部经上常常讲的,教导我们应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6、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传之尘劫而无滞,普济万类而无遗。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

「如是信受奉行,务使慧水长流,法脉永通。」这两句话是自行化他,在自己本分上,智慧不断增长,烦恼业障不断的消除;在佛法修学、弘扬、传播,永远是很顺利,无有障碍。「传之尘劫而无滞」,尘劫是时间。「普济万类而无遗」,这句话是讲的空间,时间永远的传下去,空间是普度现前一切众生,无遗是没有漏掉一个。「则遍法界、尽未来,有此经处,便是佛说法处。」经典所在之处就如同佛在。但是经典一定要有人受持,要有人读诵、演说才能产生效果。如果没有人受持,没有人读诵,没有人演说,现在台湾是很富裕,印刷术很发达,很多人家都有一套《大藏经》,摆在那里没有用处。摆在那里他不看,他不知道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是作装饰品而已,那个没什麽作用的。一定要读诵,要依教奉行,为人演说。

【7、结集者之意,在於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

「结集者之意」,这个结集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的意思。「在於一切大众,依教奉行,佛种永永不绝耳。」因为这一段经文不是佛说的,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说的,就是结集的这个人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劝勉我们要依教奉行,劝勉我们要流通佛法。现在这个社会从表面上去看,好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准好像天天都在提高,如果你们大家这样看法,只看到外面表面上的现象,其实这个现象你也没有真看清楚。如果真的看清楚了,你就知道,现在的社会这种发展并不乐观,里面的问题非常严重,後果真的是不堪设想。怎麽知道?心量窄小,智慧一天一天少,贪瞋痴慢三毒一天一天增长。这是三毒增长,智慧隐没了,还有什麽前途?人怎麽不苦?今天大家生活很苦。

七、八年前,我第一次到大陆去观光,大陆同胞看到外国人非常羡慕。尤其我们从美国回去的,非常羡慕。我就告诉他: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吓了一跳,他说:「怎麽不如?美国住洋房,家家都有汽车,都有电冰箱,怎麽不如我们?我们过的是什麽日子?」我就问他一句话:你们有没有负债的?我这一问,他就想:「没有,都没有负债的。」这个了不起!美国人从生下来到死,债都还不完,他什麽东西都是赊帐赊来的。我们中国古话说,无债一身轻,你们过的是人的生活,他们过的是什麽?一生都是为债务拼命工作,还债还不完,日子苦不堪言!美国人怎麽能比得上你!他们每天下午,没有事情,几个小桌子拼起来,花生米、老酒在那边喝、聊天,闲情逸致,美国人哪里有这种享受?各有各的乐趣。我们看到他挺苦,他们过的真的是人的生活,他是自然人,他是跟大自然结合的。我们过的是什麽日子?我们是变成机器,不是人了!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没有智慧就看不清楚。

现在西方一天到晚喊智慧财产权,一本书出来,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听说现在一个卡带上唱个歌都不行,都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心量小到那个程度。在佛法是讲流通尽未来际,佛书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怎麽会相同?我讲经这麽多年,三、四十年了。我讲席上常常讲,人家有些书送给我,我第一个看什麽?看它版权页。只要版权页上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就丢在一边,我绝不看。为什麽?我没有那麽多时间。为什麽不看?心量那麽小,能写得出什麽好东西?我有我的理由。佛的心量多大,遍法界、尽未来际,叫你流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今天佛门里面,甚至於很多出家的法师,写了一些佛的东西,後头也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他没有念过《金刚经》,不但没有念《金刚经》,一本佛经都没有念过。因为每一部佛经的後面,都是叫你流通佛法,没有叫你学了之後不要教给别人,没有这种说法。都是劝你自行化他,帮助一切众生,把佛法流传到久远。流通就是这个意思。哪里到你这个地方就障碍不通,哪有这种道理!

【8、我辈今日说者、闻者、发起者、护持者,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

「我辈今日说者、闻者」,说经的人,听经的人,发起法会的人,护持道场的人,「亦莫不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同具此愿。」我们要跟诸佛如来,要跟一切菩萨、阿难尊者、祖师大德们,同心同愿。「具此愿者,乃为真信受、真奉行、真欢喜。」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心愿解行要跟佛相同。佛的心愿解行在哪里?就是这一部经,这部经是佛心、是佛愿,是佛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的了解,是诸佛菩萨究竟美满的生活行为。我们从这部经里面学到了,就能把自己变成跟佛菩萨一样,真正信受,真正奉行,真正欢喜。

「此正我辈上报四恩,下济三苦处也。」人与人,人与一切众生,彼此互相都有恩惠。人不能离开社会独自生存,不能离开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的,互相都有恩惠。我们每天吃的饭是农夫种的,穿的衣是工人制造的,样样东西都得社会一切众生的供养,我们要知恩。「四重恩」,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第一个是父母之恩。我们的身体,父母有生育之恩,父母生我们的身,养我们的身,养育之恩。第二个是老师的恩。佛是老师,佛菩萨、老师的恩德,老师是教导之恩。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使我们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要知道这个恩德。第三是国家之恩。没有国家,我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就没有安全,国家保障我们的生活安定、安全,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一切众生之恩。我们与一切众生互助。佛法教我们常常念着「四重恩」,要存报恩之心,我们如果不能够认真的修学,就不能报恩;要想报四重恩,一定要依教奉行。

「下济三苦」,三苦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我们怎麽帮助他?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要晓得,还没有变饿鬼、畜生、地狱的,看着将来他马上就要去了,这些人我们可以帮助他,让他觉悟,他将来不会堕三途,我们能帮助的是这些人。看看哪些人造地狱罪业,造饿鬼罪业,造畜生的罪业,我们能把《金刚经》的道理说给他听,他觉悟了,这一回头就不堕三恶道,这是下济三苦。所以自己依教奉行,这是报恩;为人演说,就是下济三苦。

【9、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於有为而证无为。以此行愿,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

「唯愿诸善知识,从实信而入净信。」净信的功夫,比实信要深得多了。净信里头,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对於理论、事实、真相,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於有为而证无为」,这是讲我们修行契入功夫的浅深,由浅而深。「以此行愿,庄严佛土。」佛土在哪里?就在现前。现在有人提倡人间净土,那在喊口号有什麽用?要真做!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依教奉行,都能够为人演说,把佛法发扬光大,人心清净了,离开一切污染了,这个世间就是净土,这叫庄严佛土。「化度有情。归心净土,老实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最後四句是最重要最重要了,那是真的彻底究竟圆满的解决问题了。这几句话都是江味农居士写的,可见得这一部《金刚般若》,一部《大般若经》,到最後回归到净土,回归净土才叫究竟圆满。我们这部经到此地功德圆满,谢谢诸位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