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片规格:记者走边地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3:49:54

石棺迷雾:悬崖之上的灵魂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长治几千年来形成的丧葬习俗,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的念祖怀亲,它揭示了长治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壶关县五集村南,就有一口硕大的石头棺材,悬在高崖之上,挑战着上党人“入土为安”的理念,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留下了一团迷雾……

 

谁将你的石棺悬起

 

“五里长石棺材沟,一步三人桥,有座无梁庙”——这是五集村流传的一段民谣。
    五集村,坐落在晋豫古道上,出口是陵川县,它是古上党东出河南的门户。晋豫古道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修通“长陵公路”后才废弃。
    3月23日,采访组来到了名闻遐迩的古道上。顺着村南的山沟步行几百米,就到了民谣中的石棺材沟。于无意间突然撞进视线,古道北崖之上,赫然放着一口大大的石头棺材:这具石棺是用整块的砂石开凿的,外形比普通的棺材要大许多,石质与山崖相同,但却和山崖分离,显然不是摩崖刻凿,而是人为地放在悬崖之上。
    我们决定上崖,在近处观察这具奇怪的棺材。从左侧攀爬上去,终于可以清楚地目睹它的真容:石棺南大北小,头枕悬崖,外露部分长2.60米,高1.46米,宽1.90米;材口宽0.58米,高0.87米;内长2.16米, 外口高0.98米,净宽0.92米,棺内高0.72米。
    我们发现,棺内有红布和香火的痕迹,大小正好容一人躺卧。在随后的采访中得知,石棺内原有一石牌位,其上字样是:“供奉石官之神位”,石牌位是公元1873年刻制供奉于石棺内。今年文物普查后,为安全起见,石牌位搬回玉皇观存放,另以一木牌位置放原位。
    墓主人是谁?他的有什么样的身世和故事?为何选择在着悬崖之上安放自己的灵柩?为何棺内连尸骨都没有?石棺的大头为何凿开,后人又为何把石棺当作神灵一样膜拜……迷一样的葬制,迷一样的石棺,迷一样的主人,给后人留下了迷一样的悬疑。

 

谁为你缝制的葬衣

 

石棺的迷雾,让我们心中生出很多的疑问。我们找到了在附近种地的老人张贵喜,老人今年整整80岁。他说,听他的长辈说过,这是村里一位官员的衣冢棺,但究竟是谁,他也没有听过具体的姓名。
   上党地区的风俗对待死亡甚至超过了生存。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而且,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

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只能做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孤魂野鬼。如此温暖的终极关怀,历经几千的传承,都不曾丢失。为何在这具石棺里,这些风俗就像从来没有过一样?
    张贵喜老人说,五集村是长治的南大门,平日里繁华热闹,平均五天就能赶一次集,所以得名五集。“长治、壶关、长子等县的夫妇,如果生了男孩子养不活,那就要来石棺材来烧香许愿,然后就可以生下男孩,并且能长大成人,很是灵验。”对于老人的话,我们无法验证,但石棺下系着的一条条红布,显然证明了至今依然有人在这里祈求生子平安。
    上党人对棺材带着几分恐惧的,为何突然就和生子添丁这样的喜事联系到了一起?如果这是一位官员的衣冢棺,那么,是谁为他你缝制了葬衣?这是石棺留给我们的又一个迷团。

 

 谁认识迷一样的你

 

迷雾重重,我们期望在上党民俗中找到答案。
    在长治县,采访组找到了一位负责葬人司仪的“风水先生”。他说,在晋东南,入土为安是人寿终正寝的最后归宿,选择墓地比选择房子更重要,因为“坟墓的地气,决定着主人后代的荣华富贵和饥寒交迫”,一般来说,棺材的放置,“都是头枕着山,脚踩着水,背后靠山,前面朝水,坟墓和房子一样,坐落向阳温暖的地方,山崖之上不能聚风敛气,上不至天下不接地,这样的墓葬在本地是没有的。”
    看来,五集的石棺的放置,不仅挑战了“入土为安”的“阳间”理念,也有悖于“靠山朝水”的“阴间”常伦。石棺主人究竟是什么人?张贵喜老人说:“这个人一定是个怪人。”然而,人们竟然不知道石棺主人究竟是男是女,来自哪朝哪代。如果不是这具硕大的石头棺材,人们甚至连这个“怪人”的影子都无法想象。
    对于人们对石棺具有“保佑后代平安”的功能,上党民间习俗似乎可以给出答案——《长治文化丛书·民俗寻根》一书里记载:“上党民间对一切他们认为灵异的事物都怀有一份敬畏,大到各界诸神,小到鱼鳖蛇虫,不一而足。”如此看来,人们对一个生前“怪人”,死后又用“怪棺”葬在“怪地”的石棺和它的主人,自然就会心存敬畏。
    在先民们进行年终腊祭的《腊辞》中就有“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其作,草木归其泽”的记录,意思是说,生和死只是一种轮回。把死亡看做自然回归,确实是一次美好的精神旅行。于是,在这种回归观念的支配下,祈求一个非常特别的亡灵保佑子孙,就成了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了。

 

                                石棺其实没有谜底
 
    死是令人悲痛的事情,所以死者的亲属对治办丧事都很重视。同婚礼相比,丧礼更为繁琐和复杂,长治人对亲人的终极关怀,总能让人在悲痛之中感受到温暖——既能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能让活着的人安宁。
    《潞安府志》载:上党境内“送死多厚于奉生”。不仅如此,人们在语言上,都为死者留下了尊严,也为生者留下了希望。人进入了死亡状态后,上党人不说“死了”,而是说“老了”,或者说“回去了”,而对死者关怀备至的丧葬仪式和棺椁的放置方式,成为上党民俗文化中的主流。
在长治县,采访组目睹了一次安葬死者的仪式,并用相机记录下这次下葬。
    3月23日正午,一个人乘坐着大红宝盖的马车,在亲人的泪水和哀思中归于尘土。他走了,但通过亲人无微不至的最后关怀,死者和生者进行了最后的对话……上党人在千百年的传统中,找到了生死之间的价值,更是留给人们“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这种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才有了光辉灿烂的上党文化。
    五集悬崖上的石棺,确实是是个孤例,因其特别的葬制,逐渐被后人人为地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能量。当然,毫无疑问的是,石棺除了具有考古研究价值之外,不可能具有任何的特殊功能,人们的膜拜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