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断了一半还能补吗:薪火【情感美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15:42
薪火

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柯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量数的柴薪,无须急。
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然后懒在热炕上,衔着烟杆抽莫合烟,猫冬。
“猫冬”,是山里的说法,意即像猫一样窝在炕上,喝喝烧酒,睡睡懒觉,摸摸女人的奶子,其余什么都不干。春种,夏锄,秋收,三季忙得都坐不稳屁股,到了冬季就彻底歇了。因为这符合四时节律、大地道德,就享受得理直气壮。
所以猫冬,是一种生命哲学。
母亲也催父亲去打柴草,父亲笑着说:“不急。” 母亲的脸黄了一下,
“你急什么?”
“我急我那帮小畜牲。”父亲说。
父亲忙的是打猎。因为秋末冬初,猎物们偷吃了庄稼人地上的籽穗和树棵上的果品,身膀都浑圆地肥,他觉得,他们对人应该有个交代。
父亲打回来许多猎物。毛皮粘在墙上,待闲下来再细细后熟,卖到村口的供销社去,换油盐;肉坯则悬挂在空中,让其自然风干,留待正月里慢慢享用。秋后的猪獾,浑身是油脂,他每一猎得,就把乡亲们唤过来,让他们取回去用。獾油可以治烫伤,也可以用来炒菜,炒出来的菜,奇香。因为舍得,所以父亲在乡亲们心中很有位置,以致他过世的时候,都聚拢来给他送葬。他们认为,父亲活得顺人顺时,是个有德行的人。
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你看邻居的柴棚,满得不能再满了。”父亲一笑,说:“人贪为患,那满棚的柴草一旦遇见一星火,就会烧得无处躲,还是咱这样安妥。”母亲说:“你尽瞎扯,我活了半辈子,也没见谁家着过火,你是在为自己开脱。”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 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摇一摇头,说:“你这个人,尽是歪理邪说。”

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了一座小院。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还有那蜂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
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
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她沉吟了一下,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
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 每****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
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 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呆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
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
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你的。”
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的时刻,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平原乡村的田间土路四通八达,不好确定方向。便循着岸树成排的地方走,果然就寻到了。
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爿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
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就像黄口小儿叫的第一声那样,既含混,又清晰。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
我感到我们娘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
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期待在那里,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折下的枯枝,很快就装满了母亲的车子。母亲说:“咱们回吧。”我说:“回。”
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
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
庭院的柴草果然像弟弟说的那样,堆得盈满如山,以至于新捡来的柴草再扔上去,也不见增长。我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嘛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骂您心贪。”
“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熨帖,还得靠捡。”
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所以,我无话可说。
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亲戚捎来的用黄芩焙制的山茶。她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不久,烤红薯的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

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烤到一定的火候,母亲便把红薯拨到一边的冷灰里,说:“让它收收性子。”所谓收收性子,就是让烤过的红薯从焦脆返回到柔韧,托在手心里,虽体温热烈,却可以承受。红薯的口味也绵长也筋道也甘甜,一吃就吃得很本质了。
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
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 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呆得很晚。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
那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1)">